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1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儿科常见护理项目,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99
临床实习是护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临床带教正是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纽带。随着患儿家属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独生子女的普及,给儿科临床带教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为进一步提高儿科护理带教质量,现就儿科带教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儿科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护生因素:①专科理论知识缺乏。儿科护理学在医学院校护理专业中是考查课程,护生在学校时不重视儿科理论学习或选择性地学习书本上的内容,有些临床常见的疾病对护生来说是空白。护生入科实习前没有系统复习儿科理论知识,所以大多数护生的专科理论知识极为缺乏。②主动性差。进入21世纪后,护理队伍中独生子女护士在不断壮大,其动手能力、协作精神及主动性等方面明显不足,绝大部分护生不愿意从事基础护理工作,其沟通技巧和工作适应能力也比较差。
带教老师因素:儿科工作责任心强,劳动强度大,且锁碎,需细致,个别老师为了防止护理纠纷和差错或嫌护生动作慢,一般只给护生做一些基础性护理工作,不让护生动手参与专科技术操作,从而降低了护生的工作积极性。
社会因素:①独生子女患儿家长对儿科工作要求更高更严:儿科患者90%以上是独生子女,即使是几乎对小儿没有伤害的护理体检项目,家长一看到小儿哭闹便不让实施,从而使护生失去更多的动手机会,进而造成操作技能的缺乏。②课程安排与教育不能满足新发疾病的需要。《儿科护理学》对最新出现的各种疾病,如肠道EV71病毒感染、甲型H1N1流感、性传播疾病等缺少描述,且小儿不同年龄阶段的各项正常值都有不相同,而各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对《儿科护理学》的学时、见习时间、实习时间的安排上,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显得有些不足。③临床教学中的法律问题:在我国法制尚未健全,与护理有关的法律课程尚未普遍开设的情况下,带教老师和学生双方都存在着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患儿家长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逐年递增。因此,增强带教老师及实习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对 策
加强儿科理论知识培训:掌握儿科护理常规,入科室后每个护生必须认真复习儿科理论知识,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经常提问,使理论联系实际,强化记忆。按时完成每周一次的小讲课,内容为临床常见病的护理知识,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组织每轮一次的教学查房,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护士长利用晨会时间进行提问,提问内容为教学计划所要求掌握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对护生加强入科教育:由护士长或带教老师详细讲解科室环境、布局、物品放置、主要病种、工作流程及工作特点,以帮助护生尽快熟悉儿科环境和设施;讲解各种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医用垃圾分类以及操作中的自我保护等。强化医德医风教育,严格要求按照《实习生管理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护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
注重科室带教老师的选拔:带教老师是护生临床实践的启蒙者,在临床教学中师德、师风直接影响着护生的心理和行为,选好带教老师是提高临床教学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通过公开竞聘,选择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工作责任心强、语言表达能力好、热爱教学工作的、护师以上职称人员作为带教老师,这样可以增强和保障教师的教学意识和责任感。
探索新的带教方式:护理带教不再是传统技术层面上的传帮带,更讲究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做到技术立体化,内容综合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①以症状护理为主线,解决课程内容和结构问题。以实例将教学大纲要求的理论课内容按照临床常见症状的护理归类:即以“常见症状-常见疾病-主要疾病-主要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健康教育”的思路设计教学的内容。从而达到重视能力培养,重视素质教育的目的。②以护生为主体的护理教学查房。科室进行每个月1次针对护生的护理教学查房,充分发挥了教与学的主动性。此模式采取护生备课主讲,现场提问,现场解答。结合具体病例,除探讨疾病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以问题为中心。对患者存在哪些问题,采取了哪些护理措施,哪些是有效的,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以及改进措施,都逐一进行分析判断。逐渐培养主动、积极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思想。③体现“人性化”带教。人性化的带教是要求带教老师既严格按照带教计划执行带教任务,又要具备良好的自身素质和职业态度,从生理、心理两个方面关心和爱护护生,对护生的从业态度有正确引导作用,并采用“一对一”的带教方式,以“一对一”的带教方式指导学生实习。身为带教老师,既担任长辈的角色,又有老师的义务,通过主动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改变传统的权威化的教师角色模式,强调人性化的教学管理。④采用双向评价法。即通过定期发放自制评价表由护生对教师,教师对护生进行教与学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师生双方主观能动性。出科前召开实习生座谈会,重视实习生的反馈意见,促进带教水平的提高。
进行安全护理教育,提高法律意识:在临床带教中,从护生第1天踏入病房就对护生加强安全教育,并根据儿科特点强化易引起失误的要点。结合实际案例向护生讲解有关法律知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我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使护生在临床实习时,注意以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依法做事的思维或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444-02
为了适应社会对医疗护理人才的需求,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已势在必行,以儿科护理学教学为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此,我们对儿科护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采用如下。
1.教学方法更新
1.1启发式教学法。例如对新生儿黄疸,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首先和学生复习胆红素的代谢示意图,让学生理解导致新生儿黄疸的各种病因,是之后讲授的临床表现、治疗、护理的铺垫。复习胆红素代谢后,接下来再通过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围绕胆红素代谢这一过程主动地进行后续内容的学习。具体的方法如下:首先利用代谢示意图启发式教学讲授病因,在介绍各种病因时让学生自己思考在胆红素代谢的哪一环节出现问题,然后带出临床表现,这样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再如:讲授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护理评估时,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轻重"感冒"的症状,然后提出问题:症状来自那些器官,什么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与成人上呼吸道感染有何不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就能了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概念是鼻咽喉部粘膜的急性炎症;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为:婴幼儿以全身症状为主,年长儿以局部症状为主,并伴有高热、惊厥、消化道症状,这些症状与成人不同,这些内容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1.2采用病例分析的方法。病例分析的方法教学是以临床典型病例为主体,模拟临床实际工作的场景,对整个病例进行分析、判断、讨论,给出临床典型病例让学生自己思考、评估是何疾病。教师和学生围绕病例提出问题,结合理论知识,得出护理诊断、护理目标及护理措施。如讲授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护理时,可举出这样的病例:一个1岁患儿,自幼皮肤青紫。现发热、咳嗽3日,晨起哭闹后突然出现抽搐入院。体温38.5度,心前区隆起,胸骨左缘可闻及心脏杂音,指端发绀明显。胸部线检查:靴型心。可带领学生分析病情,此患儿临床特点为皮肤青紫、感染,并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抽搐。再引导学生给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出临床诊断(法洛四联症)、护理诊断(活动无耐力、营养失调及潜在并发症),由于该患儿剧烈哭闹导致脑缺氧而出现抽搐。最后经过讨论为该患儿制订出一系列的护理措施。通过对病例进行分析,可掌握所学的内容。另外授课过程中也给一些反面案例,例如由于护士疏忽导致重大医疗事故等案例,让学生发现问题、指出问题,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立体,并借此给学生敲响警钟,使他们增强责任感[1]。
1.3实训教学力推复合教学法。为实现教学目标,实训教学更注重实效性,以适应职业教育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我们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常常运用的是操作演示、临床见习、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及以上各法复合使用,在实训课多是学生自由分组、合作,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实施某个项目,小组成员团结、协作,师生关系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师是指导者、协调者,整个教学活动学生都处于积极参与状态。效果显著,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创新意识,而且还实现了理论实践的有机结合,营造浓厚的岗位氛围,效果显著。例如演示法的运用,操作课前,让学生使用视频和电教资料的先对流程了解。教师在演示开始时,先迅速地将全过程示范一遍,使学生对整个技术有更进一步印象,在演示过程中教师注意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教师演示后,让学生即刻练习,自己动手才能把他们所掌握知识的程度反馈给教师,由此产生师生互动的效果,接下来由小组组长带领练习,学生分组比赛、互做评委,这样可以快速增进学生的熟练程度,对知识有更立体的认识。又如模拟教学法,其目的是为使学生涉足于与真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某些方面,设身处地去体验生活。在护理学中,例如对心脏停搏病人的处置,指导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可靠的环境:模拟病房,一张病床和"病人",一辆抢救车,记录卡等等组织模拟现场。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3-4人,每个人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医生,护士,家属等。在学生演示过程中最好配以录像,摄像等辅助教具,角色扮演时间一般为lO一15分钟,表演结束后,一定要进行小组讨论,并不是评论表演者的演技如何,而是讨论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操作项目的熟练程度,以及有哪些漏洞和错误,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加快学习的速度,动手能力也在提升。
1.4充分运用技能比赛教学手段推动教学改革。校内外护理专业技能操作技能比赛带动儿科护理学技能竞赛深入到常态教学中,课堂上以练习项目为主进行竞赛,比如开展小儿体格检查项目、小儿体液溶液的配制等比赛,通过竞赛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与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授深课效率;课外以检验成果为主旨进行学生挑战赛,树立典型,展出优秀作品。通过技能竞赛拓展办学特色,丰富办学内涵、提升办学品位。通过技能比赛打造新型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水平、课堂教学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真正实现以赛带学、以赛带培、以赛带训,引导学生创新式学习,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1.5参观法。是组织学生在病房、门诊、社区医院等场所直接感知学习的教学活动,这是一种巩固知识、扩大视野的最好方法,也可称之为临床见习式观摩。此方法有很多种形式,如观摩病房,参加查病房,对典型病例进行检查、询问,或对病例进行讨论、讲解、分析等。如:对新生儿特点的教学通常采用参观法,即在病房中通过体检就能很直观地掌握新生儿的特点及相应护理措施。这样使学生进入职业角色,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2.教材建设
2.1试行校本教材。改革前我校护理生使用的儿科教材以人卫版为主,内容抽象有深度,现在使用的是结合人卫版、科学出版社的优点,由我校儿科教师和附院护士长等参与编写一本适合护的校本儿科护理学教材。根据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本书从护理临床与教学实际出发,重点突出了病情判断、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强调了以患者为中心,有利整体护理的思想和原则贯穿其中。学生可以较快与临床实际接轨,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2调整教材内容。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保健意识的提高,健康保健措施越来越重要,我们增加了儿科学总论的内容、新生儿常见疾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腹泻病、支气管肺炎等,增加儿科常见症状和体征的内容,并开设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儿童学习困难等问题内容的讲座课,以补充学时数的不足。根据儿科常见的住院病例,结合内科所学的知识要求缩短儿科学的有关章节课时安排,如小儿贫血、肾炎和肾病、脑炎和脑膜炎等[2]。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能较系统地了解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护理的学科。
3.增强实习前上岗培训
3.1加强临床见习内容。为了增强动手能力,尽快过渡到实习阶段,我们在实习前实行"强化培训"。首先认真制订培训计划,分学习小组,每组6人;细化培训教师带教内容,从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出发,增加儿科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适应症内容,老师边操作边介绍。如心电监护仪、蓝光箱、保暖箱、超声雾化治疗仪、微量输液泵等,使学生增加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为下临床实习打好基础。对儿科一些特有的疾病,如果临床缺乏相关患者时,我们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疾病的VCD、录像或国内外各种典型教学图片,这种"由形象中来又回到形象中去"的教学方法加深课堂的记忆,并补充临床病例的缺乏现象,深受学生的欢迎。
3.2社区医院幼儿园见习。组织安排学生分组实习前下社区幼儿园2次,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体格测量,给予初步的评价,写一份体检报告。另外安排学生外出参观1次,主要是市人民医院医院,加深学生对儿科护理现状和发展的认识。
总之,上述方法不应固定或单一使用,而应穿插运行,相互融合,相互补充"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医护教育改革中,我们应不断创新,启迪学生智能,培养出新型的"应用型"医疗护理人才。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clinical pathway of bronchial pneumonia in high-quality pediatric nursing. Methods A total of 110 children with bronchial pneumonia in the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6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55 children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high-quality care, 55 childre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in the high-quality care. The nursing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health education, assessment intervention, communication cooperation and interpersonal scor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Bronchial pneumonia; Pediatrics; High-quality nursing; Nursing satisfaction
小儿支气管肺炎为儿科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主要有气促、咳嗽、发热及呼吸困难等[1-3]。为了进一步对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护理方法进行分析,本研究对我院儿科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1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儿科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1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55例,其中男31例,女24例;年龄1.5~7岁,平均(4.1±1.2)岁;病程1~3 d,平均(1.3±0.5)d。观察组55例,其中男30例,女25例;年龄1~8岁,平均(4.4±1.3)岁;病程1~4 d,平均(1.5±0.3)d。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及病情等基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优质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环境护理:注意保持病房清洁、安静、舒适,温度保持22℃~24℃,湿度为50%~60%[4]。将病房布置的富有童趣,消除患儿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②密切病情监测:对患儿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一旦患儿出现焦躁不安、呼吸急促、面色苍白等症状,应立刻报告医生[4]。要对患儿衣物及时进行更换,保持衣物及床上用品清洁,嘱家属让患儿多饮水。③健康教育:对患儿及家属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疾病知识、护理要点、注意事项等,让其能够更好地了解疾病知识,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治疗与护理依从性。④心理护理:注意关爱患儿,对患儿及家属的焦躁、恐惧、不安等情绪及时进行疏导,积极安慰患儿与家属。⑤呼吸功能护理:注意保持患儿的呼吸道通畅,对患儿进行定时调整。对呼吸困难患儿,取半卧位,指导家属拍背,以及时清除患儿呼吸道的分泌物,在拍背时要把患儿直立抱起,拍背手蜷起,轻拍肺脏上中下各叶。
观察组患儿按照小儿支气管肺炎临床护理路径开展优质护理,具体如下:①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小儿内科19各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5],内容主要为护理方案的选择、进入路径的标准、疾病观察指标、特殊与变异记录、健康知识宣教及治疗护理处置等。②护理人员培训:成立领导小组,对护理人员开展培训。组织所有护理人员定期进行学习,并就护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相应改进措施进行探讨。③护理实施:严格按照护理路径表的要求,对护理项目逐一进行实施。
1.3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胜任力[6]:以Meretoja量表对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胜任能力进行评价,该量表共包括应急能力、评估干预、健康教育、人际交流、沟通合作5个条目,每个条目满分100分,得分越高,则胜任能力越强。②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7]:治愈:7 d内,患儿体温恢复正常,临床体征、症状完全消失;有效:7 d内,患儿体温降低,临床体征、症状明显改善;无效:7 d内,患儿体温恢复、临床体征、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加重。治疗总有效率为治愈率与有效率之和。③以卫生部制定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中对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8]。
1.4 统计学处理
将数据结果录入SPSS22.0软件包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的形式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人员胜任能力比较
两组护理人员护理后护理胜任能力均得到明显改善(P
2.2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82%(P
2.3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
除护理技术水平外,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小儿支气管肺炎为儿科常见病,多发于冬春交替,因小儿免疫力与抵抗力差,容易发生再次感染,再加上小儿的表达能力有限,因此,对护理的要求比较高[9]。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整体性和综合性的护理模式,针对特定患者及特定目标进行详细描述、说明及记录[10]。研究显示[11],在儿科优质护理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效果较为理想。
本研究中,除应急护理外,观察组其他项目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