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2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商务英语专业概况,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二、课程设置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突出“语言能力+商务知识+综合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以重视基础、拓宽口径、强化实践、提高素质为原则,以能力教育为核心,确保具有较强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和商务实践能力的商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我校为例,根据专业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了教学体系。商务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和选修课。专业基础课及实践课的基本任务是学会用英语语言恰当地表达商务内容,这些课程以宽泛的商务知识为主,以应用能力为重点《。商务英语》《、商务函电写作》《、商务谈判英语》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培养语言能力为核心,把语言能力的培养放在商务背景下进行,因此更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商务英语的专业实践由三部分组成:①基本技能训练,包括认识实习、现代办公手段及基本技能实训。②专业技能训练,包括模拟商务谈判和模拟商务实习,在商务英语实训室借助国际商务各种模拟软件,创造国际商务的仿真环境,由学生亲自操作,重点掌握国际商务相关的策略和技巧。③专业综合能力训练,包括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与答辩等,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商务实际操作能力和交际沟通能力,并在商务实践中找到自己未来的岗位定位。我校商务英语专业已建成模拟实训教学与企业顶岗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仿真模拟训练、真实场景实训,满足中高级涉外行政助理、外贸员、商务翻译、涉外营销员、涉外企业行政秘书等职业技能的培训和鉴定。此外,还建立了10多家校外实训基地,并与30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顶岗实习与招聘联动合作体系,能满足本专业顶岗实习、毕业实践的需要,成为专业教学的有效延伸。
Abstract: Business English is an outcome of mutual infiltration and merger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nglish. This paper focuses in curriculum settings for business English major merging multidisciplinary content such as commerce and trade and English into an integral whole, it presents current situation of curriculum settings for business English major, then sets forth some sensible suggestions to business English major’s curriculum settings by adjusting the propor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business courses, constructing the course module of business English major, arranging scientifically class hour of curriculum every term and its establishing order etc based on practice and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Key words: Business English curriculum settings compound talents
一、商务英语专业的内涵及其培养目标
商务英语是从事或将要从事商务行业的人在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它是国际商务与英语语言两门学科相互渗透和融合的产物,隶属于专门用途英语。商务英语曾几易其名(外贸英语、商贸英语、经贸英语、财经英语、国际商务英语等),其专业亦经历了从“外贸英语函电”一门课到涉及国际商务各个领域,包括语言学、贸易经济学等一系列课程组成的一个专业学科的发展过程。它不是纯英语专业,不是纯商务专业,也不是商务和英语的简单相加,而是它们的有机结合。
对于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教育部2000年出台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已给出了明确的定位,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英语语言基础扎实,具有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具备基本的商务与文秘知识和业务能力,知识面宽,具有创新精神,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面向经贸、外事、涉外企业、跨国公司、教育等行业,能从事国际商务策划、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高级商务翻译、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培养目标是通过具体的课程设置来体现的。现行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模式主要有四种:
1.有商务特色的英语专业模式,即:在传统英语课程里附加少量的商务知识课程。多数办学单位属于这种模式。
2.英语语言与商务英语并重模式,即:在英语专业的语言应用课程和文化课程之外设置一系列商务英语课程。
3.英语语言与商务知识并行模式,即:在英语专业课程之外单设汉语商科课程。
4.全英双专业模式。这种模式符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但对学生要求高, 学生负担重。
这四种模式各有利弊,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层次和师资水平,结合区域人才需求特点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优化课程设置,因校制宜,兼收并蓄。
三、建立科学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体系
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就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成败。本人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建议:
1.调整英语和商务课程比例,促进英语和商务的有机融合。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既要学习外语,又要学习商务专业知识,两者不可或缺。外语技能课与专业知识课之间的比例应该怎样调配才算合理?根据统计,英国各高校外语专业知识课程与语言技能课程的最低比例为5:4 ,反观我国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语言技能课程占绝大部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语言技能课要占总学时比例的67% ,专业知识课程仅占15% ,相比之下,我们的专业知识课程明显不足,这样必然导致学生专业特色不明显, 就业定位尴尬等各种问题。笔者认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掌握基本外语技能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商务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专业思维和应用的能力,将语言技能课与专业知识课的比例提高到5:3,条件允许的外语外贸大学可以提高到5:4,从而达到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2.构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模块,确定各模块主打核心课程。通过调查江西省四所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发现其课程设置虽各有所差别,但总体设置的模块具有相似性。在此基础上,笔者进行归纳后将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六大模块:公共必修课、基础英语必修课、商务英语必修课、商务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实践性课程等。
⑴公共必修课。主要包括全校性开设的课程,如:思品、世界历史、现代汉语、体育、计算机等,公共课看似与专业无必然联系, 但他们的开设却保证了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这类课程2/3在大一开设、1/3在大二开设,占总学时比例约16%,占总学分比例约15%。
⑵基础英语必修课。这类课程主要包括传统英语专业的英语语言课程,核心课程有:综合英语、英语泛读、口语、听力、语法、翻译等。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听、说、读、写、译五大基本技能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商务英语打好扎实的基础。这类课程主要在大一、大二开设,但口语课最好能贯穿于整个本专科教育阶段,此类课程占总学时比例约16%,占总学分比例约16%。
⑶商务英语必修课。这类课程属于应用语言学范畴,其实质是根据国际贸易的需要把通用英语进行选择与深化,目的是教授与商务有关的英语语言表达,旨在发展学生的商务英语运用能力。核心课程有:商务英语、外贸函电、商务英语会话、商务英语写作与翻译等,要求全英文授课,这类课程3/4在大二、大三开设,1/4在大四上学期开设,占总学时比例约18%,占总学分比例约20%。
⑷商务专业必修课。这类课程涉及国际商务的各个具体领域,具有明显的专业特征,注重商务沟通能力与商务运作能力的培养。核心课程有: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制作、国际商法、国际金融、报关实务、国际营销学、商务谈判等。这类课程有一半为短线课程,一半为中线课程,开设周期为一至两个学期,每周2~4 学时。这类课程2/3基本在大二、大三开设,占总学时比例约28%,占总学分比例约27%。有条件的院校可实行双语授课。
⑸选修课。包括公共和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推荐学生选修高等数学,因高年级的商务专业课对数学基础要求较高;专业选修课推荐学生选修英美概况、英美文化导读、商务礼仪、财务管理、公共关系等文化背景知识课程。每个学期任选1-2门,学生至少要选7门,占总学时比例约12%,占总学分比例约10%。
⑹实践性课程。这类课程是针对语言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实践需求所开设的,包括课内外实训和校内外实践。可采取完全开放式教学,课堂上练习各种情景模拟,单证制作,课外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实习等实践活动。笔者建议将一系列英语语言和商务专业方面的资格证书考试纳入其中。比如:鼓励学生在大二参加剑桥商务英语证书考试(BEC),在大三参加单证员和外销员资格证书考试,在大四参加报关员考试等,学校也应相应配合学生的考试而开设一系列此类课程。实践性课程占总学时比例约10%,占总学分比例约12%。
3.合理制定各学期课程学时,科学安排专业课程开设顺序。目前,从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学时安排来看,大一期间学时偏少,固然有利于新生适应大学生活,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学生放松学习,不利于自主学习意识和良好学风的培养。同时,大一进入大二时学时增幅过大,增大了学生适应专业课程的难度,影响专业知识的学习效果。针对学期之间学时安排不合理问题,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科学地分配学时学分,专业课程开设既不能过早也不能过迟并避免密集开设,《国际贸易》等简单理论课可在大一下学期开设,每周2节课,2个学分;《国际贸易实务》等重要实践课可从大二开始,开设两个学期,每周3节课,4个学分;《国际金融》等较复杂理论课可在大三开设,每周3节课,2个学分;商务英语类课程应从大二开始开设,《外贸英语函电》等重要的核心课应开设两个学期,每周3节,4个学分。总的原则就是:大一、大二主修英语语言类课程,大三、大四重点修学商务类课程,尤其要注意的是,专业课程开设顺序一定要符合专业知识学习的规律和专业知识体系构建的需要,这也是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内容之一,比如《国际贸易实务》课就必须开设在《外贸英语函电》课之前,学生只有先学完具体的国际贸易流程知识后,才能学习外贸英语函电知识,然后,再学习《商务英语会话》、《单证制作》等相关课程,否则就会本末倒置,严重影响学习效果。
4.改革商务英语课程内容,注重融合与渗透。我国诸多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中,除了英语语言技能课占相当大比重外还有许多人文学科的内容, 而商务专业课比例偏低。笔者建议商务英语专业应从偏重语言学习转向专注于商务专业学习,增加更多更新的专业课程。要精选专业课程内容,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课程之间的融合和学科之间的渗透,解决专业设置与教学效果不对称的问题,以商务英语教程替代传统的综合英语;以商务英语泛读替代英语泛读;以模拟商务流程各个环节的商务会话课替代普通的英语口语课;以商务英语写作代替英语写作等等,这样既可以不削弱英语语言的学习,又可以尽可能多地接触商务知识, 增加商务英语的训练时间,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运用能力。
5.宏观与微观并举,理论与实践并重。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很容易出现偏差,从研究方向看,重外贸轻外语或重外语轻外贸,关注平衡的少,这就导致很多学校为了迎合招生而仓促设置新专业,忽略了课程的科学设置和教师力量的配比,实效与预期形成巨大反差;从研究内容看,重教学方法轻课程设置,关注微观的多,忽略了宏观,重视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忽视了对教学管理体系的探索;从研究结构看,一些职业院校重实践操作轻理论积淀,实用性占主导地位,影响了教学的整体水平和学生知识面的全面发展,从表面上看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而深层次的后劲不足问题必定会显现出来。而一些综合性院校重理论积淀而轻实践操作,造成教学与就业脱节;从研究主体看,职业院校的多,综合院校的少;另外,商务英语专业的外语课程大多只涉及英语一种,外语种类单一,该专业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可能运用到更多的语种,同时,我们的调查也反映,多数同学希望学习到俄、德、法、日等多种外语知识。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一定要遵循宏观与微观并举,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科学设置理论课程的同时,适当增加实践课的场所及课时,真正做到课内学习和课外应用相结合,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及高校的招生效率,解决教学与就业脱节的问题。通过对课程的科学设置,使学生既具有较好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又具备较强的国际商务运作能力,从而实现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省级立项课题“外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科渗透”( JXJG-O7-17-21)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赵应吉:《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商场现代化》,2007.3。
一、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结构现状
伴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开设商务英语专业。作为一个以英语专业知识为载体,强调学生在各种规模、类型的商务活动中的实际运用能力展示的新型复合性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在其课程设置需要做到英语语言与商务知识并重,均衡合理配置。目前,综合各个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的课程结构来看,基本可以分为:1)基础必修课,包括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国家概况;2)专业必修课,包括商务英语泛读、剑桥商务英语、英语高级视听说;3)商务技能必修,包括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概论、外贸单证;4)其他扩展课程,包括旅游英语、文秘英语、中国文化概论、跨文化交际、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等等。
二、《英语精读》课程的重要性及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上述四大类课程中,基础必修课主要强调巩固和提示学生们的英语基本技能,强化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语言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学会使用英语表达自己观点,进而真正推动学生能做到批判性学习(critical learning),为之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其中的《英语精读》课程在各门专业基础课程中具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对于各类高等院校英语及英语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英语精读》一般都安排在大学一、二年级完成。对于很多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来说,《英语精读》课程的学习可谓是时间长、任务重、难点多、重点杂。《英语精读》关键在一个“精”字,何为“精”,怎样“精”不仅仅是困扰学生,也是摆在授课老师面前的棘手问题。简单来说,《英语精读》(Comprehensive English)要求学生通过较为完整系统的学习,培养能够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通过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这门课程在整个商务英语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发挥了基础框架的作用。
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中,虽然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进校的高考分数都较高,而班级中又普遍呈现出“女生多,男生少,表现突出拔尖的学生更少”的局面;整个班级的水平显得比较平均。当学生刚一接触到《英语精读》课程是,往往会产出某种错觉,认为这门课程基本等同于中学阶段的英语课,从而产生一定的倦怠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但是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又会发现整本教材的知识体系完全不同于中学英语课本,这样也在无形中给了学生一定的学习压力和动力,课堂的表现就显得很茫然;而课后的预习复习过程中,学生有感觉内容凌乱,知识点分散性大,课程涉及的文化背景概念模糊,经常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英语精读》课程的教学就需要授课老师耐下心来,多下功夫,多花心思全面认真的了解学生学情,完善教学过程,最终让学生学好这门课。
三、《英语精读》课的教学现状
1. 课程学时安排。结合这门课程的重要性,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中,《英语精读》课在整个专业课程中是开设的学程最长,学时数最多的一门独立课程。全课程长达两个学年,其中一般第一学年每周六节课,第二学年每周四节课。这样的安排基本能够较为完整的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和提高的。
2. 课程教材选用。一个课程教学的成功与否与是否选用了适合学生的优秀教材有着重大的关系。作为英语基础课程,在教材选用时,课文语言性、文学性、文化性三者要求并重;在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功能性、交互性上也不可或缺。一般来说,目前国内各类正规出版社都不断推出一些优秀的英语精读教材,作为教师的可选范围也大大增加。虽然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存在差异,但是只要选择好一本的合适教材,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就已经占有了一定主动权,能够更好地发挥教师自身的优势,完成教学。
3.教学方式。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目前各个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很多课程基本上还是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而较为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方式等予以补充。不可否认的是,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可以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信息的完整性、条理性,因为《英语精读》课程的本质就是巩固性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能够很好的驾驭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和步骤,最大量的把知识信息传达给学生。但是与此同时,如果能够大量结合各种现代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拓展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途径和层面;同时能够在一些互动发散的篇章单元中,借助分组发言阐述、辩论、表演等方式进行教学,也一定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对于《英语精读》课程的教学思考
经过多年的发展,各个高职院校的商英英语专业在其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上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顺应发展的趋势,作为主干基础课程的《英语精读》课程,也在逐渐摆脱某种固有模式,朝着更加多元化、多维度、多层面的方向上发展。
1.对该课程教师的要求。由于该课程的课时量大,作为该课程的教师,就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这样才能很好的避免在教学中出现“学生厌学、老师厌教”的情况。教师可以借助课时较多,与学生接触时间多的优势,可以经常和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会普遍流露出很多自己真实的想法,例如:可不可以在课堂中更多的结合一些立体直观的方式?例如英文视频播放、网络检索, 让他们可以第一时间得到最为新鲜的英语知识等等。教师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可以第一时间接受到学生的诉求,从而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清自己的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流程,顺利的上好这门课。
2.加强院校间的分享交流。目前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高职院校不胜枚举,其中不乏已经做得很有特色又颇具规模的典型院校,但是总体说来,仍然缺乏领头院校。如果这些院校专业能够主动站出来,将周边的其他院校相关商务英语专业联系起来,集思广益,乐于分享自己已经积累的一些卓有成效的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方面的经验、方法,那么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将得到跳跃式发展,而在这整个过程中《英语精读》课程的改革也必将伴随其中。
参考文献:
[1]朱艳红,商贸英语教学改革初探 [J]. 辽宁高职学报,2007 (4):26-27.
[2]赵珊珊.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9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