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关于社交礼仪的问题

关于社交礼仪的问题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3:5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关于社交礼仪的问题,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关于社交礼仪的问题

篇1

一、高职工科类大学生礼仪存在的问题

高职工科类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但是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却存在着高智商、低素质、缺乏基本礼仪素养的现象。部分大学生明知在一定的场合应有相应的礼仪举止,却缺乏自律意识。比如在图书馆吃东西,窃窃私语等现象屡屡发生;见到老师不主动向老师问好;在公共汽车上见了老人或抱小孩的妇女故意视而不见。这些生活细节问题恰恰体现了学生的个人修养不够,在礼仪教育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二、高职工科类大学生礼仪缺失的原因

1.高职工科类大学生对礼仪重要性认识不足

首先家庭礼仪教育的欠缺必然导致孩子礼仪意识的缺失,当前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娇惯孩子致使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这与礼仪的核心理念是相悖的。二是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忽视礼仪学习。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趋于关注物质利益,注重金钱至上,却忽视对礼仪规范的学习和培养。三是高职生相对来说自卑感较强。他们抱怨自己学校与理想大学差距太大,会有很大的心理落差,这会使高职生产生自卑、胆怯、压抑的心理,从而导致道德水平下滑,礼仪行为不端。四是对于大部分工科学生来说,注重踏踏实实做事,理论思维能力很强,实践能力也很突出,但是他们太忽视礼仪在自己生活、交往以及自己在未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导致自己不容易融入社会,受挫折的几率也会加大。

2.高职工科类大学生对礼仪情感认同度不高

很多高校也都开设的有礼仪教育的选修课,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很多工科学生完全不感兴趣,甚至还会出现用反感、怀疑的态度去批判这门课,礼仪课程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另外随着社会竞争力的加剧,高职工科大学生往往注重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强调个性的张扬,甚至多数工学生将正常、高尚的礼仪规范误认为是虚伪造作,这说明大学生礼仪教育没有赢得大学生的情感认同。

3.高职工科类大学生的社交礼仪意识淡漠

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大学阶段社交能力的高低对一个人未来职业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部分高职工科大学生在社交礼仪方面却存在漠视的现象。一方面,部分高职工科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经常出现礼仪失范的现象,但是他们还并不自知。比如在图书馆自习室完全不顾其他同学的感受打电话;上课时间学生手机不关机或者静音扰乱老师正常的教学秩序等。这些都反映了学生不懂得换位思考,永远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严重存在对社交礼仪的漠视。

三、高职工科类大学生礼仪教育实施策略

1.家庭教育与文明礼仪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有校规校纪,家庭也要配合制定家规,协调好家庭与学校的关系,做到有问题及时通过电话,QQ群、微信群等跟家长汇报学生的动态,保证家庭与高校的联络畅通,提高家长的文明礼仪素养和科学教育子女的水平,增加家庭教育的实效性。

2.开设专门的礼仪课程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开设的都是礼仪教育的选修课,只有部分学生能学习这门课,其他晚点选课的学生即使想学也没机会。所以学校应该将礼仪教育纳入教学体系,针对学生的发展意向,开设不同类型的礼仪教育课程例如商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

3.增加校园文体活动,营造礼仪氛围

礼仪课程的学习是必要的,但学校要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逐渐提高大学生的礼仪素养。所以学校应该多组织一些校园礼仪方面的活动,让大家都积极参与进来,比如开展“三月文明礼貌月”活动、“校园禁烟”活动等,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外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不断积累自己的交往经验。另外学院团委可以通过学生社团这个渠道加强对学生礼仪方面的教育,各个社团可以集思广益每月组织一次关于学生礼仪教育的活动。学校还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飞信群、宣传片等网络工具,实时推送一些礼仪方面的案例,推动学校的礼仪文明建设。

4.大学老师要发挥模范作用

老师课堂的言行举止和个人形象会受到学生的关注评价,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礼仪方面做的好坏影响着学生的行为规范与否。因此,大学老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给学生起好带头模范作用,并且自己多学礼仪方面的知识,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

5.辅导员工作要从日常管理入手为学生渗透礼仪教育

辅导员是大学生最亲密也是最信任的精神导师,不仅需要管理学生是否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还要注意观察特殊学生的精神生活,从日常生活人手适当的给予辅导和教育。在日常管理中,开班会时要定期开以礼仪教育为主题的班会;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交往细节中如果有没有遵从礼仪的行为,辅导员会立即给予其适当的礼仪教育。

6.建立专业教师与辅导员长期交流机制

辅导员是负责学生日常管理的主要负责人,而教师只负责授业解惑,分工不同再加上平时工作的繁忙,教师和辅导员很难有机会交流,对学生的教育教育就会产生脱节,因此建立教师与辅导员交流机制有利于辅导员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避免发生学生普遍厌学的状况,更有利于教师教学的顺利进行。并且针对学生的文明礼仪、心理等问题进行探讨交流,发现问题形成书面的总结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四、小结

礼仪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活始终,对高职工科类大学生职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高校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势在必行。但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专业教师、辅导员、学生个人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才能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下才能更好的学好礼仪,并在实践中用好礼仪,提高自身的个人修养。加强礼仪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学习、生活、就业、职业发展都有着良好的影响,学校也可以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工科类人才。

参考文献:

[1]邓柳茵.浅谈大学生礼仪教育[J].科技创新月刊,2013(10)

[2]杨勇.校园大学生文明礼仪修养教育中的问题与建议[J].学园,2013(11)

篇2

一、社交语用失误的定义

社交语用失误是来源于误解或忽略社会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不恰当表达。众所周知,不同的文化决定不同的思维模式、语言规则、社会价值观、规范、世界观和历史等。文化的多样性明确体现在跨文化交际中。正是对话者不同的文化背景阻碍了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二、礼仪方面的社交语用失误的原因和表现

1.社会文化因素引起的社交语用失误

(1)在称呼上的社交语用失误

一名中国数学教师被派送到美国教外国学生。出乎他意料的是,所有的学生都叫他“王”,他甚至会因此而生气。后来他意识到,在美国,人们通常称别人的姓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但在中国,人们通常称他们的老师“王老师”。这是不同国家中称呼的差异。

(2)问候方面的社交语用失误

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我们都有机会和我们的外教交流。有一天,笔者碰到外教了,对他说:“你吃了吗?”新来的外教听到笔者这么说的时候很惊讶。后来笔者意识到,在英国,当人们在街上遇到,通常情况下,他们开始谈论天气。然而,在中国,当人们碰到对方,他们经常以“你吃了吗?”开头。这是笔者自己的亲身经历。

(3)在道歉方面的社交语用失误

我们都知道,中文道歉的表达和英文的很相似,这有时会导致社交语用失误。我们拿“对不起”这一典型的中国式的道歉表达做例子。“对不起”用英文可以解释为“Excuse me”“I am sorry”,尽管这两个英语表达等同于中文的“对不起”,但是他们往往被以英语为母语的说话者在不同环境下使用。“Excuse me”用在麻烦别人给他帮忙或中断他人的话语。例如,如果一个英国人想要找陌生人问路,他可能会说:“Excuse me,could you show me the way to the nearest restaurant?”当他们在别人面前打喷嚏或打嗝,他们通常使用“excuse me”。然而,“I am sorry”常用来当说话者做错了事或冒犯了他人。比如:“I am terribly sorry for keeping you waiting for a long time.”同时,“I am sorry”可以用来表达对别人的遗憾和同情,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可以说“I am sorry for your loss”来安慰别人因其家庭成员刚刚去世。如果对“Excuse me”和“I am sorry”不熟悉,中国人在道歉时误用,这将导致社交语用失误。

(4)价值方面的社交语用失误

中国和西方差异的另一点,是不同的价值观。个人主义是西方价值观的关键因素。相反,集体主义是中国价值观念的重要因素。在国外,人们强调人的尊严在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他们表达自己的信仰,其中包括人类有权利享受生活之美,也有能力来完善自己。

2.不恰当语用转移导致的社交语用失误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不恰当语用转移是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语用失误的一个重要因素。语用转移是指第一语言为基础的语用语言知识投射到第二语言的语境中,这样的投射导致认知和行为不同于第二语言使用者。

众所周知,词语可能在不同的文化中被理解得不同。虽然大量的中国词语在语义或句法层面和英语一致,但他们的语用含义和功能在两种文化中是不一样的。让我们以“没关系”(never mind) 为例。在中国,对于别人对自己的感谢我们通常用“不用谢”和“没关系”回答,“never min”是后者对应的英文解释。下面是一个中国向导和英国游客之间的对话。

一天的访问后,英国旅游者A表达了他对中国向导B的感谢:

A:谢谢你带我参观了博物馆,我真的度过了快乐的一天。

B:Never mind. (英国人对导游的回答感到不解。)

3.由于缺乏语用学理论导致的社交语用失误

(1)关于话语行为问题

话语行为就是说出词或句子的行为。因此,通常情况下,中国学生很可能在发音上犯错。如一些人可能把“industry”的重音放在第二个音节上。

(2)关于命题行为问题

篇3

社交礼仪的相关知识

社交礼仪知识一、称呼礼仪

在社交中,人们对称呼一直都很敏感,选择正确,恰当的称呼,既反映自身的教养,又体现对他的重视。

称呼一般可以分为职务称、姓名称、职业称、一般称、代词称、年龄称等。职务称包括经理、主任、董事长、医生、律师、教授、科长、老板等;姓名称通常是以姓或姓名加“先生、女士、小姐”;职业称是以职业为特征的称呼,如:秘书小姐、服务先生等;代词称是用“您”、“你们”等来代替其他称呼;年龄称主要以“大爷、大妈、叔叔、阿姨”等来称呼。使用称呼时,一定要注意主次关系及年龄特点,如果对多人称呼,应以年长为先,上级为先,关系远为先。

社交礼仪知识二、问候礼仪

问候是见面时最先向对方传递的信息。对不同环境里所见的人,要用不同方式的问候语。和初次见面的人问候,最标准的说法是:“你好”、“很高兴认识您”、“见到您非常荣幸”等。如果对方是有名望的人,也可以说“久仰”,“幸会”;与熟人想见,用语可以亲切、具体一些,如“可见着你了”。对于一些业务上往业的朋友,可以使用一些称赞语:“你气色不错”、“你越长越漂亮了”等待。

社交礼仪知识三、名片礼仪

在社交场合,名片是自我介绍的简便方式,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当前已成为人们社交活动的重要工具。

社交礼仪知识1.递送名片

递送时应将名片正面面向对方,双手奉上。眼睛应注视对方,面带微笑,并大方地说:“这是我的名片,请多多关照。”名片的递送应在介绍之后,在尚未弄清对方身份时不应急于递送名片,更不要把名片视同传单随便散发。与多人交换名片时,应依照职位高低或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进行,切勿跳跃式地进行,以免使人有厚此薄彼之感。

社交礼仪知识2.接受名片

接受名片时应起身,面带微笑注视对方。接地名片时应说“谢谢”并微笑阅读名片。然后回敬一张本人的名片,如身上未带名片,应向对方表示歉意。在对方离去之前或话题尚未结束,不必急于将对方的名片收藏起来。

社交礼仪知识3.存放名片

接过别人的名片切不可随意摆弄或扔在桌子上,也不要随便地塞进口袋或丢在包里,应放在西服左胸的内衣袋或名片夹里,以示尊重。

社交礼仪知识四、介绍礼仪

介绍就基本方式而言,可分为:自我介绍、为他人作介绍、被人介绍在种。在作介绍的过程中,介绍者与被介绍者的态度都要热情得体、举止大方,整个介绍过程应面带微笑。一般情况下,介绍时,双方应当保持站立姿势,相互热情应答。

社交礼仪知识1.为他人作介绍

应遵循“让长者、客人先知”的原则。即先把身份低的、年纪轻的介绍给身份高的、年纪大的;先将主人介绍给客人;先将男士介绍给女士。介绍时,应简洁清楚,不能含糊其辞。可简要地介绍双方的职业、籍贯等情况,便于不相识的两人相互交谈。介绍某人时,不可用手指指点对方,应有礼貌地以手掌示意。

社交礼仪知识2.被人介绍

被人介绍时,应面对对方,显示出想结识对方的诚意。等介绍完毕后,可以握一握手并说“你好!”“幸会!”“久仰!”等客气话表示友好。男士被介绍给女士时,男士应主动点头并稍稍欠身,等候女士的反应。按一般规矩,男士不用先伸手,如果女士伸出手来,男士便应立即伸手轻轻点头就合乎礼貌了,如愿意和男士握手,则可以先伸出手来。

社交礼仪知识3.自我介绍

可一边伸手跟对方握手,一边作自我介绍,也可主动打招呼说声“你好!”来引起对方的注意,眼睛要注视对方,得到回应再向对方报出自己的姓名、身份、单位及其他有关情况,语调要热情友好,态度要谦恭有礼。

社交礼仪知识五、握手礼仪

社交礼仪知识中握手是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一种方式。握手时应注意不用湿手或脏手,不戴手套和墨镜,不交叉握手,不摇晃或推拉,不坐着与人握手。

握手的顺序一般讲究“尊者决定”,即待女士、长辈、已婚者、职位高者伸出手之后,男士、晚辈、未婚者、职位低者方可伸手去呼应。平辈之间,应主动握手。若一个人要与许多人握手,顺序是:先长辈后晚辈,先主人后客人,先上级后下级,先女士后男士。握手时要用右手,目视对方,表示尊重。男士同女士握手时,一般只轻握对方的手指部分,不宜握得太紧太久。右手握住后,左手又搭在其手上,是我国常用的礼节,表示更为亲切,更加尊重对方。

社交礼仪交往5大禁忌

禁忌一:

热衷于探听家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而有些人热衷于探听,事事都想了解的明明白白,这种人是要被别人看轻的。你喜欢探听,即使什么目的也没有,人家也会忌你三分。社交礼仪知识介绍说从某种意义上说,爱探听人家私事,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2禁忌二:

喜欢嘴上占便宜 社交礼仪知识介绍说有些人喜欢说别人的笑话,讨人家的便宜,虽是玩笑,也绝不肯以自己吃亏而告终;有些人喜欢争辩,有理要争理,没理也要争三分;有些人不论国家大事,还是日常生活小事,一见对方有破绽,就死死抓住不放,非要让对方败下阵来不可;有些人对本来就争不清的问题,也想要争个水落石出。

3禁忌三:

进出不互相告知 你有事要外出一会儿,或者请假不上班,虽然批准请假的是领导,但你最好要同办公室里的同事说一声。即使你临时出去半个小时,也要与同事打个招呼。这样,倘若领导或熟人来找,也可以让同事有个交待。社交礼仪知识介绍说互相告知,既是共同工作的需要,也是联络感情的需要,它表明双方互有的尊重与信任。

4禁忌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