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0:01:5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农业产业发展措施,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的转型升级,有助于促进我国农民就业、增收,农业全产业链指的是将消费者的需求作为依据,将来自于农户生产基地和农业生产企业的农产品凭借市场、网络电商等平台进行销售的集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体验、消费及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条。
1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存在的问题
1.1农村及偏远地区的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化平台监管不力
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来获得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全面分析,能够更好地指导农业精细化生产。然而我国现阶段很多农村及一些偏远地区还无法建立健全信息传输、收集、整合、利用与分析的体系,如此也使我国的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部分农村及偏远地区的网络配套设施依然处在初期发展阶段,致使我国部分城乡地区存在着“信息鸿沟”,从而导致农业的产业链信息不能有效的衔接与利用,甚至在个别农村及偏远山区存在互联网未通或者网速慢的现状,导致该区域农业信息化发展缓慢。另外,目前我国各区域发展不平衡,尤其是中西部部分地区没有信息搜集装备,还没有普遍使用遥感与计算机等设备。农产品的生产过程、环境与质量等相关的信息很难被有效地开发与充分地利用,使得我国的农业数据库中所收集的数据不够全面。还有就是我国对农业信息平台的监管不到位,农业生产企业所开发的信息应用网站、农业信息分析平台的规模都偏小,其中所涵盖的内容较为杂乱,并且我国的权威机构尚未对其中的信息准确度予以确认,如此也导致很多农业信息平台的数据分析不具备时效性与精确性。从而使得我国的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的指导功能受到此类农业信息数据的不利影响而下降,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
1.2缺乏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管理人才,建设资金极其匮乏
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需要农业生产者能够熟练地掌握与使用各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机械设备,同时还要会运用计算机网络工具来查找各种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信息,这就要求农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农业知识与计算机的相关知识,能够给智能化的机械设备输入指令代码,同时作出相应的正确决策。所以,我国目前这方面的人才极其稀少,加之,农村及偏远地区的人力资源的流失较为严重,在农村及偏远地区留守的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导致我国的农业技术的发展依然停留于传统的生产模式,一些地区对农业技术和知识的相关培训不够重视。与此同时,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需要依靠移动互联网、物联网、3S技术与农业智能设备等基础性装备,而此类新科技智能化设备需要将大量资金作为支持,但是我国一些农村及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资金极其匮乏,无法满足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的应用与需求。
1.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规模化土地流转缓慢
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依靠的是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与机械设备,然而我国目前大多数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农村及偏远地区的网络普及率偏低,现代化的大型农业机械设备较为缺乏。很多地区目前依然存在大水漫灌的传统农业灌溉模式,这种模式的生产效率低,极其浪费水资源。一些地区的土地流转较为缓慢,难以形成规模化的土地经营模式,因此我国的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受到严重限制。随着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发展,一些地区的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和农业耕地污染等问题较为突出,进而使我国可耕种土地逐渐减少。我国的关于农业土地流转的各项法律不够完善,土地流转市场尚未具备规范化的管理机制,一些地区政府对土地流转的监管不力,从而使农民的土地流转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
2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保障措施
2.1提升信息化水平,强化农业信息平台的规范化运营
提升农村及偏远地区网络普及率。其一,我国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需要实现农业生产信息、产业链信息及科研信息的相关连接。所以,我国应该加速农业数据平台建设,从而使其可以充分发挥预测监管和农业质量检测的作用;当地政府需要与通信公司进行合作,加快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起高速通畅、物美价廉的农村网络服务体系,使光纤、宽带走进农村的各个家庭,以此保障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传输。其二,必须成立农业现代化的科研专业组织,制定农业数据标准,针对一些发展较为落后的农村及偏远地区开展数字化改造升级,完善农业信息的整合和共享。其三,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平台的各项管理制度,针对物联网使用与农业信息平台的运营应该制定统一的标准,促进农业信息平台的信息搜集、分析与的规范化,加强农业信息平台的运营监管力度。
2.2强化农业现代化人才培养,拓宽农业建设资金渠道
大力转变传统的农业人才培养的机制和理念,切实提高农业现代化人才的整体水平,统筹与深化农业产业的专业化人才培养机制,有效促进农业各方面、各专业人才的培养。此外,构建完善的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应该将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高校作为基础,联合社会培训教育机构,建立起综合性的人才培养体系。政府需要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以此鼓励培训教育机构在农村及偏远地区设立农业人才培训分支机构,从而使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农业培训教育问题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同时,将一部分具备现代化农业设备的农业产业园作为农业人才培训与实习的基地。建立健全农业人才评价机制,可以和第三方农业人才评价专业机构展开合作,强化农业科研人才的业务能力、业务成绩的评价制度。与此同时,还应该让“互联网+”技术充分发挥作用,大力深化农村金融改革,鼓励农民和金融企业展开合作,重视社会资本的投入,从而拓宽为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渠道,以此使农业建设资金的匮乏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2.3加速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规模化土地流转
我国农业要想实现全产业链发展,就必须强化农业产业的顶层设计,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网络科技公司参与到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中,加速农业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同时充分依靠网络技术拉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另外,推进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土地产权,重视农业土地的流转,从而使农业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对农业资源、资金及技术等元素进行合理配置,探索与实践各种利益分配制度,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农业资金支持,完善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补贴政策,提高土地规模化经营者的风险意识。
(二)、工作重点及主要措施
1、工作重点:粮油作物生产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和粮食高产创建,经济作物生产突出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土肥工作重点抓好测土配方施肥和耕地质量建设,植物保护工作重点抓好预测预报、统防统治和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防控区域站建设,科教推广重点抓好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农产品安全监管重点抓好检测中心资质认定和农产品市场准入,农业执法重点抓好综合执法与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农业产业化重点抓好龙头企业建设和农产品品牌创建。
2、工作措施
(1)、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以改善品质、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为突破口,增加优质粮面积。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完善政策落实办法,确保粮食直补、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惠农补贴资金到位,积极推广实用技术,依靠政策和科技,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稳定提高。
(2)、稳步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是以杀虫灯安装为重点,进一步展开物理防治,减少药物防治给农田造成的污染。二是加大病虫综合防控力度。切实做好病虫测报,准确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及时指导,严格按防治标准,科学施药,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剂量,降低成本,减少污染。三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现一土一方,配方施肥。四是加大土地合理有序流转力度,鼓励大户种植,提高种粮效益,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
(3)、不断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一是做优粮食产业。巩固和扩大优质稻种植面积,确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力争优质率85%以上。以大众垸为核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技术推广,建设10万亩高档优质稻生产基地,打造大众垸品牌。二是做强蔬菜产业。以农业休闲及加工增值的方式带动发展望城蔬菜产业,对年新发展的蔬菜基地进行扩面提质,打造标准化蔬菜基地。三是做大经作产业。抓好格塘、乌山等茶叶基地的品改,提高品质,打造品牌;抓好茶亭湘艾基地建设;抓好光明“五谷”建设。
诸城是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农业产业化是1993年山东省在总结农业和农村发展经验时,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而首先提出来的。从1987年到1993年,在推行“商品经济大合唱”的基础上,为有效解决农产品产销脱节、城乡分割的矛盾,总结诸城外贸公司肉鸡产品贸易、加工、生产一体化的经验,实行“贸工农一体化”,并在全市范围内推行“贸工农一体化”的做法,把外贸出口、农产品加工和基地建设连在一起抓,以及后来出现的寿光市以市场带农户为特色的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模式,1993年5月25日,潍坊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按照农业产业化要求进一步加强地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领导的意见》,拉开了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的序幕,并向全省、全国推广。
一、发展
从1993年到2001年,诸城市正式提出并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当时诸城市正创新开展中小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革,企业实现了政企分开,转换了经营机制,企业活力增强,大多数企业由死变活,由亏转盈。诸城市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实施农业产业化,树立大农业观念,改变传统的农村经济领导方式,依据市场导向,立足当地优势,确立主导产业,划分经济布局,狠抓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种养加、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经营的格局,把农业的主要产业纳入了产业化经营体系,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
二、提升
从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至今,适应经济国际化的新形势,加快发展外向型龙头企业,把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的国际化、标准化相结合,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不断完善产业化链条,产业化内涵更加丰富,水平进一步提高。目前,诸城市一定规模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4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近280家,固定资产250多亿元,年实现销售收入400多亿元,利税20多亿元,创汇近5亿美元,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销售收入过亿元的50多家,过10亿元的企业8家,过百亿元的企业2家,潍坊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05家,9家被列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被列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新型产业化经营主体,发展起农民专业合作社1558家,家庭农场500多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持续增强,“三品”认证总量194个,建起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9个、高效农业71.3万亩,食品安全示范区建设顺利推进,农业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围绕农产品流通抓好市场龙头建设,培育发展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已发展农产品交易市场153处,年交易额过100亿元,其中龙海水产品批发市场带动300多家业户参与经营,年交易额达到40亿元,被国家农业部批准为“农业部定点市场”,被国家工商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评定为全国“百强亿元市场”。在 “农业发展我发展,我与农民共兴衰”的诸城外贸和“制欲感恩、回报社会”的得利斯公司南北呼应、带动发展和诸城市退城进园政策的指引下,各大中小型企业纷纷向优势产区集中,集群集聚,在诸城市东北部形成了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区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区。2011年,该园区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一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连续多年被省和潍坊市评为“农业产业化先进单位”、连续六年被农业部、财政部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荣获“全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示范市”、“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
三、成效
1、农业产业化推动建立了现代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化战略的实施,使诸城市形成了以相州、贾悦、石桥子为主的蔬菜生产加工区,以辛兴镇为主的淀粉生产加工区,以桃林、林家村为主的绿茶、花生、辣椒生产加工区,以密州、皇华为主的花卉苗木生产区,逐步确立了以生猪、肉鸡、特种动物养殖为主导的三大养殖产业,形成了以昌城、舜王、林家村、贾悦、相州、密州养殖生猪为主的生猪产业区,以贾悦、林家村、皇华、舜王、石桥子、龙都、枳沟为主的肉鸡产业区,以舜王街道、密州、昌城、相州、龙都为主的特种动物产业区。
2、农业产业化推动实现了规模化经营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诸城市从“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抓起,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大力培植地方主导产业。在此基础上,促进优势产业向优势地区聚集,以优势产品带动、以中心区域辐射,实行一调一个大系列、一调一个大区域,从而实现了产业布局以乡、村为单位的中小规模的突破,形成了一批跨村、跨乡、甚至跨县的区域化、规模化生产基地。
3、农业产业化带动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
龙头企业作为产业化经营的中枢,内联基地,外联市场,担负着农产品的市场问题。龙头企业为实现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不断加大技术引进和研发投入,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种子、加工设备等,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从而带动了整个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
4、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城镇化进程和农民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