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产业发展规模

产业发展规模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0:5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产业发展规模,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产业发展规模

篇1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hallow geothermal energy resources in China, the development trend in the shallow geothermal energy use industry with each use for control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party market model,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policy guidance how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s should strengthen, make use of geothermal energy industry to shallow market scale, management centralization, products such as intelligent.

Key Words: shallow geothermal energy, scale, centralization, intelligent

中图分类号:P314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我国浅层地热能资源利用的战略

浅层地热能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环保、清洁的新型能源。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是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必然趋势。

2009年5月,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王骏司长就我国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可再生能源的战略定位等五个领域的热点话题时谈到:我国2050年可再生能源战略定位是主导能源。其中,供热将以太阳能和地热能为主;交通燃料应以生物液体燃料为主,并辅以电力供应;电力系统将从目前的集中电源转向分散电源,特别是太阳能发电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2009年8月30日,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浅层地热能与地热资源管理工作会议”上说:今后五年内,中国将在建筑领域加大对地下200米以内的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进一步促进节能减排。汪民表示,中国将加快在各省市的浅层地热能勘察评价速度,建立全国范围内的浅层地热能数据库,通过合理布局、多级利用实现总量平衡,同时在采矿许可、编制规划、开发审查等环节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

2我国浅层地热能资源利用的实际情况

全国各地区都在大力推广浅层地热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截至2009年底,我国浅层地热能应用面积达到1.39亿平方米。

北京平原区浅层地温能资源潜力折合6.62亿吨标准煤,可供暖面积达9.59亿平方米,能满足北京市2020年规划供暖面积的全部需求。根据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期间利用浅层地热能的建筑面积有望达到3500万平方米。

到2011年年底,沈阳市实现新增地源热泵技术应用面积累计达到6000万平方米,已占全市供热总面积的1/3。

3、当前浅层地热能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浅层地热能地源热泵系统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是一件极具节能减排效益的好事。但正是由于这一市场前景广阔,行业发展又十分迅猛,导致了整个地源热泵市场还有待进一步的规范。

3.1缺少政策引导、行业指导、技术保障

3.1.1、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建设项目的政府管理主体还不是很明确,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健全。在开采利用浅层地热能过程中,除了水源热泵由当地水务部门进行前期审批外,土壤源热泵系统也需要进行备案,但都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只要投资方认可,就可以直接在建设用地上挖井埋管,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3.1.2、建设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不足,并缺乏有效的引导。由于每个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不同,因此,是否适合使用地源热泵、适合使用哪种地源热泵(水源、土壤源)具体工程如何实施,需要进行前期的勘察、评估和论证的。但目前行业内却恰恰忽略了这个基础工作。项目建设不经过前期论证、勘探等技术程序,造成后期出现运行不良等问题。因此,如果能够对所有的项目都要求出具可行性报告,严格审批,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目前行业的现状。

3.1.3、设计、施工过程不规范。目前一些地源热泵工程的设计都是根据经验数据估计土壤的换热能力,并在设计上直接确定埋管的数量和井的深度。但实际上,不同的土壤资源情况并不不同,根据估算的结果来设计施工安装会导致系统运行出现问题,甚至出现取热(冷)效果差,热泵机组停机。而对于由此引发的问题,进行工程修复将是非常困难的。

3.1.4、另外,由于行业的门槛不高,相关企业较多,对隐蔽施工的监理机制也不够健全,执行力度较弱。造成了施工质量不高、设计不合理、运行不科学、管理不到位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地源热泵行业的健康发展。

3.2、行业特点造成的规模小、分布散、产品乱、管理差

3.2.1、开发利用规模小、分布散、资源浪费较多。

根据天津市浅层地热能资源调查报告中的有关数据,截止至2010年初,天津市有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项目174个,利用面积约为294.79万平方米,平均每个项目1.7万平方米,规模较小,分布也很零散。

在设计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时,投资方大多根据自身需求和自家的场地情况进行建设,投资规模往往较小,并且分布较为零散。同时,由于场地大小的限制,造成场地充足的投资方会有大片剩余资源没有开发,场地不足的投资方却只能放弃,从而形成地热资源的闲置浪费。

3.2.2、设备品牌众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的水地源热泵企业至少有50家以上,每个生产厂家都会有几个系列和几十种不同规格的产品。在开工建设时,每个投资方会根据使用目的、资金情况以及不同的进货渠道,自行选择热泵的品牌形式,从而造成进入市场的水地源热泵机组设备品牌多样、形式万千,产品质量和技术等级也千差万别,这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3.2.3、设备后期运行管理不专业。

在地源热泵设备投入运行后,大多数投资方都是自行管理,只是让操作人员经过简单培训即上岗作业,很容易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在日常使用过程中,这些人员对于水源热泵系统的回灌数据、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大地温升情况等专业问题都不是很重视,等到情况恶化到机组不能运行时再发现,已经很难解决。

4、对解决当前存在问题的几点新思路

对于因行业自身特点方面而造成的问题,应从行业本身的发展趋势和特殊性上去找改进和解决的办法。我国的浅层地热能利用行业应该走市场规模化、管理集中化、产品智能化产业发展道路,这样不但能摆脱自身的痼疾,而且还能为地源热泵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

4.1、市场规模

建议根据浅层地热能资源分布情况,改变以每个使用方为操控主体的市场模式,对地热资源统筹规划、分区域大规模统一开发利用。

4.1.1、根据浅层地热资源量,规划新城区。

对于新开发区域,首先根据该片区域内的浅层地热能合理利用总量,计算出能够满足使用的建筑物面积,再结合其他能源方式综合考虑,提出整片区域内的建筑规划,确保浅层地热能的最大化利用。具体执行时,可以用区域内建成后的建筑设施中浅层地热能的利用量占全部冬季供热量(夏季供冷量)的百分比来进行考评,对于达不到指标的区域,严格进行整改。

其次,打破由使用方为市场操控主体的思路,由政府委派的专门机构主持,将整个区域内的水、地源热泵项目统一向外进行开发利用招投标,包括可行性研究、勘查设计、建设施工、后期运行维护管理等内容,工程量较大时可分期分批进行。具体执行时,可以采取将整片区域内土壤源热泵的换热孔或水源热泵的抽、灌水井统一规划、设计、施工,并且用管道集中起来,通过区域内的一个或多个泵站按需提供给使用方,并收取一定的资源使用费,用户委托开发部门统一建设(或自建)室内末端、热泵机组等设施。

4.1.2、结合市政供热管网,合理改造老城区。

目前,老城区内新建的建筑物大多优先考虑水、地源热泵系统进行冬季供暖。但是,由于水、地源热泵系统受场地限制的先天性特点,往往使一些项目只能望地兴叹。没有足够的符合要求的场地就不能建设水、地源热泵系统,这使许多单位依旧选择了传统的供暖方式。而一些单位的场地在满足需求的同时还有部分剩余,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地热资源的浪费。

在今后的老城区建设中,必须避免或减少把这些现象的再次发生。具体解决思路如下:

建设城区内专门的浅层地热能综合利用管道系统,与传统的集中供热管道系统并存。对于老城区内新报批的建设项目,必须在其场地内最大化设计布置合理数量的土壤源热泵的换热孔或水源热泵的抽、灌水井。对于场地充足的项目,可以把满足自身需求后以外的地热资源作为备用并入专门的城市能源管道系统,利用管网调配给附近场地不足而又有所需求的项目,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实现地热资源的互补,使城区内的地热资源利用实现最大化。对于那些只具备部分场地而又不能就近调配地热资源的项目,只能先期结合市政集中供热管网予以短期内提供保障,其场地内的建设的土壤源热泵的换热孔或水源热泵的抽、灌水井可并入能源管网运行,待今后附近新建改造项目的浅层地热能资源充足后再进行调补。

对于工程建设费用的分摊和过程管理,可由政府出台专门的政策予以解决。

4.1.3、市场规模化的意义

首先,能够使地热资源的利用实现最大化;

第二,能够借此整合市场,打造出一批从事浅层地热能利用方面的勘查、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项目的大型优秀企业,提高水地源热泵行业的整体素质。

第三、能够结合传统供热行业的部分能力,实现优势互补。

4.2、管理集中化

以天津市为例,天津市的174个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项目,平均每个项目1.7万平方米,规模较小,分布也很零散,并且,基本上这174家单位都独立进行了地源热泵系统勘查、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全过程的管理,即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又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可以预见,随着浅层地热能利用行业继续大规模、跳跃式的发展,就必须鼓励、引导出现一批专门从事地源热泵行业全过程或部分项目的大型专业化企业,来推动整个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4.2.1、首先,规范管理和建立浅层地热能利用项目建设期的大型专业化企业。

大力开展浅层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政策研究。其主要工作内容是:(1)明确管理部门的职责和分工;(2)制定政府鼓励政策;(3)建立项目登记和场地勘察、工程设计、环境评价审查制度;(4)制定从业队伍资质准入制度。同时,应根据各地区的资源分布和市场规模,合理确定从业队伍准入标准,使即能够淘汰掉那些弱小的能力不足的企业,又能够确保那些优秀的、高成长性的本地企业能够健康有序发展。

4.2.2、结合城市集中供热系统,针对日常运行管理,建立大型水地源热泵+传统供热方式相结合的专业化服务公司。

从发展的方向上看,虽然新兴能源供热系统必然会取代传统的集中供热方式,但这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渡过程,尤其在老城区,这个时间还会更加久远。

目前,如何协调日益增长的浅层地热能利用产业与传统的城市集中供热行业之间的发展空间,使水地源热泵系统与传统供热方式有机结合、共同补充发展,已经是一个必须面临的紧迫课题。

首先,在新城区开发和旧城区改造过程中,政府应鼓励引导传统供热企业逐步介入,重点参与城市新能源管网建设,建立大型综合式能源建设管理体系。在前文“4.1、市场规模化”一节中,已经提到过一些解决思路。

第二,参考城市集中供热换热站的管理模式,把分散的地源热泵机房及室内末端系统纳入到集中管理上来,形成专业化的日常运行服务管理体制,具体的处理办法有关部门进一步深入研究。

目前,已建成的水地源热泵系统,在日常运行管理模式上基本采取的都是是每个用户都自建一套维护管理机构的方案,极为分散和浪费。而城市集中供热系统早已实现几百座热力站无人值守、调度室远程监控、少量值班人员定期巡查、热力站和用户室内出现故障统一报修处理的模式。热力站的设备和水地源热泵系统的机房设备运转流程基本相似,大多数以组态王程序编写的热力站自动化控制软件经过简单修改就可以应用到水地源热泵系统。

单从技术角度上来说,无需太大的技术投入,传统的城市集中供热企业完全可以吸纳现有的水地源热泵系统的日常运行管理服务项目。在这个方向上,政府部门应该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大力支持有能力的企业成立专项机构,参与到水地源热泵系统的日常运行管理服务项目上来,相互竞争,使整个行业良性发展。

同时,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的政策,引导管理能力缺乏的那些水地源热泵系统的用户逐步交出管理职能,交给上述那些专业化的服务型企业进行日常维护管理。这样不但能有效提高全市浅层地热能利用项目的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减少运行故障,并且还能通过对浅层地热能利用项目的集中管理,加强政府部门对于如水源热泵系统的回灌、土壤源热泵系统中大地温升等内容的有效检测,使浅层地热能的综合利用步入一个良性循环。

4.3、产品智能化

在水地源热泵的生产厂家和机组等设备的具体要求方面,由于生产水地源热泵机组设备的厂家众多,良莠不齐,设备型号多种多样,技术水平相差悬殊,生产的产品质量也各有高低。如果不对这些情况进行有效管理,不但会阻碍浅层地热能利用行业的健康发展,而且还会为浅层地热能利用项目的日常运行服务管理增加无尽的隐患。

4.3.1、建立设备生产厂家准入制度,明确产品技术要求

各地区行业管理部门要根据本地区特点,优选设备生产厂家,制定和规范产品技术标准,限制落后产品,使进入浅层地热能利用行业的各种设备质量可靠、技术先进、价格合理,这是保障浅层地热能利用行业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其中,每种设备的生产厂家以10家左右为宜,定期公开评选;每种规格的机组设备要明确COP指标,对那些不符合要求的产品坚决限制使用。

4.3.2、大力开展浅层地热能利用系统产品的智能化建设

重点支持和推广浅层地热能利用系统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开发建设,不断提高设备的自动化水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水源热泵系统中的水量水质监测、水温监测、回灌流量监测,土壤源热泵系统中室外换热装置中的供回水温监测、流量监测、换热测试孔内及周边一定范围内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监测,水地源热泵机房内机组运行参数监测及根据室内末端系统参数变化智能调节运行功率,各种水泵等耗电设施根据系统需求自动调节使用功率,室内末端系统的温度监控、自动启停和远传控制。

通过智能化系统的推广使用,逐步实现水地源管道设施、热泵机房设施、室内末端设施三大系统的智能调配,可以使整个系统在日常使用时能够更加充分合理的利用浅层地热能资源,使机房内的机组、水泵等设施耗电更低,使室内末端系统的运行管理更加合理,使浅层地热能利用系统的全部设备的实际能耗比COP值更上一个台阶,使整个行业的节能减排效果更加突出。

5、结束语

5. 1、政策引导是行业发展的前提

目前,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都陆续出台了大批鼓励采用节能环保型新能源的政策,指导和扶持相关产业的发展。随着各项政策的逐步落实实施和相关配套政策的不断推出,浅层地热能利用行业必然会更加迅猛发展,拥有光明和广阔的前景。

篇2

一、我国核电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分析

从核电发展规模上来说,“十三五”期间我国核电站建设速度将加快。“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将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在上述努力下,预计2030年我国核电站数量将达到110座以上,无论是核电发电能力与核电站数量,都有望赶超日美两大“核电强国”。按原子能机构测算标准,每台机组大约需要500-800名员工,人才需求面临严峻的挑战。

从核电人才需求结构上,核电人才主要分为三类:核电科研设计人员、核电技术人员和核电运行人员。核电科研设计人员以博士研究生为主体,主要从事核电科研和设计方面的工作;核电技术人员以硕士研究生为主体,主要从事建造、安装、调试等方面的工作;核电运行人员以本科生为主体,主要从事核电站运行、检修等工作。根据用人部门及至2020年各年度人才需求情况分析,预测到2020年需要本科以上人才约13000人。总需求量中本科生约占60%,硕士研究生约占30%,博士研究生约占10%。

从核电具体的相关技术上来讲,我国真正需求的核电人才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核电站建设运行核心技术人才及相关产业链上的各种专业技术人才;(2)核燃料循环的各个产业链上的专业技术人才;(3)核燃料开采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其中,在本科教学中,主要分为“核工程与技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工程物理、核燃料工程”四个专业方向,重点培养能够深入核电建造、运行一线的核工程类人才;对于研究生而言,在“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0827)下设4个二级学科,分别为“核能科学与工程、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核技术及应用、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重点培养能够从事核电设计、管理等相关人才。

二、影响我国核电人才培养规模的因素

从当前核电发展趋势来看,影响我国核电人才培养规模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层面。

1.国内核电技术和产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快速发展核能的增长速度是独一无二的,其既是一个核能消费端又是一个潜在的供应商,对全球核电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然而,国际上各国核能发展策略会对我国核电产业发展产生重要挑战,这也将直接影响国内核电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发展。

我国国内核电发展对核电人才的需求是扩大核电人才培养规模的主要来源。在我国核电发展的初级阶段,大部分关键技术依然依赖美国、法国等国家的核电技术进口。核电技术的进口一方面扩大了国外核电技术厂商对国内核电市场的占领与控制;另一方面,严重制约了国内自主核电技术的研发进展与国内核电行业规模的扩大,从而影响核电行业人才的需求与培养。近年来,我国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技术的研发力度,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技术逐渐占据并扩大国内市场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国内核电产业的发展,进而继续带动核电人才培养规模。

2.核电技术“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随着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技术逐步成熟、优化,中国核电出口的步伐逐渐加速,并己经占据了部分国际市场份额。2015年,中国与阿根廷、巴基斯坦、法国、肯尼亚等国家签署了核电站建设协议,核“走出去”战略不仅实现资本在海外市场的流动,也实现了精专业、会外语、懂管理的核电人才的跨国流动。2017年1月16日,在国家能源局和教育部的支持推动下,清华大学与中核集团、国家电投、中广核等核电企业签署国际核电人才培养协议。围绕核电“走出去”战略共同建立国际核电人才培养机制,重点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核电“走出去”重点目标国家,通过委托并支持国内具备相关学科优势的高校,开展有针对性、多层次、多元化的国际核电人才培养项目,提高我国核电技术的国际认可度,增强核电“走出去”软实力。国内自主知识产权核电技术的发展扩大了核电人才的需求规模,同时影响了国际核电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市场分配,对国外核电技术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这势必对我国核电人才输出起到拉动作用。

3.国际核能政策的影响

由于核电产业的特殊性,国际上对核电发展通常持有审慎的态度。了解核能政策的发展及其对全球各领域的影响至关重要。一方面,受国际要求碳排放量减少的压力,各国都致力于可再生能源与核能的发展;另一方面,核安全事故的发生也是影响核电人才需求的重要因素。人们对于发展核电的担忧来自于核电厂的安全方面,一方面是核电厂是否能安全运行,另一方面是核废物的合理安全处置。新形势下对核电人才培养中核安全文化及行为规范的培养更为关注。

三、我国核电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困境

长期以来,我国核电专业人才培养数量少、质量高,主要由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四川大学、南华大学等几所国内高校来承担。目前,我国共有48所大学设置核电相关专业,其中具有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高校有10所,一级学科硕士点的高校有13所,而且由于各个高校的培养要求及培养目标不同,培养方式各具特色。为了使高校的培养方式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等核电企业加强了与国内高水平院校的人才培养合作,为吸引人才,满足自身发展需要,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多年来也加强了与国内高水平院校的合作,除正常的学位培养、定向生模式外,还采取了岗前培训、双学位、工程硕士等多种方式培养不同层次人才,核电专业在满足核电人才紧缺的同时,也更加注重核电人才的培养质量,特别是核安全理念的强化,这在日本福岛核事故后显得尤为重要。

从核电专业招生规模上来讲,近年来国内核电专业的高校数量迅速增加,招生规模也迅猛增长。本科生方面,从2000年到2009年,核电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招生规模的迅猛增长,从2000年的332人迅速增长到2009年的2602人;此后几年招生规模数量增幅放缓,2015年招生规模为2819人。其中,招生专业主要在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辐射防护专业招生相对较少。研究生方面,能够招生的高校或科研院所50余家,每年招生人数大约1500人。

从核电人才的培养模式上来讲,我国核电人才培养方式主要分为三种模式:前“企”后“校”培养模式、“订单+联合”培养模式、“校”与“校”联合培养模式。前“企”后“校”培养模式是一种人才培养战略联盟的模式。核电企业与具有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高校通过定向培养计划、择优录用、技术培训等多种合作模式来培养核电行业急需的高层次应用研究型人才。该模式的典型案例为清华大学与中核集团联合开设的“定向班”,每年招收60名左右的“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定向生。“订单+联合”培养模式是核能发展为了适应人才的需要,探索联合企业和高校培养人才,促进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合作。自2005年以来,华北电力大学和中广核集团实施“订单+联合”核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被称为“3+1”培养模式,“3”是指学生前三年按照现有教学模式培养,“1”是指第四年按照企业的需求设置课程进行培养。学生主要来源于学科电气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自动化及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校”与“校”联合培养模式是指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联合办学的模式。该模式的典型案例为华北电力大学一法国格勒诺布尔理工大学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该项目是经教育部正式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交流项目。参与该项目的学生需要在华北电力大学完成3年的学习,达到法方学校的语言及学分绩点的前提下,第四年在法国进行学习。

目前,我国核电人才培养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首先,人才供给与核电行业发展需求不平衡。虽然目前我国核电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大幅提升,但是由于真正到核工业岗位就业的人却只有当年的30%~50%。要达到“十三五”规划的预期目标,我国平均每年需核准建设6~8台核电机组,人才不足矛盾突出。其次,核电人才培养要求高、难度大、周期长。以核电站反应堆操作员为例,除了参加各种严格的培训,还要通过国家认可的执业资格方可上岗,一名反应堆操作员的培养周期大约5年,其所用时间几乎等同于一座百万千瓦核电机组的建设周期。最后,核电人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随着我国核电事业的快速发展,核电相关技术的不断更新,核电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核电相关人员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还要适当了解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标准。同时,除了具备核工程与核技术领域的科研能力,还需具备创新能力。因此,在我国核能事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现阶段核电人才的综合素质与企业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四、对我国核电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发展的建议

从对我国核电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出发,我国核电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发展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按需培养

按需培训包含两层含义,首先,高校应基于核电发展规划对核能人才的需求规模进行招生培养,确保当前核电行业用人的需求;其次,核电人才的培养周期很长,并且需要兼顾核电项目建设后期对人才的极大需求,要做好潜在的人才储备。因此,核电单位与具有核专业的高校需要提前布局,建立高校与企业“订单+联合”核电人才培养机制,通过设立奖学金和联合培养吸引优秀生源,确保人才培养的规模需求,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共赢。

2.加强与核电产业链的对接

篇3

百强企业呈现集中态势

从本届百强企业的营业收入、所在地区及行业分布等情况来看,都明显呈现一种集中态势。全行业约1/4的营业收入、1/8的利润和1/2的税收都集中在这不足企业总数2‰的100家企业中。而这100家企业的大半营业收入又集中在前10家企业里。

目前,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百强企业有25家,其中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海尔集团公司双双超过1000亿元,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美的集团有限公司均超过500亿元。百强企业的经济集中度较之前明显提高。同时,百强排行中“十强现象”也越来越明显。从统计数字看,本届排名前十位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达6040亿元,占百强企业总量的53.7%;上缴税金167亿元,占百强企业总额的47.7%;出货值1292亿元,占百强企业总额的43.5%;研究开发投入241亿元,占百强企业总额的55.6%。

在地域分布上,目前以百强企业为骨干的区域产业集群已经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大区域内共包含了76家百强企业。

另外,百强企业中很多都集中在某些特定行业。统计数据显示,百强企业中元器件类企业46家,利润贡献率为42%,利润率为3.7%;通信类企业13家,利润贡献率为31%,利润率为4.7%。2006年,百强企业彩电销售7124万台,占全行业的85.1%;程控交换机销售2300万线,占全行业的31.1%;计算机销售2588万台,占全行业的27.7%;手机销售6427万部,占全行业的13.4%。“从营业收入总体规模增长情况来看,目前通信行业增长最快,计算机和元器件行业次之,软件行业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家电业增长稍缓。”信息产业部表示。

此外,我国电子信息企业的专利申请也大多集中在这些百强企业中。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末,海尔集团公司拥有专利数7008项、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575项、联想控股有限公司2331项、美的集团有限公司2210项。

突破结构瓶颈成为产业发展重中之重

虽然百强企业的龙头效应正不断增强,但其主体地位却在逐年变弱。数据显示,百强企业营业收入总额占产业总量的比例已由2000年的50%左右下降到2006年的24%,销售利润率则由2000年的6.55%下降到2006年的2.09%,且利润总额第一次出现了负增长(同比下降4.64%),电子信息产业遇到了深层次的结构性瓶颈。这种结构瓶颈如果得不到突破,将最终导致产品结构性过剩,利润被跨国企业拿走。因此,加快进行结构调整,努力突破结构瓶颈成为本此会上讨论的重点话题之一。

会上指出, 产业结构不合理已经成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第一,产业增长方式不合理,对出口依赖程度过高。我国信息产业增长方式仍是粗放型增长,产业增长高度依赖外贸。目前,加工贸易的发展模式已经进入微利阶段,产业发展亟待转型,必须坚持结构、规模、质量并重,推动产业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第二,产业链结构不完整,核心基础产业相对薄弱。我国信息产业链间断点较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或事实标准较少,与国外的知识产权纠纷频频出现。第三,软硬件产业比例倒挂,软件业发展相对滞后。自1998年以来,我国软硬件产业销售收入比例一直徘徊在1∶9的水平,而美国软硬件的比例为3∶5。我国软件产业在全球软件市场中所占份额不到6%,2006年软件产品出口约60亿美元,不足硬件出口额的2%。国内部分优势企业特别是软件企业,经常面临跨国公司恶性收购的危险。第四,企业结构不平衡,三资企业发展较快,本土企业发展相对缓慢。2000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三资企业的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约占行业总量的50%,而这一数字到2006年已成长为80%。第五,对外贸易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贸易结构不平衡,使得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第六,人才结构不合理,劳动力素质不高,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短缺。目前电子信息产业700多万从业人员中,一般员工过剩,高级人才明显短缺。

以上这些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是制约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制约百强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必须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信息产业部表示。

科技创新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大企业的骨干作用不容忽视。会上信息产业部表示,将进一步加大对电子百强企业的支持,积极创造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法规环境,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继续推进节能和环保,继续推进国际化战略,着力培育本土跨国公司。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