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3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道德教育的原则,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Abstract: Morality is the symbol of national progress, teenagers' moral education is the basic project of a country and n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The ancient Chinese thinker Confucius in the long-term educational practice, creatively put forward the content of moral education, summed up a set of moral principles, such as determined perseverance, learning and thinking, self-denial, intrapersonal, provides the reference plane and the theory reference for the teenagers' moral education work today.
Key words: Confucius; moral education; moral principles; adolescents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中国是文明古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学说和思想,深刻影响了我国数千年思想文化的发展。批判地继承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对于改进和加强当代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孔子生平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以私人的身份终生从事教育,他的学生人数多,来自社会的各个阶级和阶层,从而打破了官府对于教育的垄断,在我国教育和学术的发展上有卓越的贡献。
二、孔子的德育原则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断得到完善,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体系。本文将从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中学的原则与教的原则两个维度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学的原则
1.学思结合
孔子说:“学以致其道”,一个人要具备仁、信、直、勇、刚等品质,必须进行学习。又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意思是只有良好的愿望,而不学习,是有害无益的。
2.立志有恒
“志”就是“心上所之(止)”,立志就是确立目标和理想;有恒,就是持之以恒。孔子认为志向确立以后,又经过长期不懈地学习、修养、使之思想、感情和行为,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与“不逾矩”的境界。
3.克己内省
“克己”就是处理人际关系时,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内省”,指内心深处的自我反省。孔子主张一是要有力图改革社会风气的仁的道德准则的要求,二是要有客观的见闻作比较,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符合仁德的要求,从而加强道德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4.改过迁善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难免会出现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过失。孔子认识到人的道德面貌有善有过,在处理过失与改过的关系方面,强调改过。他把道德修养的过程也看作是改过迁善的过程。孔子说,人“孰能无过”,他很注意用扬善抑过的教育手段,促进改过迁善的自觉性。
5.慎言敏行
在德育教育中,孔子抓住了知与行的内在联系,主张慎言敏行,言行一致的原则。为了防止言行脱节,孔子主张“慎言”,“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行动敏捷而说话谨慎。它所说的言行一致,是德言与德行的一致。孔子提出对一个人的观察要通过他的行为,来检验其行是否真实。
(二)教的原则
1.教学相长
教与学是相互的。孔子说:当一个先生,必须要懂古代与现代的知识。他还说“多识于草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这种“多识”、“多闻”、“多见”都是孔子一生“知新”的方法。孔子无所不学,无人不师,才能博学多闻,才能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使门弟子都能信服而敬仰,发生教育上的功用。
2.启发诱导
孔子主张对弟子施教时,首先必须等待他们有求得知识的动机,然后,趁此时机进行启发,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主张不到百思不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当欲说不能的情况下不去启示他。孔子运用启发式教学,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为了使受教育者主动地去认识“为仁”的意义,从而自觉地接受“礼”的约束。
3.因材施教
孔子是我国第一位重视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在进行道德教育时,他善于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如当概括了少、壮、老各个阶段的特点,要从实际出发,救其失,补其善。因之,他所教育出来的学生,各有所长。这种教育方法,在当今班级教学中虽然难以全面实行,但在德育工作中行之有效。
4.以身作则
孔子教人,不重在“言教”,而重在以“身教”,常以自己的行动举止作出榜样以达到教育上“潜移默化”的效果。只有教育者具备高尚的德行才可能指导学生修身养性,自己都不能做到的事,而要学生去实现是没有说服力的。这种以身作则,重视人格感化的教育方法,衍变为当今德育工作中常用的“榜样激励法”、“人格感化法”的重要教育方法。
5.内省外察相结合
孔子认为内省是日常必用的修养方法,在学生中积极提倡。他认为培养言行一致的“士”、“君子”甚至“仁者”,必须既了解学生的外部表现,从视、听、言、动上进行考察,又要研究学生未表现于外的思想、情感、意志、愿望等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也就是把外察与内省结合起来。
三、孔子的德育原则在现代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借鉴意义
当我们进入21世纪的殿堂,审视两千多年前孔子的德育思想,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他存在“唯心”的空想成分和其它一些不合理的因素,但对当今的青少年也有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加强教师的行为修养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以其自身的活动来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和变化。孔子以身作则,重视人格感化的教育方法,为当前的道德教育作出了榜样。因此,教师应该要有高度的自觉、自律精神,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地位
孔子在道德教育中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别特征施以不同的教育,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主体地位,但这并不意味放任自流,人的思想都有自发性和盲目性,需要正确的理论进行教育,对不健康、不正确的思想要批评教育,但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三)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自德精神
坚持自我修养是道德教育之本。孔子强调积极开展主观的思想活动,进行自我监督,使道德行为的规范和准则成为内在的自觉要求。在日常的生活中,引导学生坚定道德信念,在个人独处,为人所不知的地方,也要恪守道德准则。引导学生借鉴前人的修身方法,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和能力,达到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目的。
(四)改进德育教育方法
坚持教育的民主化,反对单向的道德灌输,在道德教育中,师生应该互相尊重、平等相待,教师的道德要求应该贴近学生实际,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道德实践,注重道德修养,在实践中提高道德认识,增进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检验道德行为。
综上所述,孔子思想中有些品德的行为规范已成为古今人类共同的品德和规范,如诚实守信,爱国爱民;修身养性,君子慎独;质朴求实,宽容大度;勇敢刚毅,身体力行等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汲取孔子的智慧,用更科学的方法完善现代德性培育的过程,探索德性培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班主任从事的管理、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会影响一所学校的命运与前途,更是“百年树人”的根基。在现实中,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绩效意义重大。
一、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绩效的认定和评价标准
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指出:“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班主任要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
(一)班主任德育工作绩效的认定
笔者认为,工作绩效就是从事某一项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功效。近年来,国务院决定对社会一些行业实行绩效工资,工作绩效成为一个很“热”的词语,尤其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实行绩效工资,更是引来很多的波澜。在不少地方,很多学校关于绩效的认定是模糊不清的,与此而来的绩效工资也在不少地方成为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
所以,对班主任德育工作绩效的认定和评价也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笔者想就此提出一些拙见。
1. 班主任工作复杂、烦琐,在目前教育形势下,也是难做的。
现在,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来自家人特别是家里老年人的溺爱,养成他们不好的性格、脾气;一些家长价值观念存在问题,例如重智育轻德育,功利心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受快节奏的社会影响以及铺天盖地的影视作品、音像、各种“流派”书籍的影响而产生的多重性格情绪等等,班主任相当于保姆、父母、家长、心理辅导师,教书也还是分内事。这就要求我们能够认识班主任工作的辛苦。
2.班主任德育的工作绩效认定。
班主任德育工作绩效高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定:
学生的精神面貌。在一个班级中,学生每天都能保持高昂的精神,面带笑容,在学习方面,课间操方面,课外活动方面,显示活泼、轻松、自信。显然,这个班级是一个优秀的班级。
学生的品德素质。在一个班级中,打架少,没有“小偷小摸”现象,拾金不昧、拾物不昧人多,尊敬老师,学生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多数人能自觉遵守班纪校规,没有较大违纪行为。这样的班级应是优秀的。
学生的自主管理和活动能力。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但是没有学生的参加,一切的管理都是徒劳的。管理能达到学生自主管理自己,学生参加一些集体活动能主动、大方、好学、自如。这样的班级就是优秀的班级。
达到以上三方面,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绩效可以说是高效优质的。
(二)班主任德育工作绩效评价标准制定原则
由班主任工作的特点以及衡量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因素可以得出,各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班主任德育绩效衡量标准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易粗不易细。对工作上具有指导性,有利于教师放开手脚,创造性从事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立足长远和实效,不要用一些僵化条条框框束缚教师的手脚,也不要奢望立竿见影;(2)全面和动态评价。坚持全面评价,把单一的文化考试成绩为标准转变为精神面貌、思想品德、活动能力、文化知识等综合评价,并有持续性;(3)多重评价。对班主任德育工作绩效评价,要多渠道进行,学生、学生家长的评价应加大权重,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人、主体,他们有深深的体会和感受,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变化是最关切,也是最敏感的,来自于家长的评价也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二、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一)从事班主任工作的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班主任思想道德工作的实效性
1.加强师德建设,提高班主任个人德育素养。
师德是教师个体道德和职业道德的有机统一体,是教师人格魅力的核心内容。从事教师这个工作,就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事业心,热爱教书育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班主任的工作,要靠他人格上的感召力。都需要班主任老师加强内在修炼。
2.勇于创新,改进教育方法。
(1)遵循科学管理原则,改进班级管理方法。班级管理要讲究科学,要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坚持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要综合、灵活地运用多种管理方式,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2)提高教育管理艺术。班主任改进管理方法,提高管理艺术尤为重要。一是要注重情感投资,要充分了解、主动关心。二是要实施弹性管理,正确处理好“严”与“爱”的关系,以规范的言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要完善各项考评激励机制,推动班主任工作特别是德育工作上新台阶
引进激励机制有助于激发班主任的内在动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全方位地做好班级工作。对那些全身心扑在班主任德育工作上并取得显著成绩的班主任教师要充分予以表扬,不断激励。一是目标激励。二是情感精神激励。三是物质激励。四是切实提高班主任工作待遇。
总之,中学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事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学校的社会责任能否实现,关系到为祖国培养怎样的下一代,重视提高其绩效重要性无论怎么说都不过分。
【参考文献】
企业导师制是高职院校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实现全面育人方针,创造性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的有益尝试。高职院校企业导师制主要通过聘请来自企业一线的中高层人员作为学生导师,采取定期走进企业,或开展主题班会,或进行专题研讨,或参观访问,或工学交替等形式,与大学生一起分享产业发展前景、行业发展趋势、企业发展蓝图,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让学生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为了更好地发挥实践效果,务必正确把握企业导师制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方法。
一、企业导师制的工作原则
1.方向性原则
(1)必须坚持以科学理论为主导,如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坚定道路自信,必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始终坚持“一个中心”的基本路线,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工作大局服务;(3)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核心,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企业导师制就是要牢牢把握这样的正确方向。
2.针对性原则
就是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从广大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从高职教育传统方式存在问题出发,区分层次,针对不同的学生和思想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尽可能地为他们排忧解难。
3.渗透原则
企业导师制工作要遵循人的思想受“综合影响”形成与“渐次发展”的规律,把企业导师制工作渗透到工学交替、入学教育、职业规划、专业认知实习、实验实训、社会实践中去,与各项具体工作结合起来,融合各种教育教学因素及平台,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循序开展。企业导师制工作只有同教育教学、学生日常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富有活力、取得实效,才能切实解决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特别是专业、职业思想问题,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4.主体原则
就是将学生视为企业导师制工作目标的主体,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积极自觉地接受企业导师的教育影响,调动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意识,并且主动地“内化”表现出来,实现企业导师制工作的目标。
5.示范原则
就是企业导师要以企业先进的文化、自身优秀的品质和模范行为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榜样作用,用自身的人格力量影响和感染学生,以促进其了解企业文化、加深专业认知、具备职场意识。
二、企业导师制的工作方法
1.说理引导法
企业导师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专业学科理论,对学生进行正面说服教育,从提高职业道德入手,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企业导师制的说理引导法主要有专题讲座、主题班会、专题研讨、谈话等形式。企业导师根据学生的思想情况、不同阶段、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形式进行说理引导。
2.实践锻炼法
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参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了解企业文化,强化专业认知,培养职场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企业导师制的实践锻炼法主要有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访问、工学交替、参加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企业导师在具体运用时要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安排,针对不同情况、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形式和方法。
3.熏陶感染法
企业导师充分利用真实的企业情境和自身所创设的情境,对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其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和优良的思想品德。熏陶感染法是渗透原则的重要体现,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企业导师制感染法经常采用人格感化和环境陶冶的形式。
说理引导法、实践锻炼法、熏陶感染法是企业导师制工作常用的方法,有时只有将他们结合起来使用,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正.高校企业导师制的实践路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21):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