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儿科护理培训内容

儿科护理培训内容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4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儿科护理培训内容,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儿科护理培训内容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6月~2015年6月产科参加培训的在职护理人员46人,其中,注册护士44人,注册护师2人。培训分3期完成。

 

1.2方法

 

1.2.1培训方法 ①培训小组成员:由儿科主任牵头负责,2名医师参与制定培训内容并授课,培训包括正常足月新生儿特点与护理、新生儿常用诊疗技术操作及新生儿疾病知识3个方面。②分阶段分批次培训:考虑产科护理班次的特点、工作强度及学历水平,尽量确保每名产护人员不疲于应对,制定简单可行方案,以幻灯片形式授课,每次培训时间不超过30 min。③考核:培训前后分别组织人员对相关知识进行考试,以百分制计,对培训前后的成绩进行比较。

 

1.2.2培训内容 ①理论知识培训:主要包括正常足月儿生理特点、正常足月儿护理要点、新生儿早期常见病的临床表现。需产护协助完成的常用诊疗技术操作,如: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新生儿静脉穿刺、洗胃、黄疸监测等和母婴同室新生儿观察表的书写规范。②实践技能指导:儿科医师查房与产护病房交班时间同步,指导新生儿护理及如何与家长沟通,并进行细致的新生儿查体、黄疸监测、喂养指导增强产护感性认识。操作性技术观看视频熟悉标准化流程,指定护理小教员直接带教。

 

1.2.3评价指标 理论和实践技能各50分,满分100分。考核内容以培训内容为主,实践操作以重复率为标准。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培训前后人员成绩比较采用t检验的方法,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考核,所属人员培训后成绩明显优于培训前成绩(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通过对产护人员进行新生儿相关内容系统培训,临床护理质量明显提升,家长满意度调查明显提高。

 

3 讨论

 

3.1以目前我院的儿科现状,加强产儿合作是必要的 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1991年联合发起了“爱婴医院计划”,提出了24 h母婴同室的措施,对产科和儿科有了更高的要求,儿科医师要在高危孕产妇分娩时预估新生儿分娩风险,并负责高危新生儿的管理工作,产科护士实施母婴同室的护理,这就要求母婴同室护理人员具备更多关于新生儿的知识,因此,我们组织了相关的培训内容,经考核,培训后成绩明显优于培训前,对培训知识的掌握让我们的护理人员可以更好的用理论指导实践。

 

3.2了解新生儿相关知识,优化产儿合作,提升服务质量 在产科,由传统的护理模式向母婴同室护理模式的转变,需要时间的适应和新生儿相关知识的学习,又面对新生儿这个特殊群体,许多低年资护理人员缺乏相应的经验及热情,巡视敷衍了事,有异常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并报告医生,对家长反映的问题也不能及时反馈处理,缺乏有效的沟通。护理操作技术不娴熟,有关新生儿常用操作技术差,如静脉穿刺不能1次成功,送检标本凝血,重复洗胃等,这些均为我们的医疗行为埋下安全隐患,我们培训则弥补了潜在的隐患。实践证明,对母婴同室护理人员的培训使我们的护理人员更从容的面对新生儿护理工作,打破了新生儿有问题问儿科医生的尴尬局面。不仅满足了新生儿、产妇的需要,也让产妇对新生儿护理充满信心。

 

3.3提高家长满意度,减少医患矛盾 母婴床旁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是由护士在床旁进行示范和指导等,家属积极参与其中,掌握有关育儿知识及产后的保养教育。林卫通过对母婴采用床旁护理的模式发现,通过该护理,产妇可以较快的融入新生儿的生活,增加哺育婴儿的自信,成功的转变角色。

 

母婴床旁护理即新生儿护理如喂养、沐浴、换尿片等操作都在护士的演示下在产妇床旁进行,鼓励父母参与其中。而我们开展的新生儿相关知识培训使产护人员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产妇家庭在和护理人员的互动中增进了信任与理解,增加了沟通,无形中减少了医患矛盾。

 

4 结论

 

篇2

    1.2方法培训内容包括理论培训、端正态度和实践学习。首先进行理论培训,通过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护理、临床和预防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深入了解健康宣教的工作内容。其次提升护理人员服务理念,强化思想素质教育工作,摆脱传统护理观念的束缚,树立服务至上的工作准则,同时提高护理人员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增加患儿及家长的亲切感。最后进行实践学习,在护理工作的进行中将健康知识传授给患儿及其家长,要求护理人员在健康宣教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沟通技巧,并针对每个患儿及家长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宣教。

    1.3评价指标分别对2名患儿家长进行培训前、后健康知识知晓率的比较,包括疾病知识知晓率、药品知识知晓率和预防知识知晓率3个方面。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培训前、后患儿家长健康知识知晓率的比较,

    3讨论

    3.1由于护理理念和模式的改变,健康宣教已成为现代护理学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大多数患儿家长缺少儿科医学常识,这就要求儿科护理人员在完成临床护理工作的同时,要向患儿家长进行健康宣教,普及儿科疾病、药品及预防知识。护理人员进行健康宣教规范化的培训是当前护理学发展的迫切需求,可以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护理质量。

篇3

护理之核心为沟通,沟通即为护理人员与患者交流信息的过程。这项工作在儿科这个高风险的科室显得尤为重要,因其所面对的患者无法自身陈述病情,并且患者更是家长的“小太阳”,使本来就不轻松的护理工作更加特殊化、负责化[1]。所以,加强年轻护士沟通交流技巧的培训,让护士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加强责任心,使患儿家长体会到优质护理服务真正内涵。标准作业程序(standardoperationprocedure,SOP),就是将某一事件的标准操作步骤和要求以统一的格式描述出来,用来指导和规范日常的工作。

1一般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12月我院儿科发生的护患冲突事件9例,因沟通交流不良引起的5例,占55%;责任心不强的1例,占11%;因护理技术不到位引发冲突的1例,占11%;对医疗工作不满发泄在护士身上,护士又不能灵活处理引发的冲突2例,占22%。

1.2护理人员资料分析

2014年发生9例护患冲突当事人的信息,主管护师1名,护师3名,护士3名,工作年限最长37年,最短的2年。原因与职称级别和工作年限没有太大的关系,相反与当事护士的性格特点如孤僻、内向,不会换位思考和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有很大关系。

2方法

2.12015年1月开始对护士进行沟通交流技巧的培训,教会护士学会评估,警觉过激情绪家长等高危投诉人群的识别能力,及时干预。2.2每月均要对本科所有出院患者发放患者对护士满意度调查表,调查表有10项内容,每项按满意3分、一般2分、不满意1分,月底汇总调查结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原因和整改措施并追踪整改效果。2.3制定有效沟通SOP。制定符合儿科护理工作特色的沟通交流手册,将儿科常规操作流程,包括出入院的接待语言,如何分诊和识别危、急、重症患儿,儿科常规护理操作中的语言交流技巧,凡事需要与患者进行必要交流的内容,尤其是对于有激惹倾向的家长。用简单、通俗易懂的语言,编制成册,书的大小以能放在工作服口袋内为宜,方便携带和阅读。2.4进行情景模拟培训,并考核。由护士长和组长分别扮演护士和患儿家长角色,设置有具体故事情节的案例,收集平时易发生纠纷冲突的事件,进行情景再现经典回放,使护士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演练结束,让护士自由点评存在的问题,利用发散思维充分发挥护士的想象力,查找出问题根源,并提出改进措施,然后在工作中遇到类似情节的事件进行跟踪督查,了解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考核方式:晨会后花10min学习然后现场提问培训的内容,了解从理论上掌握的情况;以跟班作业的形式,查看实际沟通交流情况,当场点评存在的问题和注意点。2.5巧用心理学的认知行为疗法。分析科室发生护患冲突的原因,多数与护士的性格特点如孤僻、内向,不会换位思考和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有关,其核心问题是改变护士对儿科特殊患儿人群的认知,改变护理服务的理念,克服消极、被动情绪。让护士知道患儿及其家长尚未发展到能够完全对抽象事物进行认知,所以沟通中运用做动作使家长满意,与患儿家长有效沟通交流非常重要。尤其是6岁以下的儿童用姿势、指物、做面部各种表情也会有很大帮助,切忌用冷漠、生硬的态度。2.6认真对待每次发生的护患冲突。对于每次发生的护患冲突,均组织全体护士讨论,一一分析发生原因,总结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按PDCA的工作模式进行追踪检查,查看整改效果。对于有情绪过激行为的家长示为纠纷、投诉的高危人群,列为重点交接班内容,提高警觉性和识别能力,及时消除不良隐患,杜绝护患冲突发生。2.7新老护士传、帮、带。在护理人员排班上进行新老搭配,沟通能力强弱的搭配,组织沟通能力强的护士进行沟通交流的理论培训。

3结果

3.1通过情景模拟培训,典型案例回放,心理认知能力培训,提高护士的沟通交流技巧,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增强,认真执行首问和首次接诊负责制;护士在与患者沟通交流过程中学会相互学习,尤其是沟通交流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更应发挥积极主动的帮扶作用,引导低年资护士如何化解矛盾,发现纠纷相互补台,及时平息纠纷隐患。3.2每月均要对儿科所有出院患者发放患者对护士满意度调查表,统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和整改措施。2014年1月—12月住院患者的总例数839例,对护士满意的例数755例,住院患者的对护士满意度平均为89.98%;2015年1月—8月住院患者的总例数681例,对护士满意的例数665例,住院患者的对护士满意度平均为97.65%。3.3各项投诉指标的统计对比,投诉率明显下降,2014年1月—12月我院儿科发生的护患冲突事件9例,因沟通交流不良引起的占5例,占55%;责任心不强的1例,占11%;因护理技术不到位引发冲突的1例,占11%;对医疗工作不满发泄在护士身上,护士又不能灵活处理引发的冲突2例占22%。2015年同期共发生护患冲突事件3例,沟通交流不良1例,占33%,责任心不强1例,占33%,家长无聊起闹1例,占33%。

4讨论

4.1本文制定的有效沟通SOP有以下三种用处:4.1.1将护理工作中积累下来的技术、经验和沟通交流技巧。制定成通俗易懂规范交流手册;对儿科护理人员进行短期的培训,使其快速掌握沟通交流技巧。4.1.2根据沟通交流规范标准,讨论发生不良护患冲突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规范和约束护士的职业行为,树立良好的护理团队服务形象,取得患者的信赖与满意。4.1.3SOP是贯彻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精神核心(说,写,做一致)的具体体现,实现儿科护理管理规范化,操作流程条理化、标准化、形象化、简单化,是护理工作中最基本、最有效的管理工具和技术资料。4.2护患沟通是护患之间构筑的一座桥梁,对改善护患关系有推进作用。在儿科护理工作中,通过有效的沟通,可以增进护士与患儿及其家长的亲和力,避免了一些在临床中常见的因互相不理解而产生的误会、争执,防止医疗纠纷发生[2]。但临床上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儿科医生紧缺,患儿就诊等待时间较长,护士与患儿之间的沟通非常有限,为更好地提高儿科护理质量,促进护士与患儿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对满足其对医疗信息的需要和减少医疗纠纷,正确认识护患关系,加强护患交流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儿科特殊就诊群体,制作符合儿科特色的沟通交流规范,加强儿科护理人员的沟通交流技巧,更能有效地降低儿科纠纷、投诉发生率,提高患儿及其家长对儿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罗文英 单位: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