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医学教育现状

医学教育现状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2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医学教育现状,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医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高度结合的综合性学科体系。其研究对象是人,因此,医生不仅要了解健康与疾病的关系,而且要了解疾病的主体-患者,更要了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医学已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换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为医学学科领域不可或缺的基石[1]。人们日益增加的人文关怀的需求与诊疗过程中临床医师对患者缺乏应有的尊重和人文关怀之间的矛盾,也使我国医患矛盾越加突出,甚至出现一些极端事件。因此,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使其在学习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人文素养是非常必要的。

1什么是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指与科学素质相对应的人的基本素质。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解释,在教育过程中,个体将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各种理性意识、理论阐述和实践规范,它包括对人的立身处世的现实规范,也包括人的精神和价值追求的理论升华[2]。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教育活动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2我国目前临床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的临床医师的人文素质存在很多的问题,具体分析大体原因如下。

2.1历史的原因

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尤其是近年来现在科技的发展以及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使得疾病的治愈效果大幅提高,这促使医学生更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临床技能的训练,使医生对医学技术和疾病本身的过分关注而忽视了对疾病的主体——人的关注。导致医学院校缺乏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了医生缺乏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医患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这也是目前医患纠纷增多的原因之一。

2.2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虽然开设了人文课程,但选修课比重在增加,课程设置向“小课程”方向发展,各校课程设置标准不一、结构不一、学时多少不一、课程门类不一,需要完善课程设置方案,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4]。时间上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主要集中安排在医学院校的低年级,这一时期的学生还未接触到临床实践,缺乏对病患的理解,无法很好的理解医学人文素质核心,更不可能将所学的人文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对人文素质精神在临床中的作用体验不深。

2.3师资力量不足

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施教者主要是医学院校的教师和临床医生,任天波、张焜等[5]的研究发现临床医师医学人文素质薄弱,缺乏医者仁心的人文理念、哲学辨证思维、综合医学人文素养、心理沟通艺术、法律意识等。因此,在临床医师教授临床知识时不能很好的对医学生灌以医学人文教育,不足以引起学生注意。

3如何提高医生的人文素质

(1)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提升医疗团队的人文素质水平。目前,针对我国医疗事故高发的现状及我国医学院校及执业医师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薄弱和缺失情况,国家应该设立严格的医疗法规,不仅对提高临床医师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可,还有利于对医学生的培养,从本质上重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2)调整对医学生的培养计划,合理设置文理课程、丰富教学方式方法使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相结合,贯穿在整个医学教育与临床执业过程中。当前,教育界正在进行教学改革,医学院校也在探索医学教育的可行之路。针对临床上执业医师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更应该着眼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形成与医学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既要有医学伦理、医学心理、医学史及医学法律等的基本课程,并渗透在医学专业课程中。课程要求上,不能只作为考查课程,还应增加课时,提高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要求。而在教学方法上,应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到各种教学改革中,将对学生的人文情怀的启发和思考贯穿在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甚至可以让学生以患者的身份走入临床,深刻体验患者在就医过程中遭受的种种不易。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文关怀精神引起医学生的重视,使他们在学习医学知识和技术的同时,不断提高并形成自身的医学人文素养。(2)重构临床医师医学人文教育模式、加强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培训教师。任天波、张焜等[5]指出建立临床医学人文执业技能培训基地,重视临床医师的人文执业技能培训,对医师的上岗应该提出一些新要求,把“双证制”(医师资格证和医学人文执业技能合格证)作为医疗机构行业就业的必备要求,将是提升医学人文素质的一个把关口。对医师进行医学人文执业技能培训和考核,是提高医师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特别是从业以后加强医学人文素质培育,时刻不断的提醒临床医师的注重自身的人文素质提升,有利于强化医师医学人文执业的理念。提高临床医师的医学人文素质水平,加强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能大大减少医疗纠纷,缓解社会矛盾。只有加强对临床医师的人文素质教育,培训老师才能确实有效的提升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

4展望

随着以人为本的医疗模式的建立,随着医疗改革地不断深化,以及医学教育改革地推动,医学教育全面发展,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培养高质量的医药卫生人才的必经之路。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也有利于缓解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事实证明只有“仁心”才有“仁术”。

参考文献

[1]马存根.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理念与实践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3,8(6):31-33.

[2]王瑛.当代中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3]沈湘平.高度重视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19-121.

[4]崔明辰,刘国良,王福青,等.42所院校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分析,中医教育,2014,33(5):67-69.

篇2

2结果

2.1一般情况被调查的乡村医生共356人,其中男181人(50.84%)、女175人(49.16%),平均工龄18.86年,平均年龄40.56岁。本科27人(7.58%),大专147人(41.29%),中专139人(39.04%),其他(高中或初中)43人(12.08%)。有执业(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证201人(56.46%),无执业(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证155人(43.54%)。中级职称37人(10.39%),初级职称136人(38.20%),无职称183人(51.40%)。

2.2乡村医生全科医学教育培训项目必要性从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乡村医生能清楚地认识到参加全科医学教育的必要性,接受全科医学教育的态度是积极的结果显示在全科医学教育培训项目必须性上,认为学历培训、农村常见病、多发病诊断和治疗、执业(助理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常见急病的处理和院前急救知识、临床用药、专题讲座、职业院护很必要的比例较高,认为各项很有必要的为61.52%~91.01%,仅有0~19.10%认为全科医学教育没有必要。

2.3乡村医生全科医学教育需求调查由调查结果可见,乡村医生中赞成短期培训学习占73.88%(263人),半脱产学习者占12.92%(46人),赞成脱产学习和业余自学的人数较少,仅占总人数的0.84%(3人)和12.36%(44人)。赞成在高等医学院校学习者占69.38%(247人),在市级以上医院学习者占30.62%(109人)。2.4影响乡村医生全科医学教育的原因356人中有217人不同程度存在妨碍因素,139人无妨碍因素,在存在妨碍因素的人中,结果显示无时间和精力及缺乏规范化要求(26人,11.98%)、缺乏适宜全科医学教育形式(86人,39.63%)和医务繁忙(63人,29.03%)是阻碍乡村医生参全科医学教育的主要因素。

篇3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205-02

成人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为人的持续发展、差异发展、终身发展提供服务。成人医学教育是对有一定工作经历的成人进行的医学再教育,能有效地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和医疗水平。成人医学教育的对象在年龄、心理、知识结构、社会经历上均与普通医学教育的对象不同。本文通过对我校成人医学教育学生的调查,了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研究,希望能够改进教学与管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一、成人医学生的现状特点

1.成人医学生的学习优势。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储备成为有效的学习资源。成人医学生大都经过了中专和专科阶段的学习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自学能力。积累下的宝贵经验使其理解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强,能够很快掌握学习内容,并学以致用。成人医学生的学习目的很明确: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成人教育的目标重在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同理,成人医学教育也不能丢掉这个原则。有的希望补充新知识,有的需要补充知识断层,提高层次,有的希望学习新技能或者强化原有技能。明确的目标能够促使其在学习当中有高效的行动。他们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情境学习者,成人医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由于成人学生在职性的特点,他们在接受教育时总是带着问题而来,在学习每一门课、完成每一阶段的学习后,都希望解决一些问题,有明显的收获。同时在学习中不断地形成各种情境推理,借此对个人经验发生质疑,对自己的实践进行阐释。通过这样不断地循环往复,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成人医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学习时间少。成人医学生承担一定的社会和家庭责任,具有多维社会角色,可支配的时间较少。他们为完成学业付出的精力和体力远远超过普通在校学生,这些现实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学习的有效性,从而影响其学习效果。学生个体差异大。成人医学生来自不同的工作单位和不同的工作岗位,经验背景不同,实践差距很大;他们的专业基础不同,知识层次、结构层次不齐;年龄跨度大,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记忆能力各有不同。这种现状导致不同学生对同一学习内容的主观感受和难易程度不同,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实践能力强,理论知识薄弱。成人医学生通常接受系统教育的时间不够,离开学校时间较长,以前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也有所淡忘。但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学中要扬长避短,突出三基,加强系统化的理论教育。人文素质欠缺。成人医学生重视学以致用,重视技术化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相对缺失。知识面专深但广博欠佳,综合及创新能力不强。他们强调自我成才,追求自我奋斗,对理想、信念教育,德育教育比较淡漠,在公共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及人文素质的提高等方面要进一步加强。

二、对成人医学教育问题的分析

1.参加成人教育的原因。学生参加成人医学教育学习的原因复杂多样,部分学生想通过学习提高业务知识,增强自身社会竞争力;部分学生的主要目的是拿文凭、升职称。主要目的是拿文凭、升职称的学生占大多数。他们中多数人在县市级中小医院或乡镇基层医院工作,基本上都是中级或中级收下职称,而多数医院规定有必须拥有本科学历方可晋升副高职称,为了以后的职称和评级,学生必须得获得学历。

2.课程问题。成人医学教育课程门类多,要求记忆的内容很多,而成人教育真正授课的课时数相对较少,一般只有周六周日上课。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工作年限不定,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同,因此在设置培养目标及课程内容上有一定的难度。

3.到课问题。学生的到课率不高,上课不准时。由于成人教育的学生平时工作繁忙,他们中大多已参加工作多年,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临床经验,甚至有些在单位科室中担任骨干。而除了面对工作的压力,有的学生还有一定的家庭负担。上课时间经常与工作、生活时间冲突。实际承担教学任务的多为年资较低、实践经验较少的教师。

4.考试问题。成人教育的学生对有大量记忆题的闭卷考试有畏惧心理。成人医学教育考试的试题多由教研室自行命题,而成人教育学生也是临床工作的医务人员,他们很容易和任课教师建立良好关系,从而获得考试内容。成人教育学生与在校学生不同,他们有工作、有家庭,能够专门用于学习的时间不多。而且医务人员没有固定的休息日,所以身处在这样工作环境下的学生,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动力不足,而获得学历和学位的欲望却很强烈,想不劳而获,唯有铤而走险,考试作弊。

三、成人医学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1.优化教学过程。在教学组织安排上,尽量请高年资教师、医生担任教学工作。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尽量讲重点和难点,着重介绍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并增加专题讲座;增开一些学生实际工作关系密切的选修课;尽量开展案例教学。

2.实行严格的考勤制度,开发网络教学。针对成人教育学生的到课率问题,一方面要实行严格的考勤制度,同时把到课率与学科成绩挂钩。另一方面,开发网络课程教学。网络教育的优点在于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学生有时间,可随时上网学习,缩短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缓解学生的工作和学习的矛盾。

3.改革考核方式。考试时采用主干课程闭卷,其余课程开卷的模式,平时小测验、小论文也加入考核成绩。建立试题库,减少以记忆性为主的题型,增强理解性试题。在考试过程中应遵守学校的相关规定,严格要求,坚决抵制作弊行为。

虽然成人教育现今仍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但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的独特地位和作用不可代替。成人高等医学教育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创新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的理念,构建具有生命力的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新体系,才能不断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樊耀.对成人医学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及解决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0,(19):215-216.

[3]李军政.成人高等教育科学性探究[J].成人教育,2010,(276):39-4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