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8:54:5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心理学辩证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有关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有人认为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有人认为艺术是上层建筑的意识,艺术与政治不可分割,如马列主义就持此观点。豪泽尔认为这夸大了艺术自身的因素而否定了艺术的社会因素。豪泽尔运用辩证法,指出艺术与社会影响的同时性和相互性。艺术创造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既包括相对静止的自然因素,又有不断变化的社会因素,两者还可相互转化。艺术作为社会产物受到世代、文化、艺术家倾向的影响,社会作为艺术的产物表现在艺术的社会批评价值上,在此,豪泽尔反对“为艺术而艺术”,认为是对社会生活的逃避,真正的艺术品会把形式和内容融合成整体来反映生活、改变生活,原始图腾画及现代装饰艺术都可以证明这点。豪泽尔把艺术看作社会现象,研究艺术发生规律。艺术遵从固有的习惯和风俗才能被受众理解,如果它们开始消磨艺术的创新成分就会被抛弃,艺术便由表达现实转变成干预现实,例如中世纪宗教画盛行时,圣母头顶的光圈代表对其贵族气派和全知全能的赞颂,但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为了世俗功能而去掉圣母的光环,给人亲切认同感,这就创造了新习俗。艺术的发展来自传统与习俗的斗争,艺术只有敢于反抗习俗,才能拥有发展可能。
二、艺术和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的关系
对艺术史的探讨不应忽视社会学、美学、心理学的共同作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就忽略了这种共同作用而只关注艺术家自身特质,最终陷入个人主义危机――人们过分追求艺术家的能力以至忽视作品真正价值。美学、社会学、心理学都只关注艺术品个别方面:美学强调带来美感的形式;社会学强调社会动机,如艺术家期冀艺术品收到的社会效果;心理学强调个人动机和需要,不仅包括艺术家想达到的无功利的社会功利性,也包括读者的心理期待。豪泽尔为文艺学发展提供了新方法论,认为只有社会学、心理学和美学三者相互联系和补充才会实现艺术的整体性、体现生活的统一性,这和韦勒克《文学理论》中提到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异曲同工。
三、美学辩证法和社会辩证法
艺术产生离不开辩证法作用,艺术品体现主客观辩证关系,正如萨特所言“外在物的精神化”,艺术家与作品材料、技术、市场和理论批评的斗争或显或隐地表现在艺术品中。艺术品意义的传播会受到客观条件限制如市场和大众的限制,涉及需要与满足、经验的内容与形式、表达的意愿与效果的辩证过程。艺术品内部结构也存在辩证法,正是各部分相互对立为艺术品增添色彩,使艺术品价值处于不断失衡与平衡的调节中。优秀艺术作品往往能让各种辩证法联合发挥作用,在满足受众同时实现自身存在价值。
四、艺术创造者和接受者的共存――社会学领域
艺术创造者和接受者可通过中介者、中介体制、艺术市场等实现沟通,艺术作品在创造者和消费者沟通过程中进行“二律背反”运动。在艺术品接受过程中,理解和误解、成功和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有关艺术作品的失败,我认为由看待艺术品的方式造成,艺术家自己认为没有达到理想的作品也许在外人看来是成功的,而且社会环境也会影响到艺术品,如一些非主流文化作品很难在社会上得到公众的认可,所以是失败的作品,但它们在艺术家眼里却有独特价值。艺术创造者和接受者共存于社会领域中,艺术接受者要在社会批评或社会环境变动下品味艺术作品;艺术创造者尽管拥有较大流动性的身份,作品也可否定社会存在,但他绝对不能脱离社会而创作,空中花园是不存在的。
五、社会学范畴下的艺术
“语言心理能力(Linguistic-psychological Competence)”是指“交际者在语言行为中表现出来一种克服心理障碍、控制自我情绪、获取与人际关系平衡的较为稳定的一种心理素质;是交际者在把交际内容、人际关系、语言表达方式结合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情感力量”。从语言心理学的角度看,影响语言交际的直接因素既包括交际者的语言知识、语用能力(根据语境选择对应答语的能力),又包括交际者的心理状态这三个因素。研究表明:语言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兴趣、记忆力、学习习惯、健康状况等因素均可以引起自然心理障碍;同时,教师的教育指导思想及教学方法、不和谐的师生关系等均可能造成学生个体的心理障碍。语言心理能力,这似乎是一个纯粹的教育心理学问题,跟语言交际能力无关。然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这种能力虽不显现于具体的语言运用中,却是直接影响其效果、左右语言交际能力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事实上,处于真实交际情境中的个体,总是在不断进行着语言情景的接受、分析和判定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虽然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语用能力可以独立于语言的心理能力,但后者又可影响前两者的进一步提高,同时语言心理能力又是在语用能力的训练中逐步培养起来的。这种相互关系的平衡与协调发展,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既充分又必要的条件。
课堂实践证明,运用“交际教学法”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语用能力,而且还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心理能力,最终让学生能够敢用英语想、敢用英语说、敢用英语创造性地自由表达思想。所以,笔者认为坚持运用“交际教学法”可以改变目前中学英语教与学的沉闷现状。
二、“交际教学法”对培养“语言心理能力”的作用
培养“语言心理能力”的关键在于能否改变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因为这是改变传统师生关系及课堂活动方式的前提。那么,“交际教学法”为什么既能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又能使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尤其是人为的心理障碍),从而达到训练“语言心理能力”的目的呢?
传统教学法以教授英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为语言学习的主要内容。课堂上以教师讲解语言知识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课、做笔记。同时,传统的教学法把所学语言形式结构的训练(手段)同交际能力的培养(目的)分开了,其教学指导思想总是在词汇、语法上转圈子,认为只要掌握了足够的单词和语法规则就能自由交流。 事实证明,大量的重复性、机械性的操练很难将语言形式从意识层面深入到潜意识层面。所以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很难实现语言从机械性操练到自动化表达转化的这一语言学习的目标,从而大大影响和制约了学生的语言应变能力。
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流行开来的英语“交际教学法”,主张教学过程“目的化”。主张把目的与手段结合起来,以前者带动后者,后者服务于前者。教师的责任是给学生提供交际情景、场合,帮助学生创造性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念,并给他们提供充分发挥想像的空间和语言项目,进而不断完善、提高学生的语言处置能力,即完成“情景——分析——处理”这一过程。这样,学生语言运用的心理能力就会不断加强、提高,并最终学会超越自己。
当然,“交际教学法”并不排除“控制性”操练,但这里的“控制”不是以某个语言操练项目去约束学生的语言行为,而是利用教学内容的实施与操作过程来控制机械性操作的程度与范围。事实上“交际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有效控制”下,呈现语言材料,操练语言项目,让学生最终能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自由表达。
对于语言教学,在初期入门阶段,要借助学生年龄尚小,机械记忆力强、兴趣浓厚等特点从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语言的结构性操练。但同时也要运用直观的、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情感的手段,以避免部分本来就懒惰的学生还未真正入门就形成了惰性心理定势。该阶段的操练目的是使学生贮备必要的词汇、语法及语音等知识,以便为新输入的信息内容提供加工基础;这也是从机械性的学习(Learning)向潜意识性的习得(Acquisition)过渡的必要准备阶段。
在交际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并不是一个“被动的观察者”,虽然教师的主体性地位有所下降,但这并未否认其重要性。首先,教师不仅是整个活动的策划者与主持者,同时也为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随时提供参考与帮助;其次,在学生的言语行为实施中,教师还须提供输入内容、平衡学生间的相互关系,保证课堂活动的合理过渡与顺利承接等;再次,教师还得抓住时机临时修改、补充或重点操练某些具体语言项目,以把握学生能力训练的渐进性与系统性。事实上,整个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他们根据教学要求自主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再需要教师严厉的督促。
1.1 病例资料: 病例资料135例,男85例,女50例,日龄2~20天,胎龄38~42周。体重2500g~4200g,出生时Apgar评分9―10分,临床诊断新生儿ABO溶血39例,G6PD缺乏76例,感染12例。不明原因8例,血清总胆红素230μmol/L~850μmol/L 。
2 方法
135例均采用BAEP检查,采用丹迪公司产Keypoint型诱发电位仪,刺激频率10HZ,刺激强度108及120dβ,采用国际10/20电极系统的Cz总记录,双侧乳突参考。
3 诊断标准
1)波形消失。2)波开缺如。3)各波潜伏期延长。凡符合以上者为异常。
结果:135例病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66例,发病年龄最小4天,最大20d,其中41例BAEP异常年龄在4―12天内,所有异常者中血清总胆红素最低310μmol/L。最高650μmol/L,其中血清总胆红素>350μmol/L41例。占大多数,证明BAEP异常程序与胆红素水平呈正相关系。
讨论:BAEP是指起源于耳蜗的神经和脑干听觉结构的生物电反应,由Ⅰ―Ⅴ波组成,Ⅰ波反映听神经电位,Ⅱ―Ⅴ波依次来自耳蜗核上橄榄核、对侧丘素和下丘。耳蜗核神经元和下丘对胆红素损伤十分敏感,早期,早期损伤可表现BAEP反应阀升高或Ⅰ―Ⅴ峰间期延长。波峰潜伏期即Ⅰ―Ⅲ代表有关桥脑的信息,Ⅲ―Ⅴ峰是有关桥脑――中脑信息的传递,Ⅰ―Ⅴ峰是有关以上二者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