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2 17:37:0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孩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社会的发展与不断进步,人们对于早期教育有了更多的认识,越来越意识到早期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早期教育是由成人对婴幼儿实施的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对于婴儿人品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早期教育对人品塑造的体现
不同的年龄阶段,早期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周岁以内的儿童以感官功能训练、动作训练、语言发声训练为主,从而与儿童互动,周岁至3岁儿童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入感知动作思维,连贯性动作与活动,语言、玩伴交往及个性形成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早期教育是对0~6岁婴幼儿及其父母、婴幼儿与父母之间开展的、有助于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与健康成长的互动式活动。
(一)活动训练
各式各样的活动,对于早期教育中的人格塑造起着关键的作用,活动能够培养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具体的活动训练可有游戏设施、脑力活动与劳动活动等,儿童玩耍的游戏设施可以是一些滑滑梯、跷跷板、蹦蹦床等设施,游戏与玩耍可以很大程度上释放孩子的天赋,激发孩子的潜能,培养儿童活泼的性格,锻炼儿童的身体素质,脑力活动可以让儿童搭建积木、教儿童识字、读书等,培养儿童的智力,劳动活动也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让儿童扫地、为花浇水、喂食小动物等,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以及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二)人际交往
让儿童多接触同龄的儿童,通过建立伙伴关系,促进儿童早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同龄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能够一定程度上避免儿童形成孤僻、自卑、自傲等方面的心理,实践证明,不善于交友的儿童往往就形成了各种不健康、不利于儿童发展的心理,善于交友的儿童能够从对方身上进行一定的模仿,取长补短,相互促进,进而形成优良的品格,比如谦让、礼貌、自尊、自信、乐于助人等。
二、早期教育中塑造人格的重要性
(一)社会发展的需求
现今社会的发展趋势要求塑造完美人格,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人才的培养,社会更加关注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发展的任务是使每个人能够发展自己的才能与创造的能力,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
(二)素质教育的提倡
塑造完美的人格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全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关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个人能力的培养、个性发展、身心健康的教育,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已经逐步取代传统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下更注重对早期教育的人格培养,早期教育是最基础性的阶段,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对塑造儿童健全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早期教育塑造人格的方法
(一)爱的体现
给予儿童温暖,让儿童感受到爱意,家庭的爱与老师的爱都很重要,幼儿刚出生时,抚摸他,抱着他,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孩子通过接受第一次情感交流,慢慢地发展成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时刻对孩子进行爱的引导,传达爱意,为塑造良好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
(二)情感体现
情感是后天形成的,大人可以在孩子的面前照顾老人,关心老人等,通过一定的模仿形式激发孩子对长辈以及同龄的爱,引导孩子用行动去表现爱,培养孩子的情感,一定程度上引导孩子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树立孩子的情感意识,带领孩子去感受外部世界,体验不一样的感受,增强孩子的情感认知。
(三)游戏体验
孩子在游戏中可以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增强孩子的群体意识,培养孩子的意志力,为孩子提供游戏材料,让孩子自己选择玩耍的方式,让孩子在游戏中掌握主动性;让孩子进行角色扮演,履行规则义务,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扩大孩子的游戏场所,不要只局限在室内,组织孩子与其他同龄阶段的孩子一起去室外活动,提高孩子的交际能力;在进行游戏活动时,给孩子设立一些规则,或者由孩子自己设立规则,必须按照规则去进行游戏,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自制能力,给孩子安排一定量的竞争游戏,让孩子体会输赢的感受,并适当地教育孩子输赢不重要的理念,游戏对于塑造孩子的人格具有很大的作用。
早期教育对于培养孩子的人格起着关键的作用,也是塑造孩子人品的重要阶段,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促进孩子未来的发展,人品塑造与早期教育相互作用,密切联系。
参考文献:
[1]高敬.早期教育机构质量的重要性、内涵与评价[J].学前教育研究,2011.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5-267-01
从宏观上讲,素质教育的提高是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是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需求。从微观上讲,重视素质教育是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是铸就美好情感、健康人格的基础之本。这一点需要家长及全社会人们的共同认识。
一、幼儿素质教育的基础理论
幼儿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儿童发展受着家庭、教育机构及社会三大环境的影响。许多人认为:‘早期教育的开展应该是在幼儿园里进行的’,实践证明幼儿早期素质教育的最佳方案应该是: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所谓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统一,是指老师要求幼儿在幼儿园必须做到的事情,家长在家里也必须让幼儿做到。例如:饭前便后要洗手;待人诚恳有礼貌;团结友爱;尊敬老人等。
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道德规范,这些也都是幼儿素质教育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是家长和老师们都不可忽视的,单靠幼儿园或单靠家庭都是不行的。只有将家庭和幼儿园教育合二为一,协调一致,才能对幼儿的影响形成巨大的合力。如果家长不配合幼儿园的教育,不继续强化正在形成中的优良习惯,而是回家后放松要求,甚至放纵和迁就幼儿原有的坏习惯,就会导致在幼儿已取得的成就前功尽弃。
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二者有机的结合,紧密的联系,才能保证其教育发挥最大作用,为孩子们将来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品质基础。
幼儿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改变以往错误观念,确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针对幼儿来讲,三大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以家庭为最大。因为家庭是儿童成长最自然的生长环境,是他们的第一个学校。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给儿童以后对社会的态度奠定了基础。”“在个性、社会性、智力发展和文化特征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最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我国中央教科研所牵头的一项研究(IEA、1992年)也证明,环境影响因素在幼儿社会性发展方面的效果,家庭决不亚于幼儿园。在城市,尤其是父母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家庭在幼儿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大大超过了幼儿园。
家长对孩子影响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素质不良的家长,必然成为孩子的反面教员,这是有目共睹的社会现象,也是一般家长都知道的。
问题在于一些素质较好的家长,也难免会在无意中做了不好的示范,成为孩子的反面教员,这是家庭教育中的一种现象,值得大家深思与警惕。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个案例:
(案例):有一位老奶奶,她有一个1岁多的小孙子。小家伙长得非常可爱,他跟奶奶也特别亲。然而,在一次孙子和奶奶玩的“头碰头”游戏时,奶奶不小心把他的头碰疼了,当奶奶正要伸手去揉孙子的小脸蛋时,冷不妨挨了小孙子的一巴掌,老奶奶被打糊涂了。她反复思量,终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原来,小孙子在开始学走路的那段时间里,他常常摔跤,而当他摔了跤想哭的时候,大人总是用脚狠狠地踩跺地板,说;“都是地板不好,把宝宝摔着了!”于是,小孙子也跟着跺脚、跟着骂,也不哭了。如果小孙子的头碰疼了,大人就会去打那把椅子,去骂那堵墙。这种做法已成了他们家的一种传统教育方法,这也是许多人常用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的确有效,能够解决当时的问题:碰疼了的小孩子不哭了,他的注意力被转移了。
今天,小孙子把这种方法用到了奶奶身上。他认为是奶奶碰疼了他的头,痛觉的条件反射,使他像对待地板、椅子、墙等东西一样,去对待奶奶的脸。
近几年来,素质教育是倍受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它表述了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为出发点的“素质教育”应体现在各学科教育中。与其它教育相比较,舞蹈教育得天独厚,它是一门综合艺术,具有推动少儿素质全面发展的优势,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那么,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美育的中流砥柱,究竟在儿童时期起着什么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呢?
一、舞蹈训练在促进幼儿骨骼发育、提高孩子们的生理素质及身体素质方面的作用
幼儿由于其年龄特点,骨骼、肌肉及肌腱较嫩,可塑性强。从幼儿时期开始训练舞蹈,可以矫正一些不良习惯导致的形体毛病。再有,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反映生活和情感的艺术。一个舞蹈通常需要身体各个部位协调动作,经常性的舞蹈训练就跟有计划的体育运动一样,有助于幼儿的身体健康发育,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速度,耐力和灵敏度,并增强体质。因而,舞蹈教育有利于幼儿生理素质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二、舞蹈教育在培养幼儿良好的综合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
1.个性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
舞蹈训练除了能促进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发展,还有利于他们气质、仪表等方面的健康发展。舞蹈教育能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使之成为心灵美的人。舞蹈教育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增强了孩子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了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健康个性。
2.在鼓励幼儿自我表达、培养自信心方面的作用
首先,笔者认为可以结合“自信心训练法”开展舞蹈欣赏。实践证明,这样训练幼儿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想法,可以有效地培养信心。其次,舞蹈是一种用动作表达情感的艺术活动,笔者在舞蹈教育中着眼于让幼儿学习用动作表现情景。再次,我们应尽可能为幼儿创造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孩子得到的肯定多了,无疑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形成活泼大方开朗的性格。
3.确立目标、培养坚持性
坚持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的的品质。结合舞蹈教育,我们应引导幼儿确立这样一个目标:争取参加演出活动。这样的目标对幼儿来说是直观的,为此,孩子们会迫切地要求进步,努力地学习舞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很重要。第一,我们要根据幼儿舞蹈水平和坚持性差异,为幼儿制定出更具体的目标。第二,密切关注幼儿学习的过程,尤其是注意帮助能力较弱的孩子。最后,对幼儿的学习结果,要及时反馈。
4.发展社会性
舞台舞蹈必须按既定的先后顺序出场、退场,孩子们可以从中学会等待和轮流;换演出服装常常需要别人的帮助,孩子们可以从中学会如何请求等待和轮流。所以,将舞蹈中的潜在因素挖掘出来,对幼儿表现出的社会给予充分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帮助他们学会合作、分享等技能。
三、舞蹈教育在开发幼儿潜能、促进智力发展方面的作用
首先,舞蹈学习实质是右脑在做“体操”,右脑开发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次,舞蹈艺术为人提供丰富想象力的广阔天地并给予了孩子们的“知觉促动”。遵循这一原理舞蹈教学应克服单纯传授技巧,而应把舞蹈教学过程变为幼儿自己的探索活动。此外,舞蹈教师的评价应突出培养创新性的要求,充分尊重幼儿个性表达和创造自由。
四、舞蹈教育在培养儿童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的作用
幼儿有着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力,甚至乍看起来不合乎常理的情趣,都是儿童世界的“真理”。我们有机地结合这一特点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赏识教育,充分协调幼儿的心理最活跃的因素,由被动变主动地探索、创新。有了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理解力,就会对幼儿的想象及创造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舞蹈艺术特有的感染力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集体观念与竞争精神
我国著名的舞蹈家吴哓邦说:“艺术以它的感染力去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质,鼓舞人们的乐观主义和进取精神。”幼儿舞蹈以感情为中心,潜移默化地塑造美的心灵,辨别真、善、美。舞蹈教育中以集体舞为大多数,这就要求每一个学生相互合作从而集体观念自然形成。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胜于苦口婆心的说理,学生会乐于接受,满足自我表现的心理。为此,合理组织各种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六、舞蹈艺术是美的教育,是使幼儿学会感知美、表现美、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前苏联巴拉诺夫等于1981年编著出版的《教育学》这样写道:“美育是培养完全理解和正确鉴赏艺术美与现实美的才能的一种教育。”
舞蹈作为起源于最早的艺术形式,自然屹立在美育教育前列的科学理念已成共识,与各种艺术元素和谐完整地结合在一起。从提高全民族文化艺术水平,提高人的道德情感审美教育着手,利用舞蹈的优先位置,使美育教育成为新力支柱。
七、舞蹈教育是提高儿童音乐素养的重要手段
音乐和舞蹈是不可分割的,俄国著名编导家罗扎哈夫说:“音乐——这是舞蹈的灵魂。”没有音乐,编导无从下手,没有音乐,演员无法表演。由此可见音乐决定舞蹈。
综上所述,普及儿童舞蹈教育是培养他们对舞蹈美的感情、形体、动作的重要手段,是舞蹈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舞蹈教育,不仅能使儿童热爱舞蹈,使其形体、行为、举止、言谈等方面得到良好规范,乃至会影响他们一生。我们作为新时代的舞蹈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担起舞蹈教育的担子,充分认识到舞蹈教育在儿童时期的重要性,应该把舞蹈引入课堂,努力达到提高素质教育的目的。相信舞蹈的普及指日可待,这一愿望的实现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在幼儿舞蹈教育中的体现点滴谈.山东教育网.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3]浅谈舞蹈的教育手段.中国舞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