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生态农业研究

生态农业研究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3:5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生态农业研究,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生态农业研究

篇1

生态农业是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发展的,同时也是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的生态农业是通过对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并积极保护农业的生态环境,进而实现高效无污染且低能耗的农业发展模式。

一、生态农业模式概念

生态农业模式是在生态农业理论形成的基础上产生的。生态农业模式是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并且依据相应的生态经济学原理,针对不同的生态环境,科学合理的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最终建立有利于自然和人类生存并且互相协调,有效实现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高效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二、生态农业模式的分类

(一)物质多层利用

物质多层利用类型是根据生态农业系统的能量及物质循环所构成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模式。在这种生态农业的模式中物质进行良性的循环,并将能量进行多级的利用,实现农业的优质高产。

(1)沼气利用型。沼气利用是以沼气为基础,并且利用相关的食物链加环技术,有效的将种植业与加工养殖业结合,通过加强畜禽的饲养与沼气池内厌氧的发酵,有效的将传统种植与高效的饲养和废弃物利用结合,使农业系统的能量进行多级的利用,促进物质的良性循环。

(2)病虫草防治型。病虫草的防治类型是对生物防治技术的利用,选择抗病虫草的品种,同时应用虫和菌对病虫草害进行防御。此外,选择适当的农药,对施药的技术进行合理的改进,进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

(3)产业链延长增值型。这种类型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态农业模式。对农业生产的主副产品进行加工,使其增值,进而有效的提高农业的产值,实现农业生产的产业化。

(二)生物互利共生

生物互利共生类型是合理应用生物群落中不同层次生物的不同生态位特性与互利实现共生。通过分层对空间利用,提高了生态系统的光能利用率以及土地的生产力,进而增加了物质的生产量。这种类型是多层次多序列的农业产业类型,能够保证不同的生态位生物群体在整体的系统中互利共存,有效的利用太阳能与水分以及相应的矿物质营养,进而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有限空间和土地进行充分的利用,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率以及生产量,获取更多的生态与经济效益。生物互利共生通过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对农业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田的发展建设。

(三)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治理

(1)环境治理型。环境治理型主要是将生物与工程措施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治理环境恶化区域。同时采取植树造林及兴修水利等改善措施,科学合理的结合模拟的自然群落方法。生物与工程技术措施的综合利用表现在将乔木与灌木等进行有效的结合,并建立多层次多品种的复合型群落生物措施,主要有四种模式:①丘陵山区小流域治理。在出现严重水土流失地区进行植树造林建设,合理发展养殖与林果产业,有效的完善周围的生态环境。科学合理的采用退耕还林的方法,对天然的树林进行保护,同时防水固土,强化土壤的肥力。②盐碱地治理。主要是通过打浅井与开深沟的方式,建设人工的防护林。积极的引进抗盐碱的牧草,进而合理的发展畜牧业。③草地恢复和生态牧业。针对实际的草场类型与生产量划分合理的牲畜种群以及承载牲畜的数量。同时,要适当的进行退耕还牧的工作,有利于提高草场的产量。此外正确的引导牧民进行畜产品的加工行业。④保护性耕作。这种方式是以能够发芽的种子为基础,有效的减少耕种的面积,使用合适的农药防治虫害,积极提高土壤的肥力与抗旱的能力。

(2)资源开发利用型。这种模式适用于山区或者沿海的滩涂等地,因为这些区域具有较大的农业发展潜力。可以采取因地制宜以及综合的开发措施,将资源的开发与环境的治理工作有效结合,积极促进农业的发展,同时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观光旅游

(1)观光农园型。生产不同的花卉或者农作物供游客观赏并参与种植与管理,并且分为不同的农园类型,有果园和菜园,还有花园和茶园等。

(2)农业公园型。将农业生产与旅游和休闲娱乐有效的结合,这种农业公园的相关设施较为完善。同时,比较注重人文与历史资源的开发,是综合性的农业观光型。

(3)教育农园型。教育农园不仅包括农业科技教育,同时也兼顾相关的园林旅游。教育农园不仅能够陶冶游客的情操,也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结束语

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是科学合理的利用生态资源,并积极的实行生态农业生产。因此,正确的选择生态农业模式对实现生态农业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2

据统计部门调查研究,将来5年我国农产品电商交易额、涉外农产品电商交易额、农产品移动商务交易额分别将占农产品交易额的5%、1%、2%。同时,“互联网+”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新型销售平台等多个方面也有了初步起色。

我国“互联网+生态农业”观念提出较晚、起步落后,商业发展模式仍不成熟。第一,我国部分农村网络基础不足,计算机普及力度不强,水平不高,应用能力较低;第二,我国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处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水平,专业水平的局限使引进新技术受到阻碍;第三,生态农业互联网很难得到充足的资金保证,互联网的运作和经营所需资金缺乏。

总体而言,我国的农业总体结构仍然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农业的整体经济效益较低。

1.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产品的流行

至2015年12月为止,中国网民总数已接近6.9亿,全年网民增长了395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在全国已过半。同时移动网络应运而生,移动设备已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科技产品之一,智能手机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消费方式。

除了传统消费、娱乐之外,移动金融和移动医疗等移动客户应用也为用户的上网需求开辟了新的领域,推进着人们消费形式的互联网化。

2.“互联网+”向农村、农业的渗透

我国“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在“十三五”期间推进农业信息化,“互联网+”在农业生产方面,使农作物生长情况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越来越多,带动传统农业向精准化农业快速转变。

“互联网+”对农村农业的渗透还体现在物流方面,电子商务的出现也带动了一部分农民成为电商,由传统的生产定消费,转为消费定生产,同时也使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更加丰富多样。

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渗透作用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产品质量水平和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3.产业呈现互联网化

一方面现代生态农业在“互联网+”的作用下,也开始引用O2O这种新型的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农产品消费者在线支付购买现实商品,生产者提供线下基地、公司和线下服务。在这种模式下,消费者可以获取更丰富更全面的农产品的生产和价格等信息;对于农产品生产资料供给方或者农资服务商有更大的宣传平台来吸引更多的顾客,同样可以节省成本。另一方面现代生态农业在“互联网+”模式下,正在为农村的金融机构带来新的机遇。一是加速了农业经营主体的分化,促使传统农业向小型的精准化农业发展,结合互联网开展网上直销或者线下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前者离不开银行卡和结算业务,后者加速了多种金融终端服务。

1.推动智慧农业的发展

智慧农业:在传统农业中运用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而对农作物进行科学的检测和管理,有效地解决农产品生长中出现的问题,为农业生产提供智能化决策的现代化农业。智慧农业是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到农业可视化远程管理的一种高级农业管理模式。

2.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目前我国“互联网+生态农业”的主要代表形式是农村电子商务。与传统农业的营销模式相比,互联网可以令农户和消费者充分共享供求信息,线上直接交易降低了简化了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帮助农产品信息在消费者和农户间更加对称。电子商务的流行最终使农产品交易快捷简便,交易成本降低,农户劳动生产率随之提升。

3.完善现代农业产业链

农业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农业产业链的流程悄然改变,互联网思维能有效地帮助解决农业产业链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互联网正全方面,全过程地影响改造着农业,包括农产品的生产,分配、销售等环节,在确保农产品品质的情况下,最终将生态农业的各个环节联合打通,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这也是现代生态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在互联网逐渐改造传统产业的今天,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完整农业产业链,是现今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篇3

从古至今农业都在国家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人类生存最基本需求是衣、食、住、行,其中“食”则最为重要。而食品原料绝大部分属于农产品,发展农业是经济需要,也是社会需求和人民生存需要。传统农业生产率低下,产量少,不能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要求,而现代化农业对生态环境及土壤破坏严重,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才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现代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的结合,提高了产量,同时保护了生态环境,防止了污染,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力,推广现代生态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生态农业的关系

在我国农业研究中对于传统农业始终褒贬不一,很少有客观的评价。传统农业发展遵循的是自然规律,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在农耕时坚持按“农时”耕种,围绕“农时”进行经营开展农业活动。传统农业精华在于合理协调、用养结合、因物致用、多种经营。讲求的是轮作复种、合理布局、间作套种,协调用地,提高用地效率。这种耕种模式,还能够抑制病虫害,对土壤优化有着很大帮助,保证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衔接和转换,维持了农业生态稳定,虽然产量不如现代农业。但对农作物进行了优化组合,通过对不同作物的搭配促进作物生长,实现合理配置用地结构,且注重对土壤微环境的改善。而现代生态农业则是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的融合,以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为基础,利用传统农业技术精华来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率,控制农业生产中的污染,保障农产品安全质量,保护农业生态系统,注重发展集约化农业经营模式。因此,二者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的相互结合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实现高效农业发展目标。

二、现代生态农业建设思路

通过前文分析可以知道,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生态农业有着密切联系。现代生态农业应在继承传统农业精华的同时,通过融入现代技术,从而弥补传统农业模式缺陷,提升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现代生态农业将成为农业发展建设的主流趋势。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中发展建设目标应与区域总体规划目标一致,同时要通过政策引导,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具体建设中产业结构调整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当地自然条件为依据,不仅要制定农业发展计划,还要完善现代生态农业建设评价体系。从政府角度来讲,应给予农业更多政策上的支持,使广大农民能够在不损失自身利益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到现代生态农业建设事业中,让农民能够对生态农业有一个正确认识,从思想上理解农业持续发展科学内涵。具体可采取措施,如建立农业生态效益补偿制度,通过补助手段让农民对生态农业产生认同感。此外,现代生态农业还应积极融入传统农业中的“精耕细作”思想,从而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促进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目标。传统农业中精耕细作的核心在于“用”与“养”的结合,不是盲目使用土地。如不对土地进行保养,土壤质量和肥力就会下降,甚至出现水土流失现象。要“用”就先得“养”。而化肥使用不仅消耗大,效率低,且会造成污染问题。而有机肥不仅对土壤有优化作用,更能够增强肥力,成本也非常低。因此。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中,应减少对化肥的应用,也加强对有机肥的应用。此外,从农具角度来看,应加强对现代化农具的应用,但要选择环保型耕作机械,发展机械保护性耕作。机械保护性耕作完全符合现代生态农业发展需要,有着明显保护水土、抑制农田地表扬尘等问题的作用,能够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了低污染、低投入、高产出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农业发展应走集约化,产业化发展线路,构建产供销、贸工农的一体化经营模式。单一农户分散、孤立,农业生产中所能够取得的生态效益十分有限,且不好管理,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更难以得到保障。如把这些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打造农业产业链,不仅扩大了农业产销范围,增加了农业收入,同时更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能够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且这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有着积极作用。走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道路是实现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基础。

三、结束语

农业发展关系国计民生,是支持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重要产业,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加快,土壤破坏,环境污染现象日益严重,造成耕地面积持续降低,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我国农业发展中,应积极继承传统农业精华,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将生态思想融入农业生产,以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