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2:5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早产儿护理要点,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全世界每年大约有2000万早产儿出生。我国早产儿的发生率为1%~2%,死亡率为8%~20%,国外为3%。因此对早产儿的管理是围产医学的重要课题之一,要降低0~5岁儿童死亡率,关键在于降低早产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死亡率。因此加强早产儿的护理是关键,经济发达国家的医院常将这些自身不能调节体温的婴幼儿放在暖箱中。我院是一所基层医院,从2009年1月—10月,接生802例,早产儿18 例,双胎早产5例,因条件有限,随着早产儿的增加,暖箱不能满足需要,因此我院采取了一种新的育儿方法——袋鼠式。
1 袋鼠式护理概念
早产儿及低体重儿在出生早期即开始同母亲进行一段时间的皮肤接触,并将此种方式坚持到矫正胎龄为40周。
2 袋鼠式护理的方法
将新生儿放在母亲衣服里,母亲和新生儿身体24h进行皮肤接触,为早产儿提供一个适宜的暖箱。
3 袋鼠式护理的好处
3.1 新生儿紧贴母亲的乳房 这种可以帮助新生儿保温,使体温稳定,可减少低体温的发生,使新生儿呼吸、心率稳定。
3.2 保证血氧饱和度稳定 氧气的消耗、血糖的水平比婴儿暖箱好。
3.3 使母亲的信心增加 可以护理好自己的孩子,感觉压力减轻,帮助母亲与婴儿建立良好的感情。
3.4 经济省钱 母亲及家庭更容易接受,方法简单,母亲容易掌握。
3.5 如果母亲有病 父亲和亲戚也能实施此法。
3.6 对医院的好处 不必购买太多暖箱,减少开支。
4 适用此法的婴儿
4.1 体重>1800g的婴儿 一般情况稳定。
4.2 体重
4.3 早产儿、低体重儿 生命体征稳定。
4.4 不能转诊的新生儿 适用袋鼠式育儿法。
5 母亲及新生儿的准备
5.1 母亲的准备
5.1.1 首先告知母亲什么是袋鼠式护理 方法,好处,让母亲做好心理准备。
5.1.2 指导母亲怎样皮肤接触婴儿 如何抱奶,挤奶,正确的母乳喂养姿势,如何护理婴儿。
5.1.3 母亲穿着舒适,温暖 足够大的外衣。
5.1.4 环境温度22℃~24℃,湿度60%~80%。
5.2 婴儿的准备
5.2.1 婴儿在“袋中”,除了一个尿布、帽子和短袜。
5.2.2 若温度低,房间应加热 婴儿可穿无袖开衫,母亲用衣服盖住自己和婴儿。
6 袋鼠式护理的注意要点
6.1 所有的母亲都可以 只要母亲健康,状态良好。
6.2 母亲必须是自愿的 能随时提供这种护理。
6.3 母亲需要有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方可采用袋鼠育儿法。
有数据显示,国内早产儿占新生儿的5%~10%,且死亡率极高,达12.7%~20.8%,胎龄愈小,体重愈低,病死的几率也就更大。为了提高早产儿生命质量,降低其死亡率,对早产儿实施及时有效的特殊护理措施是极其重要的。
临床资料
从2010年12月~2011年12月,由我院出生的早产儿共24例,其中男14例,女10例,平均体重1340g~2350g,胎龄30~36周不等。出生后具体表现为适应能力弱,吮吸能力较正常儿差,自主呼吸能力较弱,不能够保持正常的体温。
护理方法
在新生儿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其施加特殊护理。将早产儿放置暖箱中,保持温度、湿度的适宜,持续用头罩低流量的给氧,对其进行合理喂养,积极预防疾病的感染,加强对呼吸道的管理,减少噪声的刺激,保持温和的光线,避免疼痛的刺激,保持舒适的,加强早产儿亲自抚触。
探讨
保暖:因早产儿调节体温的中枢发育并不完全,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影响而改变,所以早产儿的病房温度应在24~26℃,湿度应维持在55%~65%。体温仍旧不上升者,根据其胎龄和出生时期的体重,给予逐步暖箱复温,初次调节暖箱温度为28℃,每小时平均上调1℃,使箱温最终保持在34~36℃,对体温进行密切监测,每日最高体温值与最低体温值之差不得>1℃。根据其体温的具体情况调节暖箱温度。所有护理操作尽量在暖箱内进行完成,各种操作尽量缩短操作时间且集中进行,避免来回开启箱门使婴儿体温变化幅度过大。
保持通畅的呼吸:出生后的早产儿应及时进行呼吸道分泌物的清除,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由于早产儿的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容易出现呼吸不规则、青紫、呼吸暂停等缺氧症状。有呼吸暂停的患儿,可对其进行轻弹足底或托背等可缓解病情的操作,如不能有效缓解,可给予吸氧或遵医嘱用药物对其进行治疗。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呼吸状况及皮肤颜色。给予氧气吸入的患儿严格控制氧气浓度和给氧时间。避免因吸氧时间过长,浓度过高,未血管化的视网膜发生纤维血管增生、并易引起视网膜脱离导致视力差和失明[1]。
减少噪声刺激:在早产儿的护理中,护理工作人员应尽量为患儿营造出相对安静的环境,不要在早产儿居住的床或暖箱边聊天说话,走路尽量轻柔,靠近患儿时更要降低噪音。
减少光线刺激:早产儿应该避免阳光的直射,眼部尤其应注意。避免日光灯对其连续进行长时间照射,天气好时采取正常的阳光自然照射,夜晚睡眠时,降低室内光线亮度。暖箱上可使用遮光罩,减少光线对早产儿的刺激,为早产儿的良好发育建立一个与母亲子宫环境相当的生命岛[2]。
减少疼痛刺激:对早产儿进行护理时应尽量减少对其进行操作,对其进行侵入性治疗时尽量避免捆绑肢体,应给予其肢体支持。粘黏物祛除时候应该用祛除剂,或口服糖水、抚触或安抚奶嘴也可以降低疼痛感,如有必要可以使用止痛剂。国外采用新生儿疼痛评分有助于对疼痛判断[2]。
合理喂养: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出生后的营养支持可改善早产儿近期体重增长,降低病死率,还影响到远期预后[3]。早产儿的生长发育速度较快,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较多,而且早产儿的吸收和消化能力都较差,容易呕吐或溢乳,造成喂食困难,因此正确的喂养对于早产儿来说比对正常儿更为重要,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就更多。早产儿的重要的营养来源是早产儿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目前多主张足量喂养、早喂养,当条件不为允许的时候也主张非营养性吸吮或微量喂养,以促进其肠胃蠕动,缩短恢复正常喂养的时间。
预防感染:由于早产儿的各方面发育都比足月儿差,所以早产儿和足月儿应该分屋居住护理。除患儿父母,和对患儿进行监护的医护人员,其他人均避免靠近早产儿。在对早产儿进行护理操作,喂食和检查时,要穿专用的消毒罩衣,洗净双手,或佩戴无菌手套。患儿应采取左右两侧交替侧卧睡姿,还可以通过变换来改善患儿的血液循环系统,更重要的就是保证呼吸道的通畅,侧卧位还可以避免有吸入物呕吐物进入患儿气管,引起患儿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做好早产儿脐部、臀部和皮肤的护理,对器械、物品、地面和空气的消毒药彻底,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如若发现小病灶或感染应及时隔离。
新生儿抚触:在以上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新生儿抚触,可尽早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情况[4]。
结论
总之,在对早产儿进行护理时,千万不要过于急躁不耐烦,要精心细心,重点要做好早产儿保暖和呼吸道的管理工作,防止感染并发症,尽量避免强光,噪声和疼痛的刺激,再加上合理的喂养时早产儿成活率提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石安文.33例早产儿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09,21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永州市中心医院(南院)2012年2~2013年5月期间妇产科收治的92例早产儿,除合并先天畸形、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以及综合治疗无效患儿。92例患儿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自主呼吸较弱、吮吸能力不强、进食少、低体温、喂养不耐受等。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对照组46例中男性28例,女性18例,胎龄30~38周,平均胎龄34.2±2.5周,体重1.00~1.98Kg,平均体重1.42±0.35Kg;观察组46例中男性26例,女性20例,胎龄30~39周,平均胎龄34.5±2.6周,体重1.08~1.95Kg,平均体重1.43±0.38Kg。本次调研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且在患儿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下进行,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体重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46例患儿在监护室期间行常规护理[3],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并做好记录,观察其不良症状,进行针对性处理。同时对其家长进行早产儿相关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对于存在紧张、焦虑、抑郁的家长进行个性化心理疏导,缓解或消除其负性心理,促进健康教育效果的提高。监护期间可允许家长探望,每天4次,每次时间控制在30~60min,在探视期间,护理人员要趁机告知家长及亲属患儿目前的健康情况。同时详细向其讲解早产儿出生后易发的不良反应,日常护理需要注意的事项,提醒要注重患儿的营养、注意保暖、预防感染等,必要时要对产妇进行床边示范指导,如正确的抚摸方式、喂养的方法、臀部及皮肤护理、如何回应婴儿等。可将早产儿健康教育知识、护理方法通过播放宣传片和发放宣传手册等途径以提高家长对早产儿的认知度和护理技巧,另外,还需要向产妇强调母乳喂养的优点和必要性,尽可能采用母乳喂养[4]。
1.2.2 阶段性护理干预
观察组46例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制定阶段性护理干预的方案,分为住院期间、出院前、出院2周、2~4周以及随后每月1次,制定不同护理干预措施。
1.2.2.1 出院前护理干预
出院前,责任护士要将早产儿在住院期间的早产儿的健康状况及治疗方法和效果详细告知家长,并根据早产儿各自的体质特点制定相应的个性化护理方案,并指导家长在家庭护理中的方法和技巧,重点强调应该注意的事项。指导母乳喂养的技巧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预防感染。另外,告知家长早产儿定期体检及接种疫苗的具体时间[5],并预约家访,鼓励其定期复诊,共同完成家庭个性化护理。
1.2.2.2 出院1~2周的护理
早产儿出院1~2周,在家庭护理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会导致早产儿感染的因素,注意卫生、通风、减少强光和噪声对其刺激,在此期间,责任护士要对早产儿进行家访,至少1次,主要检查其脐部是否愈合、黄疸是否消退,同时观察期皮肤和大小便情况,指导家长要不定时按摩早产儿的腹部,提高其消化和吸收能力。另外,观察产妇泌乳情况,指导其如何促进泌乳,提醒家长要严格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照顾患儿。
1.2.2.3 出院2~4周护理干预
出院后2~4周可通过电话随访或者家访形式了解早产儿的神志、肤色、饮食、大小便情况,同时了解产妇泌乳情况,再次指导产妇抚摸、按摩、视觉刺激、被动运动等的方法和技巧,促进早产儿各项生理机能正常发育。
1.2.2.4 随访
患儿出院之后,前2周至少家访1次,2~4周家访或者电话随访至少1次,以后每月1次,常规测量早产儿身高、体重、胸围、头围等变化,评估其生长发育状况,同时了解家长在家庭护理过程中是否严格遵循护理要点,及时解答其心中的疑虑。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笔者主要对比分析两组早产儿体重、摄奶量、腹泻和感染以及再住院率,评估阶段性护理的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30软件对研究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早产儿体重、奶摄入量、睡眠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
表 1 两组患儿各项观察指标对比分析
3 讨论
早产儿在出生1月内面临着外界环境各种危险因素,包括体温、疾病、喂养耐受性等多方面问题,出院之后的家庭护理也直接影响着早产儿机体生理机能的健康发育,由此,早产儿护理已经成为新生儿护理重点的研究内容和方向,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6]。早产儿的护理主要是针对其自身的疾病、皮肤、进食以及大小便的综合护理和家长护理,其中家长护理其中极其重要的作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