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手术室护理目标

手术室护理目标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40:0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手术室护理目标,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手术室护理目标

篇1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841-02

风险管理就是让医护人员对潜在的危险有所警觉,并在风险可能导致损失之前采取预防性措施,其目的是识别、评估和区别风险的严重程度,以减少风险带来的负面后果。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侵权责任法》的实施,医疗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和安全因素已引起了手术室护理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医院手术室是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和抢救的重要场所,由于手术室的特殊工作环境、工作性质、跨部门多学科的相互协作、团队队员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手术和麻醉的不可预知性等诸多因素,决定了手术室是一个高风险的科室。而基层医院手术室在护理人员配置和仪器设备设施方面及开展手术等相关因素的限制使得基层医院手术室护理工作必须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因此

加强基层医院手术室的护理风险管理极为重要,不仅是手术室组织机构鉴别、评估、减轻患者、手术室工作人员及机构资产风险的过程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可有效降低手术危险因素,保证患者和护理人员的安全。

1 PDCA循环管理法在基层医院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

PDCA循环管理法是一种程序化、标准化、科学化的管理方式,能使工作质量不断得到提高(PDCA循环即管理循环,是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的英文缩写,因其周而复始地运转而具有完整性、统一性和连续性的特点)。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进行手术室风险管理其目的是引导护理人员关注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改进目标与措施,使护理质量循环上升。

1.1.明确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目标

1.1.1认真解读患者安全目标 2007年美国首先提出病人安全管理目标,倡导构建一个更加安全的医疗卫生保健系统;同年中国医师协会颁布中国《2007年度患者安全目标》;随后于2008年和2009年相继完善《2009-2010年中国患者安全目标》---要求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做到正确执行医嘱;严格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和手术方式发生错误;严格执行手卫生;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范与减少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

1.1.2手术患者护理安全目标 严防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错误;严防手术物品遗留体内;严防病人意外伤发生;手术安全舒适;提高用药安全;严防手术患者低体温;手术植入物安全;安全、正确留置手术标本;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严防手术室的医院感染;安全使用电外科设备。

1.2不良事件的分析和风险评估 手术室常见护理不良事件统计资料及原因分析。

1.2.1手术室常见不良事件

1)接错病人 同一病区连台手术时,没有按时间顺序接台时易出错。

2) 弄错手术部位 书写不规范,辩认困难,手术时未反复确认。曾有行肾切除时左右位置弄错。

3)手术安置不当 特殊手术安置时,皮肤、神经、血管等长时间受压,如膀胱截石位时腓总神经的损伤,上肢过度外展时或头低脚高位上肩托不当致臂丛神经的拉伤,后颅凹手术时面部皮肤被压伤,由于护理人员对标准未掌握或者重点细节忽视评估和检查流程所致。

4)电外科伤害 曾发生负极板未粘贴的情况下使用电刀,输出功率过大,手术病人身上带有金属[如金属假牙,安有心脏起搏器,可能造成局部组织烫伤],术中病人皮肤与金属接触[1]。曾有报道未对病人负极板的完好粘贴便使用高频电刀,导致病人局部皮肤及组织烧伤。

5)仪器设备未处于完好状态 术前没有对仪器设备进行开机检查,未及时发现故障。常见于吸引器无负压,电刀无功率输出,气压止血带漏气等。轻者延误手术时间,重者造成出血过多,甚至危及生命。

6)物品清点有误 胸腹腔和深部体腔手术,手术缝针、敷料、手术器械等小件物品的清点有误或术中缺损不完整,没有及时发现,遗失于胸腹腔;或操作不当、缝针弹出,寻找困难等。

7)器械准备不足 手术配合经验不足,术前未有效与主刀沟通,如器械、缝线、等因此延长了手术,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8)用药有误 药品摆放不规范,业务不熟悉[如对药品名称、作用机理、配伍禁忌不明了,尤其是有过敏史者。

9)病理标本丢失 由于器械护士工作疏忽,将术中取下的标本遗失,术中快速冰冻结果的错误告知,未征得家属同意已经焚烧的手术截下肢体等容易引发医疗纠纷。

10) 无菌观念不强 未掌握无菌技术和术中无瘤技术操作 ,术中涉及空腔脏器手术或污染手术未有效隔离,术中接触癌组织时未注意隔离,容易导致切中感染和癌细胞的种植。

11) 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 手术记录描述不准确,尤其是手术名称、术殊情况的记录不准确,一旦产生医疗纠纷,不利于举证。

12) 感染的风险 违反无菌技术操作,术中隔离意识差,尤其见于特殊感染病员行急诊手术时,相关血液检查不完善所致。

13) 其他意外受伤 如病员的跌伤。

1.2.2原因分析

1)护理人员自身因素:风险意识薄弱、业务技能差、缺乏慎独和协作精神等。

2)管理上的因素:制度和流程不完善、各类培训过少、监管力度不够、护理人力资源不足等。

3)环境因素 手术室作为医院的一个需要多部门多人合作的地方,因手术功能的条件限制医护人员在一个较为封闭的空间工作,劳动强度大,体力消耗大,各类干扰和有害因素集中使护理人员容易疲劳和精力不足。

2.风险管理 PDCA循环管理法

2.1实施前馈控制 通过相关课题的学习明确手术患者安全目标,完善相关制度和操作流程。

2.1.1完善各类制度 手术病人交接和运送制度、手术标本管理制度、手术安置管理、手术病人压疮风险评估制度、植入物管理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及手术风险抵押评估制度。

2.1.2规范各类流程 手术病人查对和交接流程,手术安置流程,手术物品清点及管理流程和各类手术风险预案处理流程。

2.2认真分析科室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并及时予以改进和完善相关规范。

2.2.1科内成立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小组,并明确成员职责和工作制度。

2.2.2科内护理质量安全小组每月定期对科室护理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督查。护士长重点对新开展手术、手、重点手术以及高风险护士手术配合情况进行及时检查,以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以手术作为护理业务查房学习内容,及时完成系统性的学习,从经验不足上升到具有一定深度理论知识的掌握。

2.2.3每月定期汇总科内所发生不良事件:归类、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方案。

2.2..4晨会交班及时反思工作中的不足。手术护理安全工作作为护士长工作重点,充分利用晨会时间沟通和学习工作中的不足,及时启发低年资护士和带动高年资护士护理安全意识和其风险管理经验。

2.3 强化各项培训 业务学习个人讲课(全科每名护士均参与讲课,以促使其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学习),业务查房管理、手术室专科操作培训、各类新手术仪器设备进入科室时的规范化培训,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安全文化理念的引入,充分利用媒体报道相关案例学习其经验。

4 体会

4.1护理人员安全责任意识的提高 通过不良事件的统计分析结果其发生概率逐年下降,通过晨间的反思提问和讨论,护士长能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在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全科护士均参与其中。

4.2手术用物的完好率明显提升 通过不良事件的统计和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满意度调查要手术用物准备完好上得到较高评价,在此过程中各班护士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及时落实仪器检修和自身业务学习。

4.3手术医师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 手术医师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上升。

4.4患者满意度调查 通过实施前后的比较,患者满意度由2010年的90%逐次上升到98%。

5 讨论

通过以PDCA循环管理方法用于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护士主动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提升了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有效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从真正的意义上解读了手术病人安全管理的意义。所以有必要对基层医院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实施方PDCA循环管理法。

手术室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改变了我们针对发生的缺陷予以批评和处理的“事后问责”的方法,而是以“预防”为主,在平时的工作岗位和各种检查中及时发现、识别、评估现存的和潜在的风险隐患,并借鉴媒体报道的护理案例的经验教训,制定并实施预防性管理措施,从各个环节保证了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得以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 邱惠琴, 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防范手术安置中的风险因素,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年第7卷第24期141-143。

[2] 朱家英, 手术室风险管理实践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年1月第12卷第2期446-447。

[3] 夏艳、孙兆贞、罗惠等。 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 齐鲁护理杂志2011年第17卷第3期11-12。

[4] 赵俊智 手术室的风险防范与管理 求医问药2012年第10卷第3期 619-621。

[5] 李晓萍, 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护理学杂志2006年10月第21卷第20期 61-62。

[6] 李学平, 前馈控制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全科护理 , 2011.vol9.No12A 3174-3175.

[7] 高文江, 风险评估会在手术室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全科护理,2011.12月第9卷第12期上旬版2631-2632。

篇2

护理安全管理指的是将制度、技术以及教育相互融合的有效策略,也是预防手术室危险问题发生的重要方式,创设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环境。近些年来,各类医疗纠纷事件频频发生,加强对手术护理安全管理,有助于降低各类风险问题发生率。新医疗改革背景下,需要在明确当前手术室护理安全情况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护理干预服务,保证手术室护理安全。

1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的原则

手术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中,需要坚持整体性原则,分级性原则以及动态性原则等,创设良好的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体系。

1.1整体性原则

手术室是手术治疗的集中场所,每日进出患者流量较大,工作人员数量与类别较多,比如麻醉医师、护士、外科医师以及医疗辅助人员等等[1]。手术患者接受手术各个环节中,均存在着安全风险隐患。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需要坚持整体性原则,将手术患者安全目标视为一个整体性目标,将术前访视、防护、用药核查等等内容均纳入到安全管理流程中,通过各个单因素的分析,各因素的联合作用分析等,构建完全的安全管理制度,保证手术护理安全管理的综合效果。

1.2分级性原则

基于患者的手术治疗时间、空间范畴等,可以针对于手术室可能会出现的各类风险问题进行前瞻性分析。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罗列相关风险因素[2]。同时,还需要在手术中明确清点各类手术应用器材、药品数量等等,关注患者安全。在原有的安全管理制度与常规内容基础上,还需要基于分级性原则,罗列相关的等级结构,将所涉及的各项护理安全内容融入到安全管理制度当中,明确每一位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相互关系等等。1.3动态性原则手术护理干预中,不同的患者、不同的时间段以及外部环境等,对手术室护理安全也会提出不同的要求[3]。在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需要结合手术护理的特殊需求,动态调整相关结构,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安全管理,保证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2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策略

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需要通过制定护理安全流程项目文件,实施风险评估安全管理制度以及优化配置护理人员工作内容等方式,保证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的效果。

2.1制定护理安全流程项目文件

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坚持整体性、分级性原则,明确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的重要价值,对手术室患者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流程等进行充分规划与设计[4]。同时,还需要结合手术室护理的实际情况、出现的问题以及新的要求等,坚持动态性原则,不断完善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进而使各项手术室安全管理工作能够有序开展,降低各类手术室护理风险问题发生率。手术室护理安全流程项目文件制定的过程中,可以制定全面的规划基础上,明确各个层次级目标,每一个项目对应的即为标准的操作流程(standardoperationprocedure,SOP)。比如感染风险控制,则可以细致划分为感染风险评估流程、术中无菌技术操作、手术室环境的感染控制等一系列相关的子文件体系。通过系统性的分析方式,将各类可能会出现的患者安全隐患纳入到系统分析的过程中,最大限度降低各类不良问题发生率。

2.2实施风险评估安全管理制度

风险评估管理制度具有前瞻性、整体性特点,有助于规避各类风险,提升整体管理的效果。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可以将风险评估管理制度融入管理活动中,基于循证医学的方式,设计手术风险评估安全管理制度,保证各类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比如可以构建手术室压疮风险评估表、风险评估表等相关内容,构建手术室风险事件分析与完全制度,借助风险评估的方式,对各类事件进行分析,构建安全预防评估体系。护理人员需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反馈、工作反思的重要价值,分析问题,并且寻求新的解决对策,保证体系、制度的不断改进,力求为患者带来全新的临床护理体验,增强手术室整体护理能力,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2.3优化配置护理人员工作内容

手术室日常进出人员数量比较多,工作内容比较复杂,手术室护理中各项器材的管理效果、药品的管理效果等等,均会直接关系到手术室患者的生存质量与手术治疗效果,对护理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新医疗改革背景下,需要优化配置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内容,使每一位手术室护理人员均能够明确自身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责等,并且坚持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思想精神。各项工作分配到人的方式下,一旦出现任何问题则可以及时追究相关负责人员的责任,提升每一位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认真程度,降低各类手术室风险问题发生率。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创新传统的手术室排班方式。传统的排班方式多是根据日常手术需求,手术当日下午与晚上安排接班,护士长工作压力相对较大。在手术患者数量相对较多的情况下,还需要被动加班,不但影响着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状态,且由于超负荷工作,致使护理失误发生率显著增加,护理配合连续性较差。针对于上述问题,需要创新传统的手术室护理人员排班方式,以专科分组,明确时间节点,基于各手术专业,将护理人员分为各个专科护理小组,明确各个手术时间,并且使护理人员清晰自己的手术室配合任务[6]。护士长需要明确安排手术室各个时间段,具体内容可以由各个专科护士组长进行安排。上、下午班自由掌握,原则是保证手术配合直至结束。交班的时间节点原则是用于连台手术。分组固定手术间,有助于手术室综合性管理,同时也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多专业性的的护理服务,避免护理人员长时间工作下造成的各类不良问题发生。

3小结

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能够在保证手术室护理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下,为手术患者带来更加专业性、全面的护理服务,降低各类风险问题发生率,保证手术室整体护理工作的质量。

作者:柯胜男 单位: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参考文献

[1]杨莘,韩斌如,应波,等.基于信息数据中心决策支持平台构建护理质量评价体系[J].中华护理杂志,2015,01(21):10-13.

[2]刘梅芳,刘婕婷,潘丽莹,等.胸外科手术中新型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06(11):889-891.

[3]陈素兰,陈丽媛,李瑞刚,等.应用系统论构建手术室患者安全管理体系的策略与实践[J].护理杂志,2011,14(15):66-69.

篇3

早在2003年,就有人提出安全文化概念,其内容核心为把安全理念以及意识融于护理工作的任何一个细节中,从而降低护理工作中差错、事故的发生率。护理安全理念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主要强化了基础护理,并全面落实了护理责任制,满足患者需求,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简化工作流程,控制服务成本,给予患者优质、高效、满意以及低耗的服务,确保患者安全[1]。在临床中,手术室是一个很重要的场所,同患者生命安全具有很深的联系,所以护理安全就显得很重要。在县区级的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因新设备以及新技术应用的时间比较短,再加上护理人员的素质不宜,使得护理工作存在一定风险。所以加强手术室安全文化建设就十分重要[2]。为了探讨和分析手术室护理安全文化在县级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我院在2016年2月开始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手术室护理安全文化,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6年2月开始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手术室护理安全文化,随机选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的76台手术作为乙组,随机选2016年2月-2017年2月间的77台手术作为甲组。上述资料甲乙两组间差异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我院在2016年2月开始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手术室护理安全文化,措施如下:1.2.1制定目标针对手术室常见安全隐患(为仔细核对患者的信息、手术用品清点不认真而遗留在患者体内、传递手术用品的方法不正确致人员受伤、患者摆放不当)制定手术室护理的管理目标:严格实施查对制度,仔细核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对患者进行移动时,竖起护栏,由专人固定推车,对躁动患者通过约束带进行固定,患者头部、四肢不能超过推车的边缘,责任到人,定期维修。在摆放前要仔细检查患者的皮肤情况,做好受压部位的保护措施。规范器械摆放和操作传递的流程,认真清点手术物品,做好记录。在传递锐器时,由专用的容器盛装进行传递,减少锐器在人员间的传递。1.2.2营造良好安全文化氛围在维护安全护理中,护士素质是最重要的一个基础。制定手术室护理管理的规章制度,制定、完善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以及处理流程,还要定期举办安全文化知识讲座,增加护理人员间的安全文化交流,给予护士法律法规知识、职业道德等教育,重点培训年资低、操作和理论差的护士。1.2.3培训护士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技术梳理、归纳以及分析手术室常见安全隐患,提出安全文化靶向目表,并设定目标管理,定期进行考试,成绩归入档案,科室定期组织护士进行业务学习,实施不具有惩罚性的一种奖惩机制,实时对线,提高护理对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1.2.4建立并完善护理的监督管理机制成立手术室质控小组,按职称、职务具体分为护理文书组、贵重仪器使用组、消毒隔离组以及护理安全检查组,每组1名组长、2名组员,由护士长进行全面负责。每月每组至少活动2次,由组长主持,内容要详细记录。月初要召开护理人员的质控会,总结汇报上月检查发现的问题,并分析原因和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保证质控工作落实。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护理差错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

1.4统计学分析

SPSS20.0软件统计分析此次研究数据,护理差错(%)表示,由x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评价甲乙两组护理差错情况:在乙组的76台手术中,出现护理差错的台数为8台,发生率为10.53%;在甲组的77台手术中,出现护理差错的台数为1台,发生率为1.30%。乙组护理差错发生率高于甲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x2=5.883,P=0.015)。

3讨论

在临床上,安全文化对于手术室护理工作来说,具有很好覆盖性,在易发生护理风险的环节和危急患者安全抢救上显得尤为重要,把安全文化渗透到手术室护理各个方面,注意提高细节安全性,确保护理管理工作顺利开展[3]。而且,在手术室的护理管理中,安全文化具有很好适应性。手术均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再加上手术室是对危重患者进行抢救的重要场所,施行安全文化后可降低发生意外情况的风险,从而提高了治疗安全性[4]。制定术前访视以及术后回访制度,确保建立起良好护患关系,从而减少了一些不必要医疗纠纷。建立手术安全的核查表以及手术风险评估表,由医师、麻醉师以及巡回护士共同核查并签宇,把手术中风险降到最低。本次研究通过开展手术室安全文化,营造了一个很好的安全文化氛围,并制订了手术室护理的目标,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手术的效率[5]。综上所述,在县级手术室护理管理中,手术室护理安全文化的应用效果确切,有效降低了护理差错发生的风险,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曾慕阳.安全文化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3,42(12):168-169,171.

[2]甘满芳,罗远芳,赵海亮等.安全文化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临床医药实践,2012,21(6):457-459.

[3]杨小玲.安全文化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5,35(8):291-291,29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