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医学影像入门

医学影像入门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0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医学影像入门,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医学影像入门

篇1

第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病历管理制度,设置专门部门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本机构病历和病案的保存与管理工作。

第四条在医疗机构建有门(急)诊病历档案的,其门(急)诊病历由医疗机构负责保管;没有在医疗机构建立门(急)诊病历档案的,其门(急)诊病历由患者负责保管。

住院病历由医疗机构负责保管。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严格病历管理,严禁任何人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抢夺、窃取病历。

第六条除涉及对患者实施医疗活动的医务人员及医疗服务质量监控人员外,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擅自查阅该患者的病历。

因科研、教学需要查阅病历的,需经患者就诊的医疗机构有关部门同意后查阅。阅后应当立即归还。不得泄露患者隐私。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编号制度。

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应当标注页码。

第八条在医疗机构建有门(急)诊病历档案患者的门(急)诊病历,应当由医疗机构指定专人送达患者就诊科室;患者同时在多科室就诊的,应当由医疗机构指定专人送达后续就诊科室。

在患者每次诊疗活动结束后24小时内,其门(急)诊病历应当收回。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将门(急)诊患者的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等在检查结果出具后24小时内归入门(急)诊病历档案。

第十条在患者住院期间,其住院病历由所在病区负责集中、统一保管。

病区应当在收到住院患者的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等检查结果后24小时内归入住院病历。

住院病历在患者出院后由设置的专门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负责集中、统一保存与管理。

第十一条住院病历因医疗活动或复印、复制等需要带离病区时,应当由病区指定专门人员负责携带和保管。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受理下列人员和机构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的申请:

(一)患者本人或其人;

(二)死亡患者近亲属或其人;

(三)保险机构。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由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负责受理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的申请。受理申请时,应当要求申请人按照下列要求提供有关证明材料:

(一)申请人为患者本人的,应当提供其有效身份证明;

(二)申请人为患者人的,应当提供患者及其人的有效身份证明、申请人与患者关系的法定证明材料;

(三)申请人为死亡患者近亲属的,应当提供患者死亡证明及其近亲属的有效身份证明、申请人是死亡患者近亲属的法定证明材料;

(四)申请人为死亡患者近亲属人的,应当提供患者死亡证明、死亡患者近亲属及其人的有效身份证明,死亡患者与其近亲属关系的法定证明材料,申请人与死亡患者近亲属关系的法定证明材料;

(五)申请人为保险机构的,应当提供保险合同复印件,承办人员的有效身份证明,患者本人或者其人同意的法定证明材料;患者死亡的,应当提供保险合同复印件,承办人员的有效身份证明,死亡患者近亲属或者其人同意的法定证明材料。合同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四条公安、司法机关因办理案件,需要查阅、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的,医疗机构应当在公安、司法机关出具采集证据的法定证明及执行公务人员的有效身份证明后予以协助。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可以为申请人复印或者复制的病历资料包括: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中的住院志(即入院记录)、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治疗)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报告、护理记录、出院记录。

第十六条医疗机构受理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申请后,应当在医务人员按规定时限完成病历后予以提供。

第十七条医疗机构受理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申请后,由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通知负责保管门(急)诊病历档案的部门(人员)或者病区,将需要复印或者复制的病历资料在规定时间内送至指定地点,并在申请人在场的情况下复印或者复制。

复印或者复制的病历资料经申请人核对无误后,医疗机构应当加盖证明印记。

第十八条医疗机构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可以按照规定收取工本费。

第十九条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医疗机构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应当在患者或者其人在场的情况下封存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会诊意见、病程记录等。

封存的病历由医疗机构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保管。

封存的病历可以是复印件。

第二十条门(急)诊病历档案的保存时间自患者最后一次就诊之日起不少于15年。

篇2

[关键词] 泡型包虫病;影像学研究;肝外转移

[中图分类号] R383.3;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5(c)-0005-03

泡型包虫病是一类在地理上广泛分布于于北半球农牧区的少见人畜共患病[1],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青海、新疆等西部农牧区,主要分为囊型包虫病(cystic echinococcosis,CE)和泡型包虫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AE是包虫病中发病率较低的类型,因其几乎可以侵犯全身各个器官,且具有类似恶性肿瘤不断向周围组织侵润性生长的特点,对患者健康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肝泡型包虫(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HAE)易于误诊为肝癌,又被称为“虫癌”。多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包虫病诊治进行了大量辛勤的研究工作,获得了很多有益的研究结果,因HAE在形态学上具有较为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对诊断该类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将其中关于超声CT、MRI等影像学研究的部分研究结果综述如下:

1 泡型包虫的病理表现

蒋次鹏[2]将AE大体形态分为巨块、结节和混合三型,以巨块型为多。部分巨块型发生中央性坏死后崩解液化后形成假囊肿。AE标本肉眼观由许多淡黄色或灰白色小结节或小囊泡组成,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囊泡腔内有少量稀薄液或豆渣样物。显微镜下无数囊泡群周围见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和炎症细胞浸润,以致形成泡球蚴结节。毗邻囊泡群组织可发生单个或多个肉芽肿反应,甚至发生大量肉芽肿样增生改变,病灶周围肝组织可发生压迫性萎缩或变性。大量的钙盐沉着通常见于陈旧病变。光镜下观察发现泡球蚴增殖方式有内殖性芽生和外殖性芽生,前者又称为膈膜样芽生,通过此方式将母囊泡分隔为2个小囊泡;泡球蚴通过后一种方式不断产生大量的子囊和孙囊,向周围组织侵犯,如肝门、胰腺或肾上腺、下腔静脉等,成为HAE失去手术治疗机会的主要原因。

2 肝泡性包虫病灶的影像形态学表现

因AE几乎全部原发于肝脏,HAE研究成为包虫研究的重点,基于泡球蚴病的基本病理形态、组织结构与病程发展演变的规律,HAE的特殊影像学特征可归纳为病灶浸润、钙化、液化空洞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可同时表现[3]。超声、多层螺旋CT(MSCT)、磁共振(MRI)等影像学检查通过各自的影像学特征表现了以上病理学类型。

2.1 肝泡型包虫病B超的影像形态学表现

B超具有方便携带、价格低廉等优点,是常见的体检、大规模筛查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但误诊率较高。在超声检查时显示肝脏增大,HAE病灶显示为低密度与高密度共存的回声光团,周边模糊,后方声束衰减,病灶内及边缘可有散在钙化点或不规则的斑片状钙化强回声光团伴声影。病灶液化空洞特征表现为“空腔征”[3],指在不均质强回声光团内出现形态不规则、无回声的大块液性暗区,后方回声增强。

2.2 肝泡型包虫病的MSCT的影像形态学表现

CT可准确定位HAE病灶,显示病灶的数目、类型、体积、与邻近器官的关系等,尤其可显示钙化及其演变过程,诊断准确率及表现的信息量高于超声。大多数学者将HAE病灶CT表现分为三型:Ⅰ型为实质型或巨块型,Ⅱ型为结节型,Ⅲ型为混合型。平扫时HAE病灶多呈团块状、结节状混杂密度影。患者就诊时多为晚期,病灶大小不等,直径甚至可达30 cm。病灶边缘不光滑,邻近肝实质可受压萎缩,健叶或段可代偿性增大。病灶内部见环形、半环形、不规则、片状或小结节样钙化是泡性包虫病的CT影像特征,病灶靠周边部分钙化较少见,钙化常围绕在坏死液化区周围。增强后病灶边缘区可见不规则的强化区,坏死液化区不强化,但因为周围肝脏实质的强化而使病灶境界变得清楚而类似“地图征”,病灶范围略大于平扫图像显示的范围。病灶可突破肝被膜生长,并侵犯邻近器官组织。同时也可压迫肝内胆管致不同程度的胆管梗塞,远端胆管扩张。

2.3 肝泡性包虫病的MRI的影像学表现

肝泡型包虫病灶MRI检查时T1WI以低信号为主,T2WI以高信号混杂信号肿块,内部坏死液化呈空腔样,肿块周边的小泡球蚴不断向周围肝组织呈蟹爪样蔓延,引起低信号的“晕带征”[3]。病灶内及边缘颗粒样及小结节样钙化有助于诊断,但MRI对显示钙化不如CT敏感。注射GD-DTPA 增强扫描病变区多不强化,或边缘轻度强化。有时肝静脉、门静脉内可见泡球蚴“栓子”。Kodama等[4]报道的35例肝泡状棘球蚴病50个病灶的MRI表现,其中96%的病灶显示有小圆形囊泡,52%显示有大的或不规则囊泡,90%显示有实性肿块。

3 肝泡性包虫病的血供特点

通过MSCT的后处理技术,如VR、MIP、MPR等,可观察肝内血管与HAE病灶的关系。我科3年中对30例HAE患者进行了MSCTA、MSCTV检查,有13例出现肝动脉及其分支进入病灶,12例出现肝动脉受HAE病灶压迫、移位,呈“抱球”征,5例肝动脉远端狭窄或闭塞;12例出现门静脉及其分支进入病灶,4例出现病灶包绕门静脉分支,14例出现门静脉分支狭窄或闭塞;8例出现下腔静脉受侵或受压迫,导致狭窄或纤细;10例出现肝静脉不同程度闭塞;6例出现门静脉高压和侧枝循环建立;3例出现门静脉海绵样变性。任伟新等[5]报道HAE的DSA 主要表现:① 动脉期可见肝动脉增粗、走行迂曲,包绕病灶,呈“抱球”征象。表面HAE在肝内实质性肿块所可致肝内血管的推移和包绕。②毛细血管期可见病灶呈环行染色,中央区无染色。由于HAE病灶边缘呈浸润性扩展,使毛细血管增生形成周围染色,中央因大量纤维组织、坏死液化组织和钙盐沉积故无染色。③间接门脉造影可见门静脉分支受压推移。

4 肝泡型包虫CT灌注成像的特点

CT灌注成像(perfusion imaging)是医学影像学向揭示机体微观代谢和功能成像发展的有益尝试[6],通过测量感兴趣区(ROI)的各项灌注值、绘制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TDC)可以评价活体组织的血流灌注改变。王静等[7]把27例HAE病灶边缘TDC分为两型,Ⅰ型(21例)TDC位于周围肝实质曲线之下,Ⅱ型(6例)TDC位于周围肝实质曲线之上,并得出结论HAE病灶边缘VEGF表达很少,并提出疑问:是否可以认为HAE病灶边缘VEGF对于血管生成的作用无或很小?笔者所进行课题将HAE病灶分为病灶内区、病灶边缘区,分别测定了病灶内区、病灶边缘区、病灶外缘0~1 cm、病灶外缘1~2 cm、正常肝组织5个兴趣区的BF、PEI、TTP、HAP等7项灌注值,发现病灶内区血液灌注值极低甚至为零;病灶边缘区,宽窄不均,血液灌注不稳定,BF、PEI、TTP、HAP等灌注值高于病灶内坏死区但低于正常肝组织;病灶周边可见肝动脉、门静脉等血管受推压聚拢,可形成病灶边缘强化的假象。Xue等[8]认为CT灌注成像及灌注参数的测定对于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和肝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因HAE病灶具有独特的灌注特点,亦可用于同肝癌等疾病的鉴别诊断。

5 肝脏外多脏器泡型包虫病的影像学表现

泡型包虫几乎全部原发于肝脏,可转移至肺、脑等全身各个器官,主要有三种转移方式[2]:一是浸润扩散,泡球蚴通过外殖性芽生可在肝实质内浸润成为巨块,甚至侵犯邻近的肝外组织器官;二是血行扩散,病灶脱落的泡球蚴增殖芽逸入血流,如进入门静脉分支,可在肝实质内广泛扩散,形成多发性结节,如进入肝静脉分支,可随血流播散到远处器官,以肺为多,脑次之;三是淋巴转移,病理证实肝AE 可继发肝门淋巴结转移。

5.1 肺泡型包虫病的影像学表现

CT检查在肺泡型包虫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肺泡型包虫病灶显示为两肺内单发或多发的,境界不清的肿块,有时病灶体积很大,以下肺野及外带居多,病灶边缘呈分叶状或有小结节隆起,内部密度不均,可见“小空泡征”或斑点状钙化。病灶内小空泡系转移的小囊泡病灶与支气管相通被引流所致。由肝脏顶部向上穿透膈肌引起的病灶表现为肺炎样模糊影,同时可以伴随有胸腔积液。MRI检查病灶在T1WI上为等或稍低信号,T2WI为等或稍高信号信号病灶,内部信号欠均匀,其内可见液化坏死[9]。

5.2 脑泡型包虫病的影像学表现

脑泡型包虫病可单发或多发,小脑幕上下均可以发生,以幕上大脑中动脉走行区居多。CT平扫呈密度稍高的实性结节或肿块灶,密度不均匀,钙化不明显。CT增强检查病灶均有增强,但形态有所不同;有些病灶呈结节状强化,有些病灶的中央有较大的增强核心,而边缘也同时呈环形增强;有些病灶内部呈多发“蜂窝状”低密度区并伴边缘强化的境界不规整的结节或斑块灶。脑转移病灶MRI平扫多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多发聚集的小囊泡样改变,囊泡大小1~10 mm,断面呈蜂窝状,有明显占位效应和灶周水肿,病灶通常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低信号,部分小囊泡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小病灶呈结节状强化,体积大者囊壁和间隔呈明显强化,使病灶呈环形强化。

5.3 其他少见脏器泡型包虫病的影像学表现

由于肝泡型包虫具有类似恶性肿瘤侵润性生长的特性,并可通过淋巴道、血道及直接蔓延的方式转移到全身各个脏器[10-14],甚至有报道子宫、甲状腺、乳腺、腹膜后区等AE转移性病灶,继发病灶形态各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可供诊断。肾转移表现为囊性病灶周边沙粒样钙化,位于肾实质内,左下纵膈转移CT表现为囊性病变周围有结节状钙化。椎体泡型包虫病MRI表现类似于椎体结核,椎体及椎间盘破坏严重,椎体周边可见类似于寒性脓肿病灶,脊髓可严重受压,仅通过影像学诊断非常困难。囊型包虫病合并泡型包虫病非常罕见,但曾有文献报道肝泡型包虫病合并脾囊型包虫病。转移至心包的泡型包虫病灶B超示中强回声实性团块并有钙化,CT平扫及增强显示混杂密度占位,低密度小囊聚集和小圆形钙化,增强后病灶无强化。

6 影像学新技术对泡型包虫病的诊治研究

6.1 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对肝绝型包虫的治疗作用

HIFU治疗技术是将高声强超声能量聚焦在某一点上,形成焦点,从而通过高温等生物学效应破坏肿瘤组织或病变,以此达到治疗的目的。肝泡性包虫病经HIFU治疗后[15],靶区内虫体因高温导致凝固性坏死,泡球蚴的生物学特性丧失,但仍然有占位效应。与常规手术比较,海扶刀治疗肝泡性包虫具有明显降低治疗费用、避免患者手术本身所带来的疼痛及不适、避免手术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等优点。

6.2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泡型包虫病的研究

DWI利用MR对水分子运动检测十分敏感的基本特性,测定活体组织水分子的扩散,使MRI成像对人体的研究提高至分子水平。因肝泡型包虫病特有的生长方式,病灶内水分子运动相对受限,因此其表现扩散分数值明显低于肝囊型包虫病的ADC值。肝泡型包虫病灶中心液化坏死区的ADC值不均匀,如果坏死区继发了细菌感染,产生大量粘稠度高的液体,可限制水分子的运动,液化坏死区ADC值可降低,但这种结论尚待更多的学者加以研究。扩散成像技术可通过DWI、ADC值、ADC图从分子水平为包虫病的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16]。

6.3 超声造影对肝泡型包虫的诊断

超声造影成像,即造影增强超声(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借助静脉注射造影剂和超声造影谐波成像技术,清楚显示微细血管和组织血流灌注,提高图像的对比分辨力,有助于提高超声检出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HAE具有特征性的超声造影表现[17]:动脉相、门静脉相及延迟相病灶内均无造影剂流入,即无增强表现。在动脉相就迅速呈现负显影状态,并延续至门脉相及延迟相,这种独特的超声造影表现,使其与肝脏血供丰富的疾病,如原发性肝癌,或少血供的良、恶性局灶性病变均形成明显的对比,基于此可用于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7 小结

随着近年来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高端影像设备不断在临床投入使用,以及医学影像工作者的不断努力,结合实验室检查,泡型包虫病准确诊断不再困难,超声、CT、MRI等学科通过自身优势,提供了大量有助于诊断、治疗、病情监测的信息。AE可对患者健康产生严重的健康损害,早期诊断、正确诊断以及通过影像学手段加以治疗,都是非常具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WHO/OIE (2001) Manual on echinococcosis in humans and animals:a public health problem of global concern [R]. Paris: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 and World Health Health Organization,2001.

[2] 蒋次鹏.泡球蚴病研究回顾[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1998,11(1):65-68.

[3] 徐明谦,戈小虎,孔长青,等.肝泡型包虫病的影像学诊断[J].中华医学杂志,2005,82(4):249-252.

[4] Kodama Y,Fujita N,Shimizu T,et al. Alveolar echinococcosis:MR findings in the liver [J]. Radiology,2003,228(1):172-177.

[5] 任伟新,肖湘生,陈鹏,等.肝泡状棘球蚴病的DSA 表现及介入治疗[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4,13(6):496-498.

[6] Miles KA,Hayball M,Dixon AK. Colour perfusion imaging :a new application of computed tomography[J]. Lancet, 37(3):643-645.

[7] 王静,任波,刘文亚,等.肝脏泡球蚴病CT灌注成像与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1,45(11):1036-1039.

[8] Xue M,Bai R,Li F,et al. Differential value of CT perfusion imaging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 hepatic metastastes and hemoangioma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Radiology,2008,31(3):152-155.

[9] 刘文亚.包虫病的CT和MR诊断及新技术进展[D].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届全国磁共振学术大会论文集,2010.

[10] 张梦岚,周世英,张淑坤,等.胸椎原发性泡状棘球蚴病1例[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0,26(4):510.

[11] 马立公.肝泡型包虫与脾囊型包虫并存一例[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22(2):168.

[12] 孙绪荣.心脏、心包细粒、泡状棘球蚴病的影像学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5):715-717.

[13] 王建.子宫泡状棘球蚴病一例[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8,33(3):147.

[14] Reuter S,Seitz HM,Kern P,et al. Extra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 without Liver Involvement:a Rare Manifestation [J]. Infection,2000,28(3):187-192.

[15] 王晓武.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肝泡性包虫可行性探讨[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6,8(4):252-253.

篇3

【摘要】骨折的理论学习需要学生建立良好的骨骼立体三维空间概念,而在此基础上采用骨折病例治疗前后详细影像学资料并配合临床手术录像的临床教学能够将复杂的骨折治疗形象化、直观化,降低了学习难度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骨折;临床教学;解剖;影像学

骨科骨折涉及四肢、脊柱和骨盆的骨折,内容繁多,而每种骨折又因骨折的部位及移位的不同又细分为多种亚型,要求学习者对骨折要有良好的三维空间立体的概念。因临床医学生一般在大学一年级学习解剖学,加之运动系统所占的章节较少,在大学四年级和实习时学习骨折,必须重新复习运动系统的解剖学概念,而仅仅对照书本上抽象的骨骼示意图很难建立起三维立体概念。此时,单纯照本宣科的教学则很难达到充分理解和掌握每种骨折的临床特点、也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在临床医学理论学习结束后不久,学生将进入临床实习,这期间需要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际相结合而发生知识结构的迁移[1],这对新时代的临床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笔者在近几年的临床教学中,采用强化加深运动系统解剖学的学习、结合每种骨折的影像学实例法并配合部分手术录像进行启发式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运动系统解剖学的学习

在讲述不同部位骨折时携带不同的骨骼标本,让同学大体了解不同部位骨骼的空间立体概念,为进一步讲解骨折打下基础;同时每个部位骨折讲解结束前将该部位的正常骨骼从不同角度进行录像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发送给每位同学,让学生能在课后复习时并进一步加深骨骼的立体空间概念,而空间立体概念的建立对理解各型骨折的移位和分型(如骨折的AO分型)有很大帮助。通过解剖标本的实地讲解,让同学充分掌握了如下一些难以理解的解剖概念:肱骨的外科颈和解剖颈:肱骨的外科颈位置较解剖颈低,为易发生骨折的部位;肱骨中段后方的桡神经沟:肱骨体后面中部的一自内上斜向外下走行的浅沟内有桡神经,该部位骨折容易损伤桡神经;前臂尺桡骨的旋前和旋后的概念:桡骨远端绕尺骨下端旋转到尺骨前方为旋前,相反为旋后。此概念在前臂尺桡骨双骨折手法复位时很重要,同时在做桡骨上段背侧骨折时需要将前臂旋后可以将桡神经的深枝远离手术区域而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充分了解上述解剖特点后,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实习和工作中,很容产生基础理论知识和手术操作实际的知识迁移,为做一名合格的临床医师打下基础;股骨颈的前倾角:前倾角即人体某部位轴线与人体冠状面的夹角。股骨颈前倾角就是股骨颈轴线与股骨髁额状面(即人体冠状面)所成的夹角。该概念为一空间立体概念,抽象且难以理解,如无具体骨骼模型很难将此阐述清楚。让同学建立此空间概念同时结合骨盆的标本,模拟人工髋关节置换时的,让学生理解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时如何安装股骨柄假体而保证正确的前倾角度,对预防假体脱位很关键;胫骨平台:胫骨与股骨下端接触的面为胫骨平台。胫骨平台是膝关节的重要负荷结构,胫骨平台骨折分为Schatzker六型骨折,掌握平台结构对于理解骨折分型和指导临床骨折的治疗至关重要;骨盆:骨盆由髂骨、耻骨和坐骨组成,为不规则骨,极难建立立体概念。通过观察大体标本和课后复习标本录像让学生掌握骨盆环的大体结构和髋臼的构成以及髋臼的前倾和外展角度,并模拟人工髋关节置换时的,掌握正确的髋臼假体置入的空间方向,对于预防假体脱位非常重要;颈椎、胸椎及腰椎骨骼的特点:脊柱颈、胸和腰部位的解剖结构不尽相同。通过大体标本的观察让学生了解脊柱的三柱理论,以及脊柱骨折后三柱损伤和脊髓损伤的关系,并用于指导临床骨折的复位和经椎弓根途径内固定的解剖学基础。

通过上面解剖标本的直观学习,学生对上述较难理解的解剖学概念建立了深刻的立体空间形象,教师将这些临床重要的解剖结构和临床骨折及相关手术要点的有机结合,能够增加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为进入临床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相比较单纯PPT讲解立体生动,同时学生的参与度极大的提高。

2 骨折的影像学

学生进入骨科临床实习期通常较短,而在实习期间病房所能学习到的临床病例非常有限,同时因目前的临床医疗实际状况,学生直接参与医疗实践活动的比率在不断下降。而临床医学影像资料则是学生学习临床知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利用这些资料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声音、形象和实际操作视频的引导下,增加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2]。骨科影像学资料包括普通X线平片,CT,三维CT重建及MRI。而对于初学者很多骨科专有的空间概念用这些二维的图像很难理解和解释清楚。因此,在学生充分了解和熟悉四肢、骨盆及脊柱的解剖结构后,通过可视化的影像资料来充分掌握临床常见的骨折分型及治疗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运动系统运动方向:因多数骨折病人入院时诊断明确,一般不愿意反复接受查体。因此,我们将部分临床实习将结束的的实习医生模拟标准化病人[3],制作如下动作视频:内收、外展;内旋、外旋;旋前、旋后;前臂的旋前和旋后;背伸、跖曲。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上述骨科入门的专科查体方法。(2)由专人收集临床各类骨折的影像资料,并将患者肢体骨折复位前的畸形,复位后的肢体外形照相,让学生有鲜明的直观的第一印象。然后观察骨折前后的X片或CT影像资料。我们经过近十年的临床资料的收集,基本上收集完善了四肢各类骨折的图像,而少数少见骨折通过网络及其他途径进行收集。一般骨干的骨折较为简单,关节内和近关节的骨折通常都有CT三维重建图像。少数复杂的Neer四型肱骨近端骨折、胫骨远端Pilon及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依据三维重建图像体外复制骨折模型供学生直观观察学习,如有类似手术病例则能充分理解和掌握术中手术者复位和固定的基本原则。(3)骨折治疗的视频资料:目前临床医疗环境环境下,学生能直接上台参与手术的机会越来越少。在尽可能让学生上台参与手术的同时,对一些临床常见病和典型骨折病例由教学干事进行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摄像供学生观摩和学习,让其对手术有初步的印象以增加学习的兴趣[4]。①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Colles骨折为临床常见骨折,部分手法复位过程包括手摸心会、折顶、端提按捺等手法,而复位后的小夹板和石膏固定操作方法也在视频中有所体现。②手术视频:股骨粗隆区骨折:患者术前如何安放在牵引床上,消毒和铺巾。如何在牵引床辅助下闭合复位,采用闭合微创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股骨粗隆区骨折的全过程。让学生充分了解微创手术的内涵:创伤小、患者康复快、骨折愈合率高,接受微创的理念。

总之,我们近年来不断完善骨折的临床X片、CT等影像资料的收集,制作典型病例的手术视频,结合大体骨骼解剖标本的教学,上述方法有机的结合,有序地贯穿整个骨科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教学过程。在学生建立良好的运动系统骨骼空间概念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的教学和丰富的骨折X片及CT影像资料和骨折的直观视频及手术资料的观察和讲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为学生以后的临床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敏,刘超,郝勇,等.骨科教学迁移理论应用设想和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26(1):21-23.

[2]王子明,王爱民.医学影像与创伤骨科教学[J].医学教育探索,2006,5(8):759-76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