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儿科护理病例

儿科护理病例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9:35:3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儿科护理病例,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儿科护理病例

篇1

由于儿童表达能力不及成人,为重症监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难,加上目前儿童多为独生子女,若住进重症监护病房,家长必然会产生焦虑情绪,心理情绪容易随着孩子病情的变化而改变。就目前重症监护病房患儿及家长的心理变化来看,心理方面的辅导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趋势,对患者病情的稳定与优化也起到一定作用。本文基于这一现象,对我院患者及家长展开对比研究,旨在发现心理护理的干预效果,提升临床治疗有效性。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患儿资料选取我院在2010年3月——2013年3月间收治的重症儿童共88人,这些儿童年龄最大13岁,最小2岁。男性儿童52人,占总人数59.1%;女性儿童36人,占总人数40.9%。

1.1.2家长资料每位患儿只选取一名长期看守家长进行研究,家长共88人,男性32人,占总人数36.4%;女性56人,占总人数63.6%。这些家长最大年龄45岁,最小26岁;在文化长度方面,最高学历为硕士,最低初中毕业。所有患者及家长均为自愿参加本次研究。

1.2一般方法将这88名患者及其家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4对。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方式,即一般护理,不注重心理护理;观察组采用心理护理干预方式,采取各项措施改善患儿及家长心理问题。在一段时间后,医院发放症状自评量表对患儿及家长心理状态展开调查评估。调查问卷全部收回并全部有效。具体护理干预方法如下:

1.2.1焦虑心理的护理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表现为反复高频率的向医护人员询问孩子病情,并且不安心治疗,希望能够提前出院等。对于这类患儿及家长,医护人员应加强病情讲解力度,让患儿及家长清楚了解所患病症的注意事项以及治疗方式。另外,还可以通过与外界沟通来消除焦虑心理,让家长了解医院的环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患儿带到其它病房与同龄人多沟通。家长应将自己焦虑感的产生原因及时向医护人员表明,将焦虑表达出来是缓解的最有效方式。

1.2.2敌对心理的护理对重症监护病房环境不断挑剔,并且与其它医院硬件设施做出对比,严重时会要求更换主治医师以及情绪躁动。对于这类情况,医护人员应从自身行为上不断优化,树立健康良好的医护形象。面对家长的敌对情绪,医护人员应保持理解态度,不能影响到自身护理行为。要加强与患儿及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让患儿主动配合治疗。若硬件设施不及其它医院,可以通过高效的诊断与护理来弥补。

1.2.3恐惧心理的护理表现为情绪悲观,严重时会躲避检查治疗。这一行为会严重影响到患儿病情的稳定与康复。这种情况最有效的缓解方式就是如实告知家长治疗方案,并让家长做好相关心理准备。对于预后较差患儿,应多给予鼓励,并告知家长现代化医疗水平在此方面的成功案例,对恐惧心理起到宽慰作用。预后较好的患儿可以加大鼓励力度,让患儿及家长看倒痊愈的希望。

1.2.4敏感心理的护理常表现为行为上的小心翼翼与自责,多发生在家长身上,认为是自己照顾不当造成孩子受伤。心理上存在严重内疚感,对于孩子不合理要求也会尽量满足。对于这类家长,应及时指出行为上的不恰当方面,告知家长患儿需要在温度、饮食等方面注意事项,避免家长因自责与溺爱随意满足患儿要求造成护理的不良影响。2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对比不难发现,观察组患者及家长在各项心理因子的测评方面都要优于对照组。在自评量表中,得分越高代表此症状越明显,具体评估分数,见表1。

3讨论

目前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一旦生病甚至住进重症监护病房,家长所表现出的通常是焦虑、敌对、恐惧与敏感。在这种情况下,对病情的描述往往会呈现出夸张现象,不利于医护人员了解患儿病情。同时,家长的紧张情绪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患儿情绪,严重时会让患儿对治疗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病情的缓解。

综上所述,对于重症监护病房的患儿及家长而言,心理护理能够很大程度上缓解其紧张情绪,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家长在自我行为护理方面也能够得到更好帮助。本次研究发现,心理护理在心理素质的提升方面效果显著,对临床治疗的干预优化效果较强,让患儿及其家长看到治愈的希望并积极治疗,使护理方案得以顺利实施。另外,心理护理在医患关系的构建方面效果明显,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许艳华.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患儿及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J].全科护理,2013(08):728-729.

[2]刘东梅,殷秀.层级式责任制管理在儿科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3(03):361-363.

[3]李树军,赵丽,姚金华,等.儿科重症监护室内患儿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J].中国实用医药,2013(14):73-75.

篇2

关键词 护士分层管理;儿科;病房;应用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9.055

儿科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对自己的病情不能表达清楚,这就对患儿日常护理提出更大挑战。分层管理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护理管理模式,设计相应的层次管理方法和手段,实施相应层次的有效管理以及优化管理,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1-2],这种管理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医疗领域[3-4]。我院将护士分层管理应用于儿科,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7~12月我科25名护士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18~49岁,平均为27.2岁。学历:本科5名,大专12名,中专8名。职称: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5名,护师11名,护士8名。

1.2方法分层管理模式:(1)根据护士资料,构建分层制度。查阅2003~2013年的护理档案,并且对我院儿科的投诉情况以及护理差错进行总结归类,以此作为分层的一个参考标准。(2)按照护士的学历、职称,并参照十年间护士的护理情况将儿科的护士分成高级责任护士、中级责任护士和初级责任护士3个等级。高级责任护士负责检查、管理和指导初、中级责任护士的工作;中级责任护士从事专科护理工作、医嘱处理、较重患儿护理、书写护理病例以及指导初级责任护士工作;初级责任护士在根据上级护士的指导,然后进行临床护理工作。(3)原有工作制度作为基础,建立新的工作制度。护士必须认真、刻苦学习,明确了解三级责任护士的工作职责及组成;调整对值班人员的分配,当处于护理高峰时,适当增加护士,更人性化排班,充分利用护理资源。(4)将上班制改为8 h,即每日3班,确保各组人员都要有3种类型人员,有助于护理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5)根据时间段的具体人流量,合理的配置护士人力资源,24 h进行护士上班制轮换。(6)制定详细的绩效考核制度,根据不同级别护士的不同责任,对各级护士有侧重点的进行测评,这就有效地保证了护理工作的高质量与高效率,可以间接推动儿科护理工作的改善,在医患纠纷这个问题上可以有效地降低甚至是避免发生[5]。

1.3观察指标比较2013年7~12月与2013年1~6月两组护士的护理质量达标情况和患儿家属满意度。(1)护理质量达标的测评由护理部统一考核,内容包括护理措施落实率、护士专业技术考核达标情况。(2)抽查实施护士分层管理前后患儿家属出院调查问卷各50份,比较两组患儿家属的满意情况,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个层次。

1.4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1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配对χ2c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Wilcoxon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护士护理质量达标情况比较(表1)

2.2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表2)

3讨论

在临床实践中,儿童作为特殊就医群体,由于他们年龄小,表达能力差,传统护理模式可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以至于引起家属的不放心[3]。我院将护士分层管理模式应用于儿科护理之中,表1所示,两组护士护理质量达标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显提高了护理质量。目前,我国临床护士无论学历、职称高低,都承担一样的工作,使优秀护士不能尽其才,这是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护士的分层管理更加明确了各岗位层次的职责,逐级管理,逐层晋升,充分发挥了护士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每位护士的进取精神,锻炼了护士的管理能力,各责任小组人员固定,更好地落实了患儿的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护士分层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尽量满足患儿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增加护患之间的交流,提高了患儿家属满意度,减少了护患纠纷的发生。

综上所述,应用护士分层管理可以充分地利用护士人力资源,挖掘人员的潜能,调动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可以使护理工作更加协调有效的进行,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提高了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高华,何国平.护士分层管理模式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7):77-78.

[2]曹敏.我国护士分层次使用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12):863-865.

[3]韩旭娟.护士分层管理模式在提高护理质量中的应用价值[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9(12):590.

[4]乔莉娜,赵书敏,车文芳,等.护理岗位分层管理模式在临床应用的效果研究[J].护理研究,2010,24(7C):1952-1953.

篇3

进行病案教学中,注意选择一些比较典型的、时效性强的案例,把抽象的内容用形象的、生动的案例表达出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帮助。所选择的案例有以下几方面要求:(1)所选的案例能够与教学目标相匹配,要贴切、恰当,能反应教学内容。(2)案例要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案例要容易被学生理解,难易适度。(4)基于内容的重点难点之上来创设问题。

1.2病案讨论

教师对讨论内容和结果在进行整理、总结、分析之后,联系相关学科知识和基础理论,针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进行全面、深刻地点评,其目的,能够使我们的同学尽快的习惯临床思维方法。此阶段,案例中的关键点及案例讨论中存在的长处和不足必须要特别的讲明,把病案中涉及到的理论背景重点指出,结合相应的学科知识做必要的强化,以此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相关的疾病。

1.4设计实例

例如在进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的护理教学时,以一个典型的病例导入新课。如:患儿,男,11个月,因哭闹,多汗一个月就诊,混合喂养,未添加辅食,母亲妊娠晚期有肌肉抽搐史。小儿常居在室内,经常腹泻,至今不能扶站。查体:体重9kg,身长70cm,发育营养尚可,前囟2cm×1.5cm,枕秃,未出牙,方颅、肋缘外翻,肝右肋下1cm,脾(-),轻度“O”型腿。病例中播放患儿的临床表现,尤其是骨骼改变引起的几种常见体征(枕秃、方颅、肋缘外翻“、O”形腿等等),结合发病机理及图片进行讲解。采用多媒体形式,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佝偻病患儿的症状和体征,严重患儿出现的后遗症,加深了学生对佝偻病临床表现和护理的认识,并在看完病例后提问:判断小儿生长发育是否正常?为什么会出现上述表现?常见病因有哪些?首先,以问题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好奇心去听课,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其次,教师精讲佝偻病各期的临床特点,讨论出现上述体征的发病机制,然后请学生讨论,并且提出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最后,在案例讨论结束时教师进行总结,内容包括讨论情况、学生发言和对案例的分析等,并将案例进一步引申,与相关理论相结合,从而归纳出重点内容。

2病案教学应用的启示

2.1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而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病案教学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时间和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2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是学生构建知识的组织者和促进者,病案教学法强调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自觉地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掌握了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

病案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从一个决策者的角度出发,根据案例中所提供的资料,作出自己的判断,案例讨论的结果也可能略有差异,没有人告诉你答案。在这样一个主动思考和参与的过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4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跨学科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都是个难题。案例的设计和选择中,不同学科的知识被整合在了一起,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和教师的适当引导,各科临床知识与基础知识间的应用和联系实现了活学活用。由此可见,病案教学法培养了学生跨学科的综合素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