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7:36:5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生态农业的现状,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034-02
一、特色生物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
福贡县属典型的立体农业气候特征,年平均温度16.9℃,有效积温达5720℃,年平均降雨量1380毫米,全年无霜期达315天,气候上属“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亚热带气候,是云南省少有的无春旱县,从江边到高山有六个垂直气候带,峡谷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加之,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大力帮扶支持下,通过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交通、电力得到了极大改善,客观上来说,福贡县发展特色生物产业,加快推进高原特色生态农业进程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的有利条件,特别是以云黄连、茶叶、独龙牛等为代表的特色生物产业是最佳适生地和原产地。例如:
1.福贡的云连已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发展保护和开发的63种紧缺中药材之一“黄连上品在怒江,怒江好连出福贡”。
2.福贡的老姆登茶在2002年昆明首次举办的全国民营企业交易会上,曾荣获名优产品奖,许多首次品尝过福贡老姆登茶的外地游客,对茶质赞不绝口,甚至与“西湖龙井”相提并论。
3.福贡的独龙牛在全国仅怒江独有,属于怒江生物多样性物种中的珍稀物种,是一种野生半野生的家养珍贵牛种,是国家列入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的珍稀物种等。
主观上来说,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县特色生物产业发展历史十分久远,广大农民群众从中积累了丰富娴熟的种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有着良好广泛的群众种养殖基础,产品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和市场竞争力及良好生态效应。为此,福贡县培植特色优势生物产业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和内在发展要求,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将有力推动地方名特优农产品的发展,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潜力巨大,势在必行。
二、福贡县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的发展,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和推进农村改革的要求,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目标,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特色优势,打造福贡品牌,创新发展模式,注重科技研发,以示范基地为突破口,带动全县特色生物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1.全县累计完成草果种植15万亩,约有0.5万亩产生经济效益,产量为2500吨,产值达1500万元。到“十二五”末,计划种植面积将达20万亩,实现产值3.9亿元。
2.全县累计完成云黄连种植6万亩。约有2万亩产生经济效益,产量约100吨,产值达1500万元。到“十二五”末,计划种植面积达10万亩,实现产值6000万元。
3.全县累计完成茶叶种植1.2万亩,约有0.5万亩产生经济效益,产量为200吨,产值达2400万元。到“十二五”末,计划种植面积将达2万亩,实现产值3840万元。
4.全县累计完成泡核桃种植36万亩,现挂果面积3万余亩,产量1000吨,产值达1000万元。到“十二五”末建设核桃基地面积达40万亩,挂果面积达8万亩,实现产值4000万元。
5.全县累计完成漆树种植11万亩,年产漆籽50万公斤,但由于加工环节滞后,产值仅500万元左右。到“十二五”末计划种植漆树面积达20万亩,投产面积达5万亩,实现产值2500万元。
6.全县累计发展独龙牛养殖1000头,产值达1000万元。到“十二五”末,计划发展独龙牛养殖3000头以上,投资 3000万元,实现产值4000万元。
7.全县累计发展高黎贡山猪1.2万头,产值达3600万元。到“十二五”末,计划发展高黎贡山猪养殖3万头以上,投资 4000万元,实现产值9000万元。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群众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农民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
2.产业发展模式与市场资源配置不协调。
3.资金短缺,投入不足,财政投入政策机制的制约,在项目实施过中存在部门资金投入的多元化,导致资金整合难度大。
4.由于我县自然灾害频繁,政府和群众所承担的投资风险比较大,如何降低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建设投资风险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发展思路
1.统一思想,加强领导。要做大做强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刻认识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对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切实加强对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考核制度,严格执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2.充分利用地理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
3.培育种植大户,实现规模种植。制定优惠政策,注重培育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种植大户,同时协助各村发展合作经济组织。解决一家一户的分散性经营,实现规模化种植、科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生产格局,提高市场竞争力。
4.统一技术,强化服务。健全县乡科技推广队伍,创新人才聘用制度,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认真抓好生物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诸多环节的工作。
五、采取的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对发展特色生态农业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对特色生态农业发展的领导,明确我县发展特色生物产业的主攻方向和目标任务,科学制定全县发展特色生物产业工作计划。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促进特色生物产业的发展,做大做强特色生物产业。
2.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特色生态农产品科技含量。逐步构建完善县乡农科机构,交流培训一批农业科技研发队伍,尽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要突出抓好农产品深加工,大力扶持现有草果、黄连和漆树等重点加工生产企业。
3.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区域布局。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原则,努力加快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和各具特色的区域化布局。如:以匹河乡、子里甲乡为主的漆树种植带;以上帕镇、鹿马登乡、架科底乡为主的黄连种植带;以石月亮乡、马吉乡为主的草果种植带等。
4.创新服务机制,提升特色生物产业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加快农村市场化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购销对接服务。要加快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种养大户科技人员、返乡创业农民等领办或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努力提升特色生物产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1河北省农业生态补偿实践
1.1农业水资源生态补偿
河北省内环北京和天津,京津两市75%以上的生产生活用水都来自于河北省,因此,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质量,对河北省和京津都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3]。2008年,河北省在子牙河流域5市实行跨市断面水质监测扣缴生态补偿金政策,凡是跨市出境断面水质化学需氧量(COD)浓度超标,按不同等级扣缴相应款项,所扣缴款项全额用于补偿下游受污染地区水生态环境损失以及全省水环境的质量改善。2009年该项政策推行至全省七大水系主要河流,被环保部确定为全国省级全流域补偿试点[4]。另外,安新县在白洋淀内开展“以奖促治”工作,从县财政拿出一定资金用于补助保洁工人工资,建设垃圾收集点和无害化垃圾填埋场,改造生态卫生厕所,成立水上打捞队,清理水面垃圾,通过奖励补助的方式促进水污染治理。衡水实施了“一提一补”政策,即灌溉水水价以电计量,每小时每千瓦电提高价格0.2元,财政部门补贴0.1元,然后将财政补贴资金和水价提高部分作为节水调节基金,按承包地面积平均补贴给农民[5]。
1.2农业生产及污染生态补偿
河北省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接近极限,化肥、农药、农膜的使用已经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正是这些生产资料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产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从而直接破坏了农业生态系统。针对上述问题,河北省贯彻实施国家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即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的改革工作,对农民直接进行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仅2018年就发放68.4586亿元。优先保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所需机具的农机购置补贴发放,2018年新增购置机具4.2万套,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2%,补贴费用达12.311亿元。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农机深松整地作业,面积达1290万亩,给予补贴1.9028亿元。“粮改饲”结构调整面积为130.8万亩,为饲草生产合作社、加工企业、规模化草食家畜养殖户等提供的补贴达2.18亿元。对黑龙港地下水超采区开展休耕制度的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推广农艺节水措施,实施耕地休耕面积200万亩,并给予耕地轮作休耕补助10亿元[6]。在绿色生态农业建设和农业资源生态保护上,河北省支持建设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示范县,创建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培育家庭农场,扶持合作示范社,支持绿色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开展草原禁牧、草原保护、农作物秸秆还田、渔业增殖流放、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畜禽动物疫病防控等项目,支持资金达97.1548亿元。此外,河北省积极探索农技推广服务机制,一方面,举办全省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培训班、农业面源污染调查数据更新培训班、农业资源保护技术培训班等各级各类技术培训班,遴选农技推广骨干进行知识更新培训;另一方面,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包括生产经营、专业技能和实用人才带头人等。同时,组建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面向京津冀地区公开遴选确定了小麦、玉米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岗位专家和综合试验推广站站长,为切实发挥创新团队的科技支撑作用,确保农业财政资金项目聚焦农业特色主导产业,聚焦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保护发挥了极大作用。
1.3山区农业生态补偿
河北省地处华北,东临渤海、南衔河南、西为太行山地、北为燕山山地。其中山地面积9028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8.1%,是河北省最主要的地貌单元之一。河北省为保护山区生态环境,实施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中国跨区域生态补偿方面的第一个重大举措。退耕还林工程始于2000年,首先在张家口、承德地区进行试点,逐步推广至河北全省。张承地区完成的退耕还林绿化面积为3555万亩,完成草地治理总面积为1950万亩,森林覆盖率平均增长3.77百分点,改善了两地的沙化情况,优化了生态环境。政府对退耕还林地区开展资金补助,补助标准为每公顷补助粮食2250公斤,折合资金3150元,生活补助费300元,共计3450元/公顷[7]。同时,张承两地开展了“稻改旱”项目,就是将原有的稻田改种玉米等耐旱作物,减少水资源消耗,而作为生态受益市的北京,按照8250元/公顷的标准给予农民补偿[8]。
2河北省农业生态补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区域生态协同机制缺乏
河北省在水资源的生态补偿上走在国家前列,尤其是跨市断面水质监测扣缴生态补偿金政策的实施,使河北省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不过这种生态补偿只是在省政府协调下,存在于各地市之间,横向与相邻5省2市之间联系不足,而水资源的缺乏和水环境恶化绝不仅是一个地市的问题,沿水流域乃至周边区域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应成立区域生态协同综合管理部门,研究制定相应制度,实施监管。
2.2生态补偿方式单一
安新县的“以奖促治”、衡水的“一提一补”、张承两地的“稻改旱”项目,都体现了河北省当前的农业生态补偿仍然是以现金补偿为主要途径,这种单一的补偿形式,极易造成项目结束后,农户无法适应收入减少的生活。例如“稻改旱”项目,长期来看,补偿真正的核心应该是补偿结束后,稻改旱农户能找到既获益的、又能节约水资源的替代产业,达到既有高的经济效益又有好的生态效益,使“外界输血”转化成“自主造血”。
2.3补偿标准无差异化
为使农业生态补偿政策能在实施时最大化地发挥效用,还应考虑地区差异、生态补偿功能区差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差异,在价值分析基础上确定补偿的依据,包括确定经济补偿强度和补偿的主客体。对此,夏书培等[9]从河北省、生态亚区和各县市3个方向计算了生态服务价值和生态补偿优先级,解决了补偿多少和谁应该补偿谁的问题,达到了量化生态补偿迫切程度的目的,从而可以构建出适用于河北省的补偿标准等级划分和权重选择,可作参考。
2.4生态补偿监督评估机制不健全
目前的生态补偿成效不明显,部分原因在于缺少公众或第三方对生态补偿机制的监督评估,这也不利于反馈补偿结果,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补偿的方向。因此,要积极引入公众参与,加强公众对生态补偿政策和实施的监督作用,并及时将评估结果用于相应政策的调整。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9-0314-01
辉南龙湾有独具特色的火山口风貌,同时又具备湿地所特有的景观;美轮美奂的人文建筑错落有致,奇幻优美的古代传说令人神往。既能感受到水与火的交汇,又能领略情与景的融合。景观特异,是蕴含丰富的自然特色的山水奇观,其独特的火山资源风貌、丰富的森林储备使龙湾享誉国内外,开发潜力巨大[1-2]。但随着旅游开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应及时反思,以推进龙湾生态旅游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1 辉南龙湾概况
龙湾,地质学称其为玛珥湖(maarlake),是古地质年代火山运动而形成的,大约60万年前,这里发生过频繁而剧烈的火山运动,高温的岩浆上涌时遇到地下水急剧汽化喷发形成的低平火山口湖。公园内7处火山口湖如北斗七星状有序地排列在不足30 km2的范围内,每2个湖相距5~7 km。经专家考证,是我国单位面积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成因最典型、状态最原始、保存最完好的火山口湖群,堪称中国最大的火山口湖群和世界最典型的玛珥湖群[3-4]。
1.1 生态资源
龙湾生态体系的基本地貌特征为火山地质,是多种生物物种共生的湿地自然生态系统。系统内生物资源丰富,野生动物约有279种,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32种,如东方白鹳、金雕、紫貂等;野生植物有462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11种。
1.2 自然景观
龙湾公园规划设计了十大景区――“七湾、一瀑、两顶”,即三角龙湾、大龙湾、二龙湾、小龙湾、东龙湾、南龙湾、旱龙湾、吊水壶瀑布、金龙顶子山和四方顶子山。7处火山口湖犹如颗颗璀璨的明珠密集地散落在崇山峻岭中,与飞瀑流泉、险峰山峦相映成趣,演绎出一年四季古朴原始、美轮美奂的自然风光。
2 辉南龙湾发展进程
辉南龙湾原名为“辉南县龙湾自然保护区”,1990年辉南龙湾经吉林省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三角龙湾国家级森林公园”;1999年,更名为“吉林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并被列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以及全国摄影家创作基地;2003年6月6日由国务院批准成立为吉林省林业厅直属事业单位[5-6]。
2009年5月9日,在龙湾举办了“吉林・龙湾野生杜鹃花卉旅游节暨慰问全省抗震救灾白衣战士龙湾之旅公益活动”,花卉节特邀全省赴四川地震灾区的150余名医务人员参加了活动,并观看了主题为“龙湾杜鹃情慰英模”为主题的文艺慰问演出。
3 辉南龙湾旅游现状
辉南龙湾独具引人入胜的自然风光和资源,来到龙湾让游人仿佛置身于原始森林一般,让人留连忘返。自从1992年开始对外接待观光游客开始,龙湾也进行了不断的修缮和开发。建立了由大龙湾至吊水壶的生态沟,全长近4 km,所有的道路都是由石块和木板拼装而成的,同时,建造萨满图腾林、女真树鼓、特色栈道和木桥等人文景观。
龙湾每年旅游旺季为5―10月之间,接待游客达10万人以上。附近的村民也做上了本土特色的小本买卖,在龙湾景区附近大大小小的饭店、酒店也林林总总。通过龙湾的农业生态旅游带动了周边村、屯、镇的经济发展,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经济收入。
4 龙湾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旅游区资源过度开发
为了不断吸引游人观光旅游,龙湾旅游区存在开发过度情况,大量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和人文景观的修建,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在其他的农业生态旅游区也存在着此类问题。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调查显示:我国有超过1/5的自然保护区存在因发展生态旅游而过度开发的现象,并且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部分自然保护区出现旅游资源退化情况,并且仅有少量旅游区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进行了严格的旅游人数控制[7]。
4.2 经济效益趋势过重
辉南龙湾在进行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时,把经济利益放在了核心位置,却未充分考虑到开展生态旅游对自然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未进行充分的预测、评估。大肆建造了诸多人文景观,大量利用自然资源,容易导致自然保护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和景区自然资源退化,不利于龙湾生态旅游的永续发展。
4.3 生态保护意识不强
在龙湾游览、观光的游人不理解生态旅游的含义,不注重保护环境,随意折采花草、破坏树木、乱丢弃垃圾,造成生态旅游区环境污染严重。这是当前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一个普遍问题。有资料显示,我国开展生态旅游的自然保护区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己有44%的自然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音污染,3%有空气污染。
4.4 季节周期性强
在龙湾真正游览旺季是在每年的5―10月之间,也就是说1年内有6个月的时间整个龙湾几乎是闲置的。
5 结语
目前龙湾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应当引起的人们的重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有效遏制这些负面影响,使农业生态旅游走上一条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对于辉南县乃至全国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6 参考文献
[1] 郭彩玲.区域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4(4):191-194.
[2] 徐颂军,保继刚.广东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条件和区域特征[J].经济地理,2001(3):116-120.
[3] 杨晓华.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探讨[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4(2):75-79.
[4] 韩林平.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3(2):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