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关于民族的文化

关于民族的文化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1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关于民族的文化,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关于民族的文化

篇1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推广,音乐在学校教育教学安排中占到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从目前我国实际执行情况来看,音乐教学仍然与期望达到的标准相差甚远。这些问题在高中就开始体现出来,在高中阶段,学校一般重视文化课教学,一味注重提升文化课成绩,导致音乐教学落后,音乐教学流于形式。由于音乐教学的落后,导致民族音乐教学及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更为落后。

在高校教育中,一般只有音乐专业的学生才会接触专业的音乐教学,学习民族音乐文化。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高校一般不会开设专门的音乐课程,高校学生和音乐的距离越来越远,更无所谓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文化也开始向全球化方向发展,音乐也不例外,这既有好处也有坏处。文化全球化使得我国民族音乐有了新的发展和创新,吸收世界各地的优秀因素,实现新的突破,创造出更好的音乐理论和音乐实践。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文化全球化给高校音乐教育带来的坏处,教师开始普遍采用西方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使得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受创,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受阻。

音乐是一个民族特殊而美好的一种文化,能够反映民族从古至今的一些变化和发展进程,同时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因此,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并没有对民族音乐有足够的重视,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在历史上存在时间较为短暂的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并不可怕,但是如果中国这样具有5000多年优秀文化历史的国家丢失了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将是多么可怕,所以我国要加强高校的音乐教育,强化民族音乐文化学习和研究,传承属于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

二、高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关系

(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是高校音乐教育的基础

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素质教育过程中各高校音乐教育的一个依托和基础。从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来看,施行素质教育的高校,音乐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在音乐教学中用来作为教学案例的音乐都是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的经过挑选的优秀音乐作品,它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结果。另外,现代全球化趋势愈发明显,在世界的舞台上要有自己的位置,就需要自己的特色,所以一个国家的自我文化就显得非常重要,它代表着国家的资源以及发展生存的基础。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是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作为基础。所以,高校音乐教育中要十分重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

(二)高校音乐教育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有效方式

在意识到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后,我国音乐界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如何将民族音乐文化有效的传承下去成为研究的中心问题。从我国目前民族音乐发展来看,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主要靠民间人民自发组织的音乐团体和组织,这些团体和组织代表着某种特殊的音乐文化,但是一旦这个团体或者组织解散或者消失,那么某种民族音乐文化可能也就因此消失。高校音乐教育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民族音乐理论的研究和分析,教授给学生正确的音乐文化,代代传承,所以高校音乐教育是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有着非常重要作用的一种方式。

三、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策略

(一)加强音乐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音乐教育水平

高校音乐教师作为是主要的音乐教育者,其个人素质和能力高低将直接影响音乐教学和文化传承质量。从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师队伍来看,其素质和能力与要求的相差深远,所以为了实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目标,就要加强音乐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个人音乐能力和素养,只有教师队伍的水平提高了,其教育才会有积极成果,才能起到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作用。

(二)树立正确的民族音乐文化观念

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并不是因循守旧,而是选择性的扬弃,保留好的,丢弃坏的。文化的开放也不是完全的抛弃旧的接受新的,而是有选择性的吸收。所以,在高校音乐教育和学生学习过程中要树立正确观念,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要学习其优秀的成果和因素,同时选择学习其他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文化传承和开放相辅相成,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吸收其他先进文化,并且结合民族音乐文化加以创新,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推进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篇2

一、前言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的历史长河的国家,并且具有丰富的文化积淀,这样就塑造了五十六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文化。其中由于各民族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我国各民族发习俗、文化以及也不同,这样就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特色,并且不同的生活习俗造就不同的文化,其中民族舞蹈就成为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族舞蹈创作与民族音乐的之间的关系

中国民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历史上也曾多次出现民族音乐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民族音乐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民族音乐文化根植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中国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由于各民族地域文化不同,风俗习惯不同,舞蹈形式更加瑰丽多彩,这些形式多反映当地的劳动生产和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故事和喜、怒、哀、乐的思想感情。因此民族舞蹈是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民间舞蹈是民族音乐与舞蹈有机结合的艺术形式,最富特色的有鼓舞、跳乐、踏歌三种类型。一为鼓舞,是采用击乐伴奏,合节起舞。主要是以鼓为伴奏乐器,用特有的节奏和音色变化,配合舞姿,如苗、瑶、彝、水、黎等民族的铜鼓舞、壮族的蜂鼓舞和扁担舞、朝鲜族的长鼓舞、佤族的木鼓舞等。二为跳乐,是一种完全用乐器伴奏的舞蹈,如西南各少数民族的芦笙舞、葫芦笙舞、月琴舞、三弦舞、哈萨克族的黑走马摆舞和天鹅舞、锡伯族的贝伦舞等。三为踏歌,即在歌声和乐声中踏着舞步欢跳,是载歌载舞,或歌舞相间,以歌伴舞的形式。一切声音都起源于动作,这是舞蹈与音乐结合的自然基础,舞蹈艺术中的舞蹈和音乐的结合必须达到美满的境地,只有如此才能获得完整和真正的舞蹈艺术。所以进行民族舞蹈的创作我们要深入的了解该民族的音乐,以及音乐中丰富的内涵,因曲制舞、因舞选曲来进行创作。

三、民族舞蹈创作与该民族生产生活的关系

民族舞蹈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自娱自乐的作用,民族舞蹈诞生于各民族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同时民族舞蹈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该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是民族舞蹈创作的基础。究其民族舞蹈的发展根源,很多由古代的祭祀活动发展而来。由简单到复杂,而祭祀中手舞足蹈的基本动作又来自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因此进行民族舞蹈创作必须深入到该民族的生活之中。以海南舞蹈《草笠舞》为例,该舞蹈在动作语汇的创造上,可以说颇有一番建树。主要是根据黎族少女追求美的内在隐秘和她们在劳动中编制锦绣山河秀美画卷的情思而凝练、提纯和创造的。由于黎族青年女性喜欢穿着筒裙,而裙子又比较窄小,所以不便于低坐。当待客或闲聊时,姑娘们多数宁愿站着、倚着门框或靠着同伴侧身而立,此时松弛的上身和腰部,会随着双脚重心的频频轻移而改变姿势,这种自然的三道弯体态便成了黎家少女所特有的体态和风韵。《草笠舞》的动作语汇不但展示出黎族少女这种独特的体态与风韵,同时也展现了她们表达情感和显示自身美丽的独特方式,所以说该舞蹈动作有较深的文化意蕴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民族舞蹈创作与该民族情感精神之间的关系

早在远古时期,表达最令人们激动感情的方式便是手舞足蹈,最初的舞蹈活动几乎渗透到劳动、狩猎、征战、祭祀等一切领域,每一种舞蹈都集中直观地表现舞者的情感和精神。进行民族舞蹈的创作就是要充分融入到该民族的情感精神之中,各民族舞蹈表现的不论是傣族人的柔细、鄂伦春人的勇敢、蒙古人的豪迈、还是彝族人的好客,都是对民族人民情感与精神的最好诠释,这就要求我们创作舞蹈形象在表达作品的内容和主题时要“形象鲜明”,充分体现该民族的精、气、神。

五、民族舞蹈创作与该民族信仰之间的关系

很多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至今仍保持着他们对于自己民族虔诚的信仰或图腾,而这种信仰是他们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进行民族舞蹈的创作,不一定要追随他们的信仰,但必须能感同身受,这样才能抓住民族舞蹈的灵魂,如藏族舞蹈“跳大神”就是佛教信仰的产物;又如:苗族舞蹈《接龙鼓舞》,就是用于祈福驱鬼的。由于苗族信奉的是以祖先和自然等原始形态的不可知物,尤以祖先崇拜为甚,比如说,在苗族人的心目中龙的概念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一种图腾圣物,他们从人本主义概念出发,信奉龙,认为龙就是他们的祖先,他们是龙的传人。为了脱离苦难,祈求平安,每三至五年便组织一次大型的接龙鼓舞,将神话里的图腾圣物――龙接到寨中,请到家里,其场面真诚热烈,风情浓郁。

六、民族舞蹈创作与该民族文献之间的关系

民族文献是我们了解一个民族历史最直接和真实的工具,其中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传说等丰富的内容,甚至包括舞蹈的基本动作要领及精髓。如:“优美、英姿、丑态”都借助人的各种生动的形态来表现;又如同说话一样有人用舞蹈动作把“无奈、嬉笑、恐怖”表演的活灵活现;同样“悲悯、愤怒、和善”等内心情感也可以通过舞蹈动作表现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民族舞蹈与民族文化各方面的关系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我们要创作一个民族舞蹈,就要充分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体验一个民族的生活,把他们文化生活中的内容加以提炼,但提炼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对他们生活原形的加工、美化、优化和韵律化,同时创作过程中要具有时代的气息和精神。总之,民族舞蹈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民族多方面结合体,它用人类的肢体语言和思想情感来表现社会生活,体现民族历史,传情达意,抒怀。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民族舞蹈创作与民族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探究,民族舞蹈与民族文化各方面的关系不是独立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在创作民族舞蹈时,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体验一个民族的生活,把他们文化生活中的内容加以提炼,这样才能一个好的民族舞蹈。

篇3

文化传统观念,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逐步形成并沿传至今的思想意识。它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与物体的惯性相类似,可以影响人们的行动。因此,在当前发展区域经济和探讨“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统筹发展”时,如何对待历史形成的文化传统观念,就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

一、民族文化传统观念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行为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辉煌灿烂。但长达二千多年封建专制,封建思想与文化的积淀,加上疆域辽阔、地貌复杂、人口和民族众多,各地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从而又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上述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中国的文化传统观念显现出异彩纷呈的多样性。并自然形成不同的传统观念。

文化传统观念既然可以影响和制约人们的行动,就必然会在人们的经济活动中发生作用,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优秀的文化传统观念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比如,善于吃苦耐劳的人适应能力特别强,在同等条件下可以做出更大的成绩,自然会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崇尚忠孝节义的人特别讲诚信等。总而言之,优秀的文化传统观念越多、越浓厚的地区,就越能为发展经济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相反,落后的文化传统观念则会制约经济发展。封建等级观念严重的人往往会把社会工作分为三六九等,看不起平凡的工作。封建迷信思想严重的人办事往往不循科学规律,而是求神问卜、投机取巧。有的人致富后则买地造坟,求祖宗保佑等等。总之,落后的文化传统观念越多、越浓厚的地区,经济发展的人文氛围往往就越差。

一般而言,一个地区的经济越发达,就越有条件对本地的文化传统观念进行审视和扬弃。事实上,已有不少地区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修复本地区的名胜古迹,或为本地区有作为的历史人物修建纪念馆所等,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发展旅游业,而且也是为了弘扬当地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二、文化传统观念的异同是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成因

文化传统观念除了“优秀”与“落后”两类之外,还存在一类很难用“优秀”或“落后”加以界定的观念。有些观念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有如下三种:

其一为“父母在,不远游”。此言本意是说儿女要孝顺父母,不能远游在外。但是,人总是囿于一地,不接触新事物,不与外界交流,必然使思想保守,跟不上形势,从而不利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其二为“中庸之道”。这是孔子提倡的一种最高道德标准,是说做人处事要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掌握好“度”,做到公平、公正,这本无可厚非。然而这种观念,却是消极的,可以束缚人的手脚,泯灭人的开拓性。

其三为“不患寡(贫)而患不均”。由这种观念演化而成的“绝对平均主义”、“大锅饭”、“红眼病”等观念,却是消极有害的。它不仅与党的政策背道而驰,而且还挫伤了人们争先致富的积极性。

以上三种传统观念在中国各地都普遍存在,但表现程度却并不相同。内陆地区表现得比较严重,那里的人们大多安土重迁,不愿外出,又缩手缩脚,不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而且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因此,改革的步子总是迈不开,从而制约了本地的经济发展。而东南沿海地区则表现较弱,那里的人们大多敢想敢干,勇于开拓,又不眷恋家乡,而是哪里能发展就到哪里去,从而形成争相创业的热潮,大大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东部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拉大,上述文化传统观念的不同是最重要的成因。

三、打造适合本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观念和时代精神

悠久的历史并不等于辉煌的现实。在中国境内开发最早,历史最悠久的是黄河流域,其次是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地区则开发较晚。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后,东南沿海地区却迅速崛起,还创造出许多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并为世人所瞩目。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悠久的历史只能说明过去,不能说明现在,更不能说明将来。

灿烂的文化并不等于先进的意识。北方地区虽然文物荟萃,但由于长期居于统治中心地带,从而使儒家文化传统观念中消极成分的影响比较大,人们的思想趋于保守。而东南沿海地区的历史文化虽然比上述地区逊色得多,但封建统治相对薄弱,思想禁锢相对松弛,所以主张“义利并立”、“义利双行”,以重商趋利为特征的闽粤海商文化也能在那里形成和发展。现在,同处改革开放年代,面对同样的富民政策,东南沿海地区却能抢占先机,在发展上走在全国的前列。由此可见,灿烂的文化也只能说明过去,不能说明现在,更不能说明将来。

对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东西,可能在最初的时候对社会和人类文化与文明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但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发展和变迁,现在看来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价值,对于现在的社会和公众来说,更关注的是它的研究价值。应该多从社会和市场需求的方面来着眼,多从对公众教益的立场出发去认识和思考,这也符合传统文化发展中的扬弃哲学,以打造适合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观念和时代精神。只有这样,中西部地区所蕴藏的经济潜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资源优势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并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在发展上的差距,最终实现全国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光远:民族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诸形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