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农业技术改造

农业技术改造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2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农业技术改造,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农业技术改造

篇1

针对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农业衰退风险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城市现代产业对农业的改造机制。农业是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产业,没有农业剩余,也就不可能有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城市素质的提高。这也就是说,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应有之义。因此,我国在二元结构进一步强化的条件下,要加快城镇化发展,就必须建立城市现代产业对农业改造的机制,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

一是建立现代农业技术的研发机制。城市现代产业对农业改造的重点是提升农业技术含量,不断培育农业新品种,以品牌产品带动农业发展。这就要求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在技术研究开发上,要在重视城市产业技术开发的同时,高度重视农业新技术的科研开发,实现城乡产业技术研究开发的有机统一。①政府要加大农业技术研究机构的支持力度。建立基础性农业科技开发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实现基础性农业科技研究开发经费财政全额拨付机制,增加财政科研经费投入中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投入的比例,重点支持生物工程技术、农作物品种改良与畜禽水产育种技术、重大农作物病虫害灾变预测和控制技术、农副产品加工贮运和保鲜技术、设施农业和工厂化农业技术、农业管理和信息技术等现代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把重视农业高科技技术开发和发展与重视农业应用技术有机地结合,既站在国际农业先进技术的最前沿,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农业技术,又重视应用基础研究开发,优先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或有明显应用前景的基础性研究,加大实用性农作技术的创新力度,从而使得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太空农业、基因农业、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都市农业和网上农业发展。②建立科学的农业科技评价体系。当前我国农业大学研究机构中的激励评价体系非结构化,专业利益驱动化,严重影响农业科技研究,排斥综合性、应用性研究与开发。为此,必须打破目前以论文及获奖作为农业科技人员晋升与发展主要指标的农业科技评价体系,建立一个有利于促进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长效机制。③鼓励农业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研究开发与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相结合。在国家、省和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的改革中,除从事基础性科研的所、室外,应用性研究院所都要采取与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相结合的措施,使科研人员深入实际,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加大农业科研的针对性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版权所有

二是建立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农业科技推广机制是现代城市产业对农业改造机制的关键环节。因此,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是城乡现代产业改造农业的内在要求:①改革目前的乡镇级农技推广组织体系,在县级区域内建立跨乡镇的区域性中心农技推广站。区域中心站的建立将改变以往乡镇农技站小而全、力量单薄等弊端,有利于整合资源,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水平,促进农业规模发展。②优化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职能。将农业其他专业与现有农技站职能合并至区域农技站,成为能够对农民进行综合服务的推广机构,由以前狭隘的农技推广变为广义的农技推广,并使之成为其他进行有偿农技服务团体(企业)的监督管理机构。③对区域农技中心站进行信息化建设。将区域中心站建成放大的窗口、扩展的平台、延伸的网络,把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成为农业信息体系,将政府、科研单位、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种养大户、农机大户、乡镇农村联结起来,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权威性。④加大农业技术市场建设。通过建立农业技术市场和网上农业技术产品交易市场,为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民营科技企业的成果转化与市场化提供便利条件和保障,同时对发展民营农业科技服务组织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起到推动作用。

三是建立城市产业对农业改造的政策扶持机制。现代城市产业与农业融合是防范城镇化农业衰退风险的有效途径。现代城市产业与农业融合的内容主要包括现代城市技术对传统农业改造、现代城市企业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经营。对于城市现代技术对传统农业改造问题,在前面已经分析,这里讲的城市产业对农业改造,主要是分析现代城市企业参与农业生产经营问题。要防范城镇化过程中的农业衰退风险,不仅仅是要用现代农业技术对传统农业技术进行改造,还应该促使城市企业参与农业生产经营,实现农业企业化生产和农业工业化产业链延伸,没有现代城市产业与农业的融合,只是局限于农业谈农业,在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和产业结构升级中就会扩大农业的衰退风险。因此,政府必须建立城市现代产业对农业改造的政策扶持机制,对于直接投资于农业生产经营的企业要实行技术改造和固定资产投资的贴息贷款、3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等优惠措施;对于进行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不但在贷款贴息、税收减免、土地使用等方面进行优惠,而且政府可以成立龙头企业发展基金,根据企业与农户利益的关联程度和企业效益进行资金支持;同时,也鼓励农户按法定程序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城市企业,与城市非农企业形成股份公司,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这种城市产业与农业的融合,尤其是农户直接作为城市非农公司的股东,是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现代化转型的有效方式,也是实现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城市现代化的有效途径。通过城市现代产业与农业融合,增加了农业增值链,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促使农民按照现代企业要求进行生产经营,有利于农民成为现代化职业农民。

篇2

中图分类号 F323.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7-0326-01

大通县是青海省的农业大县,近年来由于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农业工作喜忧参半。近年来,通过对农村改革的不断探索和大胆实践,大通县的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初见成效。

1 大通县农业工作存在的问题

从发展的角度看,大通县农业发展中还有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如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完善、科技创新和技术更新能力有待加强、科技服务体制不能完全适应农业及农民的需求、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技推广人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不明显、农业产业化生产难以成规模、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农民教育是农业科技推广的基础,只有提高农民素质,才能促进农村技术的持续创新和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和乡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有了一定的保障。

2 对策

2.1 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

结构调整要立足自身优势,抢抓机遇,创新发展思路和理念,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强化规模,着重探索出一条发展一村一品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的路子。首先要坚持走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科学化管理的路子。特色种植在大通县农业发展中尤显重要,能给农民带来可观的收入。今后要逐步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和比重,走一村一品的产业化发展之路;加大调整力度、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1-2]。

2.2 抓好科技示范,使农民掌握农业科技新技术

目前,虽然农业科技有了新的发展,但是由于农民不了解新技术,不愿投资,大多都是抱着观望的态度,因此农技推广部门要抓好科技示范工作,重点建立科技示范项目和科技示范户,利用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用科技新技术致富。

2.3 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认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主力军。应充分认识到农技推广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在现行农业技术推广制度下,农业技术推广的速度、效果、服务质量会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4 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制度创新机制

农业技术推广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当前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农业发展的新阶段,科学技术显得更加重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牢固树立为农村、为农民服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树立科学发展意识、无私服务意识,弘扬不怕艰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始终奉献在农业技术推广第一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自己的贡献。不能将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简单地看作是向农民提供服务的过程,今后应尝试将农业技术的推广机制作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进一步加大科技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的意识。采取电视、广播、板报、网络、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手段,激发农民学科学、用科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5 大力扶持和培育农业龙头加工企业

农业龙头企业是带基地、连农户的一个纽带,对于农民来说能起到一个定心丸的作用,要加以扶持和支持。大通县龙头企业少之又少,难以起到广泛的带头作用,因此应支持龙头企业搞好基地建设、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市场开拓等,完善利益联结,扩大规模。积极引导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机制、规范管理,搞好推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力度。积极发展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农业龙头企业技术改造的步伐,实现产品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逐步形成“龙头+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以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3-4]。

2.6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使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转移出来

随着劳务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开放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应正确引导广大农民走出土地,通过乡内吸纳和区外输出,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提高农民整体收入水平。发展劳务经济,使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转移出来,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快速解决农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3 参考文献

[1] 王淑英.湟中县农业技术推广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浅析[J].青海农技推广,2004(3):30-31,50,51.

篇3

1、学科内容跟不上形势发展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建立过程,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效果”概念的提出,是一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国家要求农业技术改造和新技术应用经济效益的背景下开创和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朱希刚,2002),虽然经过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迅速发展,但是农业技术经济学仍然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这些影响阻碍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向前发展。因为一门学科的产生往往很难摆脱时代的局限性,但是当一门学科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化以后,其相关的理论、衡量标准、评价方法也应当与时俱进,随着完善和发展。所以,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是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