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5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治疗,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精神疾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社区干预采取的各项康复措施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减轻或缓解精神症状,防止功能衰退,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环境,使其心理与社会功能获得显著进步[1]。本文就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康复进展综述如下。
1 社会技能训练的基本策略[2]
社会技能训练的基本策略是与人类的学习原理相一致的,都是通过矫正错误的假设和消极的动机来建立正性期待。通过联合使用各种信息传递的教学方法及对角色扮演者的某一特异性行为予以鼓励的办法而达到行为改变的目的,并称之为观察性学习。对于患者的某些基本技能能够接近靶行为的适宜行为要予以阳性强化。通过家庭作业及在现实生活中练习的方式,不断使习得的技能能够从一种环境向另一种环境转化或应用,采用故意忽略患者的病态表现或教会患者其他技能等方式以减少或消除其不适当的行为。患者的良好行为如能在其生活的环境中得到充分的、经常的鼓励,也就是说其恰当的行为在自然生存环境中受到了阳性强化,那么这一行为就将会长期保持[3]。
11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社会和独立生活技能训练程式
对于精神疾病患者而言,其对抗精神病药物的不依从性,不仅仅是态度的问题,而通常是缺乏处置疾病和药物技能的体现。由UCLA的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康复临床研究中心所设计的社会和独立生活技能训练程式,恰恰是将精神分裂症患者处置疾病和药物的能力与社会技能训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好的结构性和计划性,能部分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学习中所存在的症状和认知障碍,其结果的可行性已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及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得到了验证[4]。此程式讲授的主要内容是精神疾病患者的需求和缺陷。因为这些需求和缺陷往往是患者成功地处置其疾病的主要障碍。例如患者将会学到药物的自我处置、处置症状及练习一些人际交往及在社区中生活所必须的技能等等。此程式所设计的训练活动主要是通过习得的行为来代偿患者的认知和学习障碍,如通过录像进行反复学习和实践、行为表演、实际练习等。为达到在临床实践和科研中的高度可重复性,此程式对每一步骤所需技能均予以详细描述。通过这些描述,临床实践者无论其教育背景及经历如何,均可以准确无误地使用,从而保证了训练的质量和一致性。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的程式包括:药物自我处置程式、症状处置程式、娱乐消遣程式、基本交谈技巧程式、服饰和个人卫生程式及重返社区程式等。每一程式均是结构化的课程,包含一本训练者手册,主要讲述训练者在课堂上应该说和做的内容;一本患者手册包括很多表格和检查表,此外还有一盘录像带,向患者展示所要学习的技能。尽管每一程式的内容不同,但大致均分为4~8个技巧部分,且每个技巧部分的讲授过程都是连续的。
12 社会技能训练的有效性
现已有多项研究证实了技能训练的有效性。Wallace等[5]对200名来自州立医院或生活在社区的精神疾病患者(90%的患者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进行了程式化的技能训练,受试者入组前的功能及状态差异极大,如州立医院的患者往往要比社区中能够半独立生活的患者更具有攻击性,症状更丰富。但随机化分组后的研究发现,程式化训练组的患者其习得的知识和技能与对照组相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且这种差异与患者的不同来源无关。此外还有一点值得说明,上述结论均是由一些仅仅接受过很少量专业训练和监督的精神卫生工作者所做出的。Eckman等[6]将41例男性精神分裂症门诊患者分为两组,进行2次·w-1的药物或症状处置程式训练和相同频率的支持性集体心理治疗,共训练6 w。结果显示,药物处置程式训练的患者其技能的改善程度由55%提高至90%,而接受支持性集体心理治疗的患者其技能的改善程度由55%提高至60%。症状处置程式的患者情况基本相似。接受程式化训练的患者,其习得技能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无论初始症状如何,接受训练的患者在治疗后的评估中表现出色。此外,Wallace和Eckman[7]等的研究还证实,接受程式化训练的患者,其在课堂内外的注意力和反应性均增强。与医生的交流明显改善,患者的药物依从性提高,抱怨减少。由此可见,在代偿认知和症状缺损所致的学习障碍方面,程式化过程十分有效。
2 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干预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作用越来越被重视。健康教育是以患者及家属为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使患者增进健康知识,改变他们的异常行为,使其行为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8]。程凤栖[9]报道,实施健康教育比不实施健康教育的患者出院后,精神病复发率减少1502%。
21 促进患者自知力的恢复
自知力缺乏是精神疾病患者依从性差和复发率高的重要因素。精神分裂症急性期自知力缺乏者为970%,慢性期为893%[10]。病情复发多为缺乏自知力,否认自己有病,而使依从性降低。此外,患者病后内心十分痛苦、害怕、焦虑、忧郁是比较突出的现实问题。因此,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应加强对疾病的认知控制,即向他们传授正确的医学知识,提高对疾病的认识能力和某些精神症状的批判及分析能力,从而强化自知力;适时采用认知心理治疗[11]:即结合病情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监测。在病情缓解前,让患者思考现在与过去有无区别,有何区别;在缓解后让患者思考现在和症状缓解前有何区别,引导患者认识疾病,恢复自知力,提高治疗依从性。
22 健康心理指导[12]
在开展健康教育的同时应加强健康心理指导。指导患者如何培养良好个性,如何进行人际交往,如何掌握情绪的释放与控制等;使患者明白心理因素对疾病的作用,了解自身存在的心理缺陷,正确自我调整心态,增强自我平衡意识,从而达到巩固疗效、避免复发、早日回归社会的目的。
3 实施医护小组工作制
由于精神疾病致病因素的多元性,决定了治疗方法多样性。王志英等[13]对8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小组工作制,将医生、护士、心理治疗师、工娱治疗人员组织在一起,针对患者的问题各自发挥专业特长,对患者的治疗和护理问题讨论1次·2 w,并对如何解决问题达成共识。在病情发展的急性期、治疗期、院内功能恢复期、院外巩固疗效及生活功能恢复期、回归社会能力期分别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方法[14]。研究证明:小组工作制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疗效、满意度、院内生活功能和社会功能,提高患者家属的应对能力,有利于院外康复,是一种能提供高质量、低成本和良好医患关系的服务[15]。
4 家庭干预[16]
精神疾病患者回归社会需要家庭的帮助和支持,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方面。国内12个地区协作资料调查发现,在影响精神病患者预后康复的主要因素中以家庭照顾占首位。家庭干预主要是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心理教育、家庭支持、危机干预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研究表明,通过对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实施同步健康教育,比仅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更有利于促进康复[17]。
41 家庭成员在整个干预过程中的作用
家庭干预注重疾病对家庭系统的影响,家庭成员在整个干预过程中起着主要的支持性作用。干预措施同药物治疗及其他康复手段一样,只是整个干预的一个组成部分。精神疾病患者尤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存在着来自外部环境的易受伤害性,其中来自于家庭成员的情绪气氛和行为表现对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方面最著名的研究课题当属家庭成员的情感表达(EE)研究,发现高EE家庭比低EE家庭的年复发率明显要高。家庭干预从降低家庭成员的EE着手,以各种有效措施进行干预,从而预防复发、恢复社会功能、减轻家庭负担以及提高整个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因此家庭干预也是一种家庭治疗。现代家庭干预的实施内容主要有:疾病及治疗知识教育;训练、改善患者的社交技能;训练、改善患者和家庭成员的应对能力及化解问题的能力。其中对家庭成员的心理教育是干预措施的核心部分。我国自1990年开始在各地陆续开展此项研究工作,张明园等人经过2 a的随访研究,表明家庭心理教育的作用具有长期的有效性,主要在于减少复发、提高药物维持治疗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提高家庭照料者的负荷能力以及减轻家庭的照料负担。
42 家庭治疗
(1)治疗前,要评估患者及其家庭之间的各种病理关系,即个人的症状与其家庭之间的相互关系。(2)治疗初期,治疗者要与家人密切结合,建立良好关系,使自己能被家人接受,并共同查清问题及其积极、主动、有效的处理方法。应注重家人的多方参与和表达各自不同的看法,促进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引导家庭成员满足相互不同的心理需要,以维持家庭内的平衡。(3)治疗中,要注重家庭目前需要改善的迫切问题,促进家庭成员主动着手改正存在的问题。治疗者既要了解家庭内问题发生的过程,但又不能过于追究往事,以免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充分调整家庭系统的失衡状态。(4)治疗结束阶段,应使家庭成员能自行审查、改进家庭行为和习惯,并维持已经纠正的行为。在家庭治疗中要善于运用家庭原有的正性情感和各种心理资源,妥善解决家庭成员的各种问题。
5 艺术疗法
艺术疗法是以艺术活动为中介的一字非语性的心理治疗,通过艺术让患者产生自由联想来稳定和调节情感,消除负性情绪治愈精神疾病[18] 。1992 年Prinzhorn 发表《疯者艺术》,1956 年Fakab 提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绘画特点,均对精神疾病和艺术间的关系作了探讨。1969 年美国成立艺术疗法协会把艺术和治疗疾病结合在一起。
6 音乐心理学介入精神疾病的治疗
1989年11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首届音乐治疗学术会议。会上由民主选举正式成立了《中国音乐治疗学会》,15 a来在这方面作了一定的工作。2002年中国音乐心理学学会的成立,标志着音乐心理学在新老几代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下已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了。在广州白云精神康复医院院长周用桓教授的支持下成立了《音乐心理学研究室》已开展工作。《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1989)中将音乐心理学定义为,用心理学的方法及理论研究音乐与人的各种心理现象,并找出其规律的科学。它与心理学及音乐学有关,涉及声学、生理学、美学、社会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有许多空白领域等待进一步探索。
7 结语
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药物治疗起关键的作用;社区康复干预是改善患者的社会心理环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重新回归社会的重要康复措施。
【参考文献】
[1]沈渔邨精神病防治与康复[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29~34
[2]Lehman AF1Steinwachs DM.Patterns of usual care for schizophrenia: initial results from the Schizophrenia Pailont Outcomes Research Team( PORT) Client Survey[J].Schizophr Bull,1998,24(3):11
[3]陈圣霞,魏春香,石金琴重返社区技能训练对精神疾病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5,20(15):10
[4]Young AS,Sullivan G,Burnarn MA,et alMeassuring the quality of outpatient treatment for schizophrenia[J].Arch Gen Psychiatry,1998,55(6):611
[5]Crow TJ ,MacMillan J F ,Johnstone EC II.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f prophylactic neuroleptic treatment[J].Br J Psychiatry,1985,148(7):120
[6]Robinson D ,Woemer MG,Alvir JMJ ,et al. Predictors of relapse following response from a firstepisode of schizophrenia or schizoaffective disorder[J]Arch Gen Psychiatry,1999,56(9):241
[7]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1[J] Am J Psychiatry,1997,154
[8]McGrath J,Chapple B,Wright MActapsychiatr Scand , 2001,103:181
[9]程凤栖精神科护士职业满意度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8):588
[10]Gold JM,Harvey PD .Cognifive deficits in schigophernia[J] Psychiatr Clin North Am,1993,16(8):295
[11]Hyde TM,Nawroz S , Goldberg TE ,et al Is there cognifive decline in schigophrenia a crosssectional study[J].Br J psychiarty,2004,16(4):495
[12]Morice R, Delahunty A, Froontai. Executive impairments in schizophrenia[J] Schizophr Bull,1996,22(5):125
[13]王志英慎独精神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87
[14]钱志梅,田传英社区护理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9):2063
[15]秀梅社区护理对精神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4,7(3):96
[16]邱传谦,曾昭祥,李志成医生实施家庭干预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半年随访评估[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2):75
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往往会出现多种心理问题,会对患者的康复产生严重的影响,能够减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对于患者的认知疗法是临床康复期精神病常用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其主要原理是在认知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患者错误认知和观念进行改变,使不良情绪与行为得到纠正,能够使患者正常的进行各种心理活动,最终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笔者现将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认知心理治疗的护理观察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康复期精神病患者40例进行分析讨论,①此组患者均符合精神病诊断标准[2]:《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所对精神病患者的诊断标准。②此组患者的精神症状缓解或已经消失,自知力已经恢复或部分已经恢复,病情处于稳定状态,但还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不是精神病的疾病状态。③此组患者均为积极主动要求治疗,能够配合进行认知心理治疗手段。④此组患者具有良好的家庭系统支持。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16-67岁,平均年龄为37.31±4.31岁,其中:双向情感障碍患者1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10例,神经症患者11例,应激性精神障碍患者6例;进行认知心理治疗的次数为3-22次,平均治疗次数为(7.03±1,02)次,其中小于5次的患者10例,小于10次的患者12例,小于15次的患者8例,大于15次的患者10例。
1.2方法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相关的药物进行治疗,在此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进行认知心理治疗方法。每周进行认知心理治疗1次,每次治疗时间为40-60min。对于此组患者进行护理观察3个月。
1.2.1认知心理治疗方法有我科有资历的心理咨询医师开展认知心理治疗。
1.2.1.1准备治疗阶段收集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各方面资料,其主要包括诱发精神病的社会心理因素、家庭社会背景、人际环境关系、婚姻恋爱史、性格、工作能力、学习情况等进行收集总结。
1.2.1.2治疗阶段将进行治疗的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在安静的房间内并由咨询师与患者进行有关心理治疗的交谈与交流。注意对患者求诊的目的要耐心倾听,并鼓励患者对自己内心存在的问题进行倾述,在交流中一定取得患者的信任,对于患者所存在的心理问题要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解释,帮助患者能够找出问题所在,对患者的错误认识进行纠正,并对患者所提出的问题给予有效的解决的方法。
1.2.1.3巩固治疗阶段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进行反复的认知治疗训练。尤其是针对病情反复的精神病患者,应耐心细致地进行有效的心理分析,对错误认知及时进行纠正,鼓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自我进行锻炼,以巩固认知心理治疗的疗效。
1.2.2效果评定此组患者经认知心理治疗3个月后,根据患者的精神状况及自我感觉按三级标准进行评定临床疗效。痊愈是指症状均消失,患者自感满意的病例;好转是指症状大部分消失,但是患者自我感觉部分满意的病例;无效是指症状未消失而且患者的自我感觉不满意的病例。
3讨论
精神病患者在急性期发病时,由于受精神症状和自我缺乏认知力的影响,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是进入康复期后,患者的精神症状逐渐的消失或者缓解,自知能力能够恢复,当患者回归与社会会考虑今后的工作、学习、婚姻、恋爱以及家庭等各种问题而出现的不良心理因素的问题,加之对自身所患疾病的错误认识,患者常常会产生悲观、自卑以及失望等消极的心理情绪,对患者的全面康复进程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导致精神疾病的复发以及出现意外自杀等严重后果[3]。因此,在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应适时认知心理治疗方法,并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这对临床康复治疗有重大的意义。从以上报道可以证明,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认知心理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提高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期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认知力,对日后生活质量以及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康复护理是在康复医学发展中形成的一门新的学科,由于精神疾病患者的智力差,人们很难对他们实施各项康复措施。精神疾病康复的程度与精神病患者能否很好地接受康复治疗和护理是分不开的。因此,做好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治疗与护理是我们医护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近2年来我们在对精神病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康复护理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6月~2012年12月住我院的精神病患者58例(男30例,女28例),年龄17~53岁,病程2个月~18年。诊断以CCMD-3为标准[1],精神分裂症42例,器质性精神障碍4例,抑郁症9例,双向情感障碍3例。
1.2方法
1.2.1技能训练 精神分裂症 患者由于长期的住院治疗,在生活上对护士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导致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下降,所以对患者进行必要的生活能力训练,对于帮助患者生活能力的逐步恢复是有重要的作用。督促患者起床、更衣,并协助其整理床铺,洗漱、打扫病室等。多鼓励患者去活动场所进行一些轻度的活动。帮助患者认识重建信心,在工作人员的参与下,让患者去扮演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一起评价扮演中成功方面和不完善之处,以提高患者的社会能力。
1.2.2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中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积极采取有效的药物治疗,以提高疗效。治疗的需要与否,医护工作者应该根据病情的需要,而不是无原则地服从患者自己的要求或其家人的意见,同时还要去指导患者家属如何妥善的保管好药物,监督患者服药,提高用药治疗的依从性。
1.2.3心理治疗 医护工作后者应该向患者详细介绍精神病防治和巩固疗效的相关知识,增强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一些了解,消除内心各种消极的因素,并使他们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控制病情,使其适应生活环境,最终回归社会[2]。护理工作人员应该与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平等、有爱的关系,给予患者感情上的支持,拉近护理工作人员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及时了解病情及患者的病态心理,鼓励其诉说自己的各种误解和担心,并且要注意引导患者积极介入心理康复的全过程,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用药的原理和用药的重要性,不断的强化他们对药物治疗的正确认识,争取他们的主动配合。
2 护理
2.1加强对患者心理方面的护理 详细的了解病史,做到心里有数,注意密切的观察患者病情的一些变化,从一些语言态度上去尊重患者、从而消除患者的一些恐惧以及敌对的情绪。并且在生活中照顾体贴患者,消除或减轻患者的不良感,尽可能的想办法去满足患者的一些合理的要求,告诉患者要避开危险,学会保护自己,不要怕麻烦别人,护理中应该要注意观察和掌握患者的一些生活规律、习惯,对于其中的一些退缩、孤僻,怪异的不好的行为要经常给予指导以及纠正,对于他们积极的方面应该给予鼓励夸奖,另外,也可以让患者之间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工作人员应该予以指导。
2.2 加强患者的心理教育 定期为患者做一些精神病知识方面的讲座,尤其此期患者对于疾病缺乏认知,应该重点讲解疾病的病理知识,如正确的对待自身的疾病,按照医生的指导服药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建立较为正常的人际关系,为什么要适应社会,了解社会等等。目前,国内外的治疗方法,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或首发的年龄,病前有无社会的心理因素、病程长短、病前性格、有无阳性家庭史,同时对患者的家庭成员和监护人也应当进行正确的教育,建立较好的家庭照顾及社会支持系统、当然这些和每个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的情感关怀等都是影响预后的一些比较重要的因素。同时,让患者去了解一些抽烟饮酒对治疗的负面影响,从而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战胜疾病,早日康复的信心。针对本病比较容易复发的这一特点,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强调出院后一定要定期复查,坚持较长时间的药物治疗是降低复发率最为有效的一种措施。要反复教育患者正确的看待疾病,既要适当降低自身的期望值,又要消除其自卑的心理,培养自信、自尊、自强、自立的信念,让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2.3加强对患者的饮食护理 患者在服用精神药物后,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的作用,有时可能会影响到吞咽功能,有被害妄想的患者可能会认为饭菜中有毒,拒绝进食,有自罪自责观念的患者不愿意进食等等。对此,护理人员必须要按时、按量、按病情的需要给患者以适当的饮食,保证患者的营养和水分的吸收,必要时应该给予鼻饲或输液,对食欲亢进或暴饮暴食的患者,要适当的限制进食量,必要时可以单独进食。
3 体会
现在社会,精神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精神疾病的原因大多不明,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病程大多迁延,在疾病过程中会出现认知功能的损害,常有社会功能退缩,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学习[3]。精神疾病治疗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药物的治疗多能控制阳性症状,对阴性症状、认知功能缺损的改善较差。由于社会功能的损害,患者不能很好地回归社会,达到真正的痊愈。因此精神疾病治疗不仅包括药物治疗[4-8],还包括康复教育、心理治疗、家庭治疗、社交技能训练、职业康复等综合康复治疗和护理。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济南[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
[2]宋新勤,贾金鼎,王继红,等.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心理需求调查[J].临床身心疾病杂志,2005,11(1):16.
[3]陈淑清,刘静芬,宋文良.精神科临床护理[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2,5:194.
[4]郭永清,张必然,晏迎春.社区护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痊愈出院后康复的影响分析 [J].中国实用医药2010(19).
[5]汕头市开展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十二年效果评析[C]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广东省残疾人康复协会2005年学术年会,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