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儿科护理的重要性

儿科护理的重要性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2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儿科护理的重要性,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儿科护理的重要性

篇1

表现在个别护士基本素质差,专业知识欠缺,不能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应用于临床,服务于病人;儿科床位紧张,护士人力资源配备欠缺,护士常常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导致人性化服务意识差,只注重临床技能操作,忽略了患儿及监护人的心理感受,不能耐心地做好心理护理及解答工作。

2调查时间及调查对象的因素

护士在进行问卷调查时不注意时间段的选择,发放调查表时不能视病人的病情选择适当的时机,不关注患儿监护人的心情,只是为了完成调查任务而将表发放给患儿病情不稳定、心理不安定的监护人。另外,护士不注意调查对象的选择,往往将调查表随意发放给不掌握治疗及护理情况的临时探视人员,而不直接发给直接监护人。

3调查表的设计因素

结合我院护理部满意度调查表重新逐条审视调查表,发现有的条目调查内容表达过于专业化,不够通俗,且调查维度不够。如“您是否知道您的责任护士”这一条,因监护人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不理解什么叫“责任护士”,导致单项满意度较低。

制定整改措施

1加强护士素质教育

针对现存问题对护士采取集中培训专业知识及技能操作,实行个性化思想教育,定时召开护士会议,将专科护理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及新动向及时传达,强化优质护理服务理念,深化健康教育内容,贯穿人性化服务思想,合理调配人力资源,提高护士服务质量。

2正确选择满意度调查时间段

患儿住院时间太短,护患双方均存在了解不够、印象不深的情况,患方很难对护士的工作做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判,所以原则上尽量选择3d以上的住院患儿,但尽量避免对病情危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儿进行调查。另外,需避开患儿一日治疗的集中时间,一般选择在下午进行,因此时段大部分患儿已完成一日的输液治疗等工作,监护人心情也由上午为患儿实施输液注射等治疗的烦躁心理逐渐转为轻松或稳定状态,愿意配合此项工作,容易得到真实的结果。

3将满意度调查问卷逐条重审

对部分不合理或不完全的条目内容、维度及分值进行了修改,由原来的15个条目45个维度修订为18条70个维度,如原来条目“您是否知道您的责任护士”修订为“您认识每天给您输液治疗的护士吗?”,在调查维度上也做了扩充,由原来的3项“知道、不知道”改为“知道、忘记名字了、不知道”3项。再如原来“住院期间护士为您做用药告知、饮食及健康指导吗?”修改为“住院期间您对护士用药告知、饮食及健康指导满意吗?”,调查维度由“是、否”调整为“满意、较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分值分别为10分、6分、4分、0分,该调查表再次经我院熟悉该领域内容的专家人员做过信度检查,科学、合理、具有实用性。

实施阶段(D)

针对以上分析存在的问题现场召开护士会议,由护士长将整改的具体措施及意义反馈给大家,并定于从当月开始执行整改措施。每月选择适当时间与护士座谈1次,畅谈工作、学习及生活感受,互相交流工作心得,激发工作热情,树立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的信念。科室创建学习型氛围,注重低年资护士的培养,实行一带一、一帮一的管理方法,每周安排布置相关知识学习任务,并进行实时考核。每月定时召开公休座谈会,广泛征求患儿监护人的意见,及时给予解决或答复,详细介绍科室开展优质护理工作的情况,告知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并将需要监护人配合护士工作的内容讲解明白,以取得监护人的理解与配合。加大满意度调查绩效考核的权重比例,奖罚并举,有效激励护士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提高护理满意度。

检查阶段(C)

护士长不定时地进行检查,每周组织质量控制小组集中检查1次,实地询问患儿监护人对护理工作的感受与意见,并认真做好记录。对每周安排的学习任务按时考核,严格执行考核制度。从2010年8月—2010年10月发放修订后的满意度问卷,累计225份,每月75份,回收率100%,以9月为例,结果见表2。

处理(总结)阶段(A)

实施改进措施后应用新问卷调查患儿监护人对护理的满意度,8月、9月、10月科室满意度调查逐月总满意度分别为98.7%,98.2%,96.6%;护理部对科室满意度调查逐月总满意度分别为97.8%,98.4%,97.6%,满意度明显提高,全院排名居前。对本循环中发现的问题作为下一个循环改进的内容。

讨论

篇2

医学使人们逐渐认识到自身生命活动的规律,促进和保护了人类的健康,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体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具有规律、客观、理性的一面;其二,因其涉及到的对象是人,因此受到多个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能动性、主观性以及个体差异[1]。现代医学模式逐渐的认识到人文因素的重要作用,因而在实施护理服务的过程中加入了人文关怀,这显著地提升了护理服务的质量。

1 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人文关怀主要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是对人的生活条件以及尊严的肯定,也是对人类的自由和解放的追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们对疾病逐渐重视起来,同时也关注个性和共性。这些都是现代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形成以及整体护理模式中的主要内容[2]。(1)人文关怀在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性:因儿科患者比较特殊,均为未成年人,对疾病的表达有一定困难,不能很好的配合医生诊治,需要医护人员给予特别的关注;当孩子生病时,患儿的家长格外的紧张,常常出现一种一人生病,全家总动员的局面,这就使得儿科医护人员备受关注,同时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也更高。不但要求护士要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同时还需要护士有很好的专业素质,能够根据患儿的情况及时给予适当的护理措施,尽快得到患儿家长的信任,积极的配合医生诊治[3]。(2)引入人文关怀,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在医学不断发展的今天,社会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只有不断的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够满足不断发展的医疗护理需求,提升患者的满意度,进而将整体护理质量提升。因而,在儿科的护理过程中,要实施人文关怀,不仅能够使护理增强整体护理意识,同时还可以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4]。(3)减少护理纠纷投诉事件的出现:因实施人文关怀,护士在具体的操作时优良、规范,一致得到患儿家属的好评和肯定,拉近了医患之间的距离,将护患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

2 人文关怀护理方法

2.1营造温馨环境,消除患儿疑虑和恐惧

儿童正是生长发育的时期,患病的儿童到医院就诊及住院治疗可能会对其身心健康造成影响。我院根据患儿的心理需求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根据患儿的需要和喜好设计病房,最大限度的降低患儿对医院及病房环境的恐惧感和陌生感,提高患儿的耐受性和适应性。

2.2取得家长的支持和信任

儿童到医院就诊均需要有家长陪同,较小的儿童疾病的主诉也需要家长代为完成,因而,面对家长时,要给予充分的理解,耐心倾听,尽量满足其所提出的合理要求。与患儿家长进行很好的沟通,争取得到家长的支持和信任,这也是为患儿提供诊治的前提条件。护士在与患儿及其家长第一次接触时就要留下好印象,除了了解常规的信息外,还要对患儿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解,有效的给予支持和安慰。

2.3注重细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孩子的天性使然,护士应以一个母亲的爱来面对每个患儿,同时通过自身的细小行为表达出这种爱。在平常的护理操作中,要正面的、热情的的面对患儿,多使用鼓励性语言[5]。在患儿实施治疗的过程中,耐心的进行解释,遇到有疼痛的检查时,要给予适当的夸奖,时期能够勇敢面对。另外护士还应善于使用非语言沟通技巧,如对患儿微笑、触摸患儿,让患儿有归属感和安全感。

2.4美化各种宣传栏和告示

根据儿童的特殊性,将本科室主任、主管医生、主管护士、护士长等照片通过彩图的方式粘贴在每个病房的门口,以便患儿及家长随时查阅。此外,对于一些常见的疾病,如发热、感冒等可运用彩色图片或者卡通等形式粘贴在患儿的床头、走廊灯位置,让患儿及其家长能够随即看到,患儿出院前要进行健康宣传教育,可提供科室的电话以便咨询。

2.5具体护理方式要灵活

患儿的好奇心较重,处于安静状态时较少,多活泼好动,因而,如果病情允许,应为其提供方便活动的场所。也可为患儿讲故事、播放动画片等来分散患儿的注意力,缓解其痛苦感,在一些检查时允许一名家长陪同,降低患儿的躁动、不安症状,积极的与患儿家长沟通,降低护患纠纷出现的机率。

篇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命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经不再是人类追求的最完美的模式,人性化整体护理服务体系已经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认可和关注。近几年来,我院在儿科护理中全面推行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护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1 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1.1 人文关怀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南丁格尔曾说:“人是各种各样的,由于社会、职业、地位、民族、信仰、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的不同,所得疾病的病情轻重也不同,要使千差万别的人都能达到治疗和健康所需要的最佳身心状态,本身就是一项最精细的艺术”[1]。 随着“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不断推进,护理工作的内涵由生理疾病的康复转向生理疾病的康复、心理疾病的康复及社会适应能力的结合体。在护理工作中既要重视疾病的诊治更要重视心理的安抚,既要重视局部细节更要重视整体规划,也就是说既要重视“科学精神”更要重视“人文精神”,要达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完美结合,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目标不断提升、扩展,“人文精神”会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社会发展趋势和独特价值[2]。

1.2 人文关怀在儿科护理中的特定作用:儿科存在着特殊性,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而且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当他住院时,患儿家属格外紧张,往往会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的要求,护士既要配合医生检查患儿的疾病、考虑患儿心理需求,又要顾及多个家属的情感需求,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心理特点和患儿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恰当的、舒适的护理。因此,儿科护理工作较其他科护理工作更复杂繁琐,医疗纠纷也相对较多,这就需要儿科护士更要注重人文学知识的学习,在关注疾病的同时,关注患儿及家属的心理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呵护健康、奉献社会”的服务观念,这不仅能促进患儿早日康复,也有助于减少或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

2 我院在儿科护理中推行的人文关怀的方法

2.1 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从人文关怀的要求看,儿科病房应根据儿童生理与心理特点设置特殊的住院环境。如使用防滑地板,尽可能多摆放绿色植物和鲜花,墙上悬挂各种可爱的动物或卡通人物图像,被褥以温馨的粉红色为主,病床矮小适合上下,设置专门的儿童玩耍区及5岁以下患儿配备输液轮椅车,此外,还要设置简易的呼叫系统,以便患儿及时得到护士的帮助。

2. 2 提倡人文服务。由于儿科工作的特殊性,儿科护士扮演着多种角色,既要有母亲般的呵护、阿姨般的照顾又要有朋友般的帮助等。护士应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患儿带来深刻的心理影响。因此我院推行了“首迎负责制’和“首问责任制”,患儿及家属到病房,护士应面带微笑,耐心答复所提问题并提供尽可能的帮助。新入院患儿,值班护士应笑脸迎接,指引患儿进病房,并向患儿家属介绍住院环境和在院期间所有注意事项。儿科护士要认真做好每项护理工作,努力提高护理操作水平,尤其是儿童静脉穿刺。对婴幼儿多搂抱,用玩具逗乐;三岁以上的患儿可以询问一些简单需求、看动画、讲故事,消除儿童恐惧打针的心理,减轻痛苦。儿科护士应主动巡视病房,细心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儿科护理中的健康教育要注重细节[3],讲究方式,在介绍患儿疾病预防、用药需求等时要根据患儿的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词语;可以定制一些图文并茂的卡通宣教卡片,发给患儿,让患儿看图片理解文字意思。护士长或主管护师应在患儿出院时主动提供咨询电话,出院后及时电话随访患儿的恢复和成长情况。

2.3 丰富服务内容。对患儿及家属的人性化服务不仅仅是简单的态度和蔼,更重要的是提供全程的优质服务。就儿科护理特点而言,人性化服务[3]更为重要。人院时送温暖,包括送水、送卡通玩具,对初入院者要特别关心,尽快缩短心理隔阂和双方距离;特殊日子送慰问,如在儿童节或患儿生日送上一份礼物;工作中送笑容,对儿童而言,在微笑中安慰、叮咛比直接告诫作用更加强烈,每天上下班时与患儿进行告别交流。每周二、五的下午是儿童开放交流日,由患儿家属和护士带领病情允许的患儿,举行各种娱乐活动,总之,要根据患儿年龄病情的不同,提供个性化护理与沟通,体现儿科护理中人文关怀的特色。

3 实践效果评价

全面满足患儿及家属的合理需求,我们实施后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儿科患者满意度由原来的80%提高到95%,减少了医院护理纠纷的发生,在儿科护理中实施人文关怀后,护理人员的素质得到提高,护理技术操作更加规范,医患沟通比较融洽,已把医疗纠纷和患者投诉消失在萌芽状态;减少疾病的复发,患儿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患者自觉复查,合理用药,减少了儿童流行病的发生。

总之,人文关怀是一个新的理念,而人文护理模式要求我们把常规的医疗护理工作与患者自身的个性特征相结合,制定出灵活、贴切的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措施,以满足儿童患者的不同需求。在今后,我们要把“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护理模式”的护理理念和实践贯穿于整个临床护理工作中,实行人道的、个性化的护理服务,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