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农业经济增长

农业经济增长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1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农业经济增长,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农业经济增长

篇1

关键词

农业发展;经济增长;影响因素

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同时也反映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分析和调整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各项因素对政府今后的农业政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各国竞争越来越激烈,农业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战略作用,因此要提升农业的发展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就必须不断优化整合农业资源,改善当前农业的发展状况,提高科技现代化水平。

1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内部因素包括农业的物质和人力投入等,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和农业设备的建设水平等。对长期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显示,物质条件投入在农业生产起基础作用,一定条件下,物质投入越多,农业生产所得到的回报越多,农民的增收速度明显加快,最终农民的生活水平可得到根本改善[1]。而当前我国农业用地有限,农民依靠增加土地面积提升收入的方式对经济的发展影响很小,因此农业的收入基本依靠其他各项投入。

2影响农业经济增长问题的解决方法

2.1适当增加农业投入

物质条件是影响事物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提升农业的经济增长率,就必须适当引导农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力度[2]。农民是整个农业经济生产的主体,因此农民的具体行为会影响到农业整体的发展趋势。在对农业进行调整时,应充分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尤其是目前农民的收入增长较为缓慢,必须采取措施合理地引导农民。首先,政府和有关部门可制定一些当地农产品的价格保护措施,通过政策上的鼓励平衡地区间的农业收入差异,增加对于农民投入的补偿力度,让农民从心理上愿意投入农业生产。其次,有关部门应完善农业的基础设施。农业的基础设施情况直接关系到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效率。政府对基础设施进行改善,能提升农业系统自身的抗压能力,同时减少农民的压力,增强农民对农业生产的信心,从而加大农民对于农业的投入力度。

2.2提升农业的科技水平

我国农业现代化已到了关键发展期,面临着农业经济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型,必须提升农业的科技水平,使其和传统农业区分开,最终提升农业经济总体的实力。针对目前一些地区的农业科技水平有限的情况,需尽快帮助地区建立相应的科技发展系统,鼓励当地企业和农民进行科技创新,对一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给予补贴。不仅如此,还可将一些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行推广宣传,让更多的农民掌握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的投入产出比。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的技术,离不开高技术水平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因而要更加重视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有条件的地区可引导学生在毕业后深入广大农村进行实习,既可在基层中锻炼他们,也能为基层带来高技术的人才[3]。如当前政府实施的优秀大学生到基层中任职,就能有效地为基层留住高水平高技术人才,壮大农业科技人才的队伍。

2.3全面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

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农业改革的具体实施情况,因此应不断提升他们的水平,保证农业现代化的顺利开展。当前我国很多地区的农业教育水平较低,直接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素质水平,因而首先应该积极完善和落实当地的各项教育制度,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普及和开展,保证农民能接受到最基础的教育。在基础教育完成后,可对农业地区开设一些农业知识的培训课程,同时还可进行农业课程的实地训练,将讲座里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的生产相结合,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农业实际问题。一些地区农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受到遇到病虫害或极端天气的影响,当地政府可请农学专家提前对农业劳动者进行培训,积极学习病虫害等问题的防治措施,强化农民的实际操作水平,帮助当地的农业生产增产增收,降低不必要的投入和风险。

3结语

对农业经济增长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今后我国农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促进地区农业的和谐稳定发展。同时,对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分析,也有利于优化农业的经济增长模式,最终利用合理的人力和技术等条件,对农业发展进行现代化的改革,减少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作者:李平 单位:河北省沧州市运河区农业

参考文献

篇2

2人力资源的影响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重要作用,人力资源对于农业经济的增长有直接的影响,农业产生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人的操作才能得以实现,每一环节的人员调控与人员的能力都对农业生产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农业的发展及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主要依靠人类的才能和智慧,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促进农业发展的科技成果转化,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农业发展才能够实现高效,经济增长自然就会实现。

3农产品出口总值的影响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逐渐实现全球化,农产品的出口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增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我国来说,增加农产品的出口总值,有助于缓解我国国内市场中农产品过剩的现象,对于增加农民的收入也是影响极大的。我国幅员辽阔,农产品的种类比较多,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可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增加农产品的出口数量。同时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比较低,在加工方便食品方面具有价格优势,方便食品的出口值也会得到增加[2]。对农业不发达的国家扩大农产品出口,不将农产品集中出口到某一个或几个地区,加强政府的配合和支持,为农产品的出口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并落实到实处,扩大农产品的出口值,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4科技因素的影响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果,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农业生产也离不开科技的帮助和支持。科学技术能够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将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的工具和手段,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劳动力的支出,为农业经济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提高了农业土地的使用效率,将灌溉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能够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概率,降低农业损失。土壤改良技术、套种技术的使用和推广,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农业经济的增长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3]。

篇3

2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更迭

2.1传统农业模式传统农业是采用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的农业。即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传统农业在欧洲是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奴隶制社会(约公元前5~6世纪)开始,直至20世纪初叶逐步转变为现代农业。传统农业基本特征:金属农具和木制农具代替了原始的石器农具,铁犁、铁锄、铁耙、耧车、风车、水车、石磨等得到广泛使用;畜力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一整套农业技术措施逐步形成,如选育良种、积肥施肥、兴修水利、防治病虫害、改良土壤、改革农具、利用能源、实行轮作制等。传统农业是由粗放经营逐步转向精耕细作,由完全放牧转向舍饲或放牧与舍饲相结合,改造自然的能力和生产力水平等均较原始农业有较大提高。传统农业的特点是精耕细作,农业部门结构较单一,生产规模较小,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仍较落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业生态系统功效低,商品经济较薄弱,基本上没有形成生产地域分工。目前传统农业仍广泛存在于世界上许多经济不发达国家。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古国,历来注重精耕细作,大量施用有机肥,兴修农田水利发展灌溉,实行轮作、复种,种植豆科作物和绿肥。

2.2现代农业模式关于现代农业至今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定义,但现代农业有几个标准是大家比较认同的: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在80%以上;农产品商品率平均在95%以上;农业投入占当年总产值的比重至少在40%以上;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低于20%。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业基本上是现代农业。西方国家根据不同的国情,逐渐摸索出3种不同的现代农业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型;以荷兰为代表的人口密度大、耕地资源短缺型;以法国为代表的土地、劳动力适中型。现代农业,是一种“大农业”,相比西方国家,我国现代农业之路还很漫长。国家统计局相关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仅走了1/3。但从长远看,我国是一个大国,只要持续不断地加大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的力度,我国农业必将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2.3后现代农业模式后现代农业是相对现代农业而言,是以时间为标识,按农业发展时序而划分和确定的一种农业经济和技术形态。作为一个农业全新概念,是指以动植物的开发、培育及其产品生产为轴心,将广义农业即农、林、牧、渔业范畴中不同层次及环节和分属于不同产业部门与动植物培育及其产品生产密切相关的各种农业产前、产后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融合或复合形成的一个超大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或系统。后现代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区别:后现代农业主要的并不是它所使用的生产手段、工具及技术有别于现代农业,而在于其活动的内涵与形态结构不同于现代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在领域上,它是广义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融农用高新技术投入品制造与供应和农产品收购、加工、贮藏、运输、市场营销以及农用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农业信息与管理咨询和服务于一体的复合产业。在部门上,除传统的农、林、牧、渔产品生产部门外,还包括观光旅游农业、休闲农业、教育示范农业、体验农业、海洋农业等部门。在形态与功能上,它将众多当代已经形成并存在和未来不断涌现的全新农业形态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精细农业、精准精确农业、无土农业、知识农业等有效地集合在一起,融生产、生活、经济、社会与生态等多种功能于一身。

3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内涵与外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