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9:35:0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心理学的自我认知,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14-0069-05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大,不同类型的职业院校如雨后春笋,其招生数量也与年俱增,然而生源的文化素质却在不断走“下坡”,且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中职生之间的成绩差异也日趋拉大。因而学生的学业不良(Learning Disability)成为众多学者和一线工作者关心的重大问题。根据Bronfenbrenner的“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可将造成学业不良的因素分为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及社会因素等,其中,个体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心理因素[1]。
大多数中职生是未能成功升入普通高中学习的青少年,其内心世界因为各种落差而出现层层冲突和不平衡,进而造成其决策困难和学业不良。已有研究表明,中职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自我认知提升,但缺少抗压弹性;自我效能低,难以适应逆境;思维活跃,但学习动机缺失;渴望得到认可,害怕接受失败[2]。而心理韧性是个体在面对各种逆境、创伤、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能进行良好适应的重要心理因素,即个体面对生活压力和威胁创伤所表现出来的“反弹能力”[3][4][5][6]。因此,良好的心理韧性有助于中职生更好地适应未知环境,在内心及外界压力下,始终持有良好的生活态度和学习动机。
Sloan 和 Cuthbert认为,心理韧性最重要的研究领域是其作用机制[7]。Kumpfer基于社会生态观提出了心理韧性框架,积极的心理因素不仅有助于个体提升其心理韧性的强度,还有助于构建出良好的心理环境催化其心理韧性进行积极的重组和延展[8]。而学业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否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心和能力的认知,是个体面对学习压力时一种有效的积极心理因素[9]。研究表明,高水平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在面对问题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压力时更倾向于采用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从而更有效地抵抗外界的压力,进而促进心理韧性的提高,因此,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其心理韧性也相应较高。而希望特质是指个体可跨环境、跨时间的一种稳定的希望水平。研究表明,拥有高水平希望特质的个体能够找到替代途径来实现所期望的目标,缓解风险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个体能够更好面对压力事件的积极心理状态[10],因此,希望特质对个体的心理韧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Luthans提出的心理资本要素模型发现:自我效能/自信、希望、乐观和韧性这四种能力存在协同效应,在个体发展中起相互促进和相互协调的作用[11][12],而根据Luthans et. al.提出的心理资本的内部机制理论,一方面,个体对自身超越逆境的能力越肯定,即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越高,越能在逆境中进行良好的适应;另一方面,自我效能感可以有助于个体产生积极情感,以及获得目标的自信心及希望感,而积极的希望感及自我认知有助于个体产生抵抗压力的心理韧性[13]。因此,希望特质可能帮助个体积极面对生活压力,提高其自身心理韧性的强度,进而在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及心理弹性关系中起着一定的中介作用。
本文将从学业自我效能感、希望特质和心理韧性三个心理层面探讨中职生学业成绩分离的实际原因,以及其对中职生学业成绩作用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希望特质在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心理韧性间发挥的中介作用。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选取无锡地区3个中等职业学校656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判断学生学业优良和不良的依据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提供的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以及入学以来各阶段考试成绩,公共基础课及专业课平均分在全年级前10%的学生为学业优良的学生,而在全年级后10%的为学业不良的学生。共发放720份问卷,去除无效问卷64份,回收有效问卷656份,回收率为91.1%。其中学业优良学生332名,占总人数的50.61%;学业不良学生324名,占49.39%。
(二)测量工具
1.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Academic Self-efficacy Scale)
本量表由北京大学Insight Group在适应性学习模式量表中学业效能感分量表的基础上编制而成,共有12个项目,主要测量的是学生对自己完成相应学科任务所持有能力的信心。学生的得分越高,其学业自我效能感也相应越高。通过对该量表进行信效度分析,得出其克隆巴赫值为0.871。
纵观教育心理学近十年的不断发展,虽然这期间并未发生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其实质性也并不是没有改变。近些年,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模式和研究视角有所改观,从关心个体特征的单一取向逐步向对个体、情绪和压力以及社会情境等多因素进行整合研究转变。对于这种转变不是将多种心理元素和外部条件简单地组合,或是将曾经被忽视的因素添加进来,从而进行考察研究。相反,整合取向的教育心理研究鉴于初期的简化和单一研究方式的失衡,正尝试着将学习与教育置于多维框架中进行研究,尤其是体现在社会情境中的独特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整合与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整合
在这个重视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更加重视教育的发展,而忽略了心理的重要性。纵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心理学和教育的实质性整合是保证生命力的所在。例如:在20世纪初期,教育心理学因为缺乏教育所需的研究工具和研究对象宣告失败。20世纪中期,教育心理学因不屑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效果不得已体现。而20世纪后期,教育心理学因扎根于教育实践领域,拥有了解决实际教育的研究工具和研究对象,也取得了丰硕的效果。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使教育心理学拥有了深入研究的发展动力,直接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早期的研究者试图从心理学角度找出一个对教育实践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规律,但是由于学习规律并未立足于实际情况和具体的实践教育,因此,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往往没有达到显著的效果。后来,研究者将教育与心理相结合的教育心理学就具有明显的整合特征优势,从根本上保证了研究的科学性和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有效性。目前,教育心理学在写作和阅读等领域上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效,是教育心理学领域上的一大标志性成果。
(三)身心机能的整合性发展
用整合的框架讨论各种因素的互相结合、互相利用和各种依存的关系,也是揭示了身心机能的形成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身心机能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多种心理成分的共同作用,同时也取决于个体特征与外部条件因素之间的互动。而自我调节能力就是作为身心机能发展的一个标志,也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研究者所采用的整合研究的方式体现为:尝试综合考虑认知、动机以及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对自我调节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所形成的影响。自我调节的学习者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使用大量的自我调节方法;二是顺利完成任务的能力感;三是制定好各种预期的目标。而自我调节学习也包括三个过程,就是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馈。强化思维的整合特性,无论是对形成机制的探索还是品质的培养,都有一定的意义。
二、个体情境的整合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一)个体情境的整合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受到生态心理学、认知科学以及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共同影响,再加上学校教育的脱轨,导致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缺失、社会延迟等状况,学习的研究取向就从单一的认知逐步转化成情境化的认知。然而学习的情境理论认为:知识已经不再是头脑中确定认知的表向,而是一种生活的实践;学习也不再是学习者头脑的认知活动,而是不断参与实践的活动过程,并且逐渐形成共同体核心成员的过程;学习也不再是单独的活动,而是与社会环境互相交流的活动。只要是学习就不可能脱离情境的设定,情境是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情境和场景设定的不同,所产生的学习氛围和效果也就截然不同,所受到的具体情境特征的影响也就不同。
(二)教育整合中社会环境的取向
个体与情境的取向整合趋势同样也在教育技术中有所应用,将教育技术整合于学习和教学活动中,也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变化。教育技术支持下的学习环境既可以是对真实环境的模拟,也可以给学习者提供与他人共同学习的平台,前者是教育技术的传统优势,后者则是日前教育技术着重探讨的主题。教育技术的整合不仅为学习者搭建了一个平台,也是一个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同时也提供了适宜的场所和便利的条件。目前的教育心理学中,尽管对不同层面的社会系统的探讨仍处于初步阶段,但当代的教育心理学更多地开始关注个体的认知、情境以及情绪的变化,教育心理学的整合已经成为主流趋势。教育心理学是结合新的技术,与未来的教育心理学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相融合的一门学科。迄今为止,人们不再对教育心理学整合的意义和功能进行怀疑,而是有效地进行多种形式的整合,不再停留在理念的层面上。
参考文献:
纵观教育心理学近十年的不断发展,虽然这期间并未发生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其实质性也并不是没有改变。近些年,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模式和研究视角有所改观,从关心个体特征的单一取向逐步向对个体、情绪和压力以及社会情境等多因素进行整合研究转变。对于这种转变不是将多种心理元素和外部条件简单地组合,或是将曾经被忽视的因素添加进来,从而进行考察研究。相反,整合取向的教育心理研究鉴于初期的简化和单一研究方式的失衡,正尝试着将学习与教育置于多维框架中进行研究,尤其是体现在社会情境中的独特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整合与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整合
在这个重视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更加重视教育的发展,而忽略了心理的重要性。纵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心理学和教育的实质性整合是保证生命力的所在。例如:在20世纪初期,教育心理学因为缺乏教育所需的研究工具和研究对象宣告失败。20世纪中期,教育心理学因不屑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效果不得已体现。而20世纪后期,教育心理学因扎根于教育实践领域,拥有了解决实际教育的研究工具和研究对象,也取得了丰硕的效果。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使教育心理学拥有了深入研究的发展动力,直接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早期的研究者试图从心理学角度找出一个对教育实践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规律,但是由于学习规律并未立足于实际情况和具体的实践教育,因此,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往往没有达到显著的效果。后来,研究者将教育与心理相结合的教育心理学就具有明显的整合特征优势,从根本上保证了研究的科学性和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有效性。目前,教育心理学在写作和阅读等领域上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效,是教育心理学领域上的一大标志性成果。
(三)身心机能的整合性发展
用整合的框架讨论各种因素的互相结合、互相利用和各种依存的关系,也是揭示了身心机能的形成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身心机能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多种心理成分的共同作用,同时也取决于个体特征与外部条件因素之间的互动。而自我调节能力就是作为身心机能发展的一个标志,也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研究者所采用的整合研究的方式体现为:尝试综合考虑认知、动机以及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对自我调节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所形成的影响。自我调节的学习者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使用大量的自我调节方法;二是顺利完成任务的能力感;三是制定好各种预期的目标。而自我调节学习也包括三个过程,就是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馈。强化思维的整合特性,无论是对形成机制的探索还是品质的培养,都有一定的意义。
二、个体情境的整合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一)个体情境的整合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受到生态心理学、认知科学以及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共同影响,再加上学校教育的脱轨,导致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缺失、社会延迟等状况,学习的研究取向就从单一的认知逐步转化成情境化的认知。然而学习的情境理论认为:知识已经不再是头脑中确定认知的表向,而是一种生活的实践;学习也不再是学习者头脑的认知活动,而是不断参与实践的活动过程,并且逐渐形成共同体核心成员的过程;学习也不再是单独的活动,而是与社会环境互相交流的活动。只要是学习就不可能脱离情境的设定,情境是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情境和场景设定的不同,所产生的学习氛围和效果也就截然不同,所受到的具体情境特征的影响也就不同。
(二)教育整合中社会环境的取向
个体与情境的取向整合趋势同样也在教育技术中有所应用,将教育技术整合于学习和教学活动中,也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变化。教育技术支持下的W习环境既可以是对真实环境的模拟,也可以给学习者提供与他人共同学习的平台,前者是教育技术的传统优势,后者则是日前教育技术着重探讨的主题。教育技术的整合不仅为学习者搭建了一个平台,也是一个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同时也提供了适宜的场所和便利的条件。
目前的教育心理学中,尽管对不同层面的社会系统的探讨仍处于初步阶段,但当代的教育心理学更多地开始关注个体的认知、情境以及情绪的变化,教育心理学的整合已经成为主流趋势。教育心理学是结合新的技术,与未来的教育心理学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相融合的一门学科。迄今为止,人们不再对教育心理学整合的意义和功能进行怀疑,而是有效地进行多种形式的整合,不再停留在理念的层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