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文化公共艺术

文化公共艺术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30:4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化公共艺术,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文化公共艺术

篇1

二、益阳市历史文化脉络分析

作为湘北洞庭湖区域重要城市之一的益阳,背靠雪峰山,怀抱洞庭湖,是“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也是湖南农业比重较大的城市。在“绿色发展”理念背景下,益阳市在经济、人文、城市面貌、品牌创建等方面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益阳市内名胜古迹裴公亭上有一幅楹联“裴亭有色树添色,资水无香士溢香”,它印证了益阳自古以来就“因广木而彰声,因人杰而地灵”的区域特质。近年来,益阳努力围绕“绿色发展”这一主题,在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背景下,把山、水、林与湖湘文化结合起来,以生态、环保为目的,打造市民宜居的生态之都,以期最终将益阳建设成为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山水城市。

三、益阳市公共艺术设计分析

公共艺术以多种艺术形式存在于城市空间,雕塑、壁画作为早期的艺术形式对城市起着装饰作用,内容也往往反映城市的历史文化、人文背景,公共设施更是为方便市民生活而慢慢发展起来。长期以来,市民对于益阳市的印象,大多是一些地方缺乏良好的规划,如一些街道、小区、公园广场等,出现一些脏、乱、差等问题,道路、公共健身设施需要维护等。因此,要为市民创造一个美的环境,就要尽量改善这样的现状。第一,公共艺术设计除了设计人们了解的城市雕塑、壁画、公共设施、绿化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共艺术观念应该深入城市建设以及市民审美精神层面。公共艺术并不是简单在公共空间加几个雕塑、设施之类的艺术品就可以了,城市公共艺术最终应该追求人、环境、艺术的和谐,应该与市内建筑、绿化、历史、人文环境等发生对应关系,设计者要根据整体的环境规划设计公共设施,将周围景观要素的形态、色彩以及环境统一考虑,发挥自然特色,增加景观设计,借此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位。第二,从城市雕塑艺术方面说,益阳目前没有一件经典的、标志性的城市雕塑作为形象代表。城市雕塑就像城市的眼睛,如,说起纽约,大家都会想到典雅的自由女神像;说起美人鱼雕塑,大家都会想到浪漫柔美、充满童话色彩的哥本哈根……这些标志性的雕塑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是经典造型,又成为该城市的地标形象之一。益阳作为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城,也应该结合本地鲜明的人文特色,如桃花江传说、竹文化、蚩尤与梅山文化,创作原创性经典雕塑形象以代表益阳的形象。第三,市内的公共设施需更加完善并服务于大众。益阳城市公共设施存在配套不足的现象,部分公共设施存在安全隐患以及盲目引进、照搬、过于程式化的问题,一些地方的无障碍公共设施成为摆设,人性化设计不足,这些城市建设中的细节影响着城市的形象。一座城市的文明,往往体现在这些方便于民的细节之中,这些细节如果做不好,会破坏城市在人们心目中的整体印象,更谈不上绿色宜居。在考虑设计公共环境设施的时候,设计者应从功能、审美角度出发,从人的需求出发,设计出能引发市民共鸣的好作品。同时,还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地的环境、风土人情、地方特色规划公共设施,以形成当地的风格特征,引起市民对地域的热爱。目前,国内众多城市已充分意识到公共艺术的重要性,积极通过公共艺术设计改善城市环境氛围。益阳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根据本市的实际发展情况,把自身打造成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的知名度,打造成绿色宜居城市,重塑绿色特色、生态特色的新形象。

篇2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3-191-02

1前言

公共艺术就是要使人们在公共合作与广泛参与的活动过程中,通过公共艺术的方式和途径使个体与整体之间、市民与社会之间在各领域产生积极的互动效应,开辟以艺术方式为载体的公共舆论空间,传播各种文化艺术精神,以此来改变市民生活精神状态,从而展示城市文化以及城市生活。

2公共艺术及其文化精神

2.1公共艺术的概念

从表面文字讲,公共一词是指公开的、公众的含义。从广义上对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可以表述为:(1)城市中供市民所活动的公共场所;(2)具有普遍的公共意义以及公共精神;(3)具有广泛的公共参与和具体代表性;(4)作为公共资源供社会大众共同享有。以上是构成公共艺术概念的几点基本要素,它们之间是整合统一的关系,具体反映出公共艺术所展现给我们的状态以及社会表现形式。从语义方面来理解,我们所讲的公共艺术的特征,在于它不是属于私人领域的、不是少数人或者个别团体的艺术形态。因此,是否具有公共精神、是否具有与社会公众产生互动的特征,乃是判定当代公共艺术特性的最主要因素。

2.2公共艺术的文化精神

公共艺术不是单一的文化形态,也不是独立的社会表现形式,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在理性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公共文化实践和文化理想,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展现,也是一种社会精神形态的传达。它实实在在存在于以城市建设为发展核心的社会生活中,集中体现在公共设施的建设、公共场所的环境建设、公共建筑的建设以及社会公共文化的建设等方面。通过艺术表现形式,可以为广大市民营造出具有亲和力、可感知的、舒适方便的公共空间,使在现代城市社会紧张压抑、竞争激烈的生活环境中,得到文化愉悦和身心修养,从而能够形成良好的社会生存发展形态。

3公共艺术的城市背景

3.1城市文化生活在公共艺术中的特质

历史发展到现在,我们可以清醒客观地认识到,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文化和生活形态的产物,也是当前城市生活感情与理想的一种集中反映。城市生活与文化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互动性与多边形等显著特征。城市文化是城市环境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形态,在总体上我们同样能够理解这种文化艺术是离不开“人”的,处处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原则。

现代城市社会更多地担当着对市民综合素质及文化修养的教育职责,而城市公共艺术,也在某种程度上承担着社会市民大众艺术欣赏、教育和创造的责任,推动市民对环境和社会生活品质的改造和提升。城市公共艺术通过对城市公共文化资源的运用从而使市民大众除了在私人领域条件之外,更为自由便捷地了解和学习艺术知识,形成一定程度和范围上的艺术形态。当代城市文化使市民大众在开放性、互动式的艺术空间和形态交流中,为自己树立起自信、自强的当代新型市民风范,形成良好的社会性背景。

3.2公共艺术中城市转换

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市民对于所生存的生活质量以及环境质量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而城市公共艺术正能恰如其分地解决这方面问题,在当今社会能够满足广大市民的公共文化娱乐活动,陶冶身心。这样的结果都是通过公共艺术对公共设施以及公共场所的融入来实现的。

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使得人们强烈意识到,一座城市决不仅是各种建筑材料的堆积体,也不仅是形形建筑的总和,城市是集中了知识、才智、理想和情感的市民生存、娱乐和修养之地。因此,它应该符合人们的生活要求使得城市成为人类的美好生活家园。当代城市创造影响着当代艺术,当代艺术又承担着提升人们的审美感及道德情感,激发人们高境界的感情,乃至培育出具有自由、独立、创造性的理想人格的角色。

城市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她所拥有的不仅仅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所需要的各种物质东西,而是为了满足和更好的实现精神世界的东西,使我们的生活乃至心灵达到更好的升华。现代城市的职责不仅是为了使人生活得更富有、更加效率化、程式化,还在于使人们生活变得富有情感和人性化,以及活得更为自由自在、轻松畅快。因此,我们可以负有责任的说,一座没有艺术情调和文化气息的城市是没有灵性的城市,更是不幸的城市。

4公共艺术与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的内涵是丰富而又复杂化的,它不仅是指一个城市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状况、平面形式格局以及城市功能的各种状态,而更多的是从社会学、文化学的角度来审视城市的综合面貌以及精神气质。它是人的产物,文化的产物,随着不同的文化意识变化而改变着。

4.1缔造城市文化及气质

现代都市生活让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生存问题,与当初人们所向往的那种生活所背离。现今社会,人们在提高物质条件以后,面对其中的种种无奈,总是试图寻找让生活平衡、心理释放的途径,从而提升精神条件。在此过程中,除了个人化的艺术形式外,公共艺术已成为社会中进行精神情感及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公共艺术的存在,大到公共建筑的艺术、公共环境的创造;小及公共环境中一草一木的艺术表现,都展现一座城市的历史状态、文化状态以及居民的生活态度,彰显着这座城市的外在形象个内在气质。它在显示审美文化与城市精神、传扬人文历史与公共文化以及广大民众心声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是一般建筑物难以替代的。城市所在的每一处,都在展示着城市所带有的地方品格和所具有的文化习俗。

4.2见证历史 守望社会

公共艺术是当代城市文化的产物,它在一定范围内行使着记忆和传承城市文化的职责,是构成城市形象和创造城市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共艺术是一种在公共性文化和公共下,利用自然环境条件和创造人工环境条件的方法去记载和传承着一座城市的文化特色与精神面貌。

作为当代城市公共艺术的基本职责之一,就是要在尊重城市文化历史和市民情感的基础上对那些有益于城市社会的创造性发展和优良的审美文化传统加以发掘、提炼和表现,使之以公共参与和共享的艺术方式继承下来,深化创新。这样去做的目的,是为了将艺术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转化为城市的创造力,使其为城市公众营造一个奋发向上、安定和谐、愉悦依恋的精神家园。

当代公共艺术创作主体的日益强大,体现了当今时代的人文精神。可以说,世界以及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向,是城市广大民众生活理念及精神文化品格的追求与城市环境品质的建设产生密切的关联,使公共艺术成为一座城市中赖以凸显的精神文化面貌和市民的骄傲。

5小结

可以看到,公共艺术和城市文化的真正意义的美学活力和生存基础,还是在于要形成城市社会中市民自发和自主社会形态。这种活力是在于社会中文化群体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并非在政府规划的预想之内。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公共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和社会实践出现,正是社会发展与进步,构建和谐社会和个性城市的必然要求与体现。公共艺术的发展空间以及所具有的影响力都是无可估量的,让我们在公共艺术所形成的社会氛围中创造城市生活新天地吧!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华夏出版社,2001.

[2]博伊德等.西方教育史 [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3]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4]杨晓.建筑化的公共艺术[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篇3

    2公共艺术的城市文化建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