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2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心理与心理学,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引言
社会不断进步,伴随着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不同,对人才的要求不断增多的情况下,更应该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指导,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现阶段高职院校多以培养学生专业化技能为主要的教学目的,而在教学的过程中相应的心理指导和心理干预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在心理层面上完善学生的素质发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网络环境下提高学生的心理教学质量的途径变得多样化,在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干预和引导之后,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发展,使学生更加直观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而对自己的未来明确的规划和认识。
2网络环境下高职心理学教学与心理干预策略分析
在高职院校中,学生的心理情况因情况的不同也有了很大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和心理干预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现阶段高职学生存在厌学以及情绪不稳等问题,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未来的认识,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进行有效的心理学教学与心理干预对现阶段的学生有着重要积极的意义。
2.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意识
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专业性人才,在人才的培养和指导上有着很强的专业性,而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的教育也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而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心理指导更针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进行,给学生指明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就业趋势,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在现阶段的高职心理学教学中,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动机进行明确,为什么我们要进行学习,在明确了学习的动机之后,为学生指明未来的方向,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未来。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层面的指导中,教师首先应该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同时对学生的性格和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在多个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激励学生进行更好地教学,在心理层面上对学生进行指导,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基于这种明确的教学目的,采用多媒体和网络可以更加直观地为学生展示所学的内容,在多个角度走进学生的内心,进行深入的教学和指导。
2.2重视师生之间交流,完善课堂整体设计
在高职心理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对于心理教学指导的重要性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对未来的规划也比较模糊不清,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有效性。在进行心理指导之前应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通过交流和沟通了解现阶段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从而在根源出入手对学生进行心理的指导。网络环境也给这种沟通和交流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学校可以建立一个心理咨询的平台,学生可以登录这样的平台与教师进行实时的互动,对现阶段所面对的困难和压力进行释放,而老师也可以更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在未来进行心理指导的时候也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是进行心理教学的基础,同时也是提高心理学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网络环境可以使这一过程变得更具有多元化,同时也更加便利。
2.3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进行正确的心理指导
心理学教学和指导是针对现阶段学生心理层面上出现的问题进行的,同时也为学生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更加引导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和品质,拥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能力。而在进行心理指导的过程中也需要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同时也可以对教师进行相应的评价,这对完善教学机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在心理学层面上,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一评价机制对教学中出现的不足进行反馈,同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学生也可以利用这一平台提出自己所感兴趣的心理学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对心理学教学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心理学教学和心理指导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这种心理的指导也变得更具有个性化和多元化,在对学生进行有效保护的同时,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指导和干预,提高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加强学生的学习意识。
3结语
网络环境下给心理学教学提供了很多的教学方式和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和方法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时进行的心理教育和干预也会更加有效。有效利用现阶段的网络环境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晓莉.高职学生挫折心理的形成及调适方法研究[J].科技信息,2010,(10).
[2]李磊.高职学生就业倦怠现状及对策[J].河南农业,2014,(18).
积极心理学的缘起可以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路易斯•特曼(Lewis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C.G.JUNG)部分关于生活意义的探索。积极心理学学者赛里格曼就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期间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和思想,此后更多学者开始研究积极心理学。斯奈德(SnyderCR)和洛佩兹(LopezSJ)2012年出版的《积极心理学手册》,标志着积极心理学理论体系形成。笔者通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积极心理与荣格的分析心理异同进行对比和总结,有利于帮助学者们进一步理解积极心理学及其应用。
一、积极心理学概念“心理复原力”与分析心理学“自性”
心理复原力(resilience)又称作心理韧性,心理弹力,与个体的动机、情绪和行为的能力,以及潜能或者特质有关,代表了个体从消极经历中恢复过来并且能够灵活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能力。是积极心理的核心概念和心理资本之一。积极心理学是要对最理想的人类机能进行科学的研究,其目标是发现使得个体、团体和社会良好发展的因素,并运用这些因素来增进人类的健康、幸福。2001年开始我国就已经有学者关注到积极心理学,直至2006年学术期刊中关于积极心理学相关内容的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尤其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关注,究其原因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研究中,心理工作者的困惑与成长有关,作为高校心理工作,心理工作者们反思不应该沦为“救急”工作和心理应激的处理,而需要把心理工作前移到预防和普及,以及如何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这一需求和反思使得积极心理学迅速的在教育系统得到关注和一定程度的发展自性(self)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核心词汇,荣格在荣格文集中说自性是我们生命的目标,它是那种我们称之为个性(individuality)的命中注定的组合的最完整的表现。荣格心理相信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颗种子,种子没有长成参天大树前我们永远不知道他的样子,但总有一天这颗种子会破土而出,象征性描写人类自性化过程,在其中我们隐约的可以看到积极心理学复原力的影子。由于属于不同的理论体系,所以荣格分析心理更加注重作为人格整体的自性描述和整合实现;而作为积极心理更多的从人格的内因和家庭、学校、社区等外因描述,也就是在哲学和对于人类社会整体来说,也正经历着类似过程,东西方正如一个人在两条道路上的探索,东方注重对内在的精神性的探求,西方注重对外在的物质世界的探求,从不同渠道和方向达到同一个方向,人类的心灵的完整。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由于其先天的与东方哲学的亲近,使得其在东方的现代传播与研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其与中国文化心理结合越来越呈现生机勃勃之景象。
二、积极心理学和荣格心理的“内驱力”
国内积极心理学者郑林科认为积极心理学的“内驱力”(innerdrive)由拉力和推力组成,推力是需要动机,是原始因,指向现实保障的需要;拉力是目标动机,是终极因,有满足产生激励效应;其中驱力的心理体验也即附属驱力、认知驱力和兴趣成为内驱力的重要组成,其中群体动力、激励理论、自我效能感对于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内驱力呈现正相关。根据动力人格理论,人格是指人的外在表现,所呈现出来具有稳定的行为方式和特质等内容,而在这些方式背后,有一种内在的驱动力(innerdrive)心理学家荣格(C.G.JUNG)一直强调集体无意识是建立在集体观念的基础上的,并且以“生命驱力”为前提。他认为内驱力就是一种生物信号,它是个体在环境和自我交流的过程中产生,并且具有驱动效应,给个体以积极暗示的作用。它的本质是一种无意识力量,来源于最原始的,最早期的人类积累,是整个人类历史经验的心理体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一种能够驱使个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内部力量。两者都强调了驱力对于人类心理的动力作用,但不同的是积极心理更多的在意识层面进行工作和干预,分析心理学更多的在无意识尤其人类集体无意识方面描述,正如荣格所说:我的兴趣不是治疗神经症,而是致力于使人走向内心的神圣事物。有趣的是一旦人和他内心的神圣事物发生了真实的连结,他就摆脱了疾病的诅咒。
三、积极心理学的“积极幻想”与分析心理学的“积极想象”
Taylor和Brown于1988年提出积极幻想这一概念:他们认为个体在生活中或面临威胁性情境以及压力性事件时所做出的一种对自我、现实生活和未来的一种过滤,主要过滤的是消极认知;这种过滤是以歪曲表征的方式投射进入个体自我意识之中。积极幻想代表了个体对现实的积极的把握以及寻求快乐的本能的观知觉,同时也体现了个体对自我价值和自尊的保护也即防御。积极幻想是当代积极心理学的一个研究主题,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有助于个体在威胁情境下或应激事件中获得良好适应。分析心理学的积极想象是一种心理咨询技术,其认为意象本身是具有自主性的存在,并具有独立的生命意义。两者都描写这种状态与意识状态的不一致,但一个从歪曲和扭曲意识描写,而另一个则认同为这本身具有自主和真实,也就是说由于两者对于意识的描述的出发点不同虽都处于类似状态,但中间建构机制却又有不同,却又最终认为对于人类的疗愈和发展确有积极意义。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与分析心理学无论从理论缘起、心理动力还是技术方法等方面有一些渊源,但由于哲学体系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又使得两个研究在不同渠道开展工作和论证,即建构起的发生发展机制不同,最终却又殊途同归,都强调了人类具有的积极品质和寻找以及整合。
中图分类号:R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3-0530-02
Integration of TCM Psychology with Modern Psychology
LIU Jia-qiang,WANG Mi-qu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Chengdu 610075,Sichuan,China)
Abstract:The psychology of TCM and modern psychology discuss a portion of people mentality,integration of them is holistic psychology. The key of integration personality frame of reference that be controlled by congenital Shen. The personality frame of reference is background of mentality and behavior of people.
Keywords:psychology of TCM;modern pysychology;personality frame;culture background
中医心理学是用中医理论和实践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心理因素在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而现代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这两门科学都是对同一个人的心理所做研究的科学,是对人的心理不同侧面研究的,而人的心理是一个整体的,所以这两门科学是可以结合的。
1 中医心理学的特点
中医心理学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的突出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它把人体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形与神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内外统一性,因而完整、活体、动态地看待具有情感思维的人及其疾病的反应状态,所以重视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中医理论体系中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这些心理学思想贯穿了中医的整体观思想,突出体现了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建立在脏腑功能基础之上的;同时人的心理活动有个体差异性,必然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中医心理学是从中医学这个母体中分化出来的学科。
中医心理学既不同于传统的中医学,也不同于现代的医学心理学,并有异于中国古代的中医心理学思想。它是在当今多学科研究中医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并与现代心理学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2 中医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结合的不同
《黄帝内经》建立的年代社会极端落后,人们尚处于原始社会,人们不可能看到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发展的现在状况,对人的意识也只能从原始功能方面进行论述;中医心理学是以心理的整体功能为主论述人的心理的,讲的是人的先天功能,而先天功能是人的自然本质,但是没有结合到人的社会本质,没有论述到人在社会中的心理及行为。人是社会整体的组成部分,自从人的产生,人就不再是自然的人。因此中医心理学应该从所存在的社会条件下论述人的心理以及意识、行为等,构建完整的人的心理行为模式,建设完善的现代中医心理学;这样中医心理学有较大的适用范围,更能适应社会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指导社会中的人的心理健康。否则中医心理学仅仅是一门不能适用社会需要的学问。
现代心理学是从人的大脑的具体结构为生理基础论述,论述了人在社会中各种行为性格等,这是人的后天功能,对人们的各种行为意识均有科学的描述,对人类心理健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但是现代心理学没有与人的整体功能结合在一起,没有指出人的根本的社会本质,所以也是有非常大的缺陷的。
结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人的各种语言、行为以及意识思维等都是在人的元神的支配下进行的,元神是最根本的自我。而心理的进行是在社会背景条件下的,一切心理行为都有社会背景的,社会背景形成了人的心理参照模块、人格参照模式,人格参照模式下的元神系统构成了人的社会自我,心理的行为是在元神的支配下通过心理模块进行的,以此结合这中医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人的心理问题。佛学对人的心性理论有深刻认识,但是借鉴之前必须彻底抛弃佛学所具有的唯心思想,心性理论中性与元神相关,而心与元神、元神支配下形成的人格参照模式有关。
3 中医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结合的关键点
心理的本体是人的元神,元神是由心(为主)之气升华而产生,与其它四脏之气升华合而生之。在元神的支派下产生各脏腑器官局部之神,在肾为志,在脾为意,在肺为魄,在肝为魂,在心为神。元神居于脑,是神的功能的综合的集中表现。识神是元神的活动过程和内容,是元神的功能表现。
元神的功能:元神的功能可以分接受信息,加工、储存、提取信息,发放信息3个方面。人出生时意识是白净的,但是在人从出生开始,人就在不断接受信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不断学习,不断加深信息,积累信息,使元神中的信息不断强化与激活而得到强化,最终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人格参照模式。这个参照模式一旦形成,就形成了新进入的信息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人各种意识、行为的模板,形成了特定的性格参照模式。
人的性格模式是在元神支配下形成的,但是性格模式一旦形成就对人的元神、人的生理发生作用,形成了人的后天行为的文化背景和模式。人的性格模式与人的后天社会文化环境有很大关系,它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4 中医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是功能与应用的结合
元神是人的整体功能,人的五脏情志、七情等都是人的元神功能的一个方面,但是这些情志的发生必然受到人的性格模式的影响,性格模式又决定了情志的发生模式。中医心理学仅仅论述了人的心理的功能方面,对于功能的应用没有认识到。现代心理学讲述了心理发生模式的后来的发生以及结果,是人的功能的应用,没有认识到人的功能及其根本。所以中医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都是不是完全的,各讲述了人心理的一个方面,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人的心理整体过程。
5 人格参照模式与七情病
人格参照模式是元神功能的调节方式,它影响和调节元神功能的发挥,在统一中构成了人的心理整体。在后天生活中,由于人接受了外在信息的影响,元神行使了它的功能,如果人格参照模式不能接受这种信息,而内化不足,这就在人格参照模式中形成了滞点,这个滞点构成了新的人格参照模式,滞点在以后的生活中可能不断扩大,以致影响了元神的功能,这就是情志病,甚则造成抑郁病或者精神病。与五脏对应,五脏是模块化的,由对应的网络模块构成,同理人格参照系统也由相应的心理模块构成。心身相合,不但是元神,而且也包括人格参照模式。所以,意识上的情绪处理不好,形成人格参照模式的滞点,影响来功能的发挥,日积月累可能造成身体的疾病。
人的心理在当今社会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现代心理学、中医心理学都有各自的认识,但是它们又不是完全的,正确的认识是将它们结合起来,建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整体的心理学体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