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31:5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中医学护理基础,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医用化学基础是医学基础课,为基础医学课程,如生物化学、生理学、药理学等提供基本教学。该课程专业知识性强,内容丰富。由于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明确,“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且总教学里时程紧,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时程,完成本课教学目标,实现与相关课程教学的有效连结,根据笔者十多年的医用化学教学经验,做如下探讨:
一、从专业目的出发,制订教学计划
长期以来,中专护理教学沿用了学科型的教育模式,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基础理论掌握得较好,但不足的是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而只有将这种传统的教学跟实践教学有机衔接起来,学生的实际技能操作水平才能提高,上岗就能胜任,就业能力强,适合对现代中专护理教育发展的需要。所以,现阶段中专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知识全面、能力强、素质高并富有创新意识的优秀护理人才。由此带来的中专护理医用化学教学特点为重在培养学生对化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够有的放矢,才能将所学的大部分知识点在医学学习中找到用武之地。
二、从学生特点出发,寻找教学突破口
中专护理专业化学教学中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主要是中专护理专业的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初中毕业后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进入高中而分流出来的,成绩相对落后,学习的内在兴趣不足,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加上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对科学这门功课基础相对较弱,对化学学习的认知能力较低,往往由于听不懂课而不去听;更有部分学生在进入护校以前,面对每个人对医院的日常生活印象,总认为是跟化学没有关系的,一旦进入学校,开学的第一门课就是化学,在心理上不认同,甚至有害怕、恐惧心理。对化学学习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在我校的每一届新生入学后的第一个月的班主任会议上,班主任老师提得最多的是学生对化学听不懂的问题;在第一次学生的教学座谈会上,学生说得最多的还是化学的问题。但是,作为化学任课老师,当我深入学生中间,具体询问有哪些问题难以听懂的时候,学生往往会说一些什么公式记不住啊,分子式记不住啊等等问题。事实上在医用化学基础课上对计算公式和分子式的要求是极少的。第二方面原因,首先来自现行的医用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医学缺乏紧密联系,更加注重的是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导致医学生对化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说白了就是不明白学习的化学跟临床到底有什么关系,或者说在临床哪些知识中有化学的影子。教师唯有将临床知识中化学的内容加强提炼出来,让学生有个明确的思路,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学校的化学教师又往往大多毕业于综合性大学的化学专业,不具备系统的医学知识,授课常与医学基础、临床课脱节,这势必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任课老师要将收集到的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实例如何恰当地补充到课堂教学中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三、用学科前瞻性的视角,引领学生学习思路
针对以上中专护理教学的特点和化学教学的困难,除了进行必要的解释以外,作为教师,我们没有能力在短时间内改变学生在初中阶段形成的定向思维,迅速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那么,在如何在教学中将医学知识天衣无缝地引入化学的教学便变得尤其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淡化学科意识,注意化学与医学的联系。
例如,在“溶液”的教学中可以引入正常成人体内的血液中血浆蛋白的浓度,正常成人血浆中Ca2+的浓度以及缺Ca2+的话会带来怎么样的表现等等。同样的,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营养特质的运输和转化、代谢废物的排泄等都离不开溶液。让学生能从宏观的感观上觉得原来化学就在我们体内,跟原来学习过程中最害怕的分子式,化学反应方程式有些区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用量出为入的观点,实施无缝联结
虽然化学教学避免不了要讲解到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点,这些也是学生觉得困难的地方,但是作为教师,可以在讲解基本知识点时引入一些医学中较为简单的知识,比如,在溶液浓度的学习过程中引入酒精的相关知识。酒精的化学名叫乙醇,是饮用酒的主要成分。乙醇在医药卫生方面的用途很广。比如,体积分数φ≥0.995的主要用作化学试剂;而体积分数φ=0.95的在医药上主要用于配制碘酊,浸制药酒、配制消毒酒精和擦浴酒精等;又因为体积分数φ=0.75的乙醇溶液能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使蛋白质变性,干扰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抑制细菌繁殖,有杀菌消毒的作用。而临床也可利用酒精挥发时能吸收热量,用含量为φ=0.25~0.50的酒精溶液给高热病人擦浴,从而达到退热、降温的目的。这样在教学中能将比较生硬的纯理论知识渗透医学知识的教学,并且是日常学生接触到的医学知识往往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真正的教学为临床服务的理念。
总之,化学是一门理论为主的课程,但是,可以将化学教学的目标在医学教学中充分体现其理论的实用价值。从实践出发,通过理论跟医学知识的结合学习,巩固化学理论知识,强化这些知识在医学中所适用的理论,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通过医学知识的引入,使教学变得具体生动,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为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通过医学知识的引入,可以促使学生提前接触临床,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技能。真正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教理念。
1.1 基础医学的组成
基础医学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人体生理学》、《病原学》、《微生物》、《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等课程。医学基础课是护理学专业的必修课,课程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是护理学专业课和临床课学习的基础。
1.2 对于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学习了基本的概念、理论和知识,才能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和思维的开发,才能对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例如护士做肌肉注射时,需要解剖学知识,找到准确的位置,才能避免医疗事故,起到准确治疗作用;运用生理学知识才能在注射时减轻病人痛苦。病理学让学生学习疾病的病理变化,才能理解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转归,才能把握预防方法和护理措施。病理生理学让学生学习疾病发生的机制,才能理解如何进行检查和治疗。
1.3 对职业发展的影响
高级护理人才应该不仅掌握护理操作,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需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疾病的恢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将所有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够具备认同感,增强护士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基础医学是培养高级护理人才的必备内容。
2 忽视基础医学教学的结果
忽视基础医学教育,会给护士以后的发展埋下巨大的隐患。从疾病的发展规律来讲,在医院内疾病三分靠治疗,七分靠护理。所以在临床上护士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基本的常规护理以外,还要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病情观察,与医生讨论病情,制定治疗和护理方案,执行遗嘱等。片面的减少基础医学的学习,一味地增加操作,会使得护士的临床思维能力受到严重局限。
3 基础课目前开设状况
3.1 基础课受到挤压,课时数普遍偏少
中职及高职护理专业均是3年制,三年期间学生需学习思想政治课,体育课以及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同时还必需保证8个月的临床实习期。在繁重的教学计划的挤压下,留给专业课学习的时间明显不足。护士执照考试通过率是衡量医卫类学校教学质量的最直观标准,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率。在这样的环境下,基础护理课的学习时间必需保证,那么就只能压缩基础医学的课时。
3.2 各个职业院校选取教材不统一
编写教材是教师们必需面对的一个问题,职称评定对老师有教材编写的要求,于是大量教师前仆后继地加入教材编写的大军,市场上出现了大量良莠不齐的教材。各个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对于编写教师都有包销任务,使得教师们在选取教材时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不能选用符合教学需求的教材。
3.3 培养计划制定不科学
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形式良好,护理专业的招生优势让很多高职高专类院校大量开设护理专业,部分新开设的护理专业教学经验不足,培养计划制定不科学。例如,在最新版的护士执照的考纲中将原本属于病理生理学的酸碱平衡紊乱这个教学内容放到了外科护理学,那么如果没有及时衔接的话,可能出现两个课程都讲述或者都没有讲述酸碱平衡的情况,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4 关于基础课改革的几点想法
4.1 课程之间的融合
现在基础课课程多且细,忽略了学科之间的联系。有效的课程融合可以节约课时,其知识连贯性能更好的保持。目前几种呼声比较高的融合方法有:解剖学和生理学合成为正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合成为异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病理学,病原学、微生物及免疫学一起合成为疾病基础学。
4.2 讲述内容为临床教学服务,应适当取舍
高职高专类院校在教授基础课时,受到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时候不自觉的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深度,而忽视基础知识要为临床教学服务这一基本原则。如解剖学的教学中,神经系统的内容即晦涩又难懂,尤其是神经传导部分,让很多学生头疼不已,但其实对于护士的临床工作作用不大,可以考虑将这一部分课时,用于与护士临床操作相关性强的内容。
4.3 教师交叉授课,提升授课水平
【摘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发展,脑出血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脑出血患者长期卧床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压疮。中医护理以整体观作为指导思想,辨证施护。通过对压疮患者及压疮高危患者的生活起居、饮食调养、情志护理、功能锻炼、中药制剂等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达到有效防治压疮的目的。
关键词 脑出血;长期卧床患者;压疮;中医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561(2015)07-0102-01
临床资料 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因脑出血住院病人438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有关脑出血的诊断标准[1],经头部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梗死。其中脑出血后长期卧床患者继发压疮范围及部位不等病例28例。年龄56-92岁,其中偏瘫25例,全身瘫痪3例。中医认为,压疮的发生,在内是由于久卧伤气,气虚而血行不畅,久病而出现气血亏虚;在外由于躯体重量对着褥点的压迫及躯体着褥点的摩擦挤压而致受压部位气血失于流畅,造成局部皮肤失养而坏死肉腐,形成疮疡[2]。随着临床护理经验不断积累,我院运用中医护理技术在脑出血患者继发压疮的防治工作中取得良好效果。
1一般护理
1.1 饮食护理: 中医十分重视饮食的调养, 良好的膳食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疮面愈合的重要条件。中医饮食调护是根据中医的“因人制宜”思想,审因用膳,辨证用膳,强调饮食的针对性。选择适宜自身病情需要的饮食,可以增强脏腑功能,充盛气血,对疾病有重要的辅助治疗或治疗作用。脑出血患者饮食调养原则是:饮食适量,定时定餐,不宜偏嗜。以清淡低盐易消化为原则,忌肥甘辛辣食物,戒烟酒。意识障碍、吞咽困难者,可采用鼻饲。发生压疮的患者或压疮高危患者,多患有慢性疾病且需长时间卧床,饮食护理需兼顾原发疾病和压疮局部修复的营养需要,如心血管疾病患者,应给予高蛋白、低热量、低胆固醇、低盐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食多餐。
1.2 生活起居护理:环境与休息:保持室内整洁安静,空气新鲜流通。春夏两季阳气活动旺盛,患者应着柔软、宽大、吸汗的棉质衣物,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爽,及时清除汗液等分泌物;秋冬时节,阴气转盛,应注意帮助皮肤适当补充水分,增强皮肤抵抗力。勤整理床铺,保持平整、清洁、干燥、无皱褶。鼓励和协助卧床病人经常更换卧位,减少受压时间,建立床头翻身记录卡。对有大、小便失禁,高热汗出的患者,应随时观察皮肤情况,发现衣服、床单浸湿后要立即更换,并使 用气垫床,避免压疮的发生,也有利于压疮的愈合。
1.3 情志护理: 脑出血后抑郁与情志密切相关,由于风瘀、痰、热交搏郁结,,神明失其清展而情绪低落,出现抑郁[3]。对脑出血且继发压疮患者或压疮高危患者来说,长期住院治疗、对疾病的忧虑和疼痛的折磨,导致了患者的抑郁情绪。 中医情志护理“情志相胜法”出自“内经”,是古代中医学中最典型而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是以五行相克为理论依据,用一种情志纠正另一种情志所致疾病的方法[4],即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悲胜怒。护理人员给予疏导、解释、安慰,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减轻或消除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影响, 有效改善了患者抑郁状态,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4 功能锻炼:适当的运动有利于通畅气血,活动筋骨,健脑强神,增强抵御病邪的能力。可根据患者的情况,采取早期良肢位摆放、定期翻身、指导患者适当进行床上运动、或为患者做恰当的被动运动,同时配合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一方面有利于原发疾病的康复,另一方面帮助患者增强体质,尽早离开病床或轮椅,以降低压疮发生的机率,同时也有利于压疮的愈合。
2疮面护理
2.1 对压疮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大小、原因、部位、程度及合并症,制定护理计划。病发部位初为淡红色,肿、热、有触痛,此多为压疮的前驱期,用温水擦浴受压部位,擦背或用热水进行局部按摩,定期用红花油擦背或受压部位,并配合适当的按摩,勤翻身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状况,防止组织营养不良。
2.2 局部红肿向外扩大、变硬,皮肤变为紫色,常在表皮有水泡形成, 保持局部清洁、干燥,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水泡内液体,表面以聚维酮碘溶液消毒,涂以湿润烧伤膏,并以神灯或鹅颈灯(60 W灯泡,距伤口25 cm)每日照射1~2次,每次10~15 min,或频谱治疗仪照射,每日1~2次,每次20~30 min。
2.3 局部皮肤色紫,渐趋溃破,浸及肌肉,腐烂坏死形成溃疡。创面色鲜红为正气上充,内蕴热毒,局部聚维酮碘溶液消毒,中药金黄膏外敷每日2次。疮面稍凹,边缘微肿,中央生黄、绿色脓液,质稠气臭,为热毒蕴结,营血失调, 先以聚维酮碘溶液局部消毒,再清除坏死组织,生肌散外敷,每日1次。同时内服中药以补气养血。一般5~7天后创面组织向上及中央生长,新鲜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创面逐渐减少。
3小结
脑出血继发压疮虽病在局部,但与整体密切相关。祖国医学认为,压疮的病因病机是:局部受压,气血瘀滞,瘀血腐肉,破溃感染,热毒至久,伤阴伤阳,经久不愈,气血双亏。患者一旦患上压疮,不仅痛苦不堪,而且其并发症还会威胁到生命安全,尤其是重度压疮。因此,运用中医护理的起居护理、饮食护理、情志护理、功能锻炼、中药制剂应用等方法,对脑出血患者继发压疮的预防和治疗不仅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而且将突显中医护理的优势。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论断要点[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6:29(6):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