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1:5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儿科学和儿科医学的区别,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235-02
儿科学是研究胎儿至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保健及疾病防治的一门综合性医学学科。不仅有其正常的解剖生理特点,且在病机、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方面均与成年人有较大差异。针对这样的综合性学科,传统儿科教学的“理论靠课堂,实践靠病房”方式频现弊端,改革迫在眉睫,目前常見的改革方式主要有以下:“PBL”教学方法互动式大课教学、双语大课教学、典型病例示教法、模拟病人或角色扮演法、典型病案分析法、临床实践教学法、临床技能模拟训练等等,本文主要就PBL式教学进行探讨,PBL式教学其是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环节,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的,改变我们的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研究表明教学方式影响着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满意度和成就感),最终形成互动式、多层次、科学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PBL概述
PBL,是由美国医学教育改革先驱Barrows教授在1969年首创,在1969年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学将其引入医学教育,现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它是指在临床授课前期或临床授课的过程中,把问题作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着重把学习的内容赋予到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探讨方式来解决问题,学习问题中所涉及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综合分析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PBL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在设计理念、操作过程、实施效果等方面有着本质区别,两者相比PBL的优势在学生主体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严重欠缺,而PBL教学法有独特的优势,故已逐渐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研究方向,同时PBL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这与我国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模式不谋而和,在提高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全面发展。所以1986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原西安医科大学率先将PBL引入我国,1990年以来,引进PBL的院校逐渐增多,如原湖南医科大学、第四军医大学、暨南大学等这些院校在基础课、临床课和实验课中部分试行了PBL,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PBL教学模式实施
将PBL的理念应用于儿科学上,其学习过程可分为四段:教师背景知识讲解并提出针对性问题,学生针对问题收集资料,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问题的提出及其对老师的要求:问题是灵魂,课程内容被严谨地安排在这些问题之中,问题设计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如何设计有现实意义的、有价值的问题是对老师的一个考验,其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更要有纵观全局的大局观。具体要求如下:(1)问题必须能引出儿科学的概念原理;(3)问题要难易得当,考虑学生自身的专业课水平,符合学生可受用状态;(3)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动机,鼓励他们去探索;(4)问题应是开放的、真实的,具有前瞻性。比如小儿结核教学:可以提供“18月幼儿,咳嗽,低热6周”病史后,让学生追问问题以建立“原发性肺结核”的诊断、治疗、预后、预防及新进展等。所以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提高综合素质。PBL教学模式不同于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更加重要,除了授课还要引导学生在大方向上不偏离问题,同时要灵活变通,要做到因课制宜。学生和老师的有机配合,才能使PBL教学质量达到最佳。
收集资料:PBL强调问题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问题开展。它通过确定讨论主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在PBL教学模式中学生是问题的解决者和意义的建构者,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技巧与能力。如何搜集有利信息、有价值并紧扣主题的资料,然后进行信息的整合与处理,是复杂而艰难的过程。对学生有较高要求,故在PBL中,应循序渐进,有倾向地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同时要借助互联网,搭建儿科教学资源平台,平台上有大量的病例,涉及新生儿、血液病,肿瘤、免疫呼吸、心脏、消化、肾脏、神经、内分泌、急救、感染方面。以便学生搜集信息。
小组讨论:PBL中的学习小组一般由6—8人组成,若人数过多,部分学生会依赖其他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而不能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无法达到PBL的教学效果。且人员组成应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性以便形成较好的团队关系,并充分体现学生自身的特点,最佳效果是互补长短,小组中各成员应能充分发挥个人的知识能力水平,充分发挥个人见解的独道性,共同协作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在讨论的过程中可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三、问题解决的方法及程序
学生在进行PBL前应精心策划好解决问题的程序,学生可以PPT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方案,各自负责PPT的讲解,或通过多媒体教学、电视教学、网络教学等方式回答老师和同学的疑问和问题,并分工合作以推进解决问题。老师应鼓励每一个成员积极地参与讨论,帮助控制学习进程,根据情况给予适当的引导,防止离题太远或轻重倒置的现象出现,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做适当引导确保达到学习目标。在PBL中,学生应自主、积极参与学习。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PBL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考虑到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各个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主动性自觉性。
四、评价方式与结果
课堂教学是当前国内高等医学院校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能否获得系统的医学知识和深刻理解医学理论的内在实质,主要靠教师的课堂讲授来体现。但是,在西医院校中学生学习中医前,往往已接受了两年正规的西医教育,而中医学与西医学观察人体的手段与角度有很大不同,所以在西医院校进行中医教学不能生搬硬套中医院校的教学方法,要因地制宜,灵活而客观地重新调整教材,大胆取舍,不泥古,不离宗,使西医院校的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好中医知识,学到中医儿科的精华。
1 精心制定教学计划,引进科研新成就
西医院校的学生在学习中医前往往已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水准,而且中医学课时较少,往往要将中医院校几年的课堂讲授内容在短短的一学期内讲授完毕,又要考虑学生原来所学知识的差异等,教学困难较大。故要根据西医院校学生的特点精心制定教学计划,课程的设置既要考虑中医药理论的系统性及全面性,又要考虑突出主干课程,讲授时应深入浅出,把基本的原理和概念放在中心地位,主要阐述中医学最基本、最概括的观点,着眼于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及疑点难点,不仅要注意纵的方面,还要注意横的方面,加强章节之间的联系。如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既要阐明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又要重点介绍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和病理,特别要向学生说明中医脏象学说中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一系列的生理学和病理学概念。如肝主疏泄,主藏血,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肝与胆相表里。这里,肝与胆、筋、目构成一个肝系统。可见,中医所说的某一脏的生理功能包括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学、生理学中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又可分散在藏象学说的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要使学生理解中医藏象的思维模式,并借助该模式阐述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以后学习脏腑辨证及临床工作打下基础。同时要在讲授中医课程中时常融进一些研究的新动态,及时把新知识、新观念介绍给学生,充实教学内容。现代医学的研究已进入细胞、分子、基因水平,许多学者也对中医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沈自尹等[1]重点进行“肾本质研究”,研究发现肾阳虚证患儿尿17羟类固醇值低下,肾阳虚证主要发病环节在下丘脑,有特定的物质基础,补肾药能提高下丘脑与皮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mRNA表达水平。该研究结论可用于预防哮喘季节性发作,长期应用激素者撤除激素、减轻激素副反应等。又如在讲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一理论时,向学生介绍乐敏等[2]研究发现93.9%的肝炎患儿有不同程度的胃部炎症及溃疡改变,并随着病情及组织病理学变化而加重,从而认为胃黏膜和食管静脉的改变是“肝病传脾”理论的病理基础之一。这样可提高学生对学习中医的兴趣,培养他们关注科学新动向的习惯。
2 注重中医基础,突出儿科特点
学好中医,基础是关键。教学中反复强调中医的特点,让学生在阴阳五行、脏腑学说、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脏腑辨证、六经辨证中了解中医、学习中医。特别强调中医的辨证施治,让学生知道中医学中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十分重要。在教学中注意突出儿科重点,特别是中医针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强调小儿“稚阴稚阳”与“纯阳之体”的特点,对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易寒易热”“稚阴未长”“稚阳未充”的理论都一一阐述清楚,并且根据西医院校学生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3]。如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旺盛的生理特点,故小儿感冒发病急,传变快。对于一些急重热病,还常出现“逆传心包”的现象。小儿为纯阳之体,各种邪气易从阳化热,故临床上热证多且重,引起学生对小儿高热惊厥的重视。再如讲到“脾常不足”这一理论时从中医对脾胃的认识谈到儿童特殊的生理特点,大量列举临床病例,进一步阐述由于小儿“脾常不足”,故临床上小儿多见积滞、呕吐、泄泻、厌食等证,对小儿消化系统病证中医多从脾胃治疗着手,使学生能在今后的临床中灵活运用中医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4]。
3 创立“方药结合”,融会“中西贯通”
中医院校的教学一般均先进行中药的学习,然后再逐步深入地学习方剂。笔者根据西医院校中医课时少的学习特点,创立“方药结合”的教学方法,把中药学与方剂学合为一体,讲药结合讲方,以药带方,提高学生兴趣,方便记忆,有利于实践。如在讲解桂枝时,先详细介绍其功效、适应证与用量、配伍禁忌等,再增加一些现代药理和临床研究的内容,再带出以其为君药的方剂(桂枝汤),介绍该方的组成、功效与主治,最后再介绍由桂枝汤演变而来的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的组成和功效等。通过实践证明,这样的改革学生反映较好,使得教学更加灵活。
西医院校学生有较扎实的西医理论基础,如果提高他们学习中医的兴趣,学好更多的中医知识,他们将是一批非常有用的中西医结合之才。所以在讲授中医课程时适当融进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新动态,如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儿童常存在明显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及免疫调节功能紊乱,中医辨证为肺气虚,黄芪、人参、白术等补气药既能补益肺气又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临床上常常能获得满意的疗效。又如讲授到补肾药时,从“肾主骨”这一理论展开,可使用现代生化、内分泌、分子生物学等知识从微观层次阐释“肾”这一系统与“骨”的内在联系,从而阐述补肾药不仅能补肾益精髓,而且能调整钙磷代谢等。故对佝偻病、生长发育迟缓的儿童,临床上运用中药补肾能获得可喜的效果,使学生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学以致用。
4 注意讲课的系统性与实践性
讲课的系统性与书本的系统性一样要求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外,还特别要求重点突出,在系统讲授的基础上突出重点以及重点之间的内在联系[5]。如在讲解清热药时,重点讲授黄芩、黄连、黄柏三味药,既讲解它们的共性,又讲清它们的区别所在。在教学中笔者提倡少而精的教学原则,精选讲课内容、详略得当、以点带面,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在讲解儿童肺系疾病时,在辨证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讲解时就系统、重点讲解咳、喘、哮的中医辨证治疗。中医学是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首先要从讲课中得到贯彻,所以在讲解到常见病证的辨证施治时常常举一些临床病例,和学生一起讨论理、法、方、药的运用,培养学生运用中医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解方、药时,根据西医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从事西医儿科临床工作的特点,着重介绍中医的辨证施治,讲解临床工作中中成药的辨证应用,如感冒,根据中医辨证有风寒、风热的不同,风寒患儿可用川芎茶调散,风热患儿可用感冒退热冲剂、板蓝根颗粒等,这样能使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得心应手地运用中成药,不会因辨证错误而用错药。
5 注意教具的多样性与讲课的艺术性
教具多样化是提高学生听课效率必不可少的一环,笔者在教学中十分注重教具的多姿多彩,挂图、投影是常用的教具,不仅能帮助语言的表达,还可更好的体现讲课的中心。在讲到舌诊时制作了大量的生理与病理舌象幻灯,放映时学生反应活跃,大部分学生能当场消化舌诊的内容;在八纲辨证与病因的教学中放映教学光盘,形象、生动、直观、鲜明,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记忆。
课堂讲授是一种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活动,讲课的语言要规范、简练、准确、生动,不能照本宣读,要注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注意要适当地运用生动的描述和比喻等[6]。有时在课堂中还可适当穿插讲述中医典故,如“坐堂医生”“杏林”,麻黄“发汗用茎,止汗用根”,大黄“不可轻用”,中药对联及谜语等,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课效率。
总之,目前西医院校的中医儿科教学仍存较多困境。面对教育新形式和医学发展的新趋势,教师必须顺应潮流,“学无定法,教无定规”,不断积极探索、学习和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大胆改革,锐意进取,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培养,促进中医儿科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沈自尹,王文健,余瑾,等.肾本质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1):9495.
[2] 乐敏,陈建杰,赵钢.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胃黏膜的改变浅析“传脾”“实脾”在其治疗中的指导意义[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8,18(2):8890.[3] 王素梅.中医儿科教学体会[J].中医教育,1999,18(4):5961.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医学基础课程包括《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病理生理学是一门以生理学为基础,发挥着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桥梁的作用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整个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理,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是医学专业共有的基础课程。
医学护理专业高职高专学生的教育模式为“2+1”模式,即两年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一年时间在医院进行实践锻炼。由于护理专业就业后无论是本科生还是专科生,最后工作内容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而本科教育采用的为“3+1”模式,三年学习理论知识,专科与之相比,课时减少三分之一。此外,专业技术课程与技能训练衔接,就业需要硬技能作为保证,保障其课时的安排,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大力度缩减公共基础课程课时。目前,在精简公共基础课程的形势下,《病理生理学》在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和《病理学》课程综合为《异常人体结构与机能》一门课程,课时安排约为56学时,《病理生理学》所安排课时约为12学时。此外,很多院校护理专业在《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进度上采用临床专业的模式,忽视了两个专业学生就业后工作内容和性质的区别,以及两门课程对其后续工作的相关程度。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病理生理学在护理专业的学习中的重要性。
第一,课程的衔接。护理专业的《解剖学》和《生理学》阐述正常的人体结构和机能,是医学的基础;在疾病发生时,人体结构和组织的宏观与微观的变化等内容形成《病理学》;机体机能发生的改变及其改变机制则构成《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医学的本质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将一个处于“病理生理学”状态的机体恢复到或者接近“生理学”状态。努力则是后续的课程如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及临床专业的内科学、外科学等课程。
第二,人才培养的需求。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临床专业课程设置通常是《病理学》64学时,《病理生理学》为46课时,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也多采用这一比率,更甚者病理学课时与病理生理学课时比率大于3:1。但是护理专业应重视病理生理学程度大于病理学,其理由如下:首先,护士从业后不同于临床专业的医生,就业后每天需要解读大量检查结果,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病理学检验结果。某些疾病的诊断金标准就是病理学检验结果,临床医生必须高度重视。其次,护理专业不同于临床病理学医生,需要进行病理取材,其必须熟悉病理学,准确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病灶部位。最后,护理专业后续课程《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与临床专业的后续课程《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等相比,后续教学过程中重复病理生理学知识概率较低。总之,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不需要解读病理学检验结果;也无需准确选取具有代表性性的病灶进行病理学取材。因此,临床专业课程设置《病理学》的学时需高于《病理生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