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儿科护理的认识

儿科护理的认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1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儿科护理的认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儿科护理的认识

篇1

【关键词】优质服务;陪护家属;护理人员;护理管理

质量是医院管理的核心[1],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护理服务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患者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客观上对医护人员的质量、效果、及时性、方便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病人尽可能在生理、心理上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是我们护理服务的根本目标[2]。儿科护理具有高风险、高负荷、繁琐等特点。患儿多起病急,病情变化快,不能准确或是根本不会主诉。我们对儿科陪护家属和护理人员进行了一次优质服务认知情况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自2010年1-12月在我院救治和住院超过7 d二级护理以上的250名患儿家属,患儿年龄0-14岁。纳入条件:患儿的主要照顾者,年龄21-70岁,其中男102人,女148人。学历:研究生2例,本科35例,大专129例,中学76例,小学8例;同时,选择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250名,其中男4名,女246名,年龄18-54岁;本科98名, 大专122名,中专30名。

1. 2方法自行设计优质服务认知情况调查问卷,将代表优质服务的项目分5个主题共20项。调查前,先使研究对象了解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遵循自愿的原则,由研究组成员亲自发放问卷,调查对象自行填写,对不能自己答卷的家属,由调查者一对一提问后书面记录,以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共发出问卷500份,回收5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 3统计学方法收集的问卷由研究组成员从研究对象的答案中找出代表优质服务的项目术语进行编码,然后输入计算机,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频数和百分率的计数,优质服务项目主题总百分率为各项的总数占所调查优质服务项目总人数的百分比,统计学采用U检验。

2结果

优质服务主题技术操作、服务态度及健康教育陪护家属和护理人员认知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3. 1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理论及技术操作考核成绩61. 5%以上的陪护家属和53. 0%以上的护理人员均认为技术强和护士工作认真负责是作为一个合格护士最基本的条件,在护士操作轻快准和良好职业道德两方面,陪护家属和护理人员认知差异较大。分析原因可能

表1陪护家属与护理人员对优质护理的认知比较[人(% )]

为:目前临床护理人员短缺,聘用护士越来越多,他们对知识和技能掌握不够,加之护理工作环节多、操作多、交接多、技术性强、时间连续性强、服务要求细[3],疲劳的身躯使他们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极少,繁重的工作使个别护士操作忙乱、动作不轻柔,甚至用呼叫器找病人或家属,影响其他病人休息,病人也认为是对他们不尊重的表现。

3. 2有针对性做好健康教育,强化告知,可以减少医疗纠纷

从表1可知,健康教育在家属和护士之间的认知上不一致。随着医学科普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健康保健,尤其是初为人父母者,他们迫切地想知道自己小孩患了什么病、治疗方法及效果、各种检查的目的和注意事项、疾病康复知识的获得等,虽然医生能解释主要的病情,但许多家长想了解的知识是通过护士解答、宣教或经过护士把信息传递给医生来解决,而护士本身掌握的知识不全面,水平不够,不敢盲目解答或担心医护回答不一致,引起护患纠纷。由于护士自身素质原因及健康教育宣教意识还比较淡薄,目前还存在宣教流于形式、能力不够、临床护理人员不充足等问题。所以,护士要精通业务,努力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准确观察病情并发现病情变化。儿科是“哑巴科”,许多患儿是有口难言,一切的病情有待于护士在工作过程中发现。所以护士要善于观察,及时地掌握患儿的病情变化,做出精确判断,并及时向医生汇报,使患儿能转危为安[4]。及时化解不满意,拓展同社会公众的沟通,努力提高患儿及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3.3人性化管理调动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护士是与患儿及家属接触、交往、沟通最多的人,护士的服务态度直接影响着护理效果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在当今就医者可直接根据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和价格选择医院的形势下,我们应更加重视医院的服务态度,对患儿态度和蔼、有耐心,尤其是护士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精神,让家属认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甚至有34. 5%的病人认为护士不怕脏、累、烦就是优质护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实施人性化管理后,护士的工作和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专业技术水平、服务的硬件设施、护士素质和服务态度等也是满意度评估的因素[5]。虽然总体满意度为85%,达到了三级医院的要求,但在某些方面仍然需进一步改善。例如:护士在为患儿提供方便、护理操作前后告知、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和耐心的满意度构成比相对偏低。因此,需要继续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使其内化为护士的自觉行为。

3. 4对患儿的关爱与有效的沟通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前提医护人员对患儿的爱不同于亲情之爱和世俗之爱,是一种职业之爱[5],许多护士不安心儿科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认为家属难缠,易受气,因为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一旦生病,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等前呼后拥,就怕孩子遭罪。护士一针没扎到血管,家属张口就骂,认为你是在练手艺,不负责任,不当一回事。护士不但难受、憋闷,还不能发言。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首先要保持平衡心态,多从患儿父母角度看待他们,理解他们的心情,要采用宽容与忍耐的态度,毕竟“可怜天下父母心”!其次,要做好解释与安慰工作,要多说“对不起”,使家属也理解儿科护士的工作,减少不必要的误会与过激行为的发生。

3. 5医疗质量强调最终的业绩数据,而服务强调病人的感受对护理质量重要程度的认同差异进行了调查,病人、护士、医生对评价护理质量内容重要程度总体认同存在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护理质量观。而本次调查结果也显示,家属和护士对患儿在住院期间的各种感受已达成共识,如一些护士能意识到“管一个患儿就是交一个朋友”;护理管理者力争改变病房环境,设立家庭化病房;追求“让医生满意,家属放心,患儿舍不得出院”的护理境界。可见,患儿感受最多的是优质护理带来的感受。

总之,在现代护理以人为本、强调以病人为中心的今天,护理人员只有用充满和善与关切的语言、热情的服务态度和丰富的人文知识与患儿沟通,只有得到他们的认可才能会相互交流真感情,把掌握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化作一份关爱、一份理解、一种智慧融入患儿的生命情感里,把护士职业的品质、性格、思想、理想、情感、智慧用自己的语言、行动体现在护理过程中,才能使护患关系更加和谐,增加护士间的合作意识,提升护士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全面提升护理服务品质,实现医患双赢,使医院发展空间得到有效扩展[6]。

参考文献

[1]方贵蓉.量化考核在急诊科护理人员管理中的运用[J].护理研究, 2008, 22(1B)∶166-167.

[2]许佩珍.提倡感受型服务对改进护理服务质量的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杂志, 2009, 6(10)∶65.

[3]贺美玲,许艳玲,韩美英.应用模糊数学评价护理服务满意度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 2008, 8(12)∶34-35.

[4]樊静.儿科护士面临的心理压力及应对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5)∶1 085-1 086.

篇2

关键词:

儿科护理;人性化护理;护理模式

0引言

此次实验选择了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患儿90例,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观察组于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个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患儿各项实验数据,现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此次实验选择了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患儿90例,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患儿45例;对照组45例患儿中,男患儿23例,女患儿22例;患儿年龄均于2-1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8±2.04)岁。观察组45例患儿中,男患儿21例,女患儿24例;患儿年龄均于2-1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6±2.19)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1.2.1对照组方法: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应为患儿营造温馨舒适的病房,并对患儿生命体征严格监测,定时巡视病房,积极做好消毒隔离工作。1.2.2观察组方法:观察组于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个性化护理,具体护理内容为:(1)家属心理护理[1]。护理人员应与患儿家属及时沟通交流,了解家属的心理状态及其对患儿病情了解情况,耐心的为患儿家属解答疑问,为家属讲解患儿病情相关知识,消除患儿家属的紧张、焦虑情绪;(2)患儿护理。护理人员应主动配合患儿,耐心的与患儿沟通,建立良好的互患关系。治疗时要积极与患儿互动,将患儿的注意力转移,提高患儿对治疗的依从性,确保临床治疗效果;(3)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应安排专业知识水平过硬的护理工作人员进行儿科护理,并根据儿科护理人员的整体水平加强培训,确保其掌握更多的业务技巧、熟悉儿童心理学,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儿科各项护理工作。护理工作均需严格落实,药物配伍合理无禁忌,配置输液时要严格落实无菌操作;(4)加强病房巡视。护理人员要定时巡查病房中的患儿,并密切监测其各项体征,仔细观察患儿的身体状况,将所获数据严格记录。如果巡视中发现问题,则要及时对症处理,再给予相关患儿精细化护理,高度重视患儿咳嗽、皮肤张力、大小便等方面情况,若发现异常则及时告诉医生,确保患儿异常情况得到有效控制[2]。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管道问题、坠床、滑到与其他不良事件发生情况。1.4效果判定标准。显效表示患儿经护理后各项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无不良事件发生;有效表示患儿经护理后各项临床症状均稍有改善,不良事件发生少;无效表示患儿经护理后各项临床症状均无改善;以本院自拟问卷调查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以评分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t检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儿经不同方式护理后,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护理有效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见表1;两组患儿临床护理有效率比较,见表2;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见表3。

3结论

儿科是医院不可缺少的一个科室,面对的均于0-14岁的儿童,其护理工作十分关键。人性化护理模式强调以患者为本,各项护理工作均围绕患者开展,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提高患者对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的依从性,协助患者尽早康复出院[3]。个性化护理的主旨是以人的社会需求、文化需求、生理需求、心理需求为出发点,并将其充分融于护理工作中,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各大细节。儿科护理人员不仅是面对患儿,同时也面对着患儿家属,要于患儿家属的配合下展开护理工作,护理人员要合理指导患儿家属配合治疗与护理,确保儿科护理工作有序开展[4]。此次实验选择了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患儿90例,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观察组于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个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患儿各项实验数据结果显示:两组患儿经不同方式护理后,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护理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选择人性化护理模式应用于儿科护理中,可有效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率亦可随之降低,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杨迎春.探析人性化管理模式应用在小儿内科病房护理管理的有效性[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1):143.

[2]程思锋.人性化管理模式在医院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情况探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2):1733-1734.

篇3

1前言

随着卫生体制的改革,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人们对医疗服务过高的期望与医疗护理服务水平的有限性和差异性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医患复杂性也随之增加,事件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也意味着将出现更多的不确定性,而风险与不确定性成正相关。一直以来在人们的意识里,儿科理人员的工作简单轻松,是没有风险可言的,护理人员主要职责就是细心照料生命脆弱的新生儿。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知识与技术,两者不可等同,只有二者兼顾,才可能更好的完成护理任务。如今对护理人员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的工作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容易,相比较而言要比其他医科的工作复杂的多。由于片面的社会思想倾向的影响,社会各界对儿科护理的作用、地位认识不足,导致儿科护理工作被边缘化,护理活动的开展不能跟上护理改革的步伐。护理人员的身心素质不能跟上护理发展的要求,问题接踵而至。而护理活动中意外伤害事故再所难免,这是影响儿科护理正常开展的一个突出问题。一旦出现严重问题,正常的那儿科护理开展就不能进行下去,护理质量大打折扣。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增项目进入儿科医院,同时也将风险带进了医院,护理人员所要面临的未知事件更多,也就会产生更多的风险。这不仅会给护理人员身心健康带来影响,还会给护理活动的正常开展增加困难。因此只有充分了解百科护理活动风险,加强儿科护理风险防范意识,尽量规避护理风险,控制和减少风险的负面影响。因此,护理人员要树立风险意识,进而培养风险意识,提高对突发事件的预判能力,将意外事件扼杀在摇篮中,从实际中去减少或避免可能对护理人员带来危害的事件的发生。因此对儿科护理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研究,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2儿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概念和现状

2.1儿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概念儿科护理人员是指在儿童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从事儿童护理的儿科护理人员,根据风险和职业风险的相关研究,将儿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界定为:儿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是指在其执业过程中具有一定发生频率的并由护理人员承担责任的风险,即其在执业过程中受到的护理活动本身或相关的人、物或其它不确定因素存在而给自身带来的预期之外的精神和物质上(人、财、物)的伤害的可能性。作为护理人员这个职业,儿科护理人员在执教过程中,直接面对儿童,然后利用自身所具备的护理知识和技能,来照顾儿童。为了顺利的完成这一过程,需要考虑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从儿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来来看,需要在职业环境风险、职业性质相关风险、职业劳动相关风险、职业对象风险以及职业素养风险等几个维度去分析,然后实证调查,从而了解儿科护理人员职业带来风险的现实影响因素状况。

2.2儿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现状虽然我国目前随着卫生体制的改革,出台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正逐步由"现场解决"向"法制化"转变,但传统思想仍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并影响人们的解决医患矛盾的观念、行为。儿科工作环境复杂、时间投入多,但是护理人员在在医院职工中的地位低、待遇差。在这种"恶劣"的护理环境中,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会受到严重打击。另外,医院和医疗机构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护理人员人数不足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了护理人员的职业发展。除了正常的儿科护理以外,护理人员还要承担其他一些杂务。在这些地区,部分医院或医疗机构已经由于护理人员数量不足造成护理比例失衡,出现护理人员工作疲劳导致护理质量下降的迹象,比例失衡对儿科护理人员来说也将是其职业环境风险的影响因素。

儿科护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儿科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不仅要运用相关理论知识,更要进行技能技术实践活动,通过自身知识和技能增进儿童身心健康、增强体质、提高抗疾病水平,这些都要依靠护理设备来实现,因此护理设备的种类、数量、安全性会影响到儿科护理人员职业活动的进行,人均器材占有情况是儿科护理人员职业环境风险影响因素。因此儿科护理设备经费的投入也是护理人员职业环境风险的影响因素。

3儿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分析

3.1工作对象风险从儿科护理人员的工作对象来说,他们是身体脆弱、患有疾病的儿童,具有身体素质千差万别,而护理活动本身的技术性特点与儿童身体需要是相适应的,忽视护理活动的危险性,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会造成儿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的加大。由于儿童的之间差异导致身体素质差异较大,使得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对儿童的安全性注意力度分配不同,单次护理对象的多少将会造成儿科护理人员工作的注意力范围的分散,护理人员不可能用一种护理模式去护理,必须因人而异。儿童体质是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人体所表现出来的形态和技能方面相对稳定的特征。因此,儿童疾病的产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综上所述,儿科护理人员护理对象的体质状况和自我保护意识情况以及单次课堂护理对象的性别差异和数量的多少将成为儿科护理人员职业对象风险的影响因素。

3.2工作环境风险儿科护理人员其工作是进行医疗护理,不但要懂得理论知识,更要熟知护理方法技能。儿科护理人员的工作大多数是在医院或者医疗机构内部进行的,其工作环境是相对开放的,这是与其他学科病室在工作环境上有显著的区别。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工作,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注意力容易分散和转移,这无疑加大了工作难度,再加上护理活动本身具有的潜在危险性,使得危险会不定时、不定点发生,像一颗不定时"炸弹"潜藏在护理活动中,因此儿科护理人员职业劳动开放性带来的危险性还具有隐蔽性和不确定性。

3.3护理素质、护理设备风险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和普及,现在家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这不仅造成了家长的心理压力,也对护理人员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设备的有效性,以及家长复杂的心理活动,都给整个护理工作带来了重重的挑战,增加了儿科护理人员职业劳动的风险。而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知识和技能技巧素质、确保护理设备的安全性等可以相应的降低职业劳动引发的相关风险,降低儿科护理人员职业劳动相关风险。

4儿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管理办法

护理工作的内容很丰富、任务很复杂。护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护理工作的成败,作为护理人员不仅需要有专业护理知识,而且要有把知识运用到护理实践工作的能力。因此,儿科护理人员必须不断完善自身的素质修养,以迎接新时期的挑战。儿科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和专业能力素养。作为一名护理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发展起着催化作用,护理人员要严格要求自己、端正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护理能力,这是实施护理活动所必须的能力素养。在护理活动中,护理知识和技能相结合是基础,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处理医患问题的关键,在良好的沟通中,家长才能更快的接收护理人员传授的信息,缺乏这种素质是不可能顺利的完成护理任务的。一些地方的护理人员暴露出"基础不牢、专业不专,能力不全"的严重问题,对技能一知半解,连基本的护理示范都难以完成。儿科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的更新以及护理能力将成为职业素养风险的影响因素。

4.1加大儿科护理人员人才引入力度和引入质量,使医患比例逐渐恢复正常,减少护理人员人均工作量,逐步提高工作质量。对在职的护理人员定期进行培训,为儿科护理人员提供参与培训交流的机会,扩大护理人员的知识面,增强自身的素质和护理能力,减少护理人员自身素养引发的职业风险。

4.2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增加设备经费的投入;根据护理需求适时的增加设备器材种类和数量,做好设备器材的维护工作,规避因护理设施问题给护理人员带来的风险隐患,从而降低护理人员的职业环境风险。

4.3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定期对儿科护理人员进行心理指导,疏导工作及生活带来的各种心理问题,促进自身健康。

5结论

儿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在护理实践当中,我们要对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相应的分析,并针对分析的结果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并采取一定的风险防范措施,这样才能有效地规避风险的产生,提高护理的质量。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