发布时间:2023-09-22 10:38:4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农业虫害防治,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西北地区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代表地区,西北地域辽阔,属于半干旱自然气候,种植的农作物种类繁多,是国家农业经济链中的重要一环。西北地区农业产业发达,但同时病虫害危害情况也较为严重,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该病虫害的主要类型:黄萎病、白粉病、叶霉病等。农作物发病的原因主要表现为:蚜虫、斑潜蝇、白粉虱等。新疆整体降雨量少,因此空气湿度很难控制,这也是大面积病虫害发生的次要原因。
二、病害传播途径与防治措施
1.空气中传染
新疆设施农业病害发生的原因为:在不同时间段的日光照射后,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变化较大,为空气病害的传播提供了条件,因此病害传播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高湿。所以,可通过开窗换气、膜下滴灌、取暖加温等措施改变设施内的湿度,抑制病害的发生。在较低温度条件下也会发生病害,因此需要加强日光温室内温度与湿度的监控管理。
2.防治措施
为了防止农业病害的发生,可以在病害频发的区域种植一些具有较强抵抗力的作物,同时人为创造农作物生长的适应条件,降低作物病害发生频率。如果没有抗病性较强的作物品种,可以优先选择一些相对抗病性较强的作物作为代表种植,也能够降低病害发生率。采用烟剂、熏蒸剂等剂型对相对密闭环境中的栽培作物防病也有一定作用,在傍晚进行喷雾增加室内湿度,使保护设施密闭一夜,对防病效果较好。
3.土壤传染性病害及防治措施
如果大棚内种植的农作物种类较少,并且采用连坐的栽培方式,那么土壤传播病害的可能性就会升高。在病害发生的第一时间进行生态防治,能够有效的降低病害的危害程度。通常用增施有机肥与轮作的方式提高地力,人为创造有益微生物繁衍生息的土壤环境。除此之外农作物病害还可以通过种子进行传播,因此种植过程中需要对土壤进行无菌杀毒,使土壤不具备病害发生与传播的条件。最常用的消毒方法是在夏季进行土壤深翻后曝晒,消毒效果较好。还可以对种子用药剂浸种、干热法、种子包衣等方法消毒。
三、设施蔬菜中的主要虫害及防治措施
大棚内种植农作物也会受到虫害的影响,室内虫害的主要类型有:菜蚜虫、蔬菜叶螨和棉铃虫。
1.菜蚜防治
可采用天敌控制措施,菜蚜虫的天敌为草蛉与瓢虫,所以可以选择适当增减草蛉与瓢虫的数量,来控制菜蚜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以瓢虫为例,一般情况下,一只瓢虫一天可以吃掉200只左右的蚜虫。所以温室内蚜瓢比例在为200∶1以下,就可控制菜蚜的为害。应用无公害且显效的有效防治技术黄板诱蚜或银灰色反光地膜驱蚜技术诱杀菜蚜。化学防治方面:使用吡虫啉、蚜必治等药剂,要严格按说明控制使用剂量。
2.蔬菜叶螨防治
对叶螨虫对豆瓜类作物的危害较为严重,红蜘蛛应该在5月份以前进行消灭。
农业防治:红蜘蛛越冬的杂草在越冬前彻底清除,深度耕翻土地,将越冬的红蜘蛛压在17~20厘米深处的土下将其杀死。化学防治:使用赛白净、阿维菌素、克螨特等专用杀螨剂。
3.棉铃虫防治
若发现新的虫食痕迹和虫类,通常附有卵和龄幼虫。通过杀虫灯或通过BT生物杀虫剂严密捕杀。虫蛀果要及时摘除,控制虫害的扩大。
四、植物病害植物病害分为生理性病害与病理性病害。
1.病理性病害与生理性病害的比较从发病特点、与土壤肥力和土壤类型的关系、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三方面比较。
(1)发病特点病理病一般有明显的发病中心;生理病无发病中心,以散发为多。
(2)与土壤关系病理病与土壤类型、特性大多无特殊的关系,但与肥力水平有关,通常有以肥田多发的倾向。生理病与土壤类型、特性有明显的关系,土壤类型不同。发病与正常截然不同,不同肥力的土壤都可发生,但以瘠薄土壤多發。
(3)与天气关系病理病一般以阴霾多湿的天气多发,群体郁蔽时更甚。生理病与地表面湿度关系不大,但土壤长期干旱或渍水,可促发某些生理病。
2.生理性病害发生的原因
农业设备具有固定性和多栽培利用率的特征,所以农业种植人员通常会对自然生理性病害缺少防治措施,从而使蔬菜的生理性病害发生的频率升高。蔬菜生理性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设施地相对较稳定,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和种类单一,对种植土地经常性的重复利用,使土壤中的养分缺失严重,氮磷钾比例严重失衡,土壤内部稀有元素减少,不能满足农作物日常生长所需营养需求,因此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病害威胁。农作物种植区域的温度、湿度控制工作管理不到位。
3.生理性病害的表现蔬菜的歪果、裂果、畸形,非病理性的减产。蔬菜的黄化,焦枯,生长衰退,植株生长受抑制等。
4.生理病害的防治方法
植物的生理性病害大多是由于缺素所致,用农药是无法治愈的,只有采取给土壤补足植物所需要的多种矿质营养元素,即实施“全营养施肥”的方法才能得到解决。有些是温度影响的,在温室作物的各个生长时期,严格按照作物所需的温度控制设施内的温度可以防止有些生理病害的发生。
五、结语
总而言之,重视设施农业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利用有效的农业管理技术对农作物进行日常的监测与管理,才可以从根本上提升新疆设施农业农产品的质量,保障农产品的安全性,提升农产品的经济效益。现代化社会发展中,农业种植业应该结合科技手段,推广绿色种植理念,实行健康防治技术,既保证农民的成本收益,同时也可以促进西北地区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峰,王春景,韩大勇,王力. 浅谈设施农业病虫害监测与防治[J].西北农业科学,2015(01)33-35.
健全的队伍是做好农业病虫害监测和防治工作的前提。我们要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农业病虫害测报防治体系。在设施农业比较集中的乡、镇要充实农技站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和防治力量,选派专业基础扎实、敬业精神强、能吃苦耐劳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
2 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工作
准确监测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动态,是制订防治决策的重要依据。要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对常年发生的重大病虫害,开展定时、定点调查工作,及时准确把握发生动态;对偶发性病虫,要定期进行普查,了解发生情况。同时,依托农业部关于启动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建设方案,加强横向联系,了解和掌握乡、镇、场病虫害的发生状况,为准确预测当地的发生动态提供科学依据。要及时病虫害的情报和防治技术意见,指导农业生产。
3 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和指导
要组织多种形式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基层病虫害防治技术人员和种植农户的病虫害防治水平。要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墙报等媒体进行病虫害防治技术宣传。要加强技术服务,在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基层,把防治技术送到农户手中,防治技术措施要贯彻到田头,指导农民做好防治工作。要加强病虫害防治专业化服务的组织和引导,积极探索和示范病虫害的专业化防治模式,提高防治效果。
4 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协作
有机农业种植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推广,为我国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但在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时常会遭受病虫害的侵扰,给有机农业的持续发展形成很大阻碍。
1有机农业
对于有机农业而言是在相关的农业生产标准指引下,最大程度遵循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使农业种植以及养殖等得以协调平衡,通过现代可持续发展农业技术的应用,提升农业种植水平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方式。我国有机农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有机农业现已成为我国农业领域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业领域开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够有效地恢复和治理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而且对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以及其经济发展与农村稳定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发展有机农业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侵扰是非常棘手的问题,怎样对其进行有效防治,成为发展现代有机农业的重中之重。
2有机农业种植中病虫害防治的原则和方法
2.1重视生态平衡的建造,进行多样化种植
对于有机农业的病虫害防治而言,主要是通过模拟自然的生态系统体系,采用多样化的农作物品种种植,改善单一种植模式不利的生态条件与资源条件,给病虫害的传播造成不利影响,进而有效控制病虫害的传播,抑制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而采用这种种植模式,主要涉及时间以及空间上2方面的多样化种植,前者主要是指要科学地把握种植与收获的时间,后者主要是指扩大植物种植的品种数量以及地理空间和采用多样化的土壤条件等。利用打造多样化的生态条件,扩大益虫的繁殖与生长,进而有效抑制和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
2.2对生产过程进行强化管理,减少病虫发生概率
为了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应当首选抗病性的品种,对转基因品种进行绝对禁止,并有效处理好种子,充分进行晾晒,通过温水浸泡,最大程度去除带虫源的种子。制定科学的栽培制度,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避开虫害高发期进行种植,待益虫与虫害处于同等水平时再进行种植,也可在病虫害发生的不利气候条件下进行种植。并配合虫害药物进行均匀播撒,消除虫害的根源。当树苗生长到一定阶段时,合理修剪,去除虫害枝枝桠。加强田园卫生建设,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2.3对有机农业进行综合的治理
为达到农业种植的可持续发展,应当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对生态系统自我抵御病虫害能力及其自我修复能力进行充分计算,并设置有效的预警装置监测病虫害,发出预警,及时进行有效的防治,倘若虫害的发生较小,不存在大面积扩散的情况,可通过生态自我调节进行有效预防,避免过多的经济投入。防治病虫害的过程中,对防治方案进行优选,最大程度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采用综合手段进行防治,如生物与物理的手段,减少环境污染,最大程度保护环境,实现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4加强对种植人员的指导,加大技术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