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3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农业技术培训总结,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833206
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力度和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就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情况来看,存在一定的影响因素,制约农业技术的推广以及农业经济的发展。本文将结合农业技术推广需求特征,详细论述完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需求机制的有效对策,以推进农业技术进一步应用。
1我国农业技术需求特征分析
1.1经济有利性
农户作为理性的经济人,针对农业技术是否选择和应用首选是从自身经济效益角度进行衡量。农户会对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预期评估,包括对技术应用与农产品质量和数量的影响、对农户成本投入的影响、对农户劳动输出的影响。从多个角度对农业技术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最后决定农业技术是否可用。
1.2示范性
农业技术需求是示范性包括两各方面:农业技术应用效果良好,进而激发部分农户选择该技术,使该农业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对农业技术的应用者在初期学习过程中得到较多受益机会,对今后的农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进而选择该技术。
1.3风险性
农业技术需求的风险性主要是针对农户选择某项农业技术后对该技术应用后的农业收益无法确定。若预期结果与实际操作结果之间的差异较大,则该技术应用风险大,不利于推广使用;若预期结果与实际操作结果一致,或实际结果超过预期结果,则风险较小,会进一步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2加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需求机制完善的有效对策
2.1构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组织
就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的实际效果来看,由于供给服务不足直接给技术推广带来阻碍影响,因此加强基层政府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构建和完善十分必要。通过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的帮助,能够促进农业技术推广顺利,优化服务过程,在保证信息沟通顺畅的基础上,促进农户对技术的认知和认可。
2.2重视农业技术培训
通过实践论证总结出,系统、有效的农业培训能够促进农户对农业技术作出积极选择,同时通过技术培训能够促进农户知识体系的完善,这对选择有效的农业技术行为也有着积极影响。就目前我国农村农户现状来看,整体文化水平偏低,且农业生产规模较小,通过有效的农业技术培训能够激发农户对技术的需求。重视农业技术培训对农户长期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能够激发农户对技术的需求,并提高农业技术应用积极性,逐渐增加自身收益,形成良性循环。
2.3完善农业技术风险保障机制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需求机制,要构建农业高新技术采用风险储备金制度以及农产品风险基金制度。通过农业技术相关风险保障机制的建立,能够有效应对农业市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使农户自身利益得到保障。同时,可为农户提供无息或低息信贷资金,通过政策及贷款的支持,能够帮助农户有效应对技术应用前的资金不足问题,同时通过政府支持也能够促进农户技术应用成本的控制,保障农户经济效益。另外,要积极开闸订单农业。通过签订订单的方式也能够有效降低农户风险,订单组织与农户共同签订合同,两者之间则为利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关系,这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了农户应用农业技术的风险。
2.4保证推广示范成功
在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示范过程中,要加强示范推广保障,最大限度提高推广成功效率,政府方面要针对农户应用的农业技术基于大力支持。若出现示范不成功,则要通过有效措施进行补救,最大限度降低农户损失。为保障技术推广成功,要采用国内高资金投入技术,有效提升农户利益,促进农户之间传播,激发农户对技术的需求,进一步促进需求机制完善。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我国农业技术需求具有明显特征,主要通过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农户需求自主性提高、农业政策改善农业技术推广条件、农业技术需求更加专业、存在农业技术需求激发难问题。结合现阶段农业技术的需求特征以及农户技术应用现状,为实现完善农业技术推广需求机制的构建,要不断加强基层政府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构建,通过有效的农业技术培训,促进农业技术采用率的提升。另外,要逐步深入和完善农业技术风险控制机制,以更好保障农户自身利益。通过成功的技术推广示范,并结合政府的积极支持,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需求机制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主要缺陷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我国现阶段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依然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在要对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构建之前,一定要将这些问题切实解决。我国当前阶段在构建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时候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不具备完善的激励机制,难以发挥出明显的推广效果。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通常情况下都是由领导下计划定项,因为激励机制不具备完善性,相关的推广人员之所以进行推广的大部分原因是为了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他们对于推广效果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更别说是在生产上帮助农民做出相关的决策以及展开技术推广教育,此外,相关的技术推广人员和农民之间在信息沟通方面是做得比较不足。第二,推广人员待遇条件不好,挫伤他们推广的积极性。现阶段,很多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待遇是比较低的,甚至难以有效落实,与其他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相比较而言存在着较大差距,除此之外,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相当一部分的乡镇农机推广机构缺少甚至是没有试验基地,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对农技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形成了不良影响,进而对农技推广产生不良影响;第三,相关工作人员不具备较高的素质,出现严重的知识老化和断层等不良现象。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来说,人才是关键,我国现阶段从事农业技术推广这一工作的人才相对来说较少,并且相对看来素质也偏低,严重缺乏知识更新和专业知识的培训,知识老化和断层的现象较为普遍[1],难以有效调整实现与产业同步,难以及时并且有效地将最新的农业技术推广出去。
2构建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主要措施
[中图分类号]G72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115-02
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探索、建立了以大学为依托的新型农业推广模式。农民培训是农业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推广各个环节中处于核心地位。当前大学依托型农业推广工作中的农民培训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培训效果。鉴于此,应该结合当前大学依托型农业推广中农民培训的实践经验,总结一些大学依托型农业推广下农民培训的具体模式,为农业推广中农民培训提供若干现实的、行之有效的固定模式,以提高农民培训的效果。
1 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模式
1.1 培训对象
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对象,是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等基层干部。
1.2 培训目标
帮助基层干部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与总体目标要求,初步掌握现代农业、市场与乡村治理等基本知识,强化其开放意识、市场意识、创业意识和竞争意识,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实践者、推动者和带头人。
1.3 实施主体
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的实施主体以农业院校的教师为主,也可以从政府相关部门选择一些了解农村实际、熟悉农民状况的人员担任老师。另外,一些优秀的农村基层干部也可以现身说法,传授经验。
1.4 培训内容
在编写教材之前,首先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村干部和广大的农民的需求,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新编教材。教材力求切合实际,内容涉及乡村建设规划、乡村治理、计算机信息应用技术、农产品市场营销等。
1.5 培训方式
在培训方式与方法上,农村基层干部培训采取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互动讨论、村官论坛“四位一体”方式进 行。课堂教学中坚持互动式教学,保证每堂课都有一定的交流研讨时间。理论课之后穿插现场教学。举办“村干论坛”,先进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现身说法,与参加培训的村干部分享创业经验。另外,建立“训后服务”机制,建立村官个人资料及所在村子的基本情况、产业特点的信息库。学校开通了训后跟踪服务热线电话,实现专家、基地、政府和村干部之间的互联互通。
2 农业技术骨干培训模式
2.1 培训对象
农业技术骨干的培训对象包括县、乡农业部门的农业技术人员、专业示范户和一些乡土人才。
2.2 培训目标
帮助培训对象成为农业推广和农民培训工作的骨干力量,并带动一般农户接受新观念,采用新技术、新产品,促进大学依托型农业推广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2.3 培训层次
农业技术骨干的培训层次为学历教育。对于参加培训的农业技术人员,要求其获得成人大专学历。专业户和乡土人才以获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为主,有条件的也可以帮助他们获得中专或者大专学历。
2.4 实施主体
农业技术骨干培训的实施主体是学校成人教育机构和分布各地的试验站、示范基地等野外工作平台。
2.5 培训内容
主要课程设置有:①基础文化知识;②传播基础理论课程;③人文素质教育;④职业专项技术、技能课程;⑤体育与健康课程。
2.6 培训方式
由于农业技术骨干培训有不同的培训层次,因此,这种培训适宜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工作。对于学历教育和证书培训,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现场观摩实习、互动交流与讨论等方法来进行。
3 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模式
3.1 培训对象
年龄在20岁以上,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长期工作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普通农民。
3.2 培训目标
通过对农民进行培训,使他们比较系统、全面地掌握该项技术的各个环节,完成培训后够能将所学到的科技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
3.3 实施主体
实施机构主要是学校示范基地、试验站以及当地政府的农业推广部门。试验站、示范基地利用自身的教室、实习基地以及其他必要的硬件条件可以很好地完成培训工作。当地政府原有的农业推广网络比较完善、健全,也可以加以充分利用。
3.4 培训内容
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专业可以根据各地主导产业来确定。例如,在白水以苹果生产、管理技术为主要内容,在阎良主要进行甜瓜种植技术培训,在眉县进行猕猴桃栽培技术培训,在山阳则以板栗、核桃种植技术为主。
3.5 培训方式
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在培训方式和方法上更加多样化,集中面授、下乡入户、远程多媒体教学、现场观摩实习等各种方式相互结合,从而可以保证培训的效果和质量。
4 创业培植培训模式
4.1 培训对象
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长期从事农业或者相关生产经营管理实践,有一定的市场意识,有强烈的创业意愿,有创业基本条件的外出务工返乡青年、种养和农机大户、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村服务企业负责人,也可以选择部分没有就业的农村大、中专毕业生。
4.2 培训目标
通过创业培植,使受培训农民成长为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经营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企业家。
4.3 实施主体
农民创业培植模式的实施机构仍然是学校的试验站、示范基地等野外工作平台以及当地农业推广部门。但是这种模式的培训师资需要更多的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师,如市场学、销售学、会计学以及法律、工商、税务等。
4.4 培训内容
①专业技能培训,如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②创业意识与创业心理品质的培训,如创业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创业能力等;③创业相关知识和能力培训;④创业过程的指导。
4.5 培训方式
创业培植模式的培训方式灵活多样,以短期的非正式的培训为主,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主要以课堂讲授与实践教学等方式相互结合、互为补充。
5 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培训模式
5.1 培训对象
农民综合素质培训面向普通农民,但是要求培训对象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5.2 培训目标
使培训对象了解国家的政策法规,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培育现代观念,从而提升培训对象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素质,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提高农村社区精神文明水平。
5.3 实施主体
农民综合素质培训的实施机构以学校为主,政府也负责部分培训任务,但主要为培训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协调工作。
在培训师资的选择上,通过培训需要和教师的参与意愿相结合,从农业院校的文、法等相关学科中选择培训教师。
5.4 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包括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知识、法律知识、思想道德知识和健康、卫生知识。
5.5 培训方式
以课堂教学为主。培训地点在学校试验站、示范基地的培训教室以及各乡镇、村里的文化活动场所。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除了教师讲授外,还可以采取师生互动、交流讨论、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