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农业及其可持续发展

农业及其可持续发展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1:2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农业及其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农业及其可持续发展

篇1

农业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我国拥有良好的资源,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少障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大范围不合理的开发导致很多自然灾害的出现,本文中笔者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个人见解。

1中国农业经济环境现状

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农业经济的恶化俨然成为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迫在眉睫。劳动力的过剩、土地资源的匮乏以及资金的短缺都是构成农业经济滞后的要素,这种情况就目前的社会经济情况来说是值得深思的。为了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首先要正面自己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最终才能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1 中国农业经济环境恶化的原因

就笔者看来农业经济难以发展与日益恶化的交易环境和不断提高的交易成本脱不开关系。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社会逐渐工业化,工业附加值在不断提高的同时也降低了农业附加值,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工业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收入依旧很低,农民们时常捉襟见肘,当他们想投入资金到生产中却又没有相应的政府机构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时,民间借贷成了他们的不二之选。而这种民间借贷的还款率又极低,很容易就引起农村社会动荡。虽然现在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农信社和农村银行的建立,但是这些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借贷的问题。

1.2 解决农业经济环境的基本方法

对于政府来说改善这种农业经济难以发展的状况是当务之急,因为农业是我国之本。为了解决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在政府的解决方法有以下三种:首先,给予农民一定的经济补助,但是要使农业经济发展真正发展起来,且不说补贴是否发放及时,仅是经济上的补助那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国家能像发达国家一样给出农业高补贴,并且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生活,那么这种补贴的方式也未尝不可,但是就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而言,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就算真的给农民足够的补贴其实质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因为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品并不高。其次,粮食托市收购也不失为一种方法。但是这种方法现在已经诸多非议。因为政府仅仅是控制住了粮食的价格却没有真正的调动购买热情,这种方式既没有给农民带来利益,也破坏了市场本身的秩序,同时粮食本身的价格平衡也被破坏了。最后就是主流经济学家们所给出的意见:通过自由买卖来实现土地规模经营。这种方法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融入到国际环境中,也可以提高我们的生产能力,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但是现实却是我们人口过多,土地与人口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衡,一旦开始实行这种私有化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这样也就大大增加了劳动力,但是劳动力市场却不完善,这种情形会造成大量劳动力的浪费。其实以上这三种方法,不论哪一种拎出来其理论本身还是站得住脚的,但是他在解决中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这个问题上也的确是没有发挥作用,其主要原因还是背离了中国的实情。比如经济补助,补贴本身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奈何中国农民数量太过庞大,13亿人口中有8亿都是农民,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实在难以负荷这样一笔庞大的支出,况且仅是经济上补贴,而农业产品结构仍旧单一,机械化程度依然落后,没有做出任何的改变,那么这样的补贴就意味着将大量的财政投入无底洞中。所以补贴这一政策算是低效率,无法调动种植的积极性,虽然从出发点来看,这个政策是利于农民,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但是在不结合国情的情况下,它无疑是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托市的本意应该是带动企业以一个合理的价位来收购农产品,但是如果企业并没有付诸行动,只有政府在收购,那么这对于政府来说无疑是财力物力的巨大消耗,最终还是会对损害到农民的切身利益。

篇2

中图分类号 F30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4-0303-01

白城市属于半干旱类型旱区,年平均降水量300~400 mm,而且时空分布不均,春旱、夏旱、秋旱经常交替发生。据统计,春、夏、秋干旱频率分别为90.4%、74.9%、79.0%。近年来,当地干旱有加重的趋势,年平均降水量仅200 mm左右,一些乡镇年降水量仅100 mm左右,干旱缺水已成为制约该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破解干旱的难题,实现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突破和跨越,就白城市农业长远发展提出建议。

1 摆脱“干旱—抗旱—再干旱—再抗旱”的怪圈走适应性、建设性、开发性、转移性抗灾的路子

1.1 适应性

适应性,就是选择抗旱、节水避灾的作物及品种。摒弃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凭地打粮的旧习惯,建立抗旱、优质、高产、稳产的作物及品种结构,做到少种精种、高产高效。

1.2 建设性

建设性,就是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大力植树种草,发展畜牧业,实现农、林、牧协调发展。通过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各类土壤资源,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3 开发性

开发性,就是改变传统农业种植习惯,大力发展集约型、基地型、保护型农业。佳木斯市人均耕地在全省居首位,是发展效益农业的一大优势。然而,广大农民多年来一直追求扩大种植面积,忽视精耕细作,致使粗放经营、广种薄收,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特别是近年来该市干旱频发,加之抗灾能力差,在重灾年份农民甚至无法收回成本。总结多年来的教训,要推动该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大力发展集约农业,坚持少种精种,把有限的资金、人力、物力集中投入到地力条件好、抗灾能力强、有基础设施保障的地块,实行精耕细作,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积极推广使用名特优新品种,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精品农业,靠精品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就佳木斯市而言,要大力发展以农业园区建设工程为主要建设内容的集约型、基地型、保护型农业。保护型农业在白城市这样干旱、生态脆弱的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4 转移性

转移性,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劳务输出观念,把外出打工这一抗灾自救的应急措施变为常年创收增收的重要产业,积极组织引导和大力发展。要切实加强对劳务输出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各级劳务输出服务组织,做好培训、联络、协调等服务工作,为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出家庭、走出土地、走出农村架设便利的桥梁。同时,要教育广大农民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增强其闯市场的勇气和信心,努力开辟一条农民创收增收的新途径[1-2]。

2 从宏观和微观的结合上探索旱区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在宏观上,努力提高农民素质为发展效益农业提供内在的动力和实力。当前,要大力整合培训资源,依托各类职业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技术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涉农企业,认定一批优质、规范、适用定点培训机构,加大培训力度。要继续组织实施好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认真开展冬春农业科技服务,有效推动农科教结合,大力组织农业科技教育人员,利用冬春季节,深入农村开展送科技、送政策、送信息的“三下乡”活动。大力培养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有技能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科技素质[3]。将提高农民素质、为农民增收创造和改善环境与条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三农进程等问题作为系统工程进行合理规划,并加以实施。

在微观上,要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要大力推广普及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实现节本增效。同时,大力发展畜牧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及其他增收的项目,如加大农业园区建设、促进劳动力合理转移等。

3 把保证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三个效益”结合起来

发展农业生产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当前看,农业生产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保证粮食安全;从长远看,是促进农民增收,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是要加强农田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建设高产、稳产、高效农田。这既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又是确保农民增收的要求。盲目生产不但无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也不能实现农民增收。二是要加大生态建设和保护的力度,改善生态环境。积极推广一些行之有效的生态建设和保护措施,如股份林业、退耕还林还草、草原封育禁牧等。三是加强宏观调控和具体指导,使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有机结合。一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当地农业发展;另一方面积极主动向上级呼吁,为旱区农民增收改善环境、创造条件。

4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F3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159

前言

在当前农业发展的新时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于稳定社会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改变魍撑┮稻济形式,利用现有的自然生态资源,并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作为指导,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提高农产品效益为目的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实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有效融合,既实现了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也是“三农”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以上几点,本文将联系当前当地实际情况对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1重要课题进行分析探究,并提出了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应对策略。

1 中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1 农业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在农业生产中,为了增产需要施化肥,为了预防农作物病虫害需要喷洒农药,农药虽然对害虫有杀伤作用,但对益虫益鸟也有很大的毒害作用,另外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也是非常严重的,因为农药会与土壤中的固、气、液态物质发生一系列的化学、生物反应后,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而农户为了提高产量不得不加量使用化肥,化肥和农药的过量和长期使用,对自然资源,比如土壤、空气和地下水等都造成了不可逆的污染和破坏。

1.2 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由于我国农业分布广泛,种植技术相对落后,没有系统化的管理手段,而且有些地方由于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量耕地被征用,人均耕地逐年减少,这样的农业种植现状,使得农业很难实现土地统筹利用,而且农民对市场没有预判力,对于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不能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调节,这些因素都是导致农民不增收,农业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因此进行规模化种植高质量的农作物,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3 农业经济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

由于农村信息闭塞,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不高,无法及时、准确地把握市场经济需求,导致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发生脱节、滞后的现象。为此,在当前经济转型期,要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农村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从而为农业经济的良性循环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新时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强化科学技术的支撑作用

科学技术是任何一个产业创新与发展的不竭动力,为了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成果,使资源、技术、农业以及社会都能够共同发展,相互促进,例如可以根据当地土壤特质和农作物品种,进行有针对性的种植技术指导,从而让农民能够更全面的了解和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求,通过科技的支撑,提高农民作业效率和农作物的产量,全面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

2.2 因地制宜选择农业发展模式

在发展农业经济时,不仅技术需要改革创新,还必须结合当地发展实际,选择合适的农业发展模式。实践证明,实现专业的农民集体合作是有效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实现资源整合,也符合农民的自身意愿,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通过这样对整体农业经济发展和产业规划布局的指导,可以有效地实行对农业经济的科学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降低劳动强度,减少劳动力成本,提高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3 加强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

为了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个理念,应加强对农业资源的宏观调控,杜绝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农业经济收入的行为。提高对生态资源的重视程度,严格遵循自然生态发展规律,尽量减少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污染,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方式,尽量避免农业灌溉水资源的污染,加强水土流失等问题的治理力度,积极实施退耕还林等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3 结束语

在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进行计划指导,还必须发挥其在市场机制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我国作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化农业的必然要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