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早产儿营养护理

早产儿营养护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0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早产儿营养护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早产儿营养护理

篇1

【关键词】 新型护理干预; 早产低体重儿; 不耐受

Study the Effect of New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Feeding Intolerance in Preterm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LYU Cui-mei.//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22):065-068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new nursing intervention feeding intolerance in preterm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Method:From January 2014 to June 2015,80 cases of preterm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each group had 40 cases.Two groups were given intravenous nutrition and conventional treatment,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he traditional routine car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new nursing intervention,feeding related conditions and tolerance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The nasogastric and stomach tube indwelling time,total enteral nutrition time and the time required to restore the quality of the birth body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New nursing intervention; Preterm low birth weight infant; Intolerance

First-author’s address: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Hospital of Duanzhou District in Zhaoqing City,Zhaoqing 52604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22.017

早产儿通常又可被称为未成熟儿,胎龄低于37周,且常把新生儿的体重低于2500 g称为低体重儿,若新生儿的体重低于1500 g,则称之为极低体重儿(VLBWI),因其各个系统的器官发育未成熟,功能不完善、免疫功能较低、抵抗力较差和极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在新生儿中的病死率较高[1]。给予早产低体重儿提供合理的营养支持,是新生儿健康成长的物质基础,可以有效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可影响早产低体重儿的疾病转归,被认为是显著提高早产低体重儿的生存率的重要环节[2]。在笔者临床护理研究中,通常给予新生患儿常规治疗和静脉营养,然后在此基础上给予新生患儿非营养性吸吮,应用微量泵进行间断胃管喂养,喂养后采用腹部抚触等措施,把各种护理干预有关措施进行重组形成一个新型的护理循环,使其贯穿于早产儿的护理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3]。本研究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于本院新生儿科接受治疗的80例早产低体重儿,对其进行护理干预,经过专业护理人员观察了解早产低体重儿的发育情况,对于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积极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于本院新生儿科接受治疗的早产低体重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所有患儿均于出生6 h内入院,且均需经过胃管喂养。采用Apgar进行出生后1、5 min评分均大于8分,且排除先天性遗传疾病和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其中男51例,女29例,胎龄28~34周,出生体重1.2~2.5 kg。两组患儿性别、身长及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接受静脉营养和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新型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1)喂养后俯卧位:应用早产低体重儿专用卧垫,依据相关要求使早产低体重儿俯卧或仰卧在其小枕上。(2)腹部抚触:给予患儿腹部按摩,其操作的具体时间在下一次喂养前和俯卧后,腹部抚触时要以脐为中心掌心慢慢向外周进行,且用力要适当柔和,需要密切注意患儿在腹部抚触时的呼吸、心跳、肤色、肌张力及哭闹等一般情况。(3)进行非营养性吸吮:早产儿吸吮空的橡皮,在给患儿胃管喂养之前的需吸吮5 min左右,应用胃管分次喂养时让早产低体重儿给予非营养性吸吮,促使患儿分泌胰岛素和胃泌素。激素会促进胃肠道的快速生长、发育及其功能成熟,显著提高患儿胃肠营养的耐受性,其不仅可使早产低体重儿一直不断的增加能量摄取,而且还可有效提高患儿吸收营养的应用率,极大地缩短了胃管喂养至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4)采用微量泵间断胃管喂养的方案:微量泵进行定量和定速度输入,且每泵入1 h需间隙2 h。对照组患儿应用常规的护理模式,在常规传统治疗和静脉营养的基础上,应用较为传统的护理方案,即早产患儿需直接卧在暖箱内[4]。

1.3 观察指标 由专业护理人员记录两组患儿鼻胃管准确留置时间、全肠道营养时间、患儿恢复出生体质量所需时间、具体胃残留状况和呼吸暂停情况等。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喂养相关时间情况比较 采用新型护理干预后,观察组鼻胃管留置时间、全肠道营养时间及恢复出生体质量所需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呕吐、腹胀、胃残留及呼吸暂停情况比较 两组患儿呕吐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胃残留率、腹胀发生率及呼吸暂停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早产患儿耐受性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75.0%患儿(30/40)喂养耐受,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0%(18/4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7.5000,P=0.0062)。

3 讨论

早产儿通常是因其提前出生,各器官发育不成熟,机体正处在快速生长发育的阶段,该时期所需的能量较高,然而新生患儿的消化系统未发育成熟,且其营养吸收能力也相对较弱,胃肠道的相关功能也较弱,吸吮的能力较差,因此早产低体重儿会发生喂养不耐受性等相关并发症状,严重则会危害新生患儿的生命[5]。文献[6-7]研究显示,早产低体重儿的喂养不耐受性与新生儿的胎龄和其出生体重密切相关,早产儿的体重越低,患儿发生的喂养不耐受性概率愈高。治疗和预防早产低体重儿是我国围产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8],早产低体重儿的发生概率逐渐增加,其概率大约在5%~10%。本研究采用新型护理措施干预早产低体重儿的喂养不耐受性有一定的显著效果[9]。

传统的常规护理措施会导致早产低体重儿的喂养不耐受,临床上常用的喂养方法是间断胃管喂养和应用肠道外静脉营养,采用常规的间断胃管喂养可把奶液一次性迅速地注入新生患儿的胃内,胃肠腔内的压力随之增加,患儿的胃黏膜受到强烈的刺激,更为严重的会导致患儿小肠缺血性坏死,最后加重早产低体患儿的不耐受性[10-11]。肠道外静脉营养虽然能够补充因喂养不足而缺少的一些营养物质,然而若早产患儿进行长时间的静脉营养,则会对新生患儿胃肠道的胃分泌素和胰岛素的分泌以及消化道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胆汁紊乱会出现淤积性肝炎,新生患儿的肾功能被加速损害,最终使新生早产低体重儿的代谢发生紊乱[12]。此外,插管技术也较为复杂困难,对相关护士的要求也更加严格,而且营养液的价格也非常昂贵,普及面也非常小[13-16]。采用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可使早产低体重儿的胃肠道功能快速得到恢复,可为患儿提供其生长发育所需能量,显著改善了早产低体重儿的心理运动发育和智力发育指数,新生患儿的体重和发育指标均有良好的改善,在临床上为新生患儿的远期预后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17-19]。因而,科学合理的新型护理干预措施和早期足够的营养支持是远期患儿的发育和健康的重要部分。通过腹部按摩后,患儿的消化道激素逐渐增加,新生患儿对营养物质吸收和消化能力显著提高,促进了患儿更好的生长发育,进而极大地提高了患儿经肠道的喂养耐受性[20-22]。

本研究显示:采用新型护理干预后,早产低体重儿的鼻胃管留置的时间(10.7±5.6)d,全肠道的营养时间(9.3±5.4)d,恢复出生体质量所需时间(7.8±3.5)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2±8.6)d、(17.3±5.8)d、(10.2±3.6)d,且新生患儿的胃残留率、腹胀发生率及呼吸暂停率均明显低于采用常规护理方式的患儿,此外新型护理干预组患儿的喂养耐受率为75.0%,明显高于采用传统的常规护理的45.0%。因此,对早产低体重儿采用新型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提高经肠道喂养耐受性,降低喂养不耐受性的概率,还可以促进早产低体重儿的胃肠道功能的逐渐成熟,降低一系列的相关并发症。

综上所述,应用新型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早产患儿的不耐受性,提高早产儿体重、加强胃肠道功能及减少早产儿体重儿的相关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美英.综合护理干预对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1):77-79.

[2]党爱玲,郭红梅.新型护理干预对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作用[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8):1268-1269.

[3]郑丹丹,吴曙粤,汪莉,等.护理流程重组对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1,25(2):524-525.

[4]陈凯瑶.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护理方法的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247-248.

[5]李红,王柳金,农均华,等.综合护理干预对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及体重增长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2,25(2):128-129.

[6]李占魁.早产低体重儿肠道喂养[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11):827-829.

[7]陈凯瑶,胡爱兰.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护理方法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4):280.

[8]黄妙霞,徐燕珊,谢金水,等.营养护理干预对早产低体重儿营养状况及喂养不耐受的影响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5):189-191.

[9]江泓,张金蓉,刘孝桥,等.早产低体重儿早期喂养的观察[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3,24(2):250-252.

[10]邢小芳.综合护理措施干预对喂养不耐受的早产低体重新生儿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10):2660-2662.

[11]李朝晖.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2,8(7):162-163.

[12]袁建荣.早产低体重儿的护理探析[J].早产低体重儿的护理探析,2015,15(14):250-251.

[13]邢晓霞.极低体重儿经不同喂养方式的临床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9):2036-2037.

[14] Armanian A M,Sadeghnia A,Hoseinzadeh M,et al.The effect of neutral oligosaccharides on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in preterm infants: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Int J Prev Med,2014,5(11):1387-1395.

[15] Van Niekerk E,Kirsten G F,Nel D G,et al.Probiotics,feeding tolerance,and growth:acomparison between HIV-exposed and unexposed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J].Nutrition,2014,30(6):645-653.

[16] Benor S,Marom R,Ben Tov A,et al.Probiotic supplementation in mothers of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J].Am J Perinatol,2014,31(6):497-504.

[17] Karagol B S,Zenciroglu A,Okumus N,et al.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slow vs rapid enteral feeding advancements on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preterm infants with birth weight 750-1250 g[J].JPEN J Parenter Enteral Nutr,2013,37(2):223-228.

[18]马开美.综合护理干预对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治疗价值临床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6):2010.

[19]蒋曙红,王金秀,张琳.早期微量喂养加腹部按摩预防早产儿极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32):5269-5271.

[20]朱慧洁,沙吾列・木塔力甫.护理干预在早产低体质量儿喂养不耐受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8):561-562.

篇2

早产低体质量儿的胃肠功能发育不全,在胃管喂养时容易产生腹胀、呕吐、加奶困难等情况,导致新生儿营养滞后,对其发育产生不良影响。笔者通过重组护理流程对36例早产低体质量儿实施喂养护理,取得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早产低体质量儿72例,纳入标准:早产儿出生1min时的Apgar评分[1]大于8分;需给予静脉营养和胃管喂养。排除先天性遗传病及消化道畸形。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12例,胎龄29~34周;平均(292±06)周;病程1~8h,平均(22±03)h。对照组中男22例,女14例,胎龄28~33周,平均(285±09)周;病程15~7h,平均(18±05)h。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和喂养,包括传统间断胃管喂养、静脉营养、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重组流程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非营养性吮吸。胃管喂养前,予以患儿5~10min非营养性吮吸,即吮吸空橡皮。②微量泵胃管间断喂养。根据患儿具体身体状况,遵医嘱控制微量泵胃管喂养速度,注意保持匀速,每隔2h喂养1h。③护理。喂养后将患儿摆放为仰卧位,抬高其头肩部15°,使用专用卧垫,仰卧1h。专用卧垫中灌有3600ml温水,将其放置在预热好的暖箱中,根据患儿身长放置凹型枕。④腹部抚触。俯卧后及再次喂养前,给予患腹部抚触5min,以掌心置于患儿腹部,以脐部为中心,由内向外按顺时针方向均匀、柔和抚触;并以手指指腹轻揉左侧腹部8~10min。密切观察患儿的临床表现,若出现肤色变化、肌张力升高、哭闹等反应,则应立即暂停。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留置胃管时间、体质量恢复时间、达到肠道营养标准(即每日4184kJ/kg)[1]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

14统计学处理所有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儿恢复情况对比观察组患儿留置胃管时间、体质量恢复时间、达到肠道营养标准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

篇3

1.一般资料

我院于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共收住早产儿48例,其中男31 例,女17例,胎龄28~32周 15 例,胎龄32~37周 33 例,部分静脉营养33例,完全静脉营养15例,使用时间最短5天,最长35天。

2.方法

(1)部分静脉营养 对具有吸吮、吞咽反射的早产儿,采用胃肠道内营养供应与部分静脉营养补充相结合的方法。根据胎龄和体重计算每天的总热卡,给予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奶粉喂养,经胃肠道不能满足能量的则通过静脉予以补充。多采用外周静脉输注,外周静脉一般耐受输注葡萄糖的最高浓度为12.5%,对于危重患儿由于输注液量有限,为提供足够热卡,常需输注较高浓度葡萄糖,浓度越高对外周静脉刺激性越大,需长期静脉营养者应选择中心静脉输注。

(2)完全静脉营养 对不能自胃肠道供给足够营养物质的患儿可采用完全静脉营养。营养液的组成包括:葡萄糖按6~8 mg/(kg·min)输入,相当于10%葡萄糖80~120 ml/(kg·d);组氨酸是蛋白合成及早产儿生长所需,早产儿生后24~48 h内应尽早补充氨基酸,不宜使用成人氨基酸,因其中不含或极少含早产儿所需的必需氨基酸,而甘氨酸、蛋氨酸及苯丙氨酸含量很高,早产儿消化酶活性低易产生高甘氨酸、蛋氨酸血症,过高甘氨酸易产生高氨血症[2]。因此使用小儿氨基酸可预防以上并发症的发生。小儿复方氨基酸0.5 g/(kg·d)开始,以后每天增加0.5 g/kg,至足量2.5~3.0 g/(kg·d);20%脂肪乳0.5~1.0 g/(kg·d),如能耐受,则每日增加0.5~1.0 g/kg,直至3.0 g/(kg.d);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应根据电解质及微量元素测定相应给予补充。如无静脉营养的微量元素溶液,则可每周输给血浆10 ml/kg;维生素分为:水溶性维生素(水乐维他)1 ml/(kg·d),脂溶性维生素(维他利匹特)1 ml/(kg·d)。专业护士按医嘱将以上营养物质根据相溶稳定性,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先后加入专用袋中混合后如无沉淀则用输液泵通过中心静脉或周围静脉24 h匀速输入。

3.疗效判断标准 有效:体重增加10~15 g/(kg·d),无明显生理性体重下降;一般情况好,合并疾病病程缩短;无效:体重不增加,生理性体重下降明显,一般情况差,合并疾病加重。结

本组有效42例,平均住院日19天,体重较出生时平均增长40%;无效6例,均为合并疾病加重,其中死亡4例。护理措施

1.营养液配制的注意事项 ①营养液的配制应在专用的配制室内进行,实行专人专管制度。配制室内每日臭氧机消毒1次,每次2小时,紫外线照射2次,尤其在配液前应照射消毒1次,照射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减少人员流动,防止污染。定期监测配制室内空气细菌。②配制应由专业护士在无菌操作台上严格操作。操作者入室时应更换无菌衣、口罩、帽子、戴无菌手套操作,一次性操作完毕,操作过程中双手不离开操作区。③配制营养液所需的液体、用物必须用75%乙醇擦拭后方可进入配制室。操作前认真查对医嘱和所有药物的有效期和质量,并由第二人核对后,按葡萄糖电解质氨基酸维生素脂肪乳剂的顺序混合配置,配置应不间断地一次完成,注入专用袋中混合摇匀后检查有无沉淀及变色,排尽袋内空气,管端反折用无菌纱布包裹,再次查对后在袋上注明床号、姓名、配制时间及配方后备用。配制好的营养液应当日24 h匀速输完,绝不可隔日使用。最好不在营养液中加入其他任何药物。

2.应用期的观察与护理 ①家属知识宣教。因静脉营养治疗有利有弊,所用药物价格昂贵、所需费用高、患儿家属缺乏静脉营养治疗的知识、担心治疗效果、以及实施方法等。 因此,严格掌握适应证,向家属讲解此项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实施方法,消除其紧张、疑虑心理。②环境管理。早产儿应入住早产儿室,予温箱保持适宜温、湿度,并实施保护性隔离。③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置管前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选择适宜的硅胶导管、中心静脉穿刺多选用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大隐静脉、贵要静脉等处进行,常用右侧。置管后稳妥固定,导管皮肤出口处每天换药1次;换药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用络合碘擦冼皮肤出口及导管;然后用封闭式敷料覆盖;输液装置及容器每天更换1次,操作过程中应防止导管脱出。每次使用后用100 μ/ml肝素钠液3~5 ml冲冼,防止导管堵塞,冲冼时如阻力大,回抽无血不能强行推注,防止导管破裂。为防止导管内感染,静脉营养通路应单独使用,不可用于输血或取血生化检查等。如患儿出现发热,应及时查找病原,做好血培养和导管细菌培养,确定为导管内感染者原则上应拔管并予对症治疗。④静脉内营养的监测。实施24 h连续心电监测,并及时记录动态信息,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予以处理。严密观察体温变化,每4 h/1次,并同时记录好箱内温、湿度。及时做好血液生化测定,开始阶段营养尚未达足量,代谢不稳定应加强监测,血糖、血气、血电解质、尿素氮每日测1次,直到营养液全量后每周测1~2次。肝功能、白蛋白、碱性磷酸酶、胆红素、镁、磷、血常规每周测1次。反复抽血会造成贫血,必要时给予输血。每天监测并以表格式记录患儿体重、身长、头围、皮褶,计算出每天的总热卡、总热量、静脉液量、口服液量、糖、蛋白质、脂肪等每天的需要量及每天的总出量。⑤基础护理。每天予以擦浴,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大小便后及时擦净,并更换护垫,防止红臀,每天口腔护理2次,预防口腔感染。及时修剪指甲,防止抓伤。

3.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1)技术操作性并发症 见于中心静脉营养,主要有损伤性并发症、空气栓塞及血栓形成等,可造成组织、血管和神经损伤,与导管材料和操作技术熟练程度有关。因此,操作者必须熟悉解剖部位,通过专业的培训后,具有娴熟的操作技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力争一次穿刺成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每天用生理盐水或含肝素的生理盐水(100 μ/ml)冲洗导管预防导管栓塞。

(2)感染性并发症 感染性并发症是最常见和最危险的并发症,插入的导管可作为感染的门户,亦可在输液过程中的某个环节污染所致。早产儿免疫功能差,容易并发感染。进行静脉营养时要密切观察患儿,如体温升高、WBC增多或静脉营养稳定情况下出现尿检阳性应立即寻找是否有感染灶,如肺部感染、静脉炎等。及时做血培养,分别从导管、周围静脉取血,找到明确病因后予以抗生素治疗,如系导管感染则应拔除。严格无菌操作为主要预防措施。

(3)代谢性并发症 ①高血糖症。早产儿对糖的耐受性差,<1000 g的早产儿葡萄糖输入速度应从4~6 mg/(kg·min)开始,1~1.5 kg者可从6 mg/(kg·min)开始。并应监测血糖,血糖不应超过7 mmol/L,若血糖>8.4 mmol/L时可导致糖尿、渗透性利尿及血渗透压增高。周围静脉输注时,葡萄糖浓度不超过12.5%,过高浓度易引起周围静脉炎。中心静脉输注时可用较高浓度葡萄糖,早产儿从5%开始,逐步增加至25%。维持血糖浓度主要靠调整输液速度而不是改变葡萄糖的浓度,如出现高血糖,切勿常规使用胰岛素,以免造成严重低血糖,早产儿随日龄增长,对糖的耐受逐渐改善,因此开始时速度较慢,以后逐渐增加[3]。②低血糖症。常发生于突然中断静脉内营养。长期接受静脉营养的患儿因消化道处于休眠状态,可导致肠黏膜萎缩,肠腺分泌减少及胆汁粘稠,因此准备停止静脉内营养时应逐渐减慢输注速度并培养患儿的吸吮能力。可先给予葡萄糖喂服,然后再从稀释奶过度到全奶。当营养液的葡萄糖浓度大于10%时,可在停用前30分钟内,每15分钟减速50%,如在减速30分钟内发生低血糖,应将减速时间延长为1~2 h[2]。③电解质紊乱。静脉营养应注意低钾血症的发生,详细记录每日的出入量,密切监测血电解质,对原有缺乏、吐泻或引流的丢失予以补充,可防止电解质紊乱。④肝功能不全。如出现肝功能异常通过减少静脉营养液的总热量或葡萄糖用量能迅速缓解。⑤胆汁淤积。是早产儿长期静脉营养的严重并发症,可能与长期使用氨基酸有关。尽早停用静脉输注氨基酸,改为胃肠道喂养可缓解或防止胆汁淤积。

总之,静脉内营养在早产儿中的实施是治疗上的一种有效突破,精心细致的护理是实施静脉内营养治疗的保障。通过实施此项治疗,大大提高了早产儿的存活率及生存质量。严格掌握适应证及无菌技术操作,输注过程中密切加强病情观察以及加强内环境的监测,可有效降低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