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基础医学的内容

基础医学的内容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2:0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基础医学的内容,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基础医学的内容

篇1

汉语拼音学习是母语学习的初始阶段,也是为识字打好基础的重要阶段。掌握了汉语拼音方法还可以帮助说好普通话,扫除阅读障碍。因此,汉语拼音学习对一年级新生而言至关重要。长期以来,因受方言口语的制约,汉语拼音教学一直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了贯彻新的教育理念,实现新的教育目标,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规律,改变过去教法单一、呆板,学生学习时掌握困难的状况,笔者在拼音教学中通过实践进行了创新和改革。

未曾实施教学,先要找准突破口,即从儿童心理入手,打开儿童思想上学习汉语拼音的通道。从儿童的心理特点看,一年级新生正处于从幼儿向儿童的过渡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求知欲望强但理解能力差,记忆全靠死记硬背,他们擅长形象、具体的材料。另外,一年级新生的记忆效果与他们的情绪、兴趣有着极大的关系:在高兴时他们的记忆效果好,反之则差。抓住一年级新生这样的认知特点,笔者在拼音教学中重点开发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儿童学习的一种力量,是启动开发儿童智能的一把金钥匙。教师应根据儿童注意力较短、观察不细、形象思维占主导、有意识地记忆能力差的特点,让他们的脑、眼、口、手并用,使儿童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记住一个个抽象的汉语拼音字母,并较快掌握住拼音方法,以达到学生在兴趣和营造活跃欢乐的课堂气氛中学好拼音知识的目的。同时,让儿童在不拘一格的学习方式中积极愉快地度过小学学习的第一道难关――汉语拼音。

但处于幼童期的孩子,因十分贪玩好动,单靠图片和活动教具是远远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的。因为他们不仅好看、好听、还好玩。所以上课时让他们在教师的演示引导下动动手,做做知识性游戏十分必要,也是极为有效的。方法如下:

一、趣味引导,“死”字母“活”记

在以往的声母、韵母教学中,教师教一个字母,学生学一个字母,教学效果不太明显。现在,笔者改变过去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让学生把学习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例如在教学六个单韵母时,教师可在课前把单韵母的分解笔画的教具准备充分;然后教师在课堂上将字母的基本笔画展示给学生,同时根据六个单韵母形象特点,编成童话,把分解了的笔画组成完整的字母。引导学生在拼字母的游戏中记住字母的形;接着,教师在巩固练习中稍加指导,学生就能凭借教具很快说出字母的写法。比如在教学韵母i时,学生借助手中的学具,能说出i由1和 ? 组成,1在中格,?在中上格。

二、抓住重点,提高学生听音调和认形能力

在字母教学中,读准音和认清形是教学的重点。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设计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插图,在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这些生动、形象的插图,引导学生辨声母、韵母的发音。例如在教学字母zh、ch、sh和音节zhi、chi、shi时笔者先让学生掌握字母的正确读音,记准字形之后,再让学生反复练读,在对比训练的过程中知道轻、短的是字母,重、长的是音节。

三、师生互动,寓教于乐

篇2

一、 教学做一体的涵义

教学做一体的教学理念源于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在教学活动上非常重视“做”,在教学方法上,主张“教、学、做合一”。即“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以这种知行统一思想为基础,结合当前高职高专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逐渐形成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所谓教学做一体化,就是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坚持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原则,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建立若干教学模块,将理论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基础会计课程中的应用

就基础会计课程而言,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将教学场所直接设在模拟具体财务工作环境的实训室,教师根据企业一个期间内具体财务工作的工作过程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根据任务安排教学内容,学生根据工作任务,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融合进行,直观与抽象相辅相成,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而老师负责引导和答疑解惑。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对加强学生的会计专业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很大的益处。

教学做一体模式下强调的是从做中学,“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与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完全不同。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下,应该体现从做中学,教师应根据实际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提炼出典型的工作任务,以此来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这种模式下就要求我们对教学的内容按照工作过程来组织。同时考虑到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只是为了让学生对会计的基本工作内容、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的工作过程有一个系统的学习,因此,对于教学内容的选取可以以企业一个期间的会计工作进行的具体环节来进行安排。这和我们原来传统的理论为主的课程内容安排就产生很大的分歧。因此我们需要对原来传统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安排进行整合。

三、基础会计课程内容的整合

1、原有的基础会计课程是在理论为主的课程体系下进行的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一般包括的教学内容有如下的几个方面:①概述:包括会计的概念和职能、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记账基础、会计核算方法等。②会计要素及会计平衡式:包括六大会计要素、会计平衡式等。③会计科目、账户和复式记账法:会计科目与账户、借贷记账法下的账户结构、试算平衡、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等。④会计凭证: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种类、基本内容、填制和审核、凭证的传递与保管等。⑤会计账簿:账簿的设置和登记、对账和结账、错账更正方法、账簿使用规则等。⑥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企业筹集资金、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利润形成和分配的核算以及成本计算。⑦财产清查:财产清查的种类、范围、方法、清查结果的处理。⑧会计核算程序:记账凭证核算程序、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程序。⑨财务会计报告: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编制。

2、根据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根据财务工作在一个会计期间的各个工作环节,结合基础会计要达到的技能目标,对内容进行整合如下:①建账。主要内容:账簿的格式、会计科目和账户、借贷记账法下的账户结构、账簿的种类、设置方法和期初开立各类账户的各种操作等。②凭证填制与审核。主要内容:原始凭证的概念和分类、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借贷记账法下会计分录的编制、基本经济业务处理(含企业在筹资、供应、生产、销售和经营成果结转过程中的基本业务)、记账凭证的概念和分类、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凭证的传递与保管等。③登帐。明细账登记(将账簿的登记规则、错账更正等内容融入其中)、科目汇总表的编制、总分类账登记等。④财产清查。主要内容:财产清查的概念和范围,现金、银行存款、存货等财产清查的方法和结果的处理。⑤对账与结账。包括对账的内容和结账的方法。⑥报表的编制。主要内容:财务报告的基本内容和编制要求,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制。⑦对涉及的基础理论进行总结归纳(该部分内容在前边个部分中都有所体现):会计概念、会计假设、信息质量要求、记账基础、会计核算方法等。

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上述的整合之后,在课程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选择或编制一套适合的实训资料来辅助完成教学。实训资料的内容可以根据单位的实际业务进行提炼编写。资料假设为一个企业在一个月份内所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的内容,包括期初资料、当月业务的相关凭证等资料、期末有关资料,根据资料内容,结合课程进度安排,组织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完成实训资料中的各项具体工作任务,最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目标,完成相应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在具体的业务内容的选择上,既要体现出业务的普遍性,又要有一定的典型性,同时还要全面。也就是说既要有日常最常见最普遍的业务,也要与课程讲授内容结合,体现出特殊性,同时还要考虑到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尽量选取难度不大的基本业务,又要尽量涵盖常见的各类经济业务。这样,既能让学生充分了解会计的基本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又能使实践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在调动学生动手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不至让学生觉得课程难度太大。

在课程的组织过程中,教师首先根据实训资料的工作情景布置学习任务,并通过适当的知识讲授引导学生,由学生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主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3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普及,计算机及网络已经完完全全融入了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与此同时,凭借其巨大的魅力,计算机与网络已经在不经意间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且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改变仍在继续。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学府,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这是一个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探讨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特指计算机文化基础这一层次,以下将主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两方面进一步展开阐述。

一、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思考

关于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思考,主要将从教学内容的及时性、合理性、针对性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教学内容要提高及时性,做到与时俱进。计算机技术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其快速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但目前的现状却并不乐观,鉴于书刊发行等因素的影响,现行的大部分教材中都存在滞后的教学内容。为解决这一问题,除了需要编写者及时更新教材外,更需要广大的教师在制作课件、讲义时灵活、及时地跟进,以消除对教学效果的负面影响。

2.教学内容要增强合理性,做到实事求是。我国著名的计算机教育家谭浩强教授曾说:“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准确定位,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我们必须分清楚:哪些内容是需要的,哪些内容是不需要的;哪些内容是目前暂时可以不学而留待以后学的,哪些内容是目前不必学而以后也不必学的;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绝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加分析,使学生感到难以入门。”这是对计算机教学内容非常通俗、精辟的阐述,也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的指导方针。目前绝大部分计算机基础教材都安排了进制转换、二进制编码、信息编码等内容,且将这块内容作为重点讲授对象和考核重点,可实际是这部分的内容对绝大部分学生是无用的,且学习起来感觉吃力,即便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中仍将再次系统学习,完全可以视作“目前暂时可以不学而留待以后学的”内容,因此本文建议可以屏蔽这部分的内容,只需告知学生计算机最底层的运行数据都是二进制即可。与此同时,对操作系统和软件的安装,对计算机硬件的安装和维护等这些很实用的技能,绝大部分教材并未提及且在教学计划中也并未安排,本文建议应当适当增加。

3.教学内容要注重针对性,做到因材施教。目前,一所高校内计算机基础教材往往只分为文科版本和理科版本,这种粗犷式的分类,严重影响了不同专业间的差异性,降低了教学的针对性。例如现行的教材往往都安排了数据库技术的相关内容,可是对于艺术类的学生,如果讲授photoshop相关内容可能会更有价值;对机械类、建筑类的学生,如果讲授CAD可能更实用。以此为例只是建议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注重针对性,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因材施教。

二、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软、硬知识;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并进行网络配置及应用等。该课程具有理论难度较低,但实践操作要求高的特点;同时,该课程的授课对象亦存在基础参差不齐的特点。鉴于此,本文结合这门课的特点及已有的授课经验,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以下几点总结,以供探讨。

1.充分注重直观演示法的运用。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讲解Windo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等知识时,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直观的演示操作是一种自然而然、天衣无缝的选择,此时再配合恰当的讲解将会获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演示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演示时机、演示操作顺序、演示内容详略等相关问题的把握。

2.合理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笔者近期在word排版实验课上将学生根据操作基础进行分组,每个组内都包含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然后要求每个组都依据组内的主流审美观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在规定时间内将准备好的材料进行排版,完成之后,由笔者在每个组内随机选取代表,借助多媒体设备对所有的同学进行讲解及操作演示,笔者同时对每个组讲解完毕后进行相应的小结及评审。实践证明这样做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性,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同时亦解决了学生基础层次不同的问题,因为基础好的同学在合作完成时,成为了组内的核心,他们很愿意指导帮助其他同学,同时在讲解交流时,他们也会很认真的听取其他组的技术经验,获得了进步,对于基础中等和较低的同学,由于笔者事先讲明会随机选取讲解人,因此他们在合作完成任务时会认真学习,在讲解交流时,也会认真、谦虚地听取他人的技术经验,最终进步很大。

3.充分注重实践操作。实践操作是练习教学法的一种,旨在形成操作技能,在技术性学科中占重要地位。前面已提及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理论难度较低,实践操作要求高的特点,因此重点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是完全顺应该课程的特点。在该课程的实践中,由于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因此学生往往会觉得很简单,产生不重视的态度,对此需要教师充分强调重要性,同时在实验设计时增加难度、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进行PPT的制作时,教师可以事先将已搜集到的精美的PPT进行演示,促使学生找到差距,找到认真实践的动力;在网络实验课时,学生往往会漫无目的地浏览页面,如果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对google等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功能进行研究,则学生也会被激发出强大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这样的实践必将在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产生重要的作用。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公共基础课程,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及方法,让学生能更好地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和日常的事务处理问题。本文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给出了几点思考,进行探讨交流,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胡忠望,谌新年.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2,(2):65-67.

[2]覃思乾,肖志军.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探索[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高教研究专辑),2006,(27):75-77.

[3]姚怡余,余益,莫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讨[J].高教论坛,2005,(1):85-8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