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小学生阅读培训

小学生阅读培训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38:4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小学生阅读培训,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小学生阅读培训

篇1

1.目前小学语文自主阅读存在的问题

1.1自主阅读兴趣不大。由于现代人生活竞争压力较大,为人父母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小孩报了过多的校外培训班,使得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过多精力都放在学习和那些各种培训上,而对自主阅读没有激情。

1.2自主阅读的拓展性不强。小学生自主阅读大多都还是停留在看简单的童话故事、简单的科普雷、故事类书籍等,所涉及的图书范围过窄,无法扩宽小学生的视野。无论学校还是家长,对于小学生自主阅读的引导不足,使得小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无法得到适当的引导而导致对阅读兴趣不大,或者阅读的书籍范围过窄,或者对于所读的书籍体会不深。小学生毕竟由于年纪较小,需要家长、老师给予更多的指导。

1.3小学生自主阅读量较低。小学生每年自主阅读的图书量太少,由于小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太少,大多数课余时间都被其他各种培训班占据,加之现代生活节奏太快,父母工作忙碌,对于小学生自主阅读的引导不够,使得小学生的自主阅读量过低。

2.自主阅读对小学生的作用

2.1扩宽思维。书的世界广阔无垠,小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可以不出门便畅游在历史、世界各地、各种伟人的思想、各种科学自然世界等,小学生可以脱离现实生活见识到更加广阔的世界,并且小学生可以不再以一个两个视角看这个世界,而是以更加多而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

2.2脱离低级趣味。现代科技的发展,各种网络游戏充斥,而家长忙碌于自己的工作中,对于子女的陪伴、教育不够,使得许多小学生非常容易沉迷于游戏中不能自拔,而小学生长时间玩游戏会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可以分散小学生对于游戏的注意力,将一部分兴趣转移到阅读上来。

3.培养小学语文自主性读能力的有效措施

3.1运用创设情境。创设情境,能够培养小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为了使得小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各种含义,应该创设贴近小学生生活的各种情景,让小学生在课堂上体会自己身处其境时候的一些感受,如此小学生可以在大的方向上感受到文章所传递出的感情,可以整体理解文章。

3.2运用游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生自主性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致力于打造幸福多元的教育、快乐启智的教育、规范和谐的教育、高效趣味的教育。新课改下的语文教育应以游戏为依托,激发小学生自主进行阅读的兴趣。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筛选学生感兴趣的阅读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辅之以游戏手段诱发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如通过你点我猜、词语连连看、有趣的叠字、闯关成语王国、哑剧表演、古诗中的春夏秋冬、乐从想象中来、盲童画画、漫游语文王国、趣联杂淡等游戏形式认识拼音、生字、词语;进行成语、古诗等归类复习;通过动作表演进行人物外貌描写与口语训练;结合阅读教学内容进行口语训练。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要把内容丰富的游戏活动穿插于富有启发性与诱导性的语言课程之中,让学生们在游戏中产生自主动手、自主思考、自主摸索的欲望。

3.3利用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利用得当,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自主解决问题,是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极为有效的程序方法。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第一步可先引导学生据阅读篇章的课后习题猜测,只有引导学生的思维路线,让学生“猜”,才能促成阅读的进一步发展。第二步学生带着已有图式针对篇章问题进行猜测并展开阅读;第三步在已有图式的丰富、重建过程中精读课文,去体会作者的遣词造句之精妙;第四步,将文本呈现的语言内容与形式有机统一地进人脑海,进行巩固式记忆;最后教师应不断引导学生将建构的图式在新的言语实践中焕发活力,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自主解决问题。

3.4引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小学生阅读能力有限,哪些书籍适合小学生阅读,小学生自己也不清楚,故需要教师或者父母去寻找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各种书籍,给出书单指导小学生去阅读一些课外书籍,在适当的指导下,小学生更容昂接受也更愿意阅读和体会阅读的乐趣。同时指导小学生体会课文中的遣词造句,各种优美的表达,让小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理解含义的同时,体会各种表达的精准美妙,日积月累中,提高小学生对文章的鉴赏能力。

综上可知,新课标的教育背景下对小学生自主阅读非常的重视,注重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运用游戏教学,激发学生参与的动力,同时,爱护学生,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快乐学习,爱上学习,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篇2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356-01

德育教育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可以有效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而且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现状

1、教师过分注重学生分数。目前,大部分的学校与教师为了提高知名度,太过于注重小学生的升学率,导致在语文教学课程中,语文教师都是以提高学生成绩分数为目的,来进行一系列的基础知识培训教学,从而忽视小学生的品德与情感问题,而这样不仅使小学生无法取得理想的语文成绩,还会使小学生厌倦语文教学课程,也就发挥不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2、教师对德育理念认识不足。由于语文教师对德育理念的了解不够充分,也就无法全面掌握语文教材德育的内容与重点,导致语文教师对语文教材无法进入深入探究,而德育目的也就无法实现 [2]。与此同时,由于语文教师对德育理念的了解不够充分,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渗透德育也只是空谈,这样不仅会影响小学生的品德问题,还会降低小学生的素质水平

3、教师专业知识不够丰富。要想把品德教育融入在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中,语文教师就必须具备扎实的教学功底,但由于小学语文教师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也就达不到真正的德育目的而语文教师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不仅会影响小学生品德培养,还会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升学率。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情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下从语文教学课堂、课外活动、课外阅读以及语文教师角度四个方面融入德育来培养小学生的品德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1、从语文教学课堂中实施德育教育。语文教学课堂是培养小学生基础知识与品德教育的最佳场所,也是语文教学课堂中融入德育的主要措施。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语文教师首先可通过运用感情熏陶法,对语文教材内容进行丰富,并对小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进行辅导与培养,进而可有效提高小学生的素养。

其次,在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中,语文教师必须运用讲析理解法,对德育和智育进行完美结合,在开展过程中语文教师首先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发挥作为引导者的作用,来引导小学生自行思考与探究,并理解小学生提出的要求问题,最好给予肯定与支持。这样才可促使小学生热爱语文教学课程,同时也能使小学生了解语文教学内容的含义。

另外,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应做好榜样,在小学生的意识里就培养良好品德,引导学生养成尊老爱幼、遵守纪律、勤俭节约、文明礼貌的好习惯。通过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融入品德教育,可有效地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提高道德情感。

2、从语文教学课外活动中实施德育教育。小学语文教学课外活动,可以丰富小学生的课外知识,通过把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课外活动中,可以使小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与思想品德都得到提升。为了能更好地把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课外活动中,语文教师可运用成语接龙、演讲、文章朗读等多种方法,来实现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培训与品德教育目的。与此同时,从语文教学课外活动中融入德育,这样还可促进小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提升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3、从语文教学课外阅读中实施德育教育。语文教学课外阅读是培养小学生基础知识的重要部分,通过把德育融入在语文教学课外阅读中,不仅可丰富课外阅读语文内容,还可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得到提升[3]。在语文教学课外阅读中,语文教师首先应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小学生的不同性格、不同兴趣、不同爱好来准备不同类型的课外阅读资料。其次,在语文教学课外阅读过程中,语文教师还应发挥引导的作用,引导小学生的正确思维,提升小学生的思想觉悟,促使小学生能在课外阅读中获取语文基础知识与品德教育。

另外,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外阅读课程中,还应安排各种类型的课外阅读活动,来激发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进而使小学生能够热爱语文课外阅读,促使小学生品德的提升。

4、从语文教师角度出发实施德育教育。为了能够使得德育教育更好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中,要从语文教师角度出发对学生开展品德培养,这样才能使得品德教育更加具有实质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语文教师具有正确的言行与观念,主要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情感得到提升。因为只有语文教师做好榜样、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另外,在语文教学课程中,语文教师还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实行对语文基础知识与德育教育的完美结合,促使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语文教师还应挖掘每个学生的特点,并制定培训计划,这样不仅可使小学生的特长得到全面发展,还可促使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因此每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都要积极探索,寻找有效策略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课外活动、课外阅读、语文教师四个角度渗透德育,不仅可以使得德育贯穿于语文教学全过程,而且也可使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化能力、探究能力等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从而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素质教育目标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篇3

1.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过分注重学生分数。目前,大部分的学校与教师为了提高知名度,太过于注重小学生的升学率,导致在语文教学课程中,语文教师都是以提高学生成绩分数为目的,来进行一系列的基础知识培训教学,从而忽视小学生的品德与情感问题,而这样不仅使小学生无法取得理想的语文成绩,还会使小学生厌倦语文教学课程,也就发挥不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1.2 教师尚未正确领悟德育教育的内涵。由于语文教师对德育理念的了解不够充分,也就无法全面掌握语文教材德育的内容与重点,导致语文教师对语文教材无法进入深入探究,而德育目的也就无法实现[2]。与此同时,由于语文教师对德育理念的了解不够充分,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渗透德育也只是空谈,这样不仅会影响小学生的品德问题,还会降低小学生的素质水平。

1.3 教师的专业知识不够丰富。要想把品德教育融入在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中,语文教师就必须具备扎实的教学功底,但由于小学语文教师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也就达不到真正的德育目的。而语文教师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不仅会影响小学生品德培养,还会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升学率。

2.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策略

2.1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实施德育教育。语文教学课堂是培养小学生基础知识与品德教育的最佳场所,也是语文教学课堂中融入德育的主要措施。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语文教师首先可通过运用感情熏陶法,对语文教材内容进行丰富,并对小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进行辅导与培养,进而可有效提高小学生的素养。与此同时,感情熏陶法还可使小学生与语文教师的情感统一,促使小学生的想法与观念得到尽情展示,这样有利于语文教师德育教学的开展,使小学生有效地在语文教学课程中吸收品德教育。

其次,在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中,语文教师必须运用讲析理解法,对德育和智育进行完美结合,在开展过程中语文教师首先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发挥作为引导者的作用,来引导小学生自行思考与探究,并理解小学生提出的要求问题,最好给予肯定与支持。这样才可促使小学生热爱语文教学课程,同时也能使小学生了解语文教学内容的含义。

另外,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应做好榜样,在小学生的意识里就培养良好品德,引导学生养成尊老爱幼、遵守纪律、勤俭节约、文明礼貌的好习惯。通过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融入品德教育,可有效地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提高道德情感。

2.2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外活动中实施德育教育。小学语文教学课外活动,可以丰富小学生的课外知识,通过把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课外活动中,可以使小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与思想品德都得到提升。为了能更好地把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课外活动中,语文教师可运用成语接龙、演讲、文章朗读等多种方法,来实现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培训与品德教育目的。与此同时,从语文教学课外活动中融入德育,这样还可促进小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提升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2.3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外阅读中实施德育教育。语文教学课外阅读是培养小学生基础知识的重要部分,通过把德育融入在语文教学课外阅读中,不仅可丰富课外阅读语文内容,还可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得到提升[3]。在语文教学课外阅读中,语文教师首先应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小学生的不同性格、不同兴趣、不同爱好来准备不同类型的课外阅读资料。其次,在语文教学课外阅读过程中,语文教师还应发挥引导的作用,引导小学生的正确思维,提升小学生的思想觉悟,促使小学生能在课外阅读中获取语文基础知识与品德教育。

另外,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外阅读课程中,还应安排各种类型的课外阅读活动,来激发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进而使小学生能够热爱语文课外阅读,促使小学生品德的提升。

2.4 从教师角度出发实施德育教育。为了能够使得德育教育更好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中,要从语文教师角度出发对学生开展品德培养,这样才能使得品德教育更加具有实质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语文教师具有正确的言行与观念,主要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情感得到提升。因为只有语文教师做好榜样、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