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农业经济热点问题

农业经济热点问题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6:1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农业经济热点问题,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6-0128-03

1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目前城乡的收入分配仍存在不小的差距,要切实解决“三农”问题,需要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社会产业结构入手,调整产业结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城乡结构的有效途径;城镇化能提供更多的岗位,有效的缓解农村的就业压力,推动经济增长。因此,研究二者与农业经济之间的规律,对实现三者之间相互的良性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近年来,有许多文献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王小平等(2009)对江西宜春农业产业结构与农民增收进行了VAR模型分析,得出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农业的发展也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王海山(2011)对城镇化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进行了分析研究,从投资结构、消费结构、劳动者结构、分配结构四个方面研究了城镇化与经济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说明城镇化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邵一珊等(2009)对新疆建设兵团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经济增长基于协整理论与VAR模型进行了分析,得出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结构调整之间具有密切的长期关系,并且农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滞后时间较长。马远(2010)基于VAR模型对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计量分析,得出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调整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三者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互促进作用。本人认为城镇化的速度、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经济的发展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推进的作用,因此做了相关分析如下。

3 实证分析

3.1 变量选取及处理

对于以上四篇文章,变量的选取进行了借鉴和修改如下:

城镇化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向城镇汇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那么城镇化速度就能更准确的表示产业的转移情况,因此选用城镇化速度来进行研究,即为对城镇化的作一阶差分,记为DCZ。

产业结构调整是产业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动与调整,于农业而言,就是发展多种经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使农业发展方式发生较大转变,实现农业生产能力的综合提高。这里借鉴邵一珊等(2009)对这一变量的处理,即农业中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组成的变动来表述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计算公式如下:

表3为对农业总产值的方差分解结果,由于方差分解结果在15期以后趋于稳定,所以只列出至第15期。从表中可以看出,农业总产值的波动不仅受自身冲击影响显著,城镇化速度与产业结构调整对其冲击随着时间推移同样具有显著影响。在第9期时,各贡献率相对稳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较大,其贡献率为46.6%,城镇化速度的贡献率为4.1%。要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的调整。

4 结论及建议

(1)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除种植业以外其他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份额,加强对优质农作物、畜禽和水产品品种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促进城镇化建设,使其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农业的发展。

(2)扎实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城镇化速度,变革人口就业结构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规模经济,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才能变为可能。切实改善目前不完善的户籍制度和社保制度,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平,朱叶.基于VAR模型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09(9):210-213.

[2]王海山.城镇化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J].西安社会科学,2011(10):59-60.

篇2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明确强调“树立人才培养要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3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的思想”。产学研结合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具体要求。世界各国的著名高校在产学研结合这一环节上都做得相当成功,我国在这方面也在逐步加强。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企业不断增多,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农产品的不断丰富,但农业的经营思想和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观念还比较落后。这就需要农林高校和企业紧密结合,加强科研和教育的双向交流。开办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应尽量加强教学与生产实际、企业经营管理的结合,使学生走出校园,了解当前农业生产的现状、农业企业管理和科学技术方面的现状及缺陷。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的目的。2007年,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对本科实验实践等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如何加强实践教学是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加大专业硬件投入,要求担任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教师积极改善实践性教学条件,加强与有关企业联系及合作,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通过产学研结合方式发展农业经济管理教学,培养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人才。

2通过社会实践和科研学术活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实践性教学主要分为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训、科研实践、情景模拟实验和社会实践5个阶段。开展社会实践和科研学术活动能将不同阶段所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活动中,做了以下尝试性研究。

2.1教学活动组织环节

(1)学生自由组成4~5人的团队,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自由选题,并撰写申请书。申请书按照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的格式,分为立项依据、研究内容、研究路线、创新性和经费预算。由于具有社会实践的功能,申请书中增加了技术可行性和风险性分析这部分内容。

(2)申请书以作业形式交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根据申请书的情况审批后,组织相关学生团队进行讨论。好的项目争取和相关企业、村委会等部门取得联系,然后进行类似实习的方式推进该研究活动。

(3)各团队针对申请书研究内容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并在期末面向全体同学进行答辩。答辩过程中其他学生每人至少提一个问题,从而达到双向互动的目的。

2.2教学活动效果分析

从这几个学期的教学效果来看,此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领导力均有很大好处。专业与社会实践是一项重要的模拟实践活动,由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交叉性,加上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异,实践性教学的内容本应是丰富多彩的,但目前由于条件所限,实践性教学内容比较单一,这就导致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出现。因此,农业经济管理的实践性教学应当与相关的农业企业、农业生产部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广泛的合作机制,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阶段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了解相关部门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在教学中,可以借鉴东北农业大学的经验,即“班村共建”的措施。东北农业大学最初是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一个班级和学校附近的一个村对接,学生通过义务支教、担任村主任助理、为村委会建网站、办信息报等形式开展社会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已经推广到全校百余个班级,成为该校学生实践性教学的重要载体。

3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3.1通过实践性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3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明确强调“树立人才培养要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3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的思想”。产学研结合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具体要求。世界各国的著名高校在产学研结合这一环节上都做得相当成功,我国在这方面也在逐步加强。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企业不断增多,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农产品的不断丰富,但农业的经营思想和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观念还比较落后。这就需要农林高校和企业紧密结合,加强科研和教育的双向交流。开办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应尽量加强教学与生产实际、企业经营管理的结合,使学生走出校园,了解当前农业生产的现状、农业企业管理和科学技术方面的现状及缺陷。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的目的。

2007年,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对本科实验实践等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如何加强实践教学是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加大专业硬件投入,要求担任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教师积极改善实践性教学条件,加强与有关企业联系及合作,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通过产学研结合方式发展农业经济管理教学,培养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人才。

2通过社会实践和科研学术活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

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实践性教学主要分为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训、科研实践、情景模拟实验和社会实践5个阶段。开展社会实践和科研学术活动能将不同阶段所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活动中,做了以下尝试性研究。

2.1教学活动组织环节

(1)学生自由组成4~5人的团队,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自由选题,并撰写申请书。申请书按照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的格式,分为立项依据、研究内容、研究路线、创新性和经费预算。由于具有社会实践的功能,申请书中增加了技术可行性和风险性分析这部分内容。

(2)申请书以作业形式交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根据申请书的情况审批后,组织相关学生团队进行讨论。好的项目争取和相关企业、村委会等部门取得联系,然后进行类似实习的方式推进该研究活动。

(3)各团队针对申请书研究内容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并在期末面向全体同学进行答辩。答辩过程中其他学生每人至少提一个问题,从而达到双向互动的目的。

2.2教学活动效果分析

从这几个学期的教学效果来看,此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领导力均有很大好处。专业与社会实践是一项重要的模拟实践活动,由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交叉性,加上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异,实践性教学的内容本应是丰富多彩的,但目前由于条件所限,实践性教学内容比较单一,这就导致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出现。因此,农业经济管理的实践性教学应当与相关的农业企业、农业生产部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广泛的合作机制,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阶段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了解相关部门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在教学中,可以借鉴东北农业大学的经验,即“班村共建”的措施。东北农业大学最初是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一个班级和学校附近的一个村对接,学生通过义务支教、担任村主任助理、为村委会建网站、办信息报等形式开展社会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已经推广到全校百余个班级,成为该校学生实践性教学的重要载体。

3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3.1通过实践性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