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1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关于畜牧业养殖,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正文】
山西省祁县是农业大县,畜牧业发展位居前列,为了进一步促进祁县畜牧养殖业向规模化、全程机械化、高质量发展,由祁县农机中心分管机械化副主任为组长,办公室和推广站工作人员组成调研组,针对全县猪、牛、羊、鸡养殖机械化现状,深入到全县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区、养殖公司进行了关于畜牧业机械化发展需求情况实地调研,通过调研,对全县畜牧机械化情况全面摸底,现将调研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祁县畜牧业养殖基本情况
祁县畜牧业发展位居前列,养牛产业尤为突出,是“三晋养牛第一县”,今年全县畜牧业经济运行平稳,据统计年报,今年全县生猪存栏8.68万头,出栏15.45万头;牛存栏5.95万头,出栏9.56万头,奶牛存栏2.19万头;肉牛、奶牛存栏名列全市前列;羊存栏16.6万只,出栏15.4万只。蛋鸡存栏200万只,肉鸡存栏 99万只,出栏454万只,奶产量80735吨,禽蛋产量27978吨,肉类产量40564吨,畜产品综合产量149277吨。畜牧业生产整体平稳,稳中有增,猪饲养量比去年增长4.3%,羊饲养量比去年增长6.6%,鸡饲养量比去年增长10.8%,禽蛋产量增长21.6%。畜牧业总产值达35亿元。
到今年年底,我县标准化肉牛养殖场发展到65个,奶牛养殖龙头企业6个,生猪标准化育肥场发展到87个,饲养量在5000只以上的蛋鸡养殖场37个,10000只以上的肉鸡养殖场22个,100只以上的肉羊养殖场321个。
适宜的气候,便利的交通促进了全县畜牧业的发展,使祁县成为真正的“牛”县。随着养殖机械化的发展,农机与养殖融合,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大力推动了畜牧业技术集成化,劳动全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发展成熟的现代化畜牧业发展模式。
二、畜牧养殖业规模及机械化现状
项目实施促进了全县畜牧业发展壮大,今年畜牧业把规模养殖发展作为作为落实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要求,推进“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合理利用上级各类扶持资金735万元,扶持龙头企业投入“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充分利用非承包耕地、荒地等可以列入“五地一产”类型的土地发展规模养殖业,今年集中利用非承包耕地、荒地等可以列入“五地一产”类型的土地近800亩,新建成标准化猪场5个,增加仔猪生产能力2.5万头,育肥猪3.5万头。新建成肉鸡场2个,新增肉鸡出栏250万只。扩建3万只以上蛋鸡场五个,新增蛋鸡存栏20万只。新建200头以上肉牛标准养殖场五个,增加肉牛出栏1500头。新建出栏5000只肉羊标准化养殖场一个。出栏百万只的肉鸡场、出栏两万头的生猪养殖场是迄今为止我县规模最大、标准化程度最高的养殖企业。另外,今年内蒙优然牧业已与县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北左村规划土地500亩,将于近期启动存栏达5000头的奶牛标准化养殖场建设项目。我县的畜牧业作为联结土地、林业、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的中间环节,在“五地一产”入市改革、激活农村资源、促进乡村振兴中发挥出了明显的示范和带动效应。
畜牧业规模化发展亟待畜牧机械化提高,畜牧业分为鸡、牛、羊等全程机械化的作业环节集中在饲喂、粪便处理、环境控制、挤奶等环节。畜牧业饲喂机械化水平较高,但部分环节依然靠人工完成,畜牧业全程机械化水平有待提高。生猪养殖,从饲料粉碎、搅拌、喂养、供水、出粪等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但在粪便处理方面还存在机械化短板。牛羊养殖,使用的主要机械设备有小型粉碎机、搅拌机、铲车,牛喝水、清饲料收获机、清粪车、拌料机、撒料车基本实现机械化,粪便处理机械化有待提高。养鸡业使用的机械有负压风机、上料行机、利粪机、循环泵、铲车、纵横向传送带储粪设备、料塔、温控设备、环控设备、粪化处理机,缺少鸡蛋捡拾机械等。畜牧机械方面输送卧床设备、饲料清扫机、鲜奶运输车先进机械化设备需求量大,养鸡捡蛋环节需要机械投入。存在的主要问题:①全程机械化水平比较低,部分环节依然靠人工完成;②机械设备与国内外先进机械设备差距较大;③冷藏储存运输设备经济性、适用性不足。
三、促进畜牧养殖业机械化发展的建议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10-0045-02
根据铜川市畜牧兽医局《关于开展新常态下畜牧业发展问题调研的通知》(铜牧局发[2015]3号)要求,我局组织人员对新常态下印_区畜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1 当前印台区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我区畜牧业按照“稳定生猪、蛋鸡,大力发展肉(奶)牛、肉羊”的发展思路,采取多项扶持措施,实现了畜牧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的转变,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1)养殖规模水平提高。截至2014年底,全区生猪存栏2.244 7万头,出栏3.56万头,较2011年分别提高0.6%和7.7%;肉鸡存栏4.8万只,出栏14.1万只,较2011年分别提高17%和15.6%;蛋鸡存栏110.1万只,较2011年增长9%;肉羊存栏1.464 6万只,出栏1.351 6万只,较2011年分别提高32%和9.9%;奶牛存栏396头,较2011年增长32%。
(2)生产方式加快转变。在畜禽数量增长的同时,养殖方式也由传统的农户分散饲养方式向现代的规模饲养方式转变,集约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创建以来,共创建部级标准化示范场2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3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场2个。规模养殖场、家庭适度规模养殖场所占比例也不同程度地得到提高。
(3)财政资金对畜牧业投资进一步加大。2010年,省级及以上财政扶持畜牧业的资金仅75万元,而2014年,省级及以上财政扶持畜牧业的资金达450万元,比2010年增长了500%,市、区财政资金投入也逐年提高,并有力地带动了社会投资地增长。
(4)良种繁育体系不断加强。近年来,印台区先后引进了荷斯坦奶牛、秦川牛、布尔山羊、小尾寒羊、长白猪、大约克猪、杜洛克猪等10多个国内外畜禽良种,使全区规模养殖场(户)的良种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肉牛、肉羊、家禽的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70%、65%和95%以上。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总投资264.5万元的印台区种公猪站建设项目进展顺利,目前土建工程已完成70%以上,部分仪器设备采购已到位。
(5)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一是加强了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形成了区、镇、村三级畜禽疫病防控网络;二是加强了养殖基地畜禽投入品的质量安全监管,采取“一对一”监管模式,对27个养殖场进行了日常监管,确保了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强化了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形成了区、镇、村技术推广网络,规模养殖场、养殖大户都有技术人员进行包抓,切实解决了畜牧养殖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难题。
2 印台区应对新常态下畜牧业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1)积极探索生猪养殖产业联盟。通过构建“龙头企业+规模养殖场”的产业联合体,破解养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使联合体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盟,以此延伸生猪产业链条,实现规模效应。目前,在区农业主管部门的协调下,瑞民公司正积极与区内哼瑞猪场、睿娟农民养殖合作社、鑫丰塬养殖有限公司就有关合作事宜进行磋商。
(2)政府部门搭台,为企业之间交流、合作服务。区畜牧主管部门通过每季度举办一次畜牧生产形势分析座谈会,促进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取得了明显成效。2014年共召开了生猪、蛋鸡、肉羊、奶(肉)牛四场专题座谈会,参加会议的养殖企业共45家。通过这一平台,一方面使企业能够及时了解国家扶持畜牧业的相关政策和行业动态,及时调整自己的养殖结构;另一方面,又为养殖企业的沟通、交流提供了便利,深受企业的欢迎。今后将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3)及时上报有关畜产品供求信息。今年初,印台区生鲜乳生产、销售等出现了一些问题,按照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相关人员积极深入相关企业和养殖户家中进行调查,并按要求及时上报了有关数据,为上级机关正确决策奠定了基础。
(4)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受国家政策的影响,目前,土地已成为制约印台区畜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要求养殖场尽量按照“上山、进沟”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努力缓解畜牧业用地的压力。
3 加快推进新常态下畜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尽快实现由散养向家庭农场、标准化养殖、生态化养殖和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升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在生产结构上,加快发展食草动物,突出发展特色养殖;在产品加工上,加快发展精深加工,提高畜产品附加值。
(2)加快构建新型畜牧业经营体系,建立健全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支持加工企业通过订单收购、建立风险基金、返还利润、参股入股等多种形式,与养殖户结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和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摘要:近年来,五十三团积极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畜牧养殖,对本地区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介绍了五十三畜牧业发展概况,分析了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 :五十三团;畜牧业发展;对策
根据师市《关于加快推进2013年师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办法》的要求,2014年五十三团党委严格按照师市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创建中提出的要以专业合作社、规模化养殖小区为基础,走专业化、规模化养殖,建设标准化畜禽养殖基地的路子,通过托管、寄养等方式的转变和安排部署,团领导班子对畜牧业发展中查找出的突出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和深入研究,明确产生问题的主客观原因,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总体思路。
1 畜牧业发展概况
第三师五十三团是第三师主要的肉羊生产区,2013年末羊存栏数达到5.7万只,是第三师养羊规模最大的团。第三师五十三团也是第三师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团,团场职工本就有畜牧养殖的习惯,据不完全统计,在五十三团辖区,职工庭院养羊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30%。羊在全团牲畜存栏中占91.93%,对提高职工收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国家、兵团和第三师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精神和要求,以及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扶持政策和对口援疆工作的逐步开展,五十三团畜牧业迎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目前,五十三团把畜牧业发展重点放在推广引进肉羊优良品种,按照“生产高效、资源节约、质量安全、环境友好”为基本条件进行生产,通过增加能繁母畜存栏数量,提高出栏率作为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而大力发展畜牧业产业是发展经济、调整五十三团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更进一步巩固了畜牧业在五十三团农业中所占的比重。为此,五十三团确立了“全力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积极把畜牧业从农业中凸显出来”的发展目标,把畜牧业纳入加快推进五十三团现代农业发展战略规划当中,按照农牧结合、种养一体化的经营要求,加大标准化、规模化畜牧养殖基地建设力度,不断提升畜牧业养殖规模和效益。通过畜牧养殖2013—2015年产值分别达到1.05亿元、1.8亿元和2.25亿元,实现纯利润4 200万元、7 200万元和9 000万元的总体思路。目前,五十三团畜牧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发展势头强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畜牧业发展越来越引起各级的高度重视。畜牧业作为大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一直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畜牧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师市党委1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同时提出要“加快标准化养殖场建设”;五十三团作为兵团贫困团场,兵团将在政策、科技、产业化和项目建设等方面进行重点倾斜扶持。(2)畜牧主导产业日渐突出。2012年,全团牛、羊、猪、禽存栏分别为0.23、6.58、0.18万头(只);肉、蛋、奶分别达到1 300、133、800 t;全团畜牧业产值达到4 89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98%。通过产业结构调整,2013年全团牛、羊、猪、禽存栏达到7.04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增长14%。(3)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一是标准化养殖场区建设成效显著。2013年,五十三团争取畜牧项目资金400万元,完成了3个规模养殖小区改扩建项目建设;二是养殖小区设施不断完善。全团共建成养殖示范户400个,每个养殖示范户能够养殖羊100 ~ 200只;三是采取生态放养与集中育肥相结合、特色养殖与风情旅游相结合,到2015年肉羊养殖规模达到年存栏20万只,为实现五十三团现代畜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调研发现,五十三团畜牧业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而且发展潜力巨大,但五十三团仍存在一些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焦点、难点问题。
2.1 管理体制不完善
畜牧业是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朝阳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五十三团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下,在兵、师、团大力推行产业优化调整和连队转型的大环境中,探讨畜牧业管理体制改革问题,是必要的和有益的。目前,发展现代畜牧业,现行的管理体制还存在如下弊端:(1)主体不明确,不能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削弱了畜牧业在整个农业发展中的比重。(2)农牧合一的管理体制,不利于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实现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多年来,畜牧兽医站都是在团农业科的管理下发展。这种将畜牧业并入大农口的做法,反映了以农业(种植业)为主,畜牧业处于附属(副业)地位的传统农业观念,忽略了农业与畜牧业互补可循环发展的特点,结果必然制约生产力发展,影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
2.2 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
一是五十三团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文化素质较低,缺乏懂管理、会饲养、专业技能强的带头人,制约了五十三团现代畜牧业发展;二是农牧职工还是沿用传统粗放饲养的养殖习惯,饲养各阶段不能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步伐,影响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2.3 产业化水平低
由于在畜牧业发展中的产业化、规模化水平低,特别是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在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还没有形成产业链,企业和农牧工利益联接机制不紧密,不能形成有效的“合作社 + 基地 + 农户”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造成了市场竞争乏力,产、供、加、销衔接不畅,影响了畜产品深加工附加值和综合效益,严重制约了五十三团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2.4 养殖小区建设管理有待加强
当前作为实现人畜分离、规模发展的主要途径,五十三团养殖小区的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发展较快,促进了畜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进程。但在养殖小区的建设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是生产和建设标准不统一、基础设施不配套、疫病防治措施不严格、组织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和环保投入少等方面。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出台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管理规范,加强引导和管理,以充分发挥其在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和生产水平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2.5 科技水平有待快速提高
长期以来由于畜牧生产小农经济意识以及政策性科技投入少等因素,致使难以开展具有商品生产价值的科技工作,畜禽良种繁育、健康养殖和科学防疫等方面存在与良种、良方不配套等现象。目前,五十三团畜牧业科技贡献率不足20%,畜牧业发展提高空间还很大。
3 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建议
3.1 抓好组织结构建设
畜牧业是团场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引起团党委的充分重视,团党委应该对畜牧工作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关心;要抓住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机遇,解决好基层畜牧兽医站的机构完善、人员配置、福利待遇等问题。为实现畜牧业跨越式发展,人才是发展畜牧业的首要保障,通过与大专院校签订协议、定向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或以新办教育基金为本团畜牧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为畜牧业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2 抓好标准化场区建设
大力发展规模饲养,加快建设标准化、产业化、集约化和生态化的畜禽生产基地。用活用好兵团、师市扶持畜牧业发展政策和资金,引导养殖场户和社会资本依托龙头建设基地、围绕市场建设基地,新建场区一律按照标准化生产设计,同时引导中小饲养场户向标准化场区集中。引导龙头企业与场区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标准化畜禽生产基地和龙头加工企业积极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认证,培育知名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
3.3 抓好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按照“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的原则,加快发展合作社等各类民间合作经济组织,为养殖场户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支撑和销售服务,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合作经济在畜产品市场营销和开拓中的中介作用,积极做好养殖场户与龙头企业、销地市场签定购销合同的工作,组织联络开展畜产品的远距离运销,稳定销售渠道,拓展销售空间。
3.4 科技培训方式要不断创新
在发展畜牧业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和运用好新科学技术的优势,定期开展畜牧新科技的培训工作,大力提高农牧职工的综合素质与基本技能。通过课堂讲授、交流研讨、现场指导三结合的方式,重点培训“管、防、检、加、销及市场信息获取”方面的知识,培养新型农牧工的典型,使五十三团畜牧业呈现“管理专业化、养殖规范化、产品标准化、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提高畜牧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为五十三团畜牧产品走出本团、走出三师建立绿色通道。
3.5 积极培养自有专业技术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