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农业生态健康

农业生态健康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3:1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农业生态健康,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农业生态健康

篇1

近年来,农业生产活动引发的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环境健康和农产品安全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我国的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随机性、隐蔽性和分散性的特点[1],因此,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应结合我国各地实际,实行分区、分类控制以及源头和末端管控相结合的区域综合治理策略,实行控源、截污、修复三级调控机制,从政策法规、制度建设、经济手段、技术进步等角度采取加强对我国农业主产区面源污染的监管和治理,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总量和渠道,对于保障我国农业产区环境健康、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和现状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农田渗漏或挥发作用形成的污染,主要包括农药污染、化肥污染、农膜污染、秸秆污染、集约化养殖场禽畜粪尿污染以及污水灌溉带来的污染。

自20世纪60年代面源污染概念被提出和证实以来,面源污染对水体污染的贡献率随着点污染的有效治理而呈上升趋势,面源污染已成为环境污染的首要因素,其中又以农业面源污染的贡献率为最大[1]。目前30%~50%地球表面受到非点源污染的影响,并且在全世界12亿公顷耕地中,约有12%是由农业面源污染引起[2],严重影响农产品安全和人类生存环境。

我国的面源污染管控形势日益严峻。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结构和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各地农业面源污染特点具有差异性。但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的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化肥、农药污染、秸秆污染、农村生活污水和禽畜粪尿污染等。主要污染物是硝酸盐、NH4+、有机磷 、重金属、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塑料增塑剂等。农业面源污染通过影响水质、大气和土壤进而影响农业生产过程,而污染物的富积则危及农产品安全。其中,化肥和农药因应用量大利用率仅为10%-50%,而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面源污染源之一。目前我国50%的地下水遭受不同程度的农业面源污染,而湖泊中50%的氮磷来自于农业面源污染[3],严重影响农产品生产环境健康和食用安全。作物秸秆、蔬菜垃圾和残留农膜等农田废弃物除了对农区产生水气污染外,还可引发土壤退化和化学毒物残留。全国每年农田所产生的未回收利用的秸秆达3.2亿吨,农膜残留35万吨,以及大量的蔬菜垃圾均形成对农区环境的面源污染,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另外,尽管近年来我国小城镇建设速度大大加快,但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加上缺少统一规划,大多数农村社区环保基础设施落后。当前,全国农村每年可产生各类生活垃圾27375万吨[3],大量废弃物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或冲入河道湖泊后成为重要的面源污染源。同时,在我国畜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相关法规建设尚有待完善,不论集约化禽畜养殖还是农村散户养殖,多无无固体废弃物和废水处理设施。据统计,2005年我国禽畜粪尿产生量为同期工业固废物的4倍。预计2015年将达到60亿吨[4],由此造成我国禽畜排放物总氮和总磷的流失量甚至可能超过化肥流失量。从禽畜的土地负荷来看,我国总体土地负荷值已经达到较高的环境胁迫水平。此外,从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发展趋势来看,蔬菜主产区或设施农业产区因其特有的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模式和生产习惯正逐渐成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高发区,应引起足够重视。

农业面源污染的“立体污染”性决定了其危害的严重性,而污染一旦发生,农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和重建代价巨大,部分严重地区甚至不可恢复。农业面源污染加剧极大地破坏了“三农”生态环境,致使农产品有害物质含量高,食品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目前,农村大部分地区地表水污染严重,浅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导致占人口70%以上的农民的饮用水安全得不到保证。因此,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是我国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一环,是维持和改善我国水环境和农业产区环境健康的重要保障,并与农产品安全直接相关,必须得到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切实采取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2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管控与治理的策略和措施

2.1 加强专项立法,完善法律法规

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面大,防控困难,但我国目前尚无有关农业面源污染的专项立法。因此必须首先从国家法制建设层面,加强农业环境立法以及地方性法规制定和执法监督,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法律措施。努力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环境保护评价体系和相关标准制定,做到执法有据。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法制环境建设,构建农产品检测和农业面源污染监管联动机制,抓标治本,力求从根本上实现农业环境健康和农产品安全的产区可持续发展目标。

2.2 构建农区生态补偿和相应奖惩制度

鉴于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严峻性,建议将农业环境评价考核纳入各级政府业绩考核制度,充分调动政府和民间的环保积极性。加大资金投入,设立专项农业生态保障资金,加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以保障本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探讨设立农民或农业从业人员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和产品,如生物农药等,建立专项补贴制度,激励农区综合运用环保技术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坚持奖励和处罚性经济措施并重的原则,通过税收、收取排污费、可交易排污许可等经济干预措施控制农区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借鉴我国碳排放管理经验,在污染治理过程中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在部分农业集约化和现代化水平较高地区试点实施农业面源污染定量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相应的奖惩制度等。积极引进民营资本,研究实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的社会化管理模式。

2.3 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保障体系建设

应针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实际,加强不同区域农业面源污染动态监控网络建设和数据采集工作。开展科技攻关,构建适于不同地区的农业面源污染的预警模型和预警机制,实施区域联防,突出污染治理的科学化和实效性。大力倡导发展符合国情的现代循环农业、精准农业和生态农业,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同时采用先进农业环境修复技术,保障农业产区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如,鼓励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禽畜废弃物处理工程。政府采取补贴等措施,使测土配方施肥和合理施用农药、注重应用生物农药等成为农民自觉行为,促进我国农业向精准化方向发展。根据本地区实际,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耕作制度改进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等。

2.4 做好设施环境下的无公害生产技术和面源污染防控技术双重储备与推广

设施环境健康以及农产品质量的综合调控涉及作物育种、栽培技术、资源环境、微生物、植保、生态学、新材料、物理农业、农药、化工等多学科交叉,单从一个角度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设施环境下的连作障碍问题。因此,建议成立国家级设施农业可持续研发中心,设立专项基金,就设施环境健康和农产品安全关键技术进行集体攻关,为最终解决设施环境下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提供技术保障。

2.5 加强农业产区科技、应用体系构建和农区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技术推广

在积极引进推广适于本地区无公害生产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的同时,着力加强对农业产区职业农民的培训、指导,通过农区科技推广体系构建和创新,努力促进农民自身科学素养和科技应用能力的不断提升,为农业产区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加大农业面源污染危害、成因和治理措施的宣传力度,采取措施下大力气推广农区污染防控技术,增强全民生态环境意识和参与意识,从源头上改善农业面源污染状况。

参考文献:

[1]张芹,朱永恒.当前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形式及综合治理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1(8),56-58.

篇2

【 abstract 】 as the principal part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forestry undertakes the maintenance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create beautiful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production, living environment, to develop the forestry is also an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the farmers' income, and especially as Peking University is located in the ningxia area, speed up the forestry development is not only to improve the urban and rural landscape, as a whol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but also to improve ningxia landscap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 key words 】 scientific development; Forestry ecology; Rapid and sound

中图分类号:S-1文献标识码: A

一、惠农区生态林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惠农区地处荒草原带,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较差,虽然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林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截止2012年,全区林地面积18620公顷。其中:有林地(乔木林)面积2641公顷,灌木林地2004.9公顷,未成林造林地142公顷,宜林荒山荒地13698.5公顷,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8.9%。基本形成了以防风固沙、农田防护、水土保持为主的生态型森林结构,但生态林业建设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1)布局不合理,分布不均匀(2)配置不科学,防护功能弱(3)林种不协调,经济效益低。

二、造林难度大,资金投入缺口大

惠农区地处宁夏的北部,是宁夏最大的风口之一,年均大风日数52天以上,年均降水量为 166mm,年均蒸发量200mm以上,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尤其是沿山荒地造林水利工程及整地费用较大,投资不足是制约惠农区林业大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立足区情,对林业建设进行准确的定位

在沿山工业区,首先要解决的是工业区整体形象问题,也就是为工业生产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其次是解决每个企业场区绿化问题,这就需要在工业区规划时,一是要有足够的绿化空间,特别是在工业区的四周要营造大型的防风固沙林带,解决工业区大环境的问题;近年来惠农区先后实施了石中高速公路、201省道宽幅林、包兰铁路防护林宽幅林、南环路等一大批大型防护林工程,对改善工业区的大环境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二是认真执行《石嘴山市绿化图章》制度,每个企业、新建居民小区都要合理进行场区、小区绿化,达到25%的绿化目标,解决厂区、小区美化问题;三是立足缺水实际,多种树,少种草,防护林应以防护林为主,要根据不同条件建立乔、灌、草多物种的复合模式。要立足于建立免灌溉、多层次、多物种的复合结构是这个地区植被恢复与建设的必由之路。

在引黄灌区,首先要解决提高农田防护林效果的问题,合理规划农田防护林,要依托沟、渠、路建设规模不等的宽幅林带,合理配置树种,形成大网格、宽林带的防护林配置模式,增强林网的抗逆性,进而充分发挥防护林的“三大效益”;一是利用土地面积大,中低产田多的实际,大力发展以枸杞为主的地方特色产业;二是利用贺兰山东麓独特的土壤气候条件,发展鲜食、酿酒葡萄;再次,是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创造条件开展村庄绿化,使平原绿化上规模、上档次,改善农村的整体面貌。

在黄河滩地,重要的是保护好现有植被,有计划地进行封育造林,最大限度地防止水土流失,促进黄河滩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黄河滩地成为惠农区的郊野公园和氧吧。在贺兰山东麓规划区,要保护好现有封育区植被,特别是落石滩5万亩的四合木分布区和罗家园1.5万亩的红砂分布区,并在封育区按照0.5平方公里的网格设置宽林带(东西50—100米,南北30—50米),防止风沙对现有植被的侵蚀,保护好现有植被。在现有河滨工业园区、红果子工业园区,依托道路框架,规划建设100米以上的防护林,区内30—50米宽的防护林。201省道是贺兰山东麓生态林业建设的骨干框架,应利用现有的水利设施,充分挖掘水利设施的潜力,在不影响工业用地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宽、加厚林带,使之成为201省道以东的一道生物屏障。对沿山灌区的简泉农场、简泉村、雁窝池村、达家梁村、红果子村、聚宝村、西河桥村等村、队,要通过土地合理流转、招商引资,发展葡萄生产。

在河滩地,重点是采取有利措施,对现有资源加强管护,并有计划地对已开展的林地进行退耕还林,使河滩地森林覆盖率达到95%以上,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按照国家湿地建设规划,积极申报项目,完善配套河滩地林业基础设施,有效地保护植被资源。

四、采取有力措施,促进生态林业加速发展。

生态林业是一项涉及面广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必须强化政府行为,采取有力措施,坚持苦干、实干,才能取得良好的实效。

1、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坚持全民搞绿化,全社会办林业。

宣传是林业工作的第一道工序,只有向全社会广泛宣传生态林业在惠农区小康建设中的重要性、紧迫性;广泛宣传生态林业建设的方针、政策;广泛宣传党和国家保护和发展林业的政策措施;广泛宣传生态林业建设的义务性和法定性,才能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生态林业建设,促进生态林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科学规划,分布实施

科学规划是保障生态林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因此,必须按照统筹城市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要求,科学制定惠农区生态林业建设中长期区划,并由区人大常务会通过,使之具有良好的法律约束力,在此基础上,对现有林业投资,项目进行规范、整合,优先保证投向全区重点生态林业工程,使全区生态林业建设更具连续性,增强生态林业建设的整体性,避免生态林业建设系统性差、规模性差、整体效益性差的弊端,保证生态林业建设沿着既定的目标稳步推进。

3、坚持多方筹措资金,加快林业建设步伐

发展规划付诸实施,建设资金是保障,同时资金也是制约林业跨越式发展的主要问题。要坚决克服等、靠、要的思想观念,在资金筹措方面,一是要紧紧围绕国家“六大”和自治区的“三大”林业工程建设项目,结合本区实际,认真进行分析,做好规划,积极争取项目,争取国家林业建设资金;二是加强协调,充分发挥各级绿化委员会的作用,加大水利、交通、铁路等行业部门造林力度;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力量,大力投入参与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四是要狠抓全民义务植树。按照“基地化、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通过建立义务植树登记卡制度,提高参与率;创新全民义务植树的形式,调动全民参与绿化的积极性。

篇3

这种趋势是人类追求产量,采取工业化农业生产的必然趋势。我国食品安全与生态安全问题虽总体可控,但暴露的这些新动向却不容乐观。要扭转上述不利局面,必须对农业生产与食品加工过程进行纠正,从源头净化食物链,这就需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什么是高效生态农业

什么是高效生态农业呢?高效生态农业,是指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家庭经营与公司经营于一体的农业生产模式。

该模式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高效生态农业将农业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生态旅游综合考虑,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模式。

高效生态农业表现为“三高”即产量高、营养高、效益高。真正的生态农业,要求农人要勤快,采用精耕细作的办法,其产量不是降低而是提高的。我们的前期实验证明,高效生态农业可将低产田,转变为高产稳产的吨粮田(小麦、玉米两季)。这样生产出来的作物、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自然、口感好,大蒜素是普通种植的4.6倍。其经济效益更加明显,实现了亩均5000元以上,合作农户从原来常规种植5万元左右上升到20万元左右;苹果种植户从原来的2万元,上升到目前的12万元以上。前者原为种粮大户,种植面积一度在100亩以上,面积大,具有规模效益优势;后者为苹果种植户,产品单一,仅有苹果、猪等少数产品,目前发展到苹果、林下养鸡、鹅、湿地养鱼、种藕、菜园种菜以及小米等近20个品种,且不存在低价倾销、受制于人的弊端。

以化学为主导的对抗模式,人类尝试了一个多世纪,证明是不可持续的。理想的生态农业模式,就是要告别这种对抗模式,远离农药、农膜、除草剂、添加剂、转基因五项不可持续的技术,但不排斥现代的物理与农业机械技术。农民种地再也不用担心虫害危害,而是有专业的队伍负责创造无虫害的农田环境,其动力来自太阳能;农民开的拖拉机、收割机里燃烧的是沼气等生物质能。农民不仅生产了人类赖以为生的健康食物和衣物,还生产了预防或治疗疾病的有机中草药,生产了城市消费的宠物、花卉、苗木,以及生产了能源。这一切生产过程中,都没有增加对大自然的掠夺,他们利用的是大自然创造的万物生灵。

高效生态农业的六大特点

生态农业要求生态环境良好,生态在前,农业在后。一个理想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至少应当具有如下要素:

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农田是在自然生态基础上通过人类的努力改变而来的,主要来自森林、湿地或者部分草原。人类种植的谷物,如小麦、水稻、玉米等都是长期选育的结果;饲养的动物,如猪、鸡、牛等,是由野生动物驯化而来。除了人类可食的物种外,农田多样性越丰富,其系统越稳定。

二、恢复农田湿地。农田湿地主要为鸟类或各种动物提供饮用水源,同时起到灌溉之功效。农村曾经的池塘、“涝洼地”、没有污染的河流、湖泊,都是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本地森林与农田防护林。本地森林是鸟类的栖息地,部分小型动物也生存于此。没有这些庇护地,虫害就多,利用农药就在所难免。本地森林还起到水土保持、提供氧气、调节微气候、增加乡村环境美等作用。一些本地树木本身就有经济价值,如香椿、槐米、板栗、核桃等,林下经济与木材收入也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健康的土壤。现代农业模式造成耕地退化,有机质下降,土壤生物多样性降低,化肥越用越多但产量提升困难,造成恶性循环。高效生态农业以有机肥替代化肥,禁止向土壤中施入有害化学物质。

五、没有农膜覆盖。农膜可起到保温、保墒、防治杂草的作用,可使农产品抢季节上市或反季节上市,短期提高效益,但是危害巨大。农膜造成的主要问题有三种:其一,低温焚烧可造成二f英等致癌物质出现,该类物质在自然界中150年内难以降解;其二,造成塑化剂污染,塑化剂(DEHP)是一种环境荷尔蒙,其毒性远高于三聚氰胺,农膜覆盖反季节种植后,各种食物中可能存在该类物质;其三,残留的农膜难以降解,破坏土壤结构。

六、优美的乡村景观。高效生态农业生产区山清水秀、空气新鲜,其前提是远离农业的有害要素,远离工厂化养殖,远离垃圾、苍蝇、蚊子,在这样的环境下生产食物才健康,同时也可以养人、养老,农民吃有机食品,住别墅房子,开轿车进城,这样优美的乡村景观同时具有旅游观光的价值。

消费者的参与至关重要

当前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是受工业化生产冲击。很多企业发展农业首先考虑的是以减少人工成本和前期投入来达到更高的经济效益,搞工厂化种植或养殖,这样的做法,环境效益很差,社会效益也不明显。反季节种植、工厂化养殖、植物工厂等就属于这种类型,一些地方误将这些农业模式引进,显然是不了解生态农业的特点。

二是假冒现象严重。有些商家也知道真正的生态农业或有机农业是受欢迎的,但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盲目扩大规模,实施起来不认真按照生态学的规律办事,而是靠广告、认证或推销方式吸引消费者,使用了一些非生态农业技术,欺骗消费者,如在有机肥、生物菌肥、有机叶面肥中掺化肥,生物农药掺农药,饲料中掺抗生素、激素等。

三是消M者信心不足。由于消费者多次被欺骗,从而对优质安全食品采取不信任的态度。因此生产得多,购买得少,这就造成了产品积压,产业发展不起来。

四是国家的扶持力度不大。国家对生态农业也采取了一些补助措施,然而遗憾的是,大部分经费进入了大户或者企业,而一些认真做生态农业的小农户却得不到补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