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3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渔业现代化,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正确把握形势,切实增强发展现代渔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我省是海洋大省、渔业大省,渔业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产业基础较好,渔业发展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具有战略意义。历届省委、省政府都十分重视海洋和渔业工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渔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把渔业作为优化经济结构,增加群众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积极发展生态渔业、高效渔业、品牌渔业,努力促进我省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由渔业大省向渔业强省转变。2006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757万吨、渔业总产值1445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7520元,同比分别增长2.8%、12.4%和4.4%。全省始终保持了第一渔业大省的地位,水产品产量、产值、出口总量和贸易额等连续十三年居全国首位。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各地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养殖业,培育了海参、对虾、扇贝、大菱鲆、梭子蟹等10大主导品种,优质品种养殖率达70%以上。全省渔业企业发展到1700多家,其中省级以上渔业龙头企业40家。二是水产品质量明显提升。全省共建立省级渔业标准化基地42处,认定无公害水产品基地254个,面积发展到310多万亩,有387个水产品通过省级以上认定,共培育2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渔业知名品牌。三是科技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全省已建立6个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150多处省市名优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和15个国家级、省级水产原良种场。人工育苗、健康养殖、疫病防控等先进技术的研发应用,为我省渔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保障。特别是海参、大菱鲆等养殖技术的新突破,都形成了大产业,海参年产值75亿元,大菱鲆30亿元。四是水产品市场日益扩大。2006年全省水产品出口110万吨,出口额32.4亿美元,水产品出口额占全国水产品出口总额的1/3,占全省农产品出口额的40%;全省已建成各类水产品批发市场128处,年交易量达370万吨。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渔业作为我省农业的优势产业,生产效益高,带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空间大,发展潜力大,在沿海、沿河、沿湖、沿库地区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一是渔业发展潜力大。我省管辖海域15万平方公里,与陆地面积相当,可用于养殖的浅海滩涂面积近2000万亩,目前利用不到六分之一,深海海域更有广阔的利用空间。内陆有近1000万亩淡水水面和盐碱涝洼地,利用率也较低。特别是黄河三角洲有近7800平方公里负10米浅海和330多万亩滩涂,渔业发展优势十分突出。这些都是我省渔业发展的宝贵资源和独特优势。二是渔业综合效益高。渔业是高效益产业,常有“一亩水面十亩田”的说法。目前,海上筏式养殖每亩平均纯收入2000元,底播养殖每亩平均纯收入4500元,网箱养殖收益更高。昨天我们参观的东营、滨州两市的池塘养殖,一亩水面的海参纯利润在8000元左右,对虾养殖的纯收入也在3000元左右,收入远远高于粮食作物和一般的经济作物。而且水面养殖可以充分利用煤矿塌陷区、盐碱涝洼地等废弃土地,可以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特别是近几年兴起的观光休闲渔业,进一步拓展了渔业功能,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三是渔业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渔业的工业化程度较高,产业链条较长,与之关联配套的上下游产业较多,涉及水产种苗、饲料药物、加工冷藏、休闲餐饮等20多个产业,容易形成强势产业集群,能够吸引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目前全省重点渔区当地劳力与外来劳力基本上是1:1。2006年全省渔民人均纯收入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3152元。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处于农业农村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进程。渔业发展也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既面临着有利的环境条件、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和严峻的挑战。我们应当客观认识渔业工作出现的新情况,科学把握面对的新形势,努力适应渔业发展面临的新要求,与时俱进地发展现代渔业。
第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海洋灾害和突发性事件的不断增多,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和安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前陆源污染仍是水域污染的主要因素,渤海石油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局部水域环境污染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止,渔业资源的根本恢复尚需时日,渔业发展面临的市场行情风险、自然灾害风险、疫病疫情风险逐步加大。
第二,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更新,人民群众对水产品的消费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用于改善食物消费的支出也随之增加,各收入阶层对水产品的购买力明显提高。全社会的食品安全、健康消费和绿色生态意识不断增强,人们不仅要求吃饱,而且要求吃得多样,吃得营养,吃得健康。以前逢年过节才能吃鱼,现在平常日子也要吃,以前偶尔消费的珍贵水产品,现在也走上了寻常百姓家的餐桌,“无鱼不成宴”在许多地方已经成为消费时尚,水产品已成为常年性消费食品。
第三,随着农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推动水产品流通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使水产品的流通半径在扩大,交易方式在更新,以前主要靠就地就近供应,属于小半径、近距离流通,现在已发展为全球化大市场、大流通格局。以前消费者主要到集贸市场购买,现在越来越习惯到超市购买;以前主要是简单加工贮运,现在是越来越多地采用冷藏低温仓储或精深加工为主的冷链系统。
第四,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渔业的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就会追求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样就为渔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以渔为载体的垂钓、观赏、美化、休闲、娱乐已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渔业也由单一的养殖业,实现了多业并举的转变。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渔业提出的新要求和当前渔业发展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我们应当积极谋划新思路,认真研究新举措,以工作指导方式的转变,促进渔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从思想观念、工作方式等方面实行一系列适应性变革,坚持加快发展、注重安全和资源保护三位一体统筹兼顾,坚持两手抓,要从单纯抓开发、抓生产、抓数量,转向开发与保护并举、生产与市场并重、数量与质量同步增长的良性循环轨道,在新形势下寻求渔业产业的新突破,切实推进渔业增长方式的历史性转变,有力推动现代渔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转变增长方式,全面提升渔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加快渔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和海洋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工作指导思想转变的实际行动。长期以来,我省渔业发展主要靠产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张,虽然发展速度比较快,但生产方式比较落后,产品质量水平不高,对资源环境破坏也比较大。无论从渔业自身发展要求,还是从市场需求的方面来看,继续依靠传统发展模式已经没有出路,因此,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推进渔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生态型转变,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渔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渔业为目标,坚持“生态、高效、品牌”三个理念,突出“质量、安全、效益”三个重点,以建设**半岛渔业经济区为主体,优化产业布局,转变增长方式,大力提升渔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渔业经济强省。
主要任务目标是,到2010年,全省渔业总产值达到2500亿元,渔业增加值达到112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4.2%和15.8%;水产品总产量达到850万吨,水产品出口160万吨,出口额45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2.9%、9.8%和10%;渔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年均增长8%左右。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培植优势主导产业,努力打造**水产品牌。一个产业的发展,如果没有规模,就不会有成熟的市场,没有成熟的市场就不会带来好的效益。对水产业发展来说,也是如此,要大力培育健康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形成产业的规模效应,增强市场竞争力。
一是大力发展健康养殖业。要加快制订实施水域滩涂规划和养殖规划,科学合理地制定养殖区域、发展规模、生产布局和养殖容量,依法保护养殖水域滩涂,引导养殖业健康发展。要继续抓好10大主导品种发展,不断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力争到2010年,全省优势主导水产品和特色水产品养殖面积占养殖总面积的65%以上,形成10大主导产业。各市也要确定具有地方特色主导品种,建立示范区,由点到面,扎实推进,把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二是深入挖掘渔业发展潜力。要依靠科技,实施渔业育种、繁育、推广等技术的科研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培育、引进一批水产良种,力争到2010年,渔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以上。要充分开发利用海域资源,大力发展滩涂养殖、浅海筏式养殖、底播增殖和深海网箱养殖,实施海洋农牧化工程,向海洋要食品、要效益。各地要结合省政府实施的“五百万亩标准化池塘整理工程”,迅速行动,积极开发,尽快在全省形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现代渔业生产基地。
三是努力打造知名渔业品牌。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就是效益。要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尽快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叫得响、过得硬、占有率高的水产品知名品牌,靠品牌拓市场,向品牌要效益。如胶东海参、鲍鱼、海带、扇贝等,淡水的南美白对虾、乌鳢、大闸蟹等,完全可以叫响做大。要加大品牌整合、市场开拓和诚信体系建设力度,支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增强整体市场竞争能力。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通过展览、展销等形式,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加快资源优势向品牌优势、价格优势的转变。
(二)加强质量管理,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水产品质量安全作为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近年来,因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等问题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不仅造成严重的产业损失,还引起人民群众的消费恐慌。去年发生的“多宝鱼”事件,给我省大菱鲆业带来了负面影响,教训极为深刻。质量就是产品生命,市场决定出路,没有质量安全作保障的渔业产业,规模越大,风险越大,一旦出了问题,损失也最为惨重。
一是建立健全渔业标准体系。逐步健全完善符合我省实际、与国际接轨的水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质量安全全程监管体系,加快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要把养殖全过程标准化作为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主攻方向,抓紧制(修)订品种繁育、健康养殖、病害检测、药物残留、饲料及添加剂等地方标准或操作规程,逐步实现水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相关标准的配套统一。要加快各类渔业标准化示范区、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健康养殖技术和养殖方式,提高技术入户率和应用水平,不断扩大渔业标准化生产规模。
二是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积极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落实监管责任,加大疫病防控力度,加强产地环境、投入品市场的监管。要先从工厂化养殖、苗种繁育入手,组织开展好水产品质量专项整治活动,加大重点环节、重点投入品(苗种、渔药、饲料)、重点管理对象的监管执法力度,尽快使水产品药物残留超标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三是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认证体系。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农产品取得了质量认证就是取得了市场通行证。各地要对生产比较规范、质量保障体系比较完善的生产(养殖)基地和生产加工企业,实施养殖GAP认证、加工领域HACCP认证和无公害水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水产品认证,不断扩大“三品”生产规模。
(三)积极促进产业化经营,提高渔业整体效益。产业化经营是转变渔业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各级政府和渔业主管部门要在渔业产业化经营上多下功夫,把渔业产业化作为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促进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有机连接,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体系,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益。
一是加快培植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外向型龙头企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对渔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龙头企业往往可以带动起一个产业。要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整合资源,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构建渔业板块经济。要依靠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水产品附加值。实施养殖产品加工出口推进行动,在稳步发展来料加工的同时,积极扩大本地水产品的加工出口。力争到“十一五”末,全省规模以上渔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0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达到10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00家,本地水产品加工出口数量占水产品出口总量的50%以上。
二是加快建设一批产出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示范作用大的水产品基地。各地要围绕优势品种,搞好规划指导,加快优势水产品基地建设,着力构建现代渔业的区域平台,引导现代渔业生产要素加速集聚,推进优势水产品产业带建设。力争到2010年,建成无公害标准化水产品生产基地400万亩,认证无公害水产品基地300处、无公害产品500个。
三是加快发展一批有能力利用公海资源的远洋渔业企业。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这是发展现代渔业的重要标志。要依托规模大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远洋渔业,建立涉外生产加工基地,更好的利用和分享海洋资源与海外市场。海洋资源方面要从过洋性捕捞转向大洋性公海捕捞,重点海域是东西太平洋、西北印度洋、东中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市场开拓方面重点是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市场。沿海各级要对发展远洋渔业在服务保障体系、政策扶持、依法维权等方面给予重视。省政府即将下发有关的政策性、指导性文件。
四是加快建立一批带动力强、机制完善、运营规范的渔业专业合作组织。推进渔业组织化建设,建立专业合作社,是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是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需要,也是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渔业的重要载体。今后要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龙头企业、养殖大户领办,养殖户联办渔业合作社。要按大宗水产品分类建立行业协会,逐步建立以同一产品为纽带、相互联系、上下贯通的合作组织网络体系。要发挥渔民合作社和渔业协会在专业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集约集聚功能,将分散经营的渔户组织起来,把渔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相关环节链接起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解决好千家万户生产与千变万化市场对接问题。
(四)加快实施一批渔业技术创新和推广项目。渔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养殖业的每一次跨越都是科技突破的结果。必须高度重视渔业技术、特别是养殖技术的创新。一是加快渔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整合各级科技资源,加快建设符合渔业科技发展规律、适应现代渔业发展需要的新型渔业科技创新体系,力争在水产主导品种培育、水产重大疫病防控、水产品质量安全、水产健康养殖方式、新兴渔药和饲料、水生生物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渔业节能技术等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二是完善水产养殖苗种繁育、饲料生产和疫病防控体系。重视和加强水产良种的选育和繁育,重点培育国家级、突出发展省级原良种场,带动区域性良种场和县级苗种繁育场上规模、上水平,不断提高我省水产良种自给率和覆盖率。把解决渔用饲料问题当成一项重大工程来抓,鼓励科研院所、饲料企业和生产单位开发高效、安全的新型环保饲料和疫苗,引导渔民使用全价颗粒饲料和配合饲料。三是搞好渔业技术推广服务。抓好科技入户,解决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是农技推广的瓶颈环节。要创新渔业技术推广的有效形式和运行机制,积极培育涉渔企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示范户等新的技术转化主体,积极探索渔业科技服务体系向村级延伸的新模式,构建渔业科技进企入户的便捷通道,提高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四是加强对渔民的技能培训。要抓好对示范户、生产大户、专业合作组织等人员的专业培训,增强其致富能力、创业能力和带动能力。
三、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搞好海洋生态和安全基础建设
借此机会,讲讲加强海洋管理问题。当前,海洋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自2002年《海域法》实施以来,我省海洋管理工作沿着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轨道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监察执法等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全省已累计确权发证的各类开放式用海、围海和填海造地项目8376个,用海面积381万亩。其中,依法由国务院和省政府审批的填海造地总面积达6.07万亩,保证了沿海地区217个建设项目落地,项目总投资额达3231亿元,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目前,我省海洋管理工作与海洋经济发展需要,与科学用海要求相比,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一方面,我省的黄金海岸成为开发的热点,海洋经济发展升温;另一方面,我省海洋资源环境承载着从未有过的巨大压力,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更加突出。这就要求我们科学用海、规范用海、依法管海,努力提高海洋管理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一是积极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大局。要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坚持保护资源、保障发展、保护优先的原则,执行从严从紧的海域审批政策,把好建设用海“闸门”,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保证重点,合理用海,既要保护好海洋资源环境,又要为沿海经济发展提供建设用海保障。
二是坚持科学管海用海。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防止管理随意性,维护区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切实搞好全省海岸线普查,摸清家底,科学编制全省海岸保护和利用规划,加快制定海域使用规划、海洋环境保护、海岛利用规划,进一步促进海洋开发利用转到科学、合理、有序上来。加强海域使用动态监控,依法对违法建设项目用海进行治理整顿,规范用海秩序。要尽快完成海域勘界工作,这是今年海洋管理工作的一项硬性任务,必须努力完成,省里负责勘定的7条市际界线已勘定6条,沿海市负责的27条县际界线已勘定25条,希望有关市县积极配合,尽快完成。
三是积极推进海洋生态安全和平安渔业建设。安全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生态安全和渔业生产安全工作。在海洋生态安全方面,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海洋生态环境分类管理和海洋环境准入制度,切实把好海洋工程和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评关。加强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抓好海水养殖、海洋石油钻探、各类船舶、港口等海洋开发活动的污染防治,最大限度降低海洋自身污染。要建设和管理好各类海洋自然保护区,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依法确立生态补偿依据和标准。在渔业安全管理方面,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以对渔民群众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精神,一如既往地重视平安渔业建设,加快建立海洋渔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和快速反应机制,健全防灾救灾体系,完善渔业安全法规制度,严格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推行安全生产目标化管理,抓基层、打基础,将安全措施落实到船、落实到人,逐步建立政府统一领导、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安全监督机构依法监管、渔业生产企业和渔船船东全面负责,渔民群众参与监督的安全生产新格局。要切实搞好渔业安全教育与培训,向渔民广泛宣传渔业安全生产知识。争取到“十一五”末,全省建成指挥有力、职责分明、规范有序、功能齐全的渔业灾害救助体系,确保渔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渔业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一)高度重视,切实把加快现代渔业发展摆上重要位置。各级政府要将加快现代渔业发展放在当地经济发展的全局中统筹谋划,尽快制定完善渔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政策;在出台重大改革措施时,要切实维护渔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安排资金项目时,要注重考虑渔业发展要求;在考核政绩时,要把渔业发展成效作为检验一个地方领导班子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
30多年来,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农村改革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门,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起点。为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政府的扶持政策从未间断。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已存在多年,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扶持涉农村金融业的发展也成为近些年来政府的重要职责,探讨与实施的方法越来越多,但是,农村贷款问题仍然困难重重,金融抑制必将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阻碍因素。本文试对国内外农业现代化与金融支持问题的研究进行评述。
一、国外研究述评
John Herbert Davis and Ray Allan Goldberg (1957)对于农村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在提出“农业一体化”理念时指出,要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的效率,就必须在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中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投融资体制。McKinnon(1973)、Hoff,Braverman and Stiglitz(1993)提出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可以根据贷款人、借款人以及环境等对借款人进行分类,在一系列的约束条件之下形成了分割的金融市场,过多的金融政策限制了私有银行进入农业的动力。Kurosaki et al.(2002)研究了保险市场的有效性对于农作物价格的影响,对风险进行了实证和理论上的研究,发现有效的保险市场能保护巴基斯坦农民抵御农业上的灾害。从小额贷款需求方面来研究,Xia Li et al.(2011)采用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每个省份农户在小额贷款方面的状况,得出农户对于小额贷款的需求受到供给方面的影响,这些需求与小额贷款的发展是同向的,会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Thomas Owen Eisemon and Andrew Nyamete(1990)的研究表明,农业发展受到生产融资的影响的同时,也收到学校建设的很大影响,在很多非洲和亚洲国家,学校教育与农业现代化生产率有着巨大的关系,文化与现代化投入的使用相结合的更好的教育对应着更高的生产率以及农业现代化进程,教育和文化可以促进对现代化投入的依赖性,能够更安全永和有效的使用现代化科技服务与农业生产,要提高农业生产率以及现代化速度,教育质量至关重要。Drabenstott 和 Meeker(1997)通过分析资农业经济中资本的作用,发现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研究如何发展农村资本市场,从而推进农村金融的发展以及产品的推广,即增加社区银行可贷资金的、建设农村二级市场、发展农村股票资本市场。Burgess and Pande(2003)对印度的农业信贷进行了研究,发现在金融机构的扩张过程中信贷的作用日益显著,其不仅激励金融机构发展,同时可以推进农村非农业部门的发展。Giuliano and Ruiz-Arranz(2009)通过对 100多个发展国家样本的研究,探讨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金融产业的发展对融资约束的问题有显著的缓解作用,从而提高了经济增长速度。Jeanneney and Kpodar(2011)研究了金融发展与扶贫的关系,结果表明,金融系统为穷人提供了投资平台从而可以获得资本收益,从而改善了穷人的福利状况,创造更多的激励措施,又会推动整体的农业现代化的经济发展。
二、国内研究述评
对农村贷款难问题的研究其实由来已久。宋保胜(2012)对加快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认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当务之急是解决农村资金短缺问题。并且对河南省农村资金供需的现状及制约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寻找当前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中资金流动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培育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增强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功能、注意发挥政府在农村金融发展中的推动作用等建议。吴玉国(2011)应用1985—2009年的宏观数据对农业生产总值与农业存款、贷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农业生产总值与农业贷款的关系是正相关,即农村信用贷款对农村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是金融推动的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关键在于如何发挥金融的杠杆作用,而传统的以家庭为主的小农业具有“点多、面广、风险大”的特征,导致金融机构不愿向农户贷款。使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了金融瓶颈的约束,成为近年来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农村金融市场发育迟缓,农村企业、农民贷款难,根本原因是农村分散的资金需求难以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金融机构开展农村贷款业务的成本高、风险大,同时还存在一定的制度。张亚光、杜浩然、王策(2012)从需求和供给相结合的视角考察我国农村的金融抑制现象,认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作用是不可或缺,在我国农村金融抑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阻碍随着经济发展越发凸显。分析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现象的表现 影响和原因,探讨解决农村金融抑制的策略和路径,从而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高材林(2012)认为农民融资难、融资贵既是加快发展必须破解的难题,又是改善民生必须关注的重点。发挥农村土地的财产效用和融资功能,将固定在农村土地上的财富动员起来,拓宽农民融资渠道,降低农民融资成本,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农民融资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康书生、鲍静海、李巧莎(2006)的研究表明,美国主要由政府农业信贷机构、农场主合作金融的农业信贷系统、商业金融机构及私人信贷组成。这些金融机构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共同为美国农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及其它服务。日本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是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简称农林公库)。它建立的目的是在农林渔业者向农林中央金库和其它金融机构筹资发生困难时,给它们提供利率较低、偿还期较长的资金,日本支持农业发展的合作金融主要是农协系统。
参考文献:
[1]John Herbert Davis, Ray Allan Goldberg A concept of agribusiness, Division of Research,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J]. Harvard University. 1957.
[2]McKinnon, R.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 Brookings Institution, Washington, DC, 1973.
[3]Hoff, K., Braverman, A., Stiglitz, J.E. (Eds.) The Economics of Rural Organization: Theory, Practice, and Policy[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or the World Bank, 1993.
[4]Kurosaki, Takashi, and Marcel Fafchamps. Insurance market efficiency and crop choices in Pakistan[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2(02): 419-453.
[5] Xia Li, Christopher Gan, Baiding Hu. Accessibility to microcredit by Chinese rural households[J].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11(06): 235-246.
[6] Eisemon T O, Nyamete A. School literacy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Kenya[J].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1990, 34(2): 161-176.
[7] Drabenstott M, Meeker L. Financing rural America: A conference summary[J]. Economic Review, 1997, 82(2): 89.
[8]Burgess, R., Pande, R. Do rural banks matter Evidence from the Indian social banking experiment [R].Department of Economics, Yale University., 2003.
[9] Giuliano, P. and M. Ruiz-Arranz. Remittances,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growth[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9, 90(1): 144-152.
[10] Jeanneney, S.G. and K. Kpodar.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Reduction: Can There be a Benefit withouta Cost[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2011, 47(1); 143-163.
[11]宋保胜:《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资金流动状况调查分析》,《江苏农业科学》,2012年第9期.
[作者简介]姜明文(1979- ),男,山东嘉祥人,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驻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俞启定(1948- ),男,浙江绍兴人,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教育史、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北京 100875)
[课题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职业教育与城乡统筹发展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8JZD0028,项目主持人:俞启定)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005-0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从根本上说,要依靠大批农业人才的造就,要依靠各级各类教育功能的良好发挥。实践证明,包含农村初等、中等、高等、成人等各层次的职业教育对新型农民的培养,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并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必须大力发展。
一、农业现代化
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是什么?历来争议较多,主要有过程论、制度论、配置论、可持续发展论、转变论、一体论等①,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农业现代化论者认为,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现代化,还包括农村的现代化和农民的现代化,是全方位、全过程的现代化,最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狭义的农业现代化论者认为,农业现代化即农业本身的现代化,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我们认为,农业现代化内容丰富,具有综合性特征:首先是“大农业”的现代化。所谓“大农业”,不仅包括传统的种植业,即“绿色农业”,还包括海上种养殖的“蓝色农业”和实用菌种植的“白色农业”;不仅包括种植业,还包括林、牧、副、渔业;不仅包括传统农业的生产形式,还包括诸如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生产形式;不仅包括产中,还包括农药、化肥生产等产前服务和收购、储藏、加工、营销等产后环节。“大农业”的现代化就是要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结构调整、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食物消费结构变动升级,确保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推进“蓝色农业”和“白色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健全涵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农业产业体系。其次是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即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广泛采用以机械—化学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工业成果、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武装农业。主要体现为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从而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产品安全;摒弃传统的生产方式,推广现代精耕细作,把增产的基点转到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综合效益的轨道上来。再次是农业管理方式的现代化。即要用现代经营理念管理农业,面向市场组织生产,实现经营市场化,同时对微观经济单元的组合布局进行引导,对社会分工进行协调,对专业化生产进行管理,使农业生产与流通的各部门、环节和社会上的有关部门、市场主体有机联系起来,走开放式经营道路,实现生产组织的社会化,等等。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部依赖
近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渐增强,现代农业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但依然面临诸如农产品质量堪忧、农业产业安全形势严峻、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笔者认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有三个基本内部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