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文化和经济的关系

文化和经济的关系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5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化和经济的关系,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文化和经济的关系

篇1

【关键词】

传统文化;城市景观;设计;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世代相传的有一定特色的思想、道德、风俗、文化、艺术、制度、技术等等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从静态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文化总和;从动态上看它还包括从过去传承下来的至今还存活于我们内心深处发挥影响的那些习惯、伦理、方法和文化心理。

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在城市景观设计中,便是本文拟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传统文化的运用可以提高景观设计的档次

景观设计指对包括家庭住宅院落,城市的街道、休闲广场、活动公园、桥梁、河流、绿色用地等区域的规划与设计。使之形成科学美观的办公区、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等。

中国古代早已形成了观点深刻、独具特色的景观设计理论,并创造出了数不胜数的经典案例,如大唐芙蓉园、圆明园、苏州园林等。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直接影响了古代景观设计理念。诸如儒家的“礼制思想”,我们抛开等级观念不说,其中的“中和”思想就对景观设计有很大影响。具体来说就是保持中正仁和无不及无不过的谦谦君子之风。体现在景观设计上就是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时要与本地文化、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在庄重而不失情趣的设计风格之中体现一种宁静优雅的含蓄之美。道家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更是在古代景观设计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且独具特色,将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运用于景观设计中,能将往昔的辉煌照进当下的现实之中,从而激起久违的民族自豪感与美好的记忆。能使中国的景观设计变得与众不同,使中国的景观设计拥有自己的独特品格。

二、如何在景观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

传承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中国经过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园林的形式与内容颇为繁杂。传承问题在园林中指的是文化的传承(地域性会有很多不同的文化)、意境的传承(中国讲“禅”,在园林中运用较多)、传统美德的传承(比如大树旁是小树,尊老爱幼)、中国艺术的传承(讲究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

1、地域性文化传承

在崇尚人文精神回归的今天,常听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发展史,我们民族的美是独有的,但美是没有国界的,所以我们民族的美也是世界的美。我们要善于在古典风格中体味现代生活的味道,要在现在景观设计中找寻传统文化的影子,寻找我们或许遗失的美好,从而创造景观的独特品质。例如浙江杭州西湖文化广场,纵览整个广场,我们会发现它是以杭州特有的西湖文化、古塔文化和运河文化为建筑背景,并巧妙的结合了现代文明的瑰丽意象,出色的体现出了秀外慧中的吴越文化本质。再如陕西西安的大雁塔北广场的景观设计,整个广场由水景音乐喷泉、园林景观、休闲文化长廊和旅游商贸设施等组成。广场以大雁塔为中轴分为三大部分,中间为音乐喷泉,左右两侧分别为“唐诗园林区”、“法相花坛区”、“禅修林树区”等景观,南端设置“水景落瀑”、“观景平台”等景观。将一系列诸如中国结、唐诗雕塑、戏曲脸谱、开元通宝、剪纸等陕西传统文化元素穿插其间。从容地烘托出了本地的文化特色。

2、传统元素与色彩的运用

我国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里,有许多独具特色的元素得到了世界范围内设计师的青睐,其中有诸如中国书法、中国结、国画 、篆刻印章、京剧脸谱、观音手、龙凤纹样、祥云图案、太极图等这些寓意深刻的民族图案。许多设计师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景观设计中,不仅表达出了中华民族深刻的文化内涵,而且向世界介绍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并很好的起到了本民族文化传承的作用,同时又使景观设计的品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例如,将祥云图案和龙凤纹样等元素通过雕刻或手绘的手法装饰桥梁栏杆或空白墙壁,能将文化中寓意的祈福与祝愿的美好意愿传达给民众,使民众内心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与文化归属感。

景观的色彩是景观表情定位的首要元素,在城市建设、景观设计方面,对于色彩的运用也是多样的。比如明朝以后,在故都北京,只有皇亲国戚才能住在红墙黄瓦的建筑中,百姓的建筑只能是青砖青瓦。但在雕梁画柱方面,色彩的使用也是十分丰富的。民间建筑多为黑瓦白墙。将传统色彩运用到景观设计中,能有效地营造景观的表情。

3、传统文化意境的运用

设计结合自然,中国古代建筑园林设计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力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对今天的城市景观设计仍有现实意义。

篇2

1 水利工程设计中生态景观与文化元素的构成关系

在现阶段,我国的水利工程设计中,研究生态景观与文化元素的构成关系这一课题,是一项新型的社会和技术课题。设计人员首先要对工程项目周边环境加以综合考查,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水利工程项目的生态景观和文化元素,以便最终能起到展现区域景观特色并同时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时代作用。

1.1 形象关系

我国的水利工程项目通常所处的区域环境存在很多方面的差异,诸如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等等,因此,设计人员需要对区域的景观和文化特色加以综合考虑,借助设计方案来将区域的整体形象展现出来,所以,设计方案要做到科学、合理。在水利工程设计中,在对区域自然环境特色进行展现时,基础便是生态景观,另外通过构建生态景观,而文化元素也将渐渐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生态景观与文化元素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于对区域的风貌特色、文物古迹等形象关系进行展现。

1.2 主从关系

水利工程设计中,对于生态景观与文化元素构的主从关系,设计人员也务必要加以重点考虑。生态景观是一种特殊的人文景观,其形成是以水利工程设计特色为前提和基础的;而文化元素的展现则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生态景观,其展现还需要借助项目地区的历史文化特色。,所以说,水利工程品牌效应的实现是要以生态景观为基础的,突出生态景观的文化底蕴的则需要文化元素这一重要条件,由此可见二者的主从关系。

1.3 平衡关系

目前我国的经济建设工作发展迅速,因而从整体上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由此也开始对精神文明建设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水利工程设计中,也日益凸显了生态景观与文化元素所构成的物质与精神平衡关系。在水利工程设计中进行生态景观建设,既要能够确保区域的生态与环境都得到很好的保护,而且要对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行为和心理需求进行全面协调。在水利工程设计中展现区域整体形象,文化因素也是重要的内容,并且还使现代社会中工程项目建设的两大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得到了平衡。所以,在水利工程设计中,不可以忽视了生态景观和文化元素,更需要重视的是二者之间的平衡关系。

2 协调生态景观与文化元素的措施研究

2.1 坚持与时俱进,争取创新发展

在水利工程设计中,要想协调好生态景观与文化元素的关系,还需要设计人员具备与时俱进的进步精神,在不懈的研究和摸索进程中,通过创新的方式促其发展。生态景观与文化元素的协调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水利工程设计理念的发展,其与其他行业的设计理念在很多方面存在相通之处,当然其也具备自己较为显著的特点。具体将涉及到生物、水利、园林等很多技术种类,因此其创新发展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而不能是片面的。

2.2 针对设计人员,不断提升其技术水平

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的设计人员普遍素质不高,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更不用说掌握一定的高新技术,所以,随着现代水利工程设计理念的发展和科学化,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就无法满足要求。因此务必要不断加强针对设计人员的岗位培训,同时做好专业知识教育,以便促使设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使其责任心和工作热情大大增强。设计人员对于具体的管理和操作,需要严格按照预定相关施工方案、组织计划来进行,进而使水利工程的整体效果得到全面的保证。

2.3 水利工程的生态景观现代化治理

城市具有高度密集的人口,因而土地、空间等都面临着高负荷,水资源对于城市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国内外水利工程建设已经发展为生态景观型水利建设这一主要趋势,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就需要紧紧跟随这一发展趋势。我们的社会坚持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必然的选择。所以,我们要将其中心理念“师从自然,恢复水利生态系统――实现水利工程的自我修复”紧紧把握住。就现代水利工程的重点来看,需要重点把握下述几点内容:水利施工要做到流畅、舒展,并根据一定条件促使自然蓄水区的形成,整治上则坚持因势利导、顺其自然,以及遵循河水涨落的客观规律。对河流空间加以科学利用,在设计中能够采用的形式主要有复式或不规则的断面等,这多种形式主要是为了使人们的休闲、亲自然等需求得到满足。对于护岸设计要尽量做到生态化,还要具有一定的景观特色,另外对于一些单纯的硬质护岸应尽量避免使用,尽力做到因地制宜,生态型护岸材料为最佳选择。

2.4 水利工程绿化以及景观设计

水利工程的绿化与景观设计,重点需要做好的是与景观配置,同时将大众休闲、亲水的空间营造出来,设计上应该重视挖掘自然景观,要努力使人造景观可以实现与自然景观的相融。对工程管理、气候等多方面因素加以综合考虑,可以在工程两侧的绿化主要种植乡土树种,工程绿化带主要可以进行杨树、柳树的种植,滩地和护坡可以选择主要种植长绿小乔木和花灌木。景观设计位于工程的两侧,实现与人文环境的有效结合,可在整个工程中设计景观广场。针对原有河道治理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生态型水利工程建设将促使其得到有效地改善。

3 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化水利工程设计工作,需要进行一项长期的任务,那就是研究生态景观与文化元素的构成关系。设计人员在不断创新发展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对于全面规划设计工作不断加强,同时做到统筹兼顾,还要将“人水和谐”的理念突出表现出来,进而提升水利工程设计工作的积极作用,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收。

参考文献:

篇3

一、前 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是有地域性的。人们生活在不同而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历经漫长的世代传承与发展,又经过与外界不断融合与摩擦的过程中,从而逐渐凸显其自身特色,最后形成本区域内的文化特征,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或是无形的风情习俗,或是灿烂的物质遗产,两者交融互汇,相映依托,形成了现代景观设计中最具内涵的地域文化。

二、地域文化的景观阐释

城市滨河绿地是构成一个城市文化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一,滨河绿地本身就是文化,反映了一个城市对滨水景观的保护程度和人居环境条件,并间接体现其城市发展建设的水平;其二,自古以来人们择水而居,绝大部分城市也是依水而建,对滨水区的开发建设使滨河绿地成为城市风景名胜重要组成部分;其三,滨河绿地是文物古迹得以保存的重要环境,现代城市在扩展初期往往追求商业用地最大化,蚕食面积日渐减少的滨河绿地,对城市传统文化造成严重破坏;其四,滨河绿地是城市特色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除去为数稀少的地标性建筑和商业区,滨河绿地直接向游人展示城市现有面貌。

滨河绿地景观中对地域文化的表达,表现为两种形式:(1)对地域文化的发掘。或许在滨河绿地所处地区并无显著的文化特征,但其所在背景城市或区域则有悠远的历史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进行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时,可以充分发掘出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增加景观的文化意蕴。

(2)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对过往的追忆是绿地景观设计的目的之一。随着城区功能的转换和地位的变迁,现代城市在更新的过程中对滨河绿地进行不间断的改造与升级。由于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需要,当前用于工业、商业等其它用途的滨河区,不久后或将被建设为滨河绿地。对于用地日趋紧张的城市市中区而言,贯穿城市的滨河绿地建设显出两难局面:一方面是沿河工业或商业用地的寸土寸金;另一方面是看似闲置,但实则是城市园林绿化及人居环境建设所必需的滨河绿地。

三、地域文化对滨河绿地景观的意义

城市滨河绿地被认为是最具有城市特色文化形态的因素之一,与文化相辅相成,形成特定文化环境氛围,构成特定文化载体。绿地景观,是文化的载体,是历史的载体,也是保护历史和文化的基础。文化是绿地景观的灵魂和内涵,没有文化的场地是不能吸引人类去解读的。

滨河绿地景观和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印记镌刻于城市建成环境,场所之中积淀了对一个连续的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在城市不断更新与扩充的进程中,传统场所感的丧失和地域性的消退使得人们无法确定自身存在的归属,迷失在日益趋于同化的城市吵杂中。

中国古典园林是“被自然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双重污染包围的清净绿地”,经过了自然美的抚慰和高雅精神文化的陶冶,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超尘脱俗,清心散忧,澡雪精神,净化灵魂 。其园林美“绿色启示”在文化方面主要表现在对诗意最本质的追求,利用直观的审美和丰饶的景象表达人们对哲理的深切思考。如果把过去闭塞在小空间之中的园林艺术释放出来,把曲径通幽的竹树花木、移步换景的小桥流水、水乡特色的花塘柳堤、四时变异的季相形色等等,经过精心规划,撒向现代化城市中镶嵌的滨河绿地空间,也许是开创具有中国现代化绿色生态城市的独特蹊径 。

四、地域文化在滨河绿地景观中的体现

4•1设计结合自然

4•1•1植物材料的选用

作为滨河绿地景观的构成要素之一,植物既是滨河绿地景观中的主体,又是绿地中其它景观要素得以展现的基质。进行滨河绿地景观设计时,首先应该最大限度的保存原有植物结构,对原植物进行景观改造,保留具有良好观赏效果的本土植物物种,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尤为重要;在对原有绿地改造完成后,适当补种能在当地良好生存的植物种,以维持或增强此地景观特征;对一些需彻底进行改造的滨河绿地地段,在选用植物时,尽量多的考虑乡土植物,充分展示地域风貌。

城市市树市花的评选为打造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滨河绿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成都市纷繁艳丽的芙蓉,洛阳市雍容华贵的牡丹,福州市独木成林的榕树,广州市落落大方的木棉树,北京市墨绿浓云的国槐,海口市高耸挺拔的椰树,使各自城市的滨河绿地甚至整个园林绿地景观都具有显著的标示性和地域归属感。选用本土植物造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的选择作用。当然,洽到好处的植物景观并不是数量有限的本土植物所能完成的,生长健康的植物群落才是良好的绿地景观,本土植物种在其中只是一种突出的地域标示物。

4•1•2景观小品的选择

北方气候四季分明,尤其是冬季干燥寒冷,滨河区域色彩灰淡,其选用的景观小品色彩多浓重,为单调的冬季增添生气;江南气候温暖,观赏植物色彩绚丽,多选用色彩淡雅之景观小品,但湿季多雨,当前滨河绿地中随处可见的廊架虽通透可爱,但其毫无遮蔽的特性决定其在不同季节里使用率相差巨大;华南地区常年湿热,在滨河绿地中设置的遮蔽性景观小品多通透轻灵,色彩明亮,极富热带风情。

4•2表达风土人情

穿过市区的滨河带状绿地大部分相对窄小,其对风土人情的表达多依托硬质景观要素予以呈现,特别是景观小品,是地域文化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在设计中往往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

4•2•1功能性建筑设施

(1)桥。作为贯穿城市滨河两岸绿地的连接通道,此处的桥只要求做到安全、美观,甚至是灵巧,并尽量与周围绿地相协调,或整体风格与传统的建筑型式相符,或是栏杆及柱头等细节部分传递当地人文气息,使桥融入滨河绿地景观中去。

(2)休憩设施。滨河绿地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休闲游憩的良好去处,休憩设施使人们得以停留享受滨河绿地空间。休憩亭台的风格、布局及休息桌椅的细部特征是风土人情的重要展示平台。

(3)照明灯柱。在滨河绿地中的照明灯柱除了照明之用外,何尝不能以一种独特风格的造型,作为独一无二的要素增添绿地景观可视别性?

4•2•2景观小品

(1)雕塑。主要指带观赏性的小品雕塑,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一种造型艺术,也是反映城市风土人情最直观、最贴切的表达方式。具象的人物雕塑、抽象的诗题画作,多来源于生活,却比生活本身更具玩味和欣赏性,直接作用于人们对城市的认知与识别。

(2)景亭、花架。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景亭和花架的样式日渐趋于同质化:一样的式样,相同的设置,毫无差异,似乎无亭无架不成景。亭架可以丰富滨水绿地景观,但稍微用心处理,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创造出独具魅力的地域景观特色。

4•2•3铺装

滨河绿地中以道路铺装为主,“花街辅地”以其玲珑富丽的样式,题材广泛的内涵,古典质朴的风格,成为最能体现地域特色的一种辅地方式。

尽管在滨河绿地景观中,这些过于表面化的硬质景观要素对城市地域文化的表达起到莫大的作用,但地域文化绝不是这些实体所堆彻而成,更不是无中生有的标新立异。一切景观要素或多或少的应该反映出现实,只有带有文化标记的硬质实体才能真实的反映城市中最大众化的生活情形,记录当地特有的文化景观,并在得到合理处置后,引起人们的共鸣,作为真切而又独具特色的景观得以延续。

4•3传承历史文化

城市在不断发展,滨河地带也随之更新,原有的用地功能日益退化,直至完全不能适应城市用地要求,最后被改造为作为公共空间的滨河绿地。全盘地否定带来的是焕然一新的滨水面貌,同时也花费巨额的经济成本,并彻底隔绝了绿地与往日用地的联系。或许我们应该保持滨河绿地与其历史作用的相融相通,按照景观需要对其进行合理改造,剔除陈旧的杂物,保留最具历史意义的实体,让它们默默见证城市的往昔与变迁,随滨河绿地一起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

五、结束语

城市是由人类聚居而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底蕴。不同的城市因地域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给城市滨河绿地创造了可识别的外观特色。现代城市滨河绿地景观在规划设计时应该依托城市地域文化,各依形势,根据不同文化景观的要求,体现不同的格局,融入更多文化内涵,表达对不同地域文化的理解和阐释,增强城市的可识别性,避免毫无特色、令人迷失的重复性滨水景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