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企业如何进行知识管理

企业如何进行知识管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0:38:5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企业如何进行知识管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企业如何进行知识管理

篇1

一、知识管理的概念

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知识和信息的产生、扩散和应用。有的学者提出,知识经济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吉认为,知识经济就是知识成为经济的主导因素,处于中心地位,信息替代物质成为战略资源。而著名学者吴季松博士在他的专著《知识经济艺术》中给知识经济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所谓知识经济,是指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并且以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因此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而知识管理,可以认为是构建一种机制对知识和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并进一步进行分析,并将它们存储起来,不断更新知识,从而最终达到知识共享,使企业的整体员工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指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而对知识进行识别、获取和充分发挥作用的过程。企业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1.进行知识管理的迫切性。知识管理是作为不断变化的商务环境的反应而被提出的崭新的概念。首先,竞争全球化和不断加快的产品创新速度使得知识的有效传播和利用成为一种商务需要;其次,市场对基于知识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多,而这些产品和服务通常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中产生出来的;在企业内部,企业的各个部门彼此之间需要比以往更多的协作;在企业外部,企业不仅要与商业伙伴、甚至还要与竞争者合作。因此,这就需要以一种新的方式进行交流、协调和知识共享。如果企业不能够在知识管理方面迅速采取应变措施,那么它将很难对全球市场上出现的新变化及时地做出正确的反应。

2.知识管理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建立知识创新、使用、保存和转让的有效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提高知识对企业效益的贡献,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点,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共享。

二、企业进行知识管理所存在的风险

如何才能保证正确有效地进行知识管理呢?在实施知识管理之前,我们必须能够正确识别它所存在的风险以及知识管理的一些误区,这样才能更好地有效地进行知识管理,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发展下去,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知识管理风险的识别:

1.泄密风险。企业的商业秘密泄露和知识产权流失都会给其造成严重的损失。

2.人才风险。人才风险中最值得重视的一种便是企业里掌握某些关键的特殊技能和专长的职员的去职。在人才流动非常自由的今天,企业的职员,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的职业,这就为企业的关键职员的“跳槽”,被竞争对手挖走所带来的风险埋下了伏笔。有一点值得注意,企业的人才流失固然可能因为其不满企业的报酬或晋升机制,或因为其他公司高薪的诱惑,但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企业文化和大众观念与员工个人的价值观念相冲突,从而抑制员工发挥其专长,也是造成关键职员去职的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企业应努力为员工营造一种适合其发挥自身才能的环境。

3.信息风险。企业内部的信息活动有: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企业生产经营业务活动和管理活动中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与存储;技术创新过程之中,各部门之间信息的采集、传递与反馈;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信息沟通等。如果企业不能组织和建立起可靠的、畅通的信息网络,使各种信息有序传递并避免信息阻塞或封闭,使每一个决策者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方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就可能发生信息风险 。倒闭的巴林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就是信息风险。

三、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方案

1.改造组织结构。改造企业组织结构的原因之一,是为了提高企业的信息交流速度。知识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促进企业内部知识共享,而知识共享有赖于信息交流。传统的金字塔式等级型企业组织结构,管理层过多,界限太严格,使得信息流通速度慢, 反馈不及时, 而且容易发生失真。因此,为了提高企业信息传送的速度,有必要重构企业组织结构,使之从金字塔模式转向扁平网状结构,从纵向层次结构转向横向网络结构。

改造企业组织结构的原因之二, 是为了减少企业的知识传递成本。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系统主要由知识工作者、管理人员和投资者组成。不论是直线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等传统组织结构还是矩阵结构、项目小组结构等权变制组织结构,由投资者产生的董事会都居于权力金字塔的顶端。但是,随着知识社会的来临,这种权力格局将发生一些新的变化。那么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专门知识日益成为价值创造的首要资源和决策的主要依据。作为社会分工的产物,知识工作者掌握的专门知识来自长期的专门学习和实践,知识的传递往往需要很高的成本。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调整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其关键是引入分权机制,使拥有专门知识的知识工作者具有相应的决策权,从而降低信息和知识的传递成本,使其及时发挥最大的效用。

2.促进知识共享,鼓励知识创新,营造良好环境。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关键在于营造一个利于促进知识共享,鼓励知识创新的工作环境。在这种环境内,人们相互信任,关系融洽,畅所欲言,气氛轻松,思想活跃。其中信任尤为重要,因为每个人的思想都是不同的,要想达到企业内的知识共享,每个员工的想法都应受组织和其他员工所理解和尊重。在企业中达到充分的信任,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个体参与、明确原因和熟悉规则。

篇2

一、知识管理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在企业管理中知识管理出现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管理人员越来越注重效益最大化和市场应变灵活性,以确保企业在多变的世界经济环境中生存下来并得到发展与壮大①。从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开始,管理学家不断研究影响企业效益和发展的不同因素,以及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从研究员工的工具到物料配置的最优化再到运用知识管理来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企业家们从来没有间断过前进的步伐。从最初的拥有资源就能创造财富,到如今知识逐渐地被人们当作一种资源进行管理,人们正在不断探索如何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一资源。企业对与企业相关的知识进行提炼、收集、组织、使用、扩散、开发并最优化利用,在现有的知识中提取新的知识等一系列管理,用以满足企业现在以及未来经营和成长的需要②。知识管理不仅改进或者完全改变企业的信息交流模式、管理体制,而且能利用知识为决策甚至是战略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形成决策层的知识库或者专家库来应对高速变化的国际竞争环境,有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以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很多领域,知识管理已经形成一种模式,帮助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我国中小企业概况

据统计,在2014年我国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的99.3%,是我国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其中中小企业占GDP的55.6%,占工业新增产值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占社会销售额的58.9%,占税收的46.2%以及出口总额的62.3%。同时中小企业提供了全国四分之三的城镇就业岗位。因此,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但是在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一是资金投入低。中小企业在市场中处于弱势群体,所以很难进行融资。二是员工的整体素质低。由于员工素质较低,导致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少,行业间的交流也少。三是信息化程度较低,信息传递相对缓慢。中小企业的员工认识局限,更愿意各自为政,缺少沟通交流。四是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以家族文化亲友文化为主。因此在管理上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常常不能分清家事和公事,并且会使其他员工产生受到不平等待遇的心理,从而产生消极情绪。五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制造加工型企业资源流失。

(三)知识经济的到来

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除造就了一大批高新科技产业群以外,还不断渗透到旧的工业体系中,使得经济过程中的知识和技术含量不断上升。在这个时代,知识成了企业非常重要的资源,为了提高消费需求,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生产出更多的知识产品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这就为知识经济的产生提供了主要的氛围和条件。1990年在《哈弗商业评论》上美国战略管理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儿首先发表企业核心竞争力。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对组织中知识的积累,组合,再利用。他们强调协作共享,整合企业的核心资源和能力,形成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成功的重要保障,因此知识管理和核心竞争力正可谓相互依存。综上所述,我国中小企业生存于一个信息化快速发展,环境瞬息万变、竞争模式和规则也在不断变化的时代,核心竞争力不足问题凸显。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特点的调查以及对中小企业的知识管理模式和构建方法进行探索,以求发展探索出新的知识管理模式。

二、知识管理理论基础

(一)知识管理以及知识的来源

知识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投入要素,知识可以代替其他要素,节约资源、减少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知识的特征有共享性、隐含性、资源性③。与传统的有形资源不同,知识在共享过程中是不会有消耗的。知识的隐含性是指知识是无形的资产,与其拥有者具有不可分割的特性。知识的资源性是指知识作为一种资源,成为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知识管理在欧美各企业中最初受到关注是由于欧美企业将知识管理当作一种技巧的同时,也把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遭遇的各种问题归结为知识问题,并希望在知识经济中谋求生存与发展④。欧美企业曾因为一味地追求减少成本,导致知识与人才一并流失,知识管理就旨在将个人的知识在组织结构和组织系统下得到有效维持。知识管理就成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与体系出现在企业管理中。日本学者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将个人的知识和企业的知识资产有组织地在知识友好型企业中集结、共享,用以提高效率。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并不等同于信息管理⑤。因为信息管理重在于技术的使用,使企业内部流程中的数据得到规范化和流程化处理和存储,由于信息的大幅度增长,信息逐渐成为企业的累赘。而知识管理则是直接指向能直接使用的技术或理论,是企业的一种资源。知识管理的源流有两个,一个是对企业内部资源的关注,它是企业在挑战中,探索更好的管理方法时,开始关注组织内部无形的资源和能力。并且在裁员过程中内部知识的流失,也使人们关注到了企业内部的知识。另一个是来自于对知识和数字化经济的关注,在国际经济环境快速变化以及市场竞争的规则和模式不断切换的当今世界,我们必须将自己转型为灵敏模式的企业。互联网的出现则使共享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更加快捷简便。并且在很多行业,知识构成了产品的核心价值。将知识运用到瞬息万变的市场机遇中产生价值,使得我们将企业的知识资产和知识经济的结合看成是成长的动力和源泉。

(二)知识管理的内容

有学者提出知识管理的内容如下:(1)知识管理基础工作:知识管理规划组织及其政策制定;(2)知识资本识别和维护:知识资本识别、审计、体系构建及其体系维护;(3)知识资本开发和创新等。知识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要正确进行知识管理就必须先认清事实管理的基本要素,即人力资源、组织结构、信息技术、企业文化、合作网络。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应建立在五项基本原则之上。要想运用知识管理拉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迅速提升,首先需要弄清楚其内容及基本原则,才不会因小失大。知识的转换过程包括沉淀、共享、学习、应用及创新等运转环节,这些知识运转环节组成一个螺旋上升的闭环,称之为“知识之轮”⑥。知识管理就是要在摸清知识之轮法则的前提下,通过技术、管理以及文化的相互配合使得知识之轮可以高速运转。

三、知识管理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

(一)知识管理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现状

2000年左右,知识管理才在中国落地,进入应用阶段,由于起步晚,经验少,使得现今有将近80%的企业内外部文化处于隐藏状态,因此我国中小型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尚处于初始阶段。中小企业大多是市场导向型企业,每天专注的是利益的最大化⑦。很少人能对知识管理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中小企业家对知识管理的部分了解甚至是歪曲理解,致使知识管理还没有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联系起来。很多的中小企业或者处于刚刚起步或者把知识管理当作档案管理的企业不在少数。现在,中小企业正处于发展的上升阶段。中小企业中知识管理对组织战略目标和绩效的影响度有6%的企业认为“非常高”,有38%的企业认为“较高”。而对于未来战略目标和绩效的影响度分别上升到13%和53%,呈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并且对“知识管理的战略规划必要性”的认同度也呈现上升趋势。未来中小企业的知识管理的情况是非常乐观的。总体而言,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短,数量多,在关注增长数量的同时,我们更加应该注重质的要求⑧。增强企业的知识含量,对企业的知识提供一个好的知识管理机制,促进企业知识共享,从而提高解决问题和工作的效率,进而改变生命周期短、倒闭率高等一系列问题。

(二)知识管理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所面临的挑战

篇3

知识管理需要信任基础

知识管理似乎是这个问题的绝佳答案。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大多数企业对于知识管理的应用还存在很多疑惑。

很多企业意识到了要通过知识管理来进行企业内知识的整合,由原来依靠个人能力的发展模式,向依靠组织能力发展模式转变。这种转变很关键的一点是做好内部的知识管理工作。而实际过程中,企业在推行知识管理时,往往遇到很多实际的困难。

比较典型的误区是――很多企业在内部推行了知识管理,但可能忽视了对知识管理的专职管理岗位的设置,结果造成“知识管理一阵风”,一段时间之后,由于缺乏监管和引导,知识管理在内部也置之一旁了,没有持续有效的开展下去。而企业积累下来的有价值的资料由于缺乏有效统一的管理,往往会分散于个人头脑、个人电脑中,这就给组织内知识管理带来了一些实际的壁垒。

有的企业情况更加糟糕。掌握组织内部最核心知识的群体――骨干员工离职之后,短期之内企业业绩会遭受下滑,甚至正常业务都无法继续开展。

如何在可见的时间内,把隐藏在员工身上的一些有价值的知识挖掘出来,实现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从而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成为企业管理者关心的重要话题之一。

不过,实际操作中,很难保证员工的积极性。要实现被迫行为到自觉行为的转变,从组织管理的角度,需要有有效的引导和约束手段作为支撑。知识管理不同于一般的管理,不但要有约束机制,比如考核、激励措施,还要有引导措施的跟进,比如内部培训、内部导师制度等等。在约束大家进行知识管理的同时,也要告诉员工如何进行知识管理,从而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把“要我做”转变成“我要做”。

具体策略要围绕“建立信任基础”来展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知识的交流和转移以相互信任为基础,这一点对资深员工尤为重要。一方面,从知识的转移方式来看,尤其是隐藏在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它很难通过正式的网络进行有效的转移,而只有通过紧密的、值得信赖和持续的直接交流等非正式网络才能实现隐性知识的传递。而知识有效转移的前提条件就是知识转移的双方必须相互信任。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能有效降低任何一方采取机会主义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人们合作的效率。但是,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除血缘关系外,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比较低,因此,需要在组织中建立新型的组织文化。

知识管理与IT融合

随着IT系统的应用领域日益宽泛,基于IT工具支撑的知识管理工程也逐渐成为了CIO们最关心的职责之一。

首先,知识的储存与共享需要IT支撑。知识管理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显性知识管理与隐性知识管理,显性知识管理侧重于文档管理,其主要目的是实现文档集中存储、共享、有序分类、快速检索;隐性知识管理侧重于交流沟通,其主要目的是实现交流的及时方便,同时使交流内容可记录可查询。

IT系统为知识管理提供了有效支撑手段,知识管理需要通过IT系统来落地。如通过知识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文档的集中储存和有序管理,可以有效积累和管理国家政策法规、行业分析、竞争对手动态等各种资料,使内外部相关知识文档、内部工作文档等能够得到及时共享。另一方面,聊天工具、BBS、网络会议系统等的使用可以促进知识经验分享、保障良好的交流沟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