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2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财政收入和税收的区别,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其次,要规范政府行为。一是要依法行政,从宏观层面抓好制度设计,科学、合理设置收费项目、标准、范围;二是要依法征收,应收尽收,不该收的坚决不收。通过依法行政和依法征收,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的征收行为,防止乱收滥罚和随意缓减免等乱作为行为,优化发展经济环境。
中国经历了三十年的经济制度改革,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却越来越明显。为了经济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保证社会公平,调节地区性差距,合理制定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各国普遍采用的办法。转移支付是将属于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的一部分转至下级政府,作为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来支付地方政府支出。俄罗斯与中国均于1994年开始贯彻实行转移支付制度,尽管制度开始的时间相同,可是两国的转移支付制度的具体规定和实施效果都存在不同之处。
一、中俄两国现行转移支付制度
(一)中国现行转移支付制度
中国目前还没有针对转移支付的法律,但中国在实践中也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转移支付方法,基本上可归结为以下几种方式:第一,一般转移支付,是现行主要的转移支付形式,主要参照各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差额按统一公式计算确定,不限定使用方向,以地方政府为单位进行分配。第二,专项转移支付,指定补助的用途,地方政府必须按照中央政府的政策规定专款专用。第三,税收返还,是每年从中央政府的税收收入中按一定的比例返还给地方政府的部分,作为地方政府的一项财政收入。
(二)俄罗斯现行转移支付制度
俄罗斯于2000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俄罗斯联邦预算法典》中就已经规定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方式与支付方法,将转移支付上升到国家法律加以规范。其中,规定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的具体实施方式:第一,以固定的计算方法评估各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能力,使其能够以具体的指标来体现,根据各地方政府实际收支指标进行计算评估,中央政府给予各地方政府不同程度的财政补贴,以此来平衡地方政府间的预算保障水平。第二,以固定的计算方法或根据国家的政策需要对特别的援助对象进行评估,以补助的形式对地方专项支出进行拨款。第三,通过对地方政府的预算借贷,弥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缺口。将转移支付的规定上升到法律层面,有利于对政府转移支付过程的监管,使得各级政府预算各加透明化,强化各级政府的自律性。
二、中俄两国转移支付方式存在区别
俄罗斯是通过中央政府为地方政府提供贷款或借款的方式弥补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不足,而中国是采取税收返还的方式。这与两国不同的国家结构形式有关。俄罗斯属于联邦制国家,中国属于单一制国家。两者之间的区别多数学者从国家政治结构角度去区分,认为联邦制的国家地方政府较单一制国家的地方政府在政治权利上更具有独立性,而地方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所扮演的市场经济主体的角色却常常被忽视。俄罗斯地方政府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的特征在转移支付方式中得到了体现。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地方政府除了所拥有的行政管理权力外,与其他经济主体平等的拥有经营、收入和支出、盈余和赤字(亏损)及可以借贷的权力,当财政预算吃紧时,可根据地方政府的实际需要,得到中央政府的贷款,使得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紧密挂钩,一一对应,提高财政拨款的使用效率。
中国地方政府不具有政权独立性,但是按照中国经济法的规定,地方政府属于行政单位是独立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主体,可以从事经济活动。虽然也明确了地方政府的经济主体的资格,在实践中地方政府作为经济主体的权利得到了限制,其只能发挥其政府职能,却很难像一个经济主体那样对政府财政进行经营。这种转移支付方式固定了中央向各地方政府的返还比例,地方政府无还款压力,只要达到返还条件即可获得中央政府的税收返还,至于该笔补助的利用效率与税收返还的条件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这将可能导致地方政府投资质量低,或出现重复建设等浪费。
三、俄罗斯政府转移支付比例低
国家想有效发挥转移支付的宏观调控效力,需具备两个前提条件,即中央政府拥有稳定充足的财政收入和较高的转移支付比例。2011年中国全国财政收入总额为103740亿元,中央财政收入总额为51306.15亿元,占前者49.46%,俄罗斯全国收入总额为20335.1亿卢布,中央财政收入总额为11211.3亿卢布,占前者55.13%;2011年中国中央财政支出总额为56414.15亿元,中央转移支付总额为39899.96亿元,占前者70.73%,俄罗斯中央财政支出总额为11019.4亿卢布,中央转移支付总额为602.7亿卢布,占前者5.47%。以上数据表明,俄罗斯的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高于中国5个百分点,而转移支付占中央财政支出比例低于中国65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俄罗斯虽然中央财政收入比例较大,但向地方政府转移支付比例却非常小,中央财政对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十分有限,财政权力过渡集中在中央一级政府,使得地方政府财权受到限制,导致地方政府缺乏发展地方经济的积极性,加剧地方政府财政负担,促使其在税收环节对中央税收的截留现象的进一步泛滥。与之相反,中国中央财政收入比例略小于地方政府收入比例,但中央向地方的转移支付比例却高达70%以上,财政权力过渡下放到地方,尽管看起来中央对地方的直接调节能力增强,可以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可是,对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的支出监管就变得尤为重要了,监管不力,不仅会造成资金及资源的浪费,还会孳生腐败,扩大社会矛盾,影响国家政权稳定。所以,建立健全我国的财政支出监管机制是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高强,财政部《税收制度国际比较》课题组.俄罗斯联邦税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53-76.
关键词 财政赤字 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
财政赤字是现代社会一个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是指在一个财政年度内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所导致的一种收支不平衡的财政现象,反映了财政年度国家入不敷出的基本状况。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政府的财政赤字不断膨胀,增长速度惊人。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首先,我国政府财力过于分散使得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导致收不抵支;第二,支出需求增长旺盛,支出结构不合理,效率低效,导致财政失衡;第三,近年来,国家为刺激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而实行的一系列适度扩张积极财政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财政赤字的扩张。
1979年,由于我国当时正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同步推行了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职工工资和对企业“减税让利”三项改革措施,出现了建国后最高的财政赤字――135亿元,它相当于当年GDP的3.35%。如下图所示,20世纪90年代至今,除了2007年有1540.43亿元的财政盈余外,我国财政几乎每年都是赤字,并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1999年突破1000亿元,2000年翻一番到2000亿元,到了2002年就突破了3000亿元,直至2010年,财政赤字陡然剧增至10100亿元,巨额的财政赤字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财政风险,增加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协调发展,甚至可能引发财政危机①。因此,为今之计,我国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减少财政赤字。从根本上说,财政赤字的控制就是开源节流,科学调整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具体说来,则是在保持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提高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并配合其他措施以达到平衡财政的效果。本文主要从扩大财政收入和优化财政支出两方面,简要谈谈我国巨额财政赤字的控制方法。
一、完善财政收入机制,增加财政收入总量
实践证明,想要保证一个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健康发展,必须以夯实的财政基础为前提。然而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较低,难以满足国家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财政收入水平,已成为当今社会控制财政赤字的有效途径。
(一)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税制,加强税收征管
据资料显示,2010年1至12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83080亿元,其中税收收入73202亿元占比为88%。可见,改革和完善税制,提高税收收入,是增加财政收入的有效途径。
1.深化税制改革,加强税源建设
税务机关应加大税制改革力度,进一步完善税源建设,加宽税基,扩大税源,优化我国的税制结构,并积极发展地方的主力税种,在巩固基础税源的基础上,大力培植新税源。具体来说,就是要完善流转税税制,提高所得税的重要性,并加强地方税税制建设,深化地方税改革。
2.加强税收监管力度,堵住税收漏洞
税务机关严格依法治税,加强征收力度,克服困难,严堵税收漏洞,防止国家税收流失。具体说来,税务机关应加强税源管理,健全税务登记制度,提高税收监控能力,加大对偷税和漏税行为的稽查和处罚力度,从源头上堵塞税收漏洞。同时,建立一个政府、税务部门和企业三方和谐共存的税收环境,建立、健全协税护税网络,使纳税和征税行为更加公平,更加透明。
(二)统一国家预算,取消预算内和预算外的区别
当前我国实行的预算管理体制造成了财政主体的多元化,财力过度分散,并导致政府预算外和制度外的收入不断膨胀,严重侵占了财政收入(文中提及的财政收入指的是预算内收入),肢解了财政职能,使非财政部门过多地参与分配。这不仅加重了个人及单位的负担,降低了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而且也滋生了越来越多的腐败行为。因此,目前控制财政赤字的重要举措就是:统一国家预算,取消预算内和预算外的区别,加大“费改税”改革力度,以统一政府财权,规范政府分配行为,理顺分配关系,提高财政收入,并健全我国的分税制。
(三)提高经济效率,鼓励企业创新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投入不足,高新技术产业起步慢、发展滞后,难以带动整个产业结构升级,导致经济效率低下,产业结构不合理。另外,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效益差,人员冗杂膨胀。在这样的国情下,我国政府应充分利用财政手段,如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引导社会资金流向高新技术产业或其他重要产业,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刺激技术创新,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企业经济效率;政府还应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开放型经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从而实现投资主体和融资渠道多元化,使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更加规范化、法制化,合理界定企业留利比例,在适应企业发展的前提下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二、合理划分财政支出范围,提高财政支出效率
财政支出政策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无疑也是控制财政赤字的重要一环。我国现有的财政支出政策存在“缺位”、“越位”的现象,难以适应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合理划分财政支出范围,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势在必行。
(一)合理界定财政支出范围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机制的运行和满足公平与效率原则,政府在界定财政支出范围时,必须涵盖那些代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公共性开支,首先要弥补市场缺陷,保证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农业、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的支出需要。其次要矫正市场偏差的支出,调节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的支出,调节地区之间、产业之间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等。
(二)健全财政支出管理和控制机制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财政法规不健全,支出管理不严,支出效益低下,再加上预算约束软化,使得我国财政支出的效率低下,加重了财政的支出负担。因此,进行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是我国财政改革的重中之重。我国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加强财政资金的监督与管理,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推进公共支出预算管理的制度创新。
(三)尽力减少地方债务
2010年6月,审计署曾首次披露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通过审计调查18个省、16个市和36个县本级,截至2009年底这些地方的政府性债务余额高达2.79万亿元,但事实上,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远远不止2.79万亿。银监会2010年第三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议披露,截至2010年6月末,仅在商业银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就达到了7.66万亿元人民币。
地方债务其实就是财政赤字,面对如此大规模的地方债务,政府应该建立与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想适应的地方债务预警机制,并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的专项统计制度;把地方政府债务纳入任期内领导的考核指标内,实施任期责任制,引入民主决策制度;合理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力与事权范围,运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加地方政府的财力,并适当减少地方政府的事权,以减少地方政府的财力。这样一来,减少了地方政府的债务,有效防范和化解潜在财政风险,控制政府财政赤字就事半功倍了。
(四)加快行政、事业单位改革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同时并存着用人机制不够灵活、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完善、管得过多与监管不力等问题,行政事业单位改革步履维艰,步入了改革攻坚期,走到了“深水区”。因此,我国政府要合理确定行政事业单位编制,使人员进入更加公开化、透明化,使聘用合同合法化,建立具体的岗位管理政策;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其他相关政策,建立人事监管制度;控制纯消费性经费支出总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支出及支出上的浪费。这对于减少国家财政支出,缓解财政困难,有重要作用。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参考文献:
[1]胡建莉.浅谈财政赤字的治理.经济师.2005(4).
[2]王雷.控制我国财政赤字的措施.研究与探讨.
[3]龚静.如何认识和控制我国当前的财政赤字.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4(3).
[4]陈共.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81-300.
[5]许梦博,许云凤.财政赤字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团.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