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3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农业技术措施,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2新项目推广前的准备
一是工作基础分析。对推广区域的物质技术基础、农民素质、乡村民风、村干部的能力素质等方面进行分析,做好思想上的准备。二是制定周密计划。计划目标要切实可行,明确清晰,不要说的话,也不要模棱两可,无法落实。三是计划要与推广地区的领导沟通,听取意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定。四是计划要经主管部门同意,争取支持。五是将计划目标与推广人员的个人业绩评价相结合。
3建立信息反馈机制
农技推广中对推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信息建立反馈机制,并能够根据反馈的信息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并根据信息对推广项目进行及时的处理。一是有畅通的信息流通渠道;二是建立配套的咨询服务体系;三是建立流动的信息反馈和监督机制。
4及时准确传递信息
一是对信息提炼和加工。在宣传一个新项目或新技术时,已经完成了信息的采集,具备了很丰富的素材,但并不一定具备交流、传递的条件,需要检查已经准备好的素材是否能够表达明确的意图和沟通目标,需要将材料进行提炼和加工,将其归纳成为具有说服力、能够通俗易懂表达意图的材料。二是把完整的信息和相关的素材,全面准确、生动形象地向农民表述,使他们感到有意义、有兴趣,愿意听,听得懂。三是在信息交流过程中要注意聆听者的反馈,不断引发他们对所谈问题的思考。四是充分利用好当地现有的宣传资源,如广播、电视、黑板报等,也可以采用发放宣传单、设计调查问卷、访谈、科技讲座、培训等方法提高传递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5合理选择培训时间和地点
农技推广工作中对农民的培训很重要,通过培训将信息传递给农民,同时在培训时通过互动将农民的要求和潜在问题进行反馈,实现互动,促进推广工作进行。
5.1合理安排培训时间
恰当的培训时间可以提高培训质量、保证培训效果,涉及的问题包括培训时间的长短、时间的分配等。如农闲时集中培训,生产中现场指导。生产过程中具体指导是十分重要的环节。集中培训与生产中现场指导相结合,才能保证农民既能系统全面地学习,又能紧密联系实际,使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用得上。
5.2合理设置培训地点,选择适合农民的方式
尽量将培训基地安排在农民比较集中的中心区域,培训地点起码应设在乡,有条件的应该以村为单位进行培训。可大力推行流动培训车,将培训现场安排在最贴近农民、方便接受培训的地点,实行一技一训,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民参加培训的成本,这样才能保证参加培训的人数,提高培训数量和质量。培训的方式应合适,可以通过推广队伍、聘请专家、农民带头人多种方式进行。
6加强沟通
一是给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注意仪表和面目表情、语言风格、自信心等;二是做农民的知心朋友,正确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多深入、多关心;三是与农民沟通之前先“认同”,培养同农民的感情,拉近同农民的距离;四是技术要过硬,善于利用人们相信成功者的心理,让农民对推广者感兴趣;五是摆正“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在与群众的沟通中向群众学习。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日新月异地变化,农业推广者要头脑敏锐,不断学习新东西,传递给农民;六是农业推广者要服务热情、平等待人、作风淳朴、风趣幽默。
7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
一是让农民亲眼目睹新技术示范成果。“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因此“成果示范”作为农业推广工作的一个程序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二是激发农民对某项新技术的兴趣。兴趣是激发、促进行为改变的前提要素。因此,通过适当方法激发农民“接受农业创新技术”的兴趣有利于推广工作的开展。三是使农民信赖推广者。同一项创新技术,不同的人去推广,效果不同,农民一般对可信赖的人、有名望的人的话比较易于接受和采纳。推广人员应广交农民朋友,提高自己的水平,成为农民“心中的偶像”。四是选择在农民需要使用该项新技术时进行推广。农民朋友乐于“现学现用”,不马上用的知识,学后易忘,效果不好,因此培训应注意时效性,用前学习,学了就用。五是用综合方法向农民推广农业新技术。推广活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示范、参观、操作、讨论等多种形式,有条件地推广组织,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将声音、图像、动画结合,以提高推广效果。六是配套推广农业新技术。利于农民采用农业创新技术,解决好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种问题。
中国的水资源总量占全球的6%,而人口却占全球的23%,因人口众多,中国人均水资源量仅有2200m3 ,界平均值的1/4,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统计的15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121位。并且还被列为世界13个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目前中国正常年份缺水量近400亿m3,其中农业缺水约300亿m3。另一水的利用率还有很大潜力,中国单方水的粮食生产能力只有0.87kg,远低于发达国家2kg以上的水平,农业大户,用水量约占全国用水总量的70%。因此,为应对趋严重的缺水形势,发展农业节水特别是发展农业节水灌溉是一种必然选择。节水灌溉是指在农田灌溉中,掌握科学的灌溉技术,采用先进的灌溉方法,以取得省水、增产的效果。我国是农业大国,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
1.水灌溉的工作模式简析
(1)渠道防渗技术。渠道是我国农田灌溉的主要输水方式。但传统的土渠输水渗漏损失约占水量的50%~6%,因此,渠道防渗一直是我国发展节水灌溉的主要技术措施.按防渗材料可分为土料压实、三合土护面、砖有衬砌、混凝土衬砌、塑料薄膜防渗和沥青护面防渗等。渠道防渗技术的节水特点是:减少渠系输水过程中的水量渗漏损失,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渠道输水安全保证率,提高渠道抗冲能力,增加输水能力。
(2)喷灌技术。喷灌是喷洒灌溉的简称,它是利用专门的设备(动力机、水泵、管道等)把水加,或利用水的自然落差将有水送到灌溉地段,通过喷洒器(喷头 )喷射到空中散成细小的水滴,均匀地散布进行灌溉。喷灌系统,一般包括水源工程、动力机、水泵、各种管道、喷头及控制设备等。喷灌系统分为固定式、半固定式和移动式三种:固定式喷灌系统各组成部分或者都固定不动,或者除喷头外,其它部分固定不动;半固定式喷灌系统除喷和装有喷头的支管可在地面移动外,其余部分固定不动,管片与水栓连接;移动式喷灌系统除水源(塘、井、道等)固定外,动力机、水泵、管道、喷头都可以移动。
(3)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简称“管灌”,是利用低压输水管道代替输水土渠将水送到田间灌溉作物,减少有世水在输送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的技术措施。低压管道个输水灌溉系统一般由水源、水泵及动力机、连接保护装均置、输水管道给配水装置及其他附属设备(如量水设备、排水阀、逆止阀和田间灌水设施)组成。一般可分为移动式、面,固定式和半固定式。移动式是除水源外,机泵和输配水管道都是可移动的,特别适合与小水源、小机组和小管径的是用水塑料软管配套使用。固定式是包括机泵、输配水管道、给配水装置等建筑物都是固定的,水从管道系统直接进入沟畦进行灌溉。半固定式的机泵、支管和给水装置都地埋固定,而地面灌溉管是可移动的.通过埋设于地下的同定管道将水输送到计划灌溉的地块,再通过给水栓供水给地面移动管进行灌溉[1]。
2.综合节水技术措施研究
(1)工程节水措施。包括灌溉工程配套、渠道衬砌、低压管道输水、机电井建设、地面灌溉设施改善、喷灌和滴灌系统,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
(2)农业节水措施。包括土地平整、深翻深松、免耕少耕,平衡施肥、秸秆还 田和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推广塑料薄膜覆盖及保护地栽培,发展设施农业,普及良种和使用抗旱保水剂。改进种植结构和耕作技术,以及防风林建设和水土保持,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降低农田水分蒸发耗水量。
(3)覆盖保墒技术。在耕地表面覆盖塑料薄膜、秸秆或其他材料抑制土壤蒸发,减少地表径流,蓄水保墒,提高地温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起到蓄水保墒、提高水的利用率,促进作物增产的良好效果。秸秆覆盖一般可节水15%~20%,增产10%~20%.覆盖塑料薄膜可增加耕层土壤水分 l%~4%,节水20%~30%,增产 30%~40%[2]。
(4)管理节水措施。①土壤墒情监测与灌溉预报技术。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如张力计、中子法、电阻法等监测土壤墒情,数据经分析处理后配合天气预报,对适宜灌水时间、灌水量进行预报适时适量灌溉,有效地控制土壤含水量,节水、增产。②节水高效灌水制度。是把有限的灌溉水量在作物生育期内进行最优分配,以提高灌溉水向作物可吸收的根层储水的转化,以及光合产物向经济产量转化的效率。③灌区优化配水技术。根据灌区各级输配水渠道的技术参数和灌溉农田及作物分布情况,按照水源可供水量和作物某生育阶段需水量及水分生产函数,以输配水过程中水量损失较小,而增产值较大为目标,应用系统工程手段,编制灌区水量优化调度方案,合理调配灌溉水量。④灌溉自动信息系统管理技术。采用电子技术对河流水库、渠道的水位、流量、含沙量、抽水灌区的水泵运行情况等技术参数进行采集,利用自动化系统,对数据进行处理,按照最优方案,控制各个闸门的开启度或调节水泵运行台数,实现自动化监测控制,实现最优化川水管理。
(5)考虑农业种植结构。节水灌溉的目的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但仅靠节水灌溉工程提高水分生产率是很有限的,灌溉和农业措施的结合,不仅是提高水分生产率的需要,也是农民增收增效的需要。除滴灌和地下灌溉形式外,其余节水灌溉形式都难以减少作物的棵问蒸发,特别在作物生产前期,作物的遮荫率低,棵间蒸发量大。据已有的资料,山东省冬小麦生育期间水分蒸发约为2250m3 ,夏玉米2700m3,通过农业节水措施减少这蒸发,在相同产量水平下水分生产率会大有提高。通常推广的农业节水技术有:耕作保墒技术,如“虚实并存”耕作技术;秸秆、地膜覆盖技术;喷洒抗旱剂如旱地龙;使用保水剂;采用抗旱新品种等。山东省在曲阜市吴村建立的农业综合节水技术范区,就进行了果树的秸秆覆盖试验,获得成功。
(6)加强节水工程管理。节水灌溉重建轻管的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现有的生产方式下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的有关专家认为,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占总效益的50%,由此可见管理工作的重要。事实上,工程建设好,因管理不善使工程效益难以发挥的例子并不鲜见,哪里工程管理好,其效益就高。东营广饶、肥城潮泉等地成立的灌溉服务公司,以及各地成立的节水抗旱服务组织,在工程的管理运行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各地推广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租赁、拍卖、承包等形式,对于明晰产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都有重要作用。
3.结语
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规划要符合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规划,要符合农业的发展规划,就要适应相应的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从资源利用和技术应用的角度人手正确地把农田水利工程和节水灌溉技术结合起来,进一步为农民服务,为农业水利体系服务,竭力节约资金,减少投资,降低农业用水成本,从而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分水分的发展提供更优良的服务。
2水灌溉的工作模式简析
(1)渠道防渗技术。渠道是我国农田灌溉的主要输水方式。但传统的土渠输水渗漏损失约占水量的50%~60%,因此,渠道防渗一直是我国发展节水灌溉的主要技术措施.按防渗材料可分为土料压实、三合土护面、砖有衬砌、混凝土衬砌、塑料薄膜防渗和沥青护面防渗等。渠道防渗技术的节水特点是:减少渠系输水过程中的水量渗漏损失,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渠道输水安全保证率,提高渠道抗冲能力,增加输水能力。
(2)喷灌技术。喷灌是喷洒灌溉的简称,它是利用专门的设备(动力机、水泵、管道等)把水加,或利用水的自然落差将有水送到灌溉地段,通过喷洒器(喷头)喷射到空中散成细小的水滴,均匀地散布进行灌溉。喷灌系统,一般包括水源工程、动力机、水泵、各种管道、喷头及控制设备等。喷灌系统分为固定式、半固定式和移动式三种:固定式喷灌系统各组成部分或者都定不动,或者除喷头外,其它部分固定不动;半固定式喷灌系统除喷和装有喷头的支管可在地面移动外,其余部分固定不动,管片与水栓连接;移动式喷灌系统除水源(塘、井、道等)固定外,动力机、水泵、管道、喷头都可以移动。
(3)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简称“管灌”,是利用低压输水管道代替输水土渠将水送到田间灌溉作物,减少水在输送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的技术措施。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一般由水源、水泵及动力机、连接保护装置、输水管道给配水装置及其他附属设备(如量水设备、排水阀、逆止阀和田间灌水设施)组成。一般可分为移动式、固定式和半固定式。移动式是除水源外,机泵和输配水管道都是可移动的,特别适合与小水源、小机组和小管径的塑料软管配套使用。固定式是包括机泵、输配水管道、给配水装置等建筑物都是固定的,水从管道系统直接进入沟畦进行灌溉。半固定式的机泵、支管和给水装置都地埋固定,而地面灌溉管是可移动的.通过埋设于地下的同定管道将水输送到计划灌溉的地块,再通过给水栓供水给地面移动管进行灌溉。
3综合节水技术措施研究
(1)工程节水措施。包括灌溉工程配套、渠道衬砌、低压管道输水、机电井建设、地面灌溉设施改善、喷灌和滴灌系统,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
(2)农业节水措施。包括土地平整、深翻深松、免耕少耕,平衡施肥、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推广塑料薄膜覆盖及保护地栽培,发展设施农业,普及良种和使用抗旱保水剂。改进种植结构和耕作技术,以及防风林建设和水土保持,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降低农田水分蒸发耗水量。
(3)覆盖保墒技术。在耕地表面覆盖塑料薄膜、秸秆或其他材料抑制土壤蒸发,减少地表径流,蓄水保墒,提高地温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起到蓄水保墒、提高水的利用率,促进作物增产的良好效果。秸秆覆盖一般可节水15%~20%,增产10%~20%.覆盖塑料薄膜可增加耕层土壤水分l%~4%,节水20%~30%,增产30%~40%。
(4)管理节水措施。①土壤墒情监测与灌溉预报技术。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如张力计、中子法、电阻法等监测土壤墒情,数据经分析处理后配合天气预报,对适宜灌水时间、灌水量进行预报适时适量灌溉,有效地控制土壤含水量,节水、增产。②节水高效灌水制度。是把有限的灌溉水量在作物生育期内进行最优分配,以提高灌溉水向作物可吸收的根层储水的转化,以及光合产物向经济产量转化的效率。③灌区优化配水技术。根据灌区各级输配水渠道的技术参数和灌溉农田及作物分布情况,按照水源可供水量和作物某生育阶段需水量及水分生产函数,以输配水过程中水量损失较小,而增产值较大为目标,应用系统工程手段,编制灌区水量优化调度方案,合理调配灌溉水量。④灌溉自动信息系统管理技术。采用电子技术对河流水库、渠道的水位、流量、含沙量、抽水灌区的水泵运行情况等技术参数进行采集,利用自动化系统,对数据进行处理,按照最优方案,控制各个闸门的开启度或调节水泵运行台数,实现自动化监测控制,实现最优化川水管理。
(5)考虑农业种植结构。节水灌溉的目的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但仅靠节水灌溉工程提高水分生产率是很有限的,灌溉和农业措施的结合,不仅是提高水分生产率的需要,也是农民增收增效的需要。除滴灌和地下灌溉形式外,其余节水灌溉形式都难以减少作物的棵问蒸发,特别在作物生产前期,作物的遮荫率低,棵间蒸发量大。据已有的资料,山东省冬小麦生育期间水分蒸发约为2250m,夏玉米2700m,通过农业节水措施减少这部分水分蒸发,在相同产量水平下水分生产率会大有提高。通常推广的农业节水技术有:耕作保墒技术,如“虚实并存”耕作技术;秸秆、地膜覆盖技术;喷洒抗旱剂如旱地龙;使用保水剂;采用抗旱新品种等。山东省在曲阜市吴村建立的农业综合节水技术范区,就进行了果树的秸秆覆盖试验,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