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标准

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标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1:2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标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将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底内所有科室手术室的患者为对照组,男性患者380例,女性患者300例,手术例数为680例。将2013年6月至12月底内所有科室手术室的患者设为观察组,男性患者400例,女性患者320例,手术例数为72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的陈旧的护理工作模式,观察组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两组时间内手术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麻醉方式、手术种类等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后半年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情况如下

1.2.1强化护理管理

增强优质护理理念,建全护理服务机制健全规章制度,优质服务需要制度管理,全面规范护理工作的所有细节,做到细节化护理。持久性的开展优质服务工作,将个别护理人员的自发行为变为全体护理人员应有的自觉行为。订制各项规章制度如《护理人员管理规定》、《护理管理手册》、《规范化服务流程》、《护理质量标准》等,严格要求护理人员,护理措施遵守规章制度,保证护理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质量标准是评价护理质控和质量的基础,对护理质量实施动态监测,完善护理质量的管理体系,在护理质量有所提高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护理管理,护士之间相互监督,科室之间相关监控,并设护理部为总体控制,有效的监控护理服务理念。

1.2.2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做好手术室工作的基础

手术室是一个相对来说含量较高的高技术的科室,随着临床高学历专业技术性人才的逐渐增加,手术系统会出现大量精锐,高端的手术设备及技能得到推广和应用,也给手术室的护理人员带来压力,使他们不得不面对广泛的知识结构。在知识化与信息化的当今,手术室护士必须多方面学习,加强专业知识能力,完善自己的技能水平,不断地更新新观念才能适应现代护理发展的需求。手术室护理工作中,所涉计的知识面非常的广泛,汇集了内外妇儿骨科等众多科室的相关知识及专业内容,包括解剖、心理、病理、生理、人文、伦理学甚至机械学、力学等全方面的知识。器械护士想正确的判断和掌握术者的手术需求和过程,就必须做到保证手术中各项设备器械的有效安全地使用,明确每一台手术的作用及目的及熟悉人体的解剖步骤,要具有较强的预见性来主动配合术者手术的操作,熟练掌握手术室内各种仪器的操作程序和工作原理。

1.2.3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是提高手术护理配合主动性的前提

只有手术室护士在有娴熟的操作技能作强大的后盾时,手术过程中的护理服务才能做到主动到位。例如可以快速的在手术前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保证手术器械在手术过程中的正常使用,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密切有效地观察,娴熟地使用专业手术的器械,及时的摆好患者的正确手术,准确快捷地为术者传递手术器械等等。这些术前和术后的工作都体现了一个手术室护士的技术操作水平和专业素质。

1.2.4应保持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状态

近年临床上越来越深入化的对心理方面进行讨论和研究,大多数是探讨因为患者而进行的。在现实中,护理人员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同样需要大家的关注。手术中配合的护理人员心理和精神状态会对手术进展与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手术室的护理人员,同样会来自有社会,家庭等不同环境带来的负担和压力,在工作中应对紧张繁忙的手术,在生活中还要肩负着责任,工作环境的人际关系、晋升和竟争等多方面的压力,很容易产生精神压力出现心理和精神问题。

1.3考核标准

由科室服务小组进行调查考核优质护理服务;采用我院统一为应用护理部评价护理质量及护理工作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数据进行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l7.0进行统计。

2结果

将两组实施护理管理后临床效果进行比较。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与手术室的护理质量调查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篇2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护理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升,而手术室护理质量要求较高,护理人员工作量较大且较为繁琐,导致工作压力较大,这些极大的影响其工作质量及工作态度等,因此有必要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职业倦怠感干预,以便达到改善护理质量的目的[1-2]。本研究对层级护理模式在改善手术室护理质量及职业倦怠感中的效果进行观察研究,探讨其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2月的46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模式组)23例和观察组(层级护理模式组)23名。对照组的23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21~38岁,平均(30.6±5.8)岁;护龄:10年者6名;文化程度:中专7名,大专14名,本科2名。观察组的23名护理人员也均为女性,年龄20~39岁,平均(30.7±5.7)岁;护龄:10年者6名;文化程度:中专8名,大专13名,本科2名。两组的年龄、护龄构成与文化程度构成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即根据手术工作量及护理人员工作情况进行工作程序的安排,护理人员按照常规步骤实施每项护理工作。观察组采用层级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根据每位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特长、需求及经验积累情况进行护理程序的安排;②根据难度的不同将护理工作进行分级处理,然后根据护理人员的综合评估结果进行工作安排,尤其注意护理人员的工作需求,尽量给予满足;③对护理人员工作间的衔接进行密切干预,尽量保证上级与下级工作的合作效果,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④对于每阶段的护理工作效果进行有效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及护理人员的工作表现、需求进行下一步层级护理程序工作分配,最终实现不断提升护理质量的目的。将两组干预前后的护理工作质量及职业倦怠感进行评估及比较。

1.3 评价标准

①护理工作质量由护理管理人员组成质控小组进行评估,根据手术室护理质量标准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评估,总分为100分,其中评分≥95分为优秀,90≤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 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护理工作质量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护理工作质量优秀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的优秀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干预前后职业倦怠感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无职业倦怠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的无职业倦怠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篇3

1.2考核方法:采用积分制,建立单独的积分本,以公开、公正、公平为原则,由护士长和护理监督小组对每个护理人员的考核指标进行相应的加减分:①医师满意度评价方法:根据6个方面每个月进行1次评价,包括护理人员的护理态度、护理责任心、术前准备、手术配合、术中各项无菌操作、操作技术情况,向手术医师每人发放1份调查表,采取不记名方式,当场填写完成。分为满意和不满意2类。②护理满意度调查评价方法:采用调查表形势对患者及其家属每个月调查1次,内容为:护理态度、护理技术、健康教育、责任心、沟通技巧及随访6方面,采取不记名方式,由患者及其家属当场填写。分为满意和不满意2类。③护理部检查评价方法:护理部在每个月护理质量检查及每周查房时,将手术室护理中存在的值得表扬及改正的问题及时反馈至护士长,由护士长根据对照量化表落实到个人,在其相应的积分表中进行相应的加分、减分。④科内考评方法:手术室对本科室护士进行不定期和定期的检查,对护士的护理工作进行相应的加分、减分,每个月总结一次,学习新业务,对值得表扬的方面进行学习,对发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并给予纠正。对积分排在前3名的护士进行奖金和精神鼓励,倒数前3名的护士进行扣款惩罚。

1.3观察指标:比较实施量化考核前后手术医师满意度、患者的满意度及护理差错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7.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量化考核前后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实施后护理差错发生率为2.13%,显著低于实施前的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医师满意度及患者满意度分别为97.73%、97.36%,显著高于实施前的69.54%、7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