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1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少儿教育心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派别众多,是中国几千年宝贵文化的产物,被称为国粹,继承祖国文化瑰宝是我们的责任,目前正向全世界推广。然而,武术的动作结构较为复杂,科学的训练对传承祖国文化非常必要。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在教学与训练实践中,除了要遵循一般教学与训练的原则外,教师还要根据少儿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以武德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训练。
1.少儿生理特点和教学训练方法
1.1少儿生理特点。
1.1.1运动系统生理机制。
少儿骨骺柔软,软骨成分多,关节窝较浅,关节囊及关节周围的韧带较薄弱、松弛,所以弹性大而硬度小,不易折断但易弯曲变形,关节伸展性与活动范围较大,灵活性与柔韧性易得到发展,但关节牢固性较差,在外力作用下轻易脱位。少儿肌肉中水分多,蛋白质、脂肪和无机盐类较少,肌肉细嫩而富有弹性,能量储备较少。收缩力量和耐力较差,易疲劳,但易恢复。身体各部分肌肉发育不平衡,大肌肉、上肢肌肉发育先于小肌肉、下肢肌肉,肌力增长不均匀。
1.1.2血液循环及呼吸系统机制。
少儿的相对血液量较成人多,但单位体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与成人相比较低。少儿心脏的相对重量和容积均和成人相近。由于少儿的神经调节不够完善,新陈代谢比较旺盛,因此心率较快。心肌纤维收缩力弱,心脏泵血能力小,故每搏输出量小。少儿的血管因易扩张而相对较粗,血压也比成人低。少儿的新陈代谢旺盛,耗氧量大,因而呼吸频率较快,但呼吸阻力较大,呼吸肌力量较弱,所以肺活量较小。同时,由于少儿氧运输功能较差,最大通气量和摄氧量都较低,因此在运动训练时,通气量的增加主要靠呼吸频率的增加来实现。
1.1.3神经系统机制。
少儿的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不完善,兴奋过程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动作和技术时,大多凭兴趣。学习和掌握动作较快,但多余动作或错误动作较多,其神经细胞工作能力低,易疲劳,但恢复较快。神经活动中,第一信号系统占主导地位,形象思维能力较差,善于模仿,但第二信号系统相对较弱,抽象思维能力差。
1.2教学训练方法。
1.2.1根据运动系统生理机制要控制力量训练。
在力量训练中,负重练习要慎用,宜用伸展练习发展力量。12―13岁后,力量训练可逐渐增加。少儿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力量应均衡发展,各项素质搭配练习。特别应加强他们的柔韧性练习,为以后的教学与训练打好基础。
1.2.2根据血液循环及呼吸系统机制要控制耐力训练。
少儿不宜过早地进行专项的耐力训练。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以“双基”的教学与训练为主,以平和的简短武术套路进行教学与训练。以动作的速度练习为主,如踢腿、冲拳等。不宜过多地进行力量、耐力和静力性的练习。运动量不宜过大,应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密度与强度要注意交替节奏,练习时间不宜过长。
1.2.3根据少儿神经系统机制训练中要注意及时纠正错误动作。
在传授新的动作技术时,应以模仿性质为主,少讲解,多示范。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全面发展各项基本技能。在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时,教师或教练员不应求快、花、多,应练好基本功和基本技术,为以后的教学与训练打好基础。在学生作出错误动作时,教师或教练员要有耐心,做到预防在先,及时纠正。多采用直观教学法,运用简单、易懂、形象生动的口令或口诀进行讲解,也可以运用现代媒体教学,以帮助学生理解。
2.少儿心理特点和教学训练方法
2.1少儿心理特点。
少儿有以下几种心理特点:贪玩、好动、活泼、热情;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而且对新事物的接受力、模仿力都很强;自觉性和自制力较差,一旦兴奋好动起来就会不顾一切,往往忽略和意识不到纪律的约束,使课堂秩序大乱;自我表现欲强,喜欢被肯定、被表扬;可塑性强。
2.2教学训练方法。
2.2.1鼓励为主,使少儿看到自己的成绩和效果。
教师或教练员要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少儿的思想教育和启发。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以表扬鼓励为主。教练员要及时发现少儿的优点,并给予表扬。少儿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都迫切希望知道自己的成绩和效果,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教练员的肯定。所以,在教学与训练中,教师或教练员如能使他们及时知道教学与训练的效果,就能使错误的技术动作得以纠正,正确的动作技术得以巩固,从而创造教学与训练的良性循环。指出优点和问题,能使有关神经得到阳性的刺激,而使另外的神经中枢的联系受到阴性的强化。加强分化过程,使兴奋和抑制过程更加精确,促使正确技能的形成。特别是看到自己的进步,也能起到振奋精神、活跃情绪的作用。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能鼓舞信心和勇气,产生增力的情绪体验,提高机体克服各种困难的能力。
2.2.2创设优良情绪体验情景,激发竞争意识。
在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中,教师或教练员要把已形成的潜在学习和训练的需要充分调动起来,创设优良的情绪体验情景,活跃少儿的学习和训练情绪,激发少儿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教学与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的不断更新和变化;环境的改变;形象生动的启发语言;趣味性和活动性的游戏;变换教学与训练的项目和形式,等等,都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训练的积极性,调动身体各器官尽力完成教学与训练任务。
3.加强武德教育,弘扬武术精神
少儿是最容易塑造的群体,需从小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武术是一项具有健身价值和技击功能的传统体育项目,习武者既能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又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还能了解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武术特殊的价值功能,对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保护人民利益,调节人际关系都有其特殊的作用。没有好的武德可能恃强凌弱,为害四方,败坏社会风气。由于武术的特殊功能,武德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更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3.1武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一部分。
武术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而且有修身养性的功效,武德教育中赋予了深刻的民族精神,这无疑将使习武者激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历史上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习武者举不胜举,岳飞、戚继光、霍元甲,都是武德高尚的英雄。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亡,不惜牺牲自己的事迹可歌可泣。近百年来,我国饱受欺凌,许多爱国的武术家以高尚的武德情操和精湛的武技,挺身而出,飞上擂台,使那些列强的拳师不敢在中国的武坛上耀武扬威。他们为国争光,大振了中华的武威。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也是人类文化中灿烂的一颗明珠,武德教育就是要人们认识到这一点,让人们珍视它、弘扬它。
3.2武德教育能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物质文明建设。
武德约束习武者的行为规范,它一方面要求习武者热爱祖国,热爱武术事业,遵守规矩,另一方面要求习武者见义勇为,敢于同一切违法行为作斗争。据有关调查表明,练武术的少年儿童,其组织纪律性明显好于一般少年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练习武术的人,他们不仅能够自觉地遵纪守法,而且能够见义勇为,遇到坏人坏事,挺身而出,奋不顾身。像我们的武警战士,每次围捕持枪歹徒总是冲在最前面,表现出了舍身求义的高尚品德。武德教育能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互相谦让,从而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稳定,保证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在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中,还要注意其他方面的问题,如掌握好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的比例、专项身体训练与基本技术训练有机结合、注意恢复,控制无形训练,等等。
4.结语
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是一项系统的、科学的工作,所以,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一定要根据少儿的生理、心理特点,运用符合少儿实际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和训练水平。
少儿处于人生关键期,教师或教练员要不断加强思想教育,坚持正确的训练和学习动机,培养高尚的武德、优良的作风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促进少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还要注意武术技能、文化素质和德的有机集合。
参考文献:
[1]杨峰.浅谈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应注意的问题[J].教育战线,2009.5.
关键词:少儿;拉丁舞教学;心理因素;教学优化
许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将少儿心理因素划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学习活动中智力因素指的是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起到执行作用的因素。在学习活动中非智力因素指的是动机、情感、兴趣、意志等起发动作用的因素。少儿所参与的学习活动是由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两者共同参与完成的,而学习效果就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非智力因素主要强调培养学生的意志力,道德修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及乐观、开朗、认真、勤奋的良好心理素质。在少儿拉丁舞学习中除了先天的智力因素外,后天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更为重要,把提高少儿拉丁舞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养作为学习活动中重要作用的途径和方法。于此同时,促进了少儿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长远意义。
1.少儿在拉丁舞教学中的心理特点
根据少儿学习拉丁舞的心理特点,教师要想从策略上提出创新实用的少儿拉丁舞教学方法和对策,首先必须对研究主体少儿拉丁舞学习的心理特点有充分的认知和研究,这样才能追本溯源,做到事半功倍。
1.1少儿天生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模仿,追求新鲜事物
这一时期的少儿喜动,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学习欲望较强。在拉丁舞课堂学习中表现为对某一固定动作的重复练习往往力不从心,习惯模仿老师的动作技巧,对新动作和新套路的学习却表现出饱满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教师应充分利用少儿求知好奇的心理,充分调动其积极情绪,使之从心理上主动接纳,在动作上精益求精。
1.2少儿具有强烈的好胜心,渴望赞美声
在学习拉丁舞的过程中孩子渴望有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平日里喜欢和跳得好的同学结伴搭档,并且热衷参加各种比赛,渴望在他人面前更多地展现自我。从课堂教学观察可知,课堂上表现好的同学得到老师的表扬后表现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精神为之振奋,动作也更加富有感染力。[1]经过课堂反复试验得出经常受表扬的学生学习动作较快,进步较大。所以拉丁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多运用赏识教育。
1.3少儿精力趋于分散,注意力不集中
由于少年儿童身心处于生长发育期,思维和注意力还不够稳定,所以在拉丁舞课堂学习中往往表现为在课堂前期精神饱满,后期则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动作懒散,学习动作效率低下的状况。此时家长和老师应该采取语言激励的方法,鼓励孩子应克服困难,坚持到底,同时也要注意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和运动负荷。更需要老师和家长对孩子多些耐心,学会期待。
1.4少儿时期心理素质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
由于有的孩子学习拉丁舞时显得热情大方,有的孩子显得胆怯,自尊心强。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上各具差异。所以少儿在同一时期呈现出来的学习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进步较快,有的孩子进步却不太明显。教师要从全局的眼光去呵护每一个孩子,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1]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优点,每个人进步的时间早晚不一样,不要过早地给孩子贴上标签,应从内心深处真正去关心孩子,帮助孩子在学习拉丁舞的道路上逐步成长。
2.少儿拉丁舞教学方法的优化路径
2.1启发式优化教学法
少年儿童学习拉丁舞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过程,利用少儿的好奇心教学能达到较好的效果)由于少年天生活泼好动,对新事物充满新鲜感。[4]因而拉丁舞教师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去吸引少年儿童,把随意变为有意就可以采用启发式综合教学法,把说、唱、跳结合在一起,内容一定要生动形象。还可以将拉丁舞教学内容以提问的形式提出进行教学,可以增加儿童主动思考的能力,并提升其求知的兴趣。浓厚的舞蹈兴趣可以激发少儿积极探索舞蹈的精神,可以激发人对舞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2模仿式优化教学法
少年儿童理解舞蹈的能力比较欠缺,学习拉丁舞动作应以模仿为主。首先教师应做到要准确、形象、富有表情地展示舞蹈动作,使少年儿童对要学习的拉丁舞动作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示范时还要伴随着语言的讲解,面向少儿做镜面示范。教学重点应让学生观察自身动作与标准动作的异同,对动作学习有误的学生应以耐心教导鼓励为主,使其改正动作错误增强自信。
2.3表演式优化教学法
少年儿童在拉丁舞学习到一定技术水平和阶段后会参与相关的等级考试,比赛及表演活动。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孩子较强的表演欲望和竞争意识。例如在完成成套的套路学习后组织学生分组比赛和表演,学生可以自觉营造一个现场表演的热烈场面,由他们自己选出“拉丁王子或公主”进行表演,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优秀学生得到大家的认可,相对较差的学生会想办法迎头赶上。[5]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注意培养学生骨干,让他们领舞、带舞,而教师则可以抽出时间来更好地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改进教学。其次教师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孩子参与到拉丁舞表演和比赛中。精彩激烈的竞赛会激发孩子们的竞争意识,在拉丁舞学习中精益求精。
2.4诱导式优化教学法
诱导教学法是根据拉丁舞技能转移规律,运用简化了的技术动作去学习复杂的技术动作,拉丁舞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舞蹈动作技术特点采用不同的诱导式练习,体会动作细节,在诱导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让学生更清晰地掌握动作要领)例如在牛仔舞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富有弹性的乒乓球,增强脚下的弹性练习。在桑巴舞前进走步过程中把自己想象成登山者,注意脚下对地面的重力施压和身体重心的向前移动。教师应传授科学方法,让学生养成一定的自学能力)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想学、乐学的过程中要提高自拉丁舞的自学能力,从内心真正爱上拉丁舞。(作者单位: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1] 刘多.浅谈拉丁舞技术的基础训练方法[J].科技信息,2011,(4):675-677.
[2] 孙志华.浅谈如何在少儿体育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J].山东体育科技,2000,(3):67-68.
一、加强农村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关注少年儿童,尤其是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健康又有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如果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比身体健康还可怕,可是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少年儿童频频犯罪要么自杀,要么杀他人,孤独症、抑郁症在不断的上升,这些无形的杀手在向少年儿童袭来。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少年儿童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关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家长、和教师的共识。但是作为一名农村教师我觉得农村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更值得关注。
二、农村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
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多么美好的生活,但是,对于我们农村的少年儿童来说这是一种奢望。1、因为许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与孩子联系的时间相对较少,孩子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变得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性格极易变得内向、悲观、孤僻、冷漠。没有家长的监督慢慢的孩子就养成了自由散漫、没有自我约束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内心有矛盾,缺乏安全感,心里话无处倾诉,内心变得脆弱,性格发生偏差。2、家长给予丰富物质生活,使少年儿童得到的宠爱和照顾远多于锻炼和体验,以宠爱甚至溺爱代替关爱,孩子娇生惯养,如要什么买什么;家长关注少年儿童的智力发展和应试的成绩的程度,传统教育“黄金条子出好人”如打人骂人;还有部分家庭家长自身就有严重的行为或心理问题,双亲对少年儿童的成长没有树立良好榜样,甚至还以其不良行为和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少年儿童的成长,如打牌、喝酒等。
(二)学校教育问题:
1.农村的教学质量低下,学校只对少年儿童的学习成绩进行评定。忽视少年儿童德育、人格、心理等全面发展,从而误导少年儿童心理和智力不平衡发展。
2.目前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培训,在工作中不能运用心理科学知识帮助少年儿童解决心理问题,致使许多少年儿童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存在有人格的缺陷也不知道怎样解决。
(三)社会的责任问题:
少年儿童面对日趋激烈的学习和就业竞争,面对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幼小心灵中感受到难以摆脱的压力和困惑,在当前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下,这种心理负担很难得到有效宣泄,出现自我意识混乱、青春期适应不良、厌学、考试焦虑、学校恐怖、孤独症、抑郁症甚至精神分裂症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少年儿童健康发展。
三、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家庭是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环境
家庭是少年儿童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长期性的特点,父母采取怎样的养育方式都直接关系到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家长不应当只担负传统意义上的养育职责,更要担负起对少年儿童进行心理教育的责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
留守儿童心理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是由于家庭的缺失造成的。因此,要重视发挥家长在留守儿童健康心理成长中的作用。要多跟孩子交流,尽可能地保证每天跟孩子通电话,多跟孩子谈谈心,多跟孩子沟通,对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
2.以身作则,为少年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
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父母应改变不良习惯和不良思想,为少年儿童做出正确的表率。
3.全面了解少年儿童,注重因材施教
父母应全面了解少年儿童的性格、情绪等特点,发现少年儿童的长处与短处,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多鼓励,少批评,采取赏识教育。
(二)教师是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辅导员
教师,教书育人,还要当发现者,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不歧视,平等地对待他们。首先要特别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多给留守儿童一些热情的帮助,解答学生成长中的烦恼。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
(三)社会是少年儿童心理成长的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