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1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知识管理的实施,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二、 中国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现实性
1 知识管理的概念内容及特征
什么是知识管理,口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新阶段,它同信息管理以往各阶段不一样,要求把信息与知一识、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接起来,在人际交往的互动过程中,通过信息与知识(除显性知识外还包括隐性知识)的共享,运用群体的智慧进行创新,以赢得竞争优势。”
被引用最多并得到广泛认同的是知识管理专业网站的创始人约根什·马尔霍特拉的观点—“知识管理是当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包含了组织的发展进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
这一定义比较完整地概括了知识管理的必要性、目的、内容和手段,揭示了知识管理的实质:第一,人是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管理中最活跃和主动的因素,强调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和集体创造力;第二,知识管理以企业内外部的知识共享和协作为基础;第只,知识管理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第四,知识管理的目的是促进知识创新从而提高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
尽管现在学术界对知识管理众说纷纭,但是知识管理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创新为目标的基本观点却是不容置疑的。
知识管理的目标是通过系统地管理组织的知识资源来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提高组织效率、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资木价值。
2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和焦点
知识有多种分类方法,其中讨论最多、对知识管理最有意义的划分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这也是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最大的差别。很多知识管理的定义都是从这个角度加以阐述,对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以及它们之间转化过程的管理,是知识管理最基木、最重要的内容。人类知识的大部分是未表达出来的隐性知识。对显性知识的管理体现为对客观知识的组织管理活动,而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则主要体现为对人的管理
图书馆知识管理就是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搜集、整理、存储和应用,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对显性知识的序化,即对显性知识加以序化组织,以便建立知一识库,供读者使用;二是对隐性知一识的发掘,即强调人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图书馆要建立一种创新、交流、学习和应用知识的环境与激励机制,培养知识型馆员,建立人才库;三是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来指导图书馆服务,充分发挥服务的价值和知识的价值,走知识服务之路(见图1)。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口的是知识创新,知识创新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动态转化的过程。对两类知识的转化进行管理,实现知识创新。知识的转化有4种模式:一是从隐性到隐性,即组织成员之间或与外部人员直接交流和共享经验,这是隐性知识“潜移默化”或“社会化”的过程;二是从隐性到显性,即个人将自己的观点、技能等用语言、数字等方式表达出来,这是隐性知识的“外化”过程;三是从显性到显性,即将现有的、不同来源和性质的显性知识进行合并,形成新的知识系统,这是显性知识的“综合”过程;四是从显性到隐性,即个人通过学习、体会等方式来拓宽、延伸和重构自己的隐性知识系统,这是对显性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知识转化的每一种模式中都包含不同程度的知识创新。
3 图书馆如何实施知识管理
3.1知识创新是目标
图书馆作为知识和信息收集、加工、整序和传播的基地,是科学系统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知识创新中的重要环节。知识管理要促进图书馆内部、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联系,加强知识联网,加快知识流动,充分利用馆内外的智力资源,通过积极组织各种活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知识、文化、学术交流,创造主观知识的相互碰撞、交融,努力把静态的知识揭示、发掘出来,使它们流向需要的读者(用户),同时将文献中的客观知识转化为读者头脑中的主观知识,进而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3.2信息技术是工具
信息技术的每一次发展都会给人类带来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知识管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解决人们需求和知识混乱无序的矛盾。信息技术以其大容量的存储、快速的传输、智能化的组织数据单元及无时空限制的交流方式等突出优势,为知识管理人员获取、存储、组织、检索、利用知识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知识用户利用知识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并推动了知识管理的不断发展及其与社会实践的有效融合。
3.3建立知识仓库以完善共享系统
图书馆要致力于实现知识资源的数字化和知识活动的网络化。要实行有效的知识管理,图书馆必须按照高等学校教学科研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将大堂繁杂无序的信息进行集成、整合,建设自己的知识仓库并使之成为多用户、标准化、界面友好、安全性强的知识仓库。
图书馆除了通过重新修汀收集政策,丰富必要的馆藏外,还要充分掌握搜索技术,从其他图书馆获得取之不尽的文献信息资源,满足读者的需求,使木馆的资源得到有效的重组。
3.4变革管理体制和服务模式
图书馆实行知识管理,必须对其传统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造。传统的图书馆组织结构为“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其特点是管理上突出刚性,缺乏灵活性;同时,其上下级的信息沟通,是依等级链逐级传递的,这种信息交流的方式容易造成信息的失真甚至阻塞。信息的处理和传递要经过若干环节,致使整个组织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反应迟钝。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图书馆的业务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必须进行组织机构重组,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架构。
管理组织扁平化,即从“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等级结构逐渐趋于扁平化,减少纵向层次,增加横向联系;更多地采取并行协调方式,通过简化了的组织结构实现知识、信息的快速、准确传递;优化图书馆业务部门设置与工作流程,建立一套柔性的、灵活的知识型组织体系—扁平型组织结构。
3.5服务人员的学者化
一、知识与知识管理
经合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将知识分为四类关于事实的知识(know-what卜关于原理的知识《know-why ).关于如何做的知识(know-how ),关于信息、知识来源的知识(know-who )。前两类是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后两类是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是指记录在各种介质上的知识,如图书、档案、数据库、各种计划、总结、报表等等,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未编码的经验性知识如个人的技术诀窍、直觉、想象与创意等等.隐性知识则难掌握它集中存储在人的脑海里,是人的经验的体现。
知识管理是组织对其所拥有的知识资源的管理具体包括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存储、传递、共享、利用以及评价等。目的是促进组织内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共享提高组织的技术创新能力。知识管理可以分为以管理技术为主的知识管理和以信息科技为主的知识管理。以管理技术为主的知识管理是以内隐知识为主的管理,着重在激发组织内个人的潜能,使员工愿意奉献知识,为组织创造利润。以信息科技为主的知识管理是以外显知识为主,着重在信息科技的基础建设,包括文件的制作、数据库的应用、网络的资源共享、作业流程的效率等。
二、知识型组织中知识管理的任务
知识型组织是一种为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的以知识为基础的开放、互动的组织结构。在这个结构中,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组织的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对知识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获取知识生产所需的知识资源同时对已获得的知识资源进行分类整理使之信息化、网络化便于利用。
1.管理组织内外的知识资源。知识经济时代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内部部门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多,既有多部门的合作,也有多学科专业的合作知识信息在学科专业和组织、部门间进行文流。因此对于知识型组织来讲,知识管理就不能仅仅局限在内部的知识资源必须沿着各协作联系网络向外延伸,将组织内、外的知识资源纳入管理范围。
2.既要管理显性知识又要管理隐性知识。知识生产通常是在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实现的。知识生产离不开两者的结合。显性知识是知识生产的原材料,隐性知识则是处理这些原材料的工具。缺少两类知识中的任何一类或者两类知识不能结合,知识生产都是不可能的。所以,知识管理不仅仅要管理可编码的显性知识,还要管理不可编码的隐性知识。
三、知识型组织的知识管理策略
知识是通过文流、结合而发展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结合与交流产生了新的知识。对知识型组织来说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促进各类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1.促进显性知识的文流与共享。发展信息网络,为显性知识的交流奠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显性知识管理比较便利,显性知识可以转化为信息.以图书资料、论文、研究报告、电子文件之类的形式储存在图书馆、数据库、信息库中.供人们检索、查阅和利用。借助信息网络将可以远距离检索、查阅和利用组织外部信息化的显性知识。
2.促进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隐性知识在知识生产中是不可或缺的,它难以编码的特点阻碍着文流与共享可能成为知识生产的瓶颈。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应注重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