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基础护理措施

基础护理措施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0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基础护理措施,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基础护理措施

篇1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21-02

基础护理课程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为以后学习各临床专业课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的工作能力。本课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与技能学生以后在工作当中,几乎每天都会用到。在护士执业资格证书的取得中,以及在各医院的招聘考试和职称晋升考试中,本课程内容都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本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发挥以及个人专业的发展。也对学生专业思想的建立和稳定、专业素质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本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适应临床发展的现象,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利于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的培养。

1.存在的问题

1.1教师不胜任教学

授课教师一般分为校内专任教师和外聘教师。校内专人教师大多是从各高校毕业的本科生或者研究生,这些老师从学校到学校,除了学生阶段的一年实习之外基本上没有临床工作经验,上课只能是照本宣科,课堂缺乏实例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不能将临床上的新知识、新技术很好的融于课堂之上、所讲知识陈旧。另外,这些老师没有工作经验,动手能力往往较差,实训课堂会出现自己“说的多、做的少”的情况。外聘教师大多是从各大医院聘请的护理骨干,这些老师临床经验丰富,但是缺乏授课的一些基本技巧,如:课堂管理、环节设计、板书设计等方面能力欠缺。另外,外聘教师对教学工作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对教学研究不深,高职教育理念僵化,授课效果也往往不尽人意。

1.2重视技能训练,忽视人文素质培养

新世纪的护理人员必须具备处理更多更复杂的临床问题的能力、健康指导的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独立获取信息和自学的能力及一定的科研能力[1]。但在基础护理实训课上,许多老师往往注重练习动作的规范化和精确性,忽视了在练习过程中对学生人文素质及其他能力方面的培养。练习时学生往往面对的是模型或者模拟人,学生练习时缺乏真实的感知,容易出现只做不说的现象,不和“病人”沟通交流,不善于体会患者的不适和痛苦,练习时动作粗暴没有“爱伤”观念。在模块上练习时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练习部位,忽略了人的整体性。另外,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对一些操作如:病人的生活护理、尸体护理等持排斥态度,课堂上老师缺乏对学生职业情感的培养、缺乏引导学生对护理学科正确的认识。往往使学生对护理职业产生鄙视的心理,学习的积极性下降。

1.3 实训条件有待改善

一是:目前普遍存在实训室的仪器设备落后于临床医院设备的情况。如:临床早以采用中心供氧系统而实训室还在练习氧气筒吸氧;临床上有些医院早已不用储槽存放无菌物品而实训室还在讲、还在练。这样就学生在校内学习的内容和临床实际相脱节,临床上使用的内容学校没有讲、学生没有见过、没有练习。校内讲的内容临床上早已见不到,用不上。学生进入临床以后有一段时间要重新学习和适应,进入临床实习后适应期变长。二是:实训室的仪器设备相对学生人数,仍显不足。目前各高职院校因为办学成本及经费等各种原因,导致不能给实训室投入更多的资金购买实训设备。实训课堂上往往是几名学生共用一套仪器练习,一名学生在练习时其他几名学生只能观看,有些操作时间较长的练习项目一节课有些学生只能练习一遍。这样就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练习,课堂上只能说“看会了”操作,而没有真正的“练会”,更达不到熟练的程度。

1.4 教学方法亟待扩充

目前,基础护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仍形式单一,尤其是实训课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基础护理实训课程教学中,一般采用的是教师示教,学生练习的教学法。比如在上实训课,实训老师为学生准备好示教用物,然后按照教材上的操作程序示范给学生看,之后学生进行练习[2]。这种教学方法只重视了学生技能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机械的完成操作,学生很少主动地思考。这种方法忽视了学生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不利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5考核方式有待完善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基础护理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试卷考核方法为主,而且试卷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较大,实训考核成绩只占总成绩的一少部分。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太重视实训课,认为实训课堂只是理论的补充和辅助,影响了学生上实训课的积极性。有些学校期末考试采用了实践考核,但是往往只能考几个常用的、简单的单项操作。学生为了考试只是机械的将这几个操作按照老师要求的操作流程和动作练习熟练,练习过程中缺乏思考,考核过程中一般是单人操作缺乏团队协作及配合。另外,现行的实验考核以技能操作为基础,考评标准中过分强调某些细节,致使学生为考试而学习,机械性的完成某些动作,却达不到利用这些操作技术为病人解决问题的教学目的[3]。这样就导致学生进入临床后,判断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只能在别人的指挥下执行一些操作,而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更不能思考还能怎样做。

2.改革措施

2.1 健全师资培训机制

针对教师能力不强的问题,所在系部和教研室要积极健全师资培训机制,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和授课水平。对于校内年轻教师必须要求进入临床参加锻炼以提高动手能力,吸纳当前临床上的新知识、新技术,掌握临床护理新动态,积极鼓励校内教师考取临床系列职称。对于从医院聘请的教师,任教前系部要专门对于他们进行授课方法,授课技巧方面的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任教上课。任教后教学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听取授课教师和学生的意见。要让外聘教师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可以利用教研活动开展一些座谈会、教学经验交流会等加强对外聘教师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另外在教研活动中与外聘教师一起探讨本课程的授课计划、课程安排、实训条件等,使外聘教师熟悉本课程甚至本专业专业的整体情况,使外聘教师尽快掌握教学的规律和方法,尽快的适应教学活动。

2.2强化人文素质的培养

基础护理课程不仅要训练学生的护理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在训练学生掌握护理技能的同时,更要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上第一节护理操作课时教师就向护生强调:护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并从护士的言谈举止中体现出来,让护生从思想上重视职业形象的塑造[4]。练习时要通过“假人真做”强化学生的“爱伤”观念,面对模型人要像面对真人一样给“患者”解释,操作中要动作轻柔、体现人文关怀。适当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互相扮演“病人”和“护士”的角色进行某些操作的练习,如:静脉输液、插胃管、注射等操作,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患者的感受和痛苦,有利于学生“爱伤”观念的培养。课间可以经常带领学生进入临床见习,让患者对护理专业有正确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另外在课程安排上可以适当增加人文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沟通能力、亲和力,为学生更好的适应临床工作打好基础。

2.3 加强实训室建设,合理利用已有资源

实训室是护生实践操作的场所,不但可以培养护生的护理操作技能还可以培养护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态度,实训室是护生从学校走向医院的过渡区间,因此加强实训室的建设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课程所在系部和教研室要积极争取经费,建设基础护理实训室,尽量使实训仪器接近临床实际使用的仪器设备,尽可能的使仪器、模型的数量能满足学生使用。对于已有的实训室课实训仪器要合理使用,发挥最大的作用。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晚自习等将实训室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进入实训室自主练习,增加了训练时间,弥补了课内用物少,练习时间短的缺点。自主练习时可以同时开放几个实训室、几个或者十几个练习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项目练习。自主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协助老师管理实训室和仪器设备,这样还可以增加学生的责任感,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

2.4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实践教学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互相扮演病人和护士的角色进行练习,如:入院护理、搬运的内容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这样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寓学于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期中间,针对学生学习疲劳的现象,带教老师可以开展以赛促练法,通过开展技能大赛促进学生对技能的练习和掌握,在学生中养成“学”“练”“比”“赶”“超”的学习氛围,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目的。平时课堂上老师也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之间互相比赛。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环节中来,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的。

2.5 改革考试模式,采用综合能力考核

以前基础护理课程大都采用的都是纯理论加纯实践的考核方法(试卷加技能考核)。学生缺乏整体的思维、判断能力的锻炼。因此,结合护士资格证考试的需要,本门课程急需探索新的考核模式,采用综合考核。就是给学生出一个案例,让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的分析判断,提出护理问题,并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如吸痰、吸氧、导尿)。这样既考核了学生理论知识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又考核了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日后临床护理工作。

基础护理课程在使学生从学生角色成功过渡到护士角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程的任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要研究职业教育的理论、不断探索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院系领导要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尽可能的给学生营造一个仿真的训练环境,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争鸣. 高职高专护理学基础实践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9):71-72

[2]杨翠华. 系浅谈基础护理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中外医疗,2010,29(4):140

[3]何莉芸. 高职基础护理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4):91-92

篇2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44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871-02

产后出血指产妇在胎儿分娩后24小时内的出血量超出500ml,其发病率在分娩总数量中占3%左右,是致产妇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1],严重威胁着产妇的生命与健康。本文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救治的180例产后大出血患者,在征得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分为观察组90例,除常规的药物治疗外增加产前产中产后的护理应急预案,对照组90例,常规药物治疗同观察组,其余没有应急预案,比较两组的满意度,观察组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救治的180例产后大出血患者,在征得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分为观察组90例与对照组90例,患者的年龄在21-39岁,平均年龄为29.7±2.6岁;孕周在38-42周,平均孕周为39.5±0.4周。两组患者是随机抽取,所以年龄、孕周等方面资料相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相关数据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产前、产中、产后的应急预案:①产前:增强孕妇保健意识,对羊水过多、多胎妊娠、妊娠期的高血压等高危孕妇,要告知其提前入院,在临产前做好急救用药、输液、备血等准备。②产中:第一产程助产士要密切观察产妇产程进展情况,让家属陪伴在产妇身边,避免产程延长。第二产程严格按无菌操作规范进行护理操作,指导产妇正确的使用腹压,当胎肩娩出后给予产妇肌注缩宫素,增强其子宫收缩,控制出血量[2]。第三产程在胎盘没有剥离前,不要过早的牵拉脐带,或者是挤压、按摩子宫,当胎盘剥离的征象出现以后,及时协助其娩出,检查胎盘的完整性,如果胎盘娩出不完整时,要采用手取或刮宫的方法给予清理[3],产妇如果有产道损伤症状时,要及时给予缝合处理。③产后:第一,产妇在留置产房监护24小时内,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征、阴道流血、子宫收缩、会阴伤口等变化情况,对高危因素的产妇,要注意静脉通路的畅通,并做好抢救准备工作。第二,指导产妇在产后6小时内排空膀胱,避免因其而影响子宫的收缩。第三,向产妇讲解早期给予新生儿哺乳可以刺激子宫收缩并减少产后出血量,鼓励并协助产妇给新生儿哺乳。

1.2.3产后大出血的护理措施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产后大出血,抢救人员要立即到位,一人负责指挥,其他人员分工合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抢救。护理人员应迅速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必要时用留置针头,掌握好补液速度,避免过快过多而引发肺水肿,遵医嘱给予宫缩药,必要时给予适量镇静剂,注意保暖。及时给予患者氧气吸入,维持氧气流量4-6L/min,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吸氧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吸氧效果,如面色、口唇、甲床等是否变得红润,呼吸是否平稳。用手按摩宫底,使子宫收缩,以促进子宫壁血窦的闭合。协助医师查明出血原因,及时止血。为患者取平卧位,必要时给予头低足高位,促进下肢静脉血回流。在抢救过程,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协助医师进行紧急处理。同时安慰患者,降低其紧张焦虑情绪,以取得其配合,协助抢救过程顺利进行。

1.3评价指标①产后出血评价标准:术后2小时内患者的出血量超过400ml或者术后24小时内患者出血量超过500ml。②测量方法:将产妇分娩后的辅料重量减分娩前的辅料重量,按血液的比重1ml=1.05g,计算其出血量[4]。③将院内自编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发放患者,由患者本人填写采用无记名的方式,调查表分五个项目:非常满意、满意、较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5]。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的分析,采用T进行检验处理,以P

2结果

观察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产后出血会引发各种严重的并发症状,早期给予明确诊断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在抢救过程中应用应急预案与有效护理措施,使抢救工作更为程序化、规范化,救护分工比较明确,共同配合,保证抢救顺利进行,降低了产妇死亡率,同时也提升了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充分说明了产后大出血护理的应急预案及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的预防产后出血并止血,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苏群.36例产后大出血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4(03):217-218.

[2].产后大出血的护理应急预案及护理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2,21(31):169-170.

篇3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279-01

护理工作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较强的职业,临床工作中的对象是病人,稍有疏忽就直接影响病人的生命危险。为此,本文结合临床实际工作,列举了几种日常护理差错类型,分析了出现差错的原因及防范措施,供同仁参考。

1 护理差错类型

大家知道,护理工作本身就是由很多具体的流程及环节组成的,每一项流程及环节又伴随着人员、处方、药物等物质和信息的传递和执行等,一个地方出现断档,就会导致差错的出现。具体地讲,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外乎这么几种表现类型:听错医嘱、只改医嘱单未改执行单、摆错药、发错药、漏发药、配错药、打错药、漏做治疗、交接班不严格致错等。

2 原因分析

2.1 工作精力不集中:护理人员受外界或自身因素影响,致使注意力分散而出错,如:家庭矛盾、朋友来访、急于下班、护士的心理和生理状况不正常等都是导致差错的重要因素。

2.2 业务能力和素质差:部分护士先天的不足,后天又不去弥补是导致差错的重要原因。如,在工作中不能准确把握护理工作特点,缺乏敏锐的观察力、独立性和创造性。在患者病情和心理发生变化时,仍不能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还如,在处理不详的遗嘱或字迹不清的医嘱时,不能提出疑问而盲目地执行医嘱也会引起差错等。

2.3 人员配备不合理:加强护理队伍建设,保证护理人员的合理编制是保证护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因素。如果护理人员的配备分工不合理,日常工作缺乏计划和条理性,导致时紧时松或者工作超负荷也是造成差错的原因之一。

2.4 规章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严格以及护理人员所处的工作环境差,基础设备设施配备不到位等往往也是造成护理差错的因素之一。

3 防范措施

3.1 严格制度规范 参照护理工作标准,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护理规章制度及操作规范,组织全体护理人员认真学习,逐条落实,认真执行。要组建检查指导小组,定期督促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做好相关记录,以备后续改正。如严格交接班,对重症病人要实行床头、书面和口头交接;对不符的医嘱、有疑问的医嘱绝不执行,不凭印象办事。

3.2 增强责任意识 要经常对护理人员进行集体主队意识教育,使其爱岗敬业,态度端正。要学会正确处理工作与生活、公事与私事的关系,努力做到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要精力集中,摆脱任何干扰,在其位,尽其责。保持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确保操作“零失误”。同时,要注意发挥班组的作用,搞好传帮带,一人在工作,大家来监督,一人出差错,大家共担责,群策群力,也会有效地减少失误出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