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儿科护理重点

儿科护理重点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0:5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儿科护理重点,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儿科护理重点

篇1

二、资料与方法

篇2

儿科重症监护病室(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以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先进的医疗护理技术对患者实施严密的监护和集中的治疗护理,从而达到抢救濒死患者生命,使重危患者转危为安,病情趋于平稳的目的[1]。小儿各个器官发育均不完善,当受到疾病侵害时,可干扰正常的生理功能,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当住入儿科重症监护病室后,对陌生的环境和人产生恐惧心理,往给治疗和护理工作带来了困难,而且也影响了他们的早日康复。

1 临床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1月入住淮安市妇幼保健院PICU小儿213例,其中男120例,女93例;年龄3个月~12岁,平均(3.3±2.9)岁,其中≤3岁92例,≥3岁121例。排除标准:

2 PICU患儿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

2.1.PICU患儿的心理特点

2.1.1年龄不同的患儿对疾病的自我认识不同年幼儿除因疾病感到不适或痛苦外,一般不会考虑到疾病的危害。但年长儿,尤其是知道自己所患的疾病在短期内不可治愈,容易变得过分关注自我,极需要外界的帮助,需要鼓励,得到同情、关心和支持。

2.1.2年龄不同的患儿对疾病的反应不同例如年幼儿对发热的耐受性强,即使在高热时,也可玩耍如常,有些患儿虽出现高热惊厥,但降温后,经一定时间的休息或睡眠,又可若无其事,除非病重而不能耐受者外,决不会出现“无病”的状况。但年长儿,他们头痛时,常常“痛苦不堪”,有的睡眠不安,有的甚至产生焦虑,精神不振,不思饮食等,独生子女家庭中的患儿表现得特别明显。

2.1.3不同年龄的患儿对于治疗和日常的检查的反应不同由于治疗和诊断原因,经常需要对患儿作侵入性监测,这也影响对患儿的情绪护理[2]。年幼儿常常表现为哭闹、拒绝等,呈现出的是一种对于安全感的渴求。而年龄偏大一点的学龄前儿童,有些时候甚至觉得自己没有病,不配合治疗或检查。年长儿心理则常常表现为有所戒备或畏惧,不配合治疗或检查。

2.1.4大多数患儿的自信感、安全感、自尊心减低患儿由于疾病、陌生环境、与父母隔开和具有威胁性的处理方式等,几乎使其不知所措。除小婴儿外,多数患儿拒绝住院,或伴有睡眠、饮食及精神状况的改变。

2.1.5初次住院与多次住院患儿表现不同初次住院的患儿,由于陌生的环境和人员,使他们感到陌生,常常表现畏惧。学龄儿童常常表现为由于害怕耽误学业而感到不安。多次住院的患儿,虽然对环境比较熟悉,但由于几次住院的感受不同,因此也存在着不同的心理状态。

2.2心理护理对策

2.2.1重视护理环境的建设,创造一个温馨的患儿病室我们把病区绿化,病室内用彩色调,墙壁、走廊,装饰适合患儿心理特征的图案或卡通画等,适当配备一些适宜的玩具以吸引患儿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安心住院治疗。

2.2.2提高基础护理质量,做好本职工作基础护理是护理程序中的主要内容,我们应该做好基础护理,坚持三查七对,使治疗护理符合操作规程,只有这样,才可以尽可能的减轻患儿的心理负担,给患儿带来优质服务,促进患儿疾病的康复。

2.2.3做好解释说服工作,取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配合对于患儿所患疾病,对患儿及家长做恰当的解释,以免他们出现焦虑和恐惧心理,以便他们自觉地配合治疗和检查。

2.2.4关心体贴患儿护理人员应温和可亲,对他们应注意接近并注意适当的逗引,这样可以消除对医护人员的戒备和恐惧心理。对于学龄儿童,可以给他们讲故事,和他们做游戏,辅导他们学习,以增进医护人员与患儿的友谊。特别是在治疗中,护士应给予患儿心理安慰,使患儿消除戒备、恐惧不安的情绪,以便于治疗和检查的顺利进行。护士应该掌握语言交流和非语言交流,要具有同情心,语言亲切,态度诚恳,努力创造一种良好的气氛,使患者感到周围的人尤其是护理人员人对他们的关心体贴。

2.2.5亲近患儿,取得患儿的信赖与配合对于那些沉默寡言或好说爱动的患儿,要以亲切和蔼的态度说服他们,不可以对她们采取恐吓等行为,以免伤害他们的心灵。我们每个护士不但要提高自己的业务,而且要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除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外,还要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以便于在治疗和检查,取得他们的配合。

3 结果

213例小儿入住PICU平均住院(7.9±6.2)d。住院过程中能积极配合护理治疗171例,占80.3%,其中3岁以上小儿104例,占60.8%。

4 讨论

儿科重症监护病室(PICU)是以降低患儿病死率的为对象的主力军,在日常危重病救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儿科重症监护病室收治的患儿,一般年龄为新生儿29d~14岁。当患儿住入儿科重症监护病室后,看到医护人员常常表现为哭闹,从而给治疗和护理工作带来了困难,而且也影响了他们的早日康复。所以对重症监护中的患儿,要十分重视心理护理和心理治疗,采取恰当的心理措施,可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我们通过对213例大于3月的患儿采取相应的、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对策,患儿配合治疗率达80.3%,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3岁以上儿童占60.8%,提示学龄前儿童及年长儿更易进行心理护理。笔者体会到在儿科重症监护病室中,儿科护士面对的是无法表达或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病情和需要的患儿。因此儿科重症监护病室工作更要求我们加强对患儿的心理护理的重视,而这种治疗效果是PICU现代化的监测仪器及治疗技术所不能代替的。

篇3

本组200例,男126,女74例,年龄5-12岁,其中眼睑下垂16例,斜视14例,眼球穿通伤50例,角膜损伤34例,先天双眼白内障10例,外伤性白内障40例,眼眶肿瘤20例,先天性青光眼16例。

2护理

2.1术前1日到病房探访病人,对病情作适当估计和了解患儿全身情况,特别注意体质,对少见的病理综合征、多种畸形,眼睑下垂和斜视病人和脊椎弯曲者,必须进行个人和家族史调查,以便及时发现恶性高热敏感者。术前详细询问服药史,因为点眼药可能产生全身反应。

2.2心理护理小儿由于环境的变化和对手术的恐惧,常表现为抑郁、胆怯、害羞或过分纵容等不合作行为,而且患儿对父母和家属有着强烈的依附关系,在他们心目中,任何人都不能取代父母和家属,且家长的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着患儿的情绪,针对上述情况,护士应告诉家长在患儿面前应避免露出焦虑不安情绪,这样会使患儿觉得环境不安全,增加了患儿恐惧感。同时护士通过接触患儿,对知事小儿讲解一些有关手术前后注意事项。同他们进行有好的交流、鼓励、安慰、他们,取得他们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必要时利用图片介绍手术室的设备、麻醉机、口罩等,使小儿熟悉手术室环境,这样可减少恐惧和不安,减少精神创伤,从而避免术后抑郁、焦虑、夜梦及其它行为改变。术后需要双眼包扎的患儿,术前应给予详细解释,必要时试包扎双眼,已取得术后的良好配合。

2.3督促禁食,小儿术中呕吐食物残渣,可大大增加麻醉和手术的风险性,而父母及家属可能对此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对孩子的哭闹不忍,往往不督促孩子禁食。护士应耐心向他们说明其危害性,严格督促孩子按医生规定禁食。

3麻醉前用药

术前用药可减轻病人焦虑和保持术中安静,抑制泪腺和呼吸道分泌,避免术中恶心、呕吐,术前一般给阿托品0.02mg/Kg,手术较长每小时追加0.01mg/Kg,保持眼内压稳定,故手术前适当给麻醉前用药是手术成功的一部分,但必须注意用药期间可能出现呼吸抑制等危险。术前用药的剂量应该与每个小儿相适应。

4手术期护理

小儿眼科手术常选用可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呼吸道无效死腔、便于呼吸管理及于肌松药应用的气管插管或静脉多种药物的符合麻醉。手术期间除要保证麻醉的安全有效外,还必须遵循手术的特殊要求:止动包括躯体、眼球和眼睑的制动,角膜、结膜和眼肌都是最敏感的部位,镇痛效果必须满意并维持到术后,以免躁动,保持手术野无血使手术进展顺利。控制眼压在0.2±0.8KPa(15±6mmHg)。以维持眼球形状,术中眼内压升高不仅进一步减少眼内供血,并且有眼内容物脱出的危险,慢性眼内压降低可增高视网膜脱落和玻璃体出血的发生,故眼科手术必须保持眼压在恒定状态。眼科手术由于消毒铺巾后麻醉医生和护士不能靠近头部,因此必需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维护呼吸道通畅,气管导管和链接应牢固固定,避免手术中滑脱危及生命。②妥善固定好头部,以免不经意活动影响手术操作。③麻醉期间输液是保证麻醉安全的重要措施,保证静脉输液通畅,以便及时给药和扩充血容量,麻醉期间除给正常维持量外,还应注意手术创伤引起的丢失量,小儿麻醉期间损失的是细胞外液,故术中应输注平衡液和5%葡萄糖,手术时间长的病例须根据血糖控制调节液体性质。④选择适合小儿的监测设备,由于临床不易观察应至少留一手或一足在手术野外,以便测定脉搏质量和毛细管血流恢复时间。⑤约束带固定肢体松紧要适宜,骨隆突部应垫海绵以防发生褥疮,用热水袋时应注意水温适宜防止烫伤,必须保证摆放固定的绝对安全。⑥仔细检查所有环路无误后方可开始手术。⑦术中助手的手和器械用物不可压在患儿胸廓上,以免影响呼吸。⑧应借助监测仪进行监测,用心电图测心率时听诊器应固定在胸前,呼吸机的所有参数应带报警,;如果担心恶性高热监测FECO2尤为重要。小儿麻醉期间体温变化大,测得体温应与血压脉搏呼吸同时记录在麻醉记录单上。⑨对手术操作引起的眼心反射一旦发生,应立即停止手术,静脉给阿托品待病情稳定0.02mg/kg后方能手术。⑩术中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药物,以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同时又不影响眼压为宜。

5苏醒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