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关于生命科学

关于生命科学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8:5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关于生命科学,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情境创设最重要的任务是聚焦问题,是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或者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或者是需要构建哪些科学概念,以便学生集中精力思考问题,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准备。在进行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发挥情境教育的作用。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找准学生的原有知识的起点,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建立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来创设情境,让学生把原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新问题中,使学生有机会在情境中能运用原有的知识来提出新问题并把问题解决,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知识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逻辑关系,都是有源可寻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而且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求。例如,教学《动物的卵》:一进课堂首先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小动物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个问题情境,不仅充分暴露了学生的前概念,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而且也引出了本节课的科学概念——动物的卵。这样的教学设计简洁而有内容可挖,自然而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

二、有效观察,构建科学概念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观察是智慧的源泉,是知识理解和技艺掌握之母。”在“生命世界”教材内容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有序的观察、通过抓住特征的观察、通过有比较的观察、通过有思维的观察、通过有记录的观察,来构建生命世界领域中的科学概念。在此,仅以《动物的卵》一课的教学来谈谈笔者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观察动物的卵,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

1.有序的观察。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这个顺序要根据所观察的对象来决定。一般是,先整体,后局部;先外形,后内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从整体来观察这些蛋的形状都是椭圆形的,它们都有壳,再从个体上来观察它们的颜色各不相同,大小也不同等。接着指导学生从外部到内部进行观察。蛋壳——蛋壳膜——气孔——气室——蛋白——蛋黄——胚进行有顺序地观察。

2.抓住特征的观察。观察时每种物体都具有各自的许多特征,因此观察时要随时指导学生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各种特征来进行有效地观察。首先是观察鸡蛋的外部特征,用了肉眼和借助工具两种观察方法,重点引导观察气孔;解剖一个熟鸡蛋来观察鸡蛋的内部构造,重点观察气室;解剖一个生鸡蛋重点让学生观察胚,因为熟鸡蛋难以发现胚等等。

3.有比较的观察。对多种物体进行观察时一定要进行比较,更能突出它的特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一组鸟类的卵进行有比较的观察,从它们的相同点进行观察,然后引导学生从它们的不同点进行观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即使是同一类的动物,它们的卵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动物多样性的特点。

4.有思维的观察。观察是一种具有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的知觉活动。只有感官的观察,没有思考,不可能获得规律性的认识。因此,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不仅用感官和工具去“观察”,更要用脑去“观察”,不要只停留在学生“看到什么”、“是什么”等而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使观察具有探索性。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的同时再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大胆推测鸡蛋各个部分对胚胎发育有什么作用。

5.观察要有记录。没有记录的观察是苍白无力的。因此,在观察的同时要及时记录,并对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的同时教会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认真填写记录卡,然后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探究记录卡,使学生在有限的观察时间内收获最多的科学概念。

篇2

2003年12月温总理访美在哈佛大学作演讲《把目光投向中国》。他说到:“美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从移民时代开始,美利坚顽强气质和拓荒的气质,创新精神,对知识的尊重和人才的吸纳,科学和法制的传统,铸造了美国的繁荣。”这里,温总理点明了科学和法制的重要性。在温总理主持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2)》的第七节“科学体制改革与国家创新体制建设”与第八节“若干重要政策和措施”规定了科技法制中长期发展规划。这表明我国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法律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是涉及我国科技发展能否得到正确保障的重大问题。而牛顿三大定律揭示了物质运动原理的同时也解释了法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认为,任何一个物体在不受外力或平衡力的作用时,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与此相适应的是自然科学与法学在不断发展着。仅二战以来,现代科学技术便经历了5次伟大的革命。自1945年开始的第一个10年,是以核能的释放和利用为标志,人类开始了利用核能的新时代;第二个10年,是以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为标志,人类开始摆脱地球引力,飞向外层空间的进军;第三个10年,是以1973年重组DNA实验的成功为标志,解开了扩大人脑能力的新篇章;1985年开始的第五个十年,是以软件开发和大规模产业化为标志,人类进入了信息革命的新纪元。去年5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文章《中科院专家预测第六次科技革命进入倒计时》,预计在2020-2050年前后将爆发第六次科技革命。这可能是一次新物理学革命、一次新生物学革命或两者兼有的革命。

而法学方面,法学学说则呈百家争鸣趋势。法学新学科的不断涌现是近20年来中国法学界乃至世界法学界所显现出来的一个显著特征。在原有的民商法、刑法等的基础上大有新增各类部门法趋势:生命法学、科技法学等等呈欣欣向荣发展状态。

以生命法学为例,生命法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1997年在我国问世。这是一门研究生命法这一特定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法学与自然科学相互作用的时代产物。然而,生命法学的渊源古已有之,例如人们婚配中的血缘禁忌、近亲限制,它早就载入各文明古国的婚姻法或民法。东西方封建国家和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关于医药、卫生的法律,它们与人的生命保健有直接、间接的关系,也属于生命法学研究的内容,可以视作传统生命法学,它们与当代生命法学内容虽有交叉,但不能代替或涵盖当代生命法学。

当代生命法学作为一法学新学科,其定义在过去一直广受学者争论。在15年的相互学习借鉴中,为大部分人所接受的观点是:生命法学是以调整生命科技活动为中心,涉及人的生命延续、终结乃至人的生命创设、修缮等社会关系的法律科学。然而,随着法学家们的深入研究,生命法学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的调整的对象除了性别变更权、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滥用及商业化、人体器官禁止买卖与器官移植供体不足等这样的有关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还延伸至人与动物的关系、人类与地球生物圈的关系。而生命法法学家们也始终秉持一个观点:中国生命法学研究前进的惯性必然会推动其自身进一步发展。

二、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认为,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这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自然科学加诸如法学或法学加诸于自然科学,将改变自身运动状态。

生命科学的发展导致了前所未有的与生命相关的复杂的新型社会现象:精神卫生、安乐死、放射安全、器官移植、堕胎、人工受精等等。一方面随着人类生命科学的日益发展及其对传统部门法所带来的冲击,社会迫切需要以法律这一普遍有效的手段对生命科技活动进行规范,以为人类趋利避害。另一方面,在高新生命科技介入人类生活的同时,某些伦理观念不得不作出一定变革,并由法律加以肯定和推行。生命法律规范便开始逐渐从传统部门法里分离出来,形成一个特殊的法律群。如89年的《环境保护法》、93年的《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艾滋病防治条例》、《人类重组DNA制品质量控制要点》等等相继出台了。生命法学在自然科学的作用下不断改变着研究方向,即自身状态。

三、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

篇3

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三个部分的学科。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及其能量的总体。而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

一、环境对生命科学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已经取得迅速发展。在经济高速发展之际,环境的变化愈来愈引起广大公众的关注。人与环境,就像鱼和水一样密不可分。环境创造了人类,人类依存于环境,受其影响,不断与其相适应;人类通过自身的生产活动不断改造环境,使人与自然更和谐。生活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意义重大,适宜的生活环境可以促进人类健康长寿。反之,如果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处理不当,使环境受到破坏,将损害人类健康,威胁子孙后代。

(一)环境对人体健康有直接影响。环境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废水、废气、废渣,包括城市垃圾等。在人体内存在的元素中,除碳、氢、氧、氮能形成各种体内的有机物质外,其他元素都各以一定的化学形态和结构形成各种生物配合体、功能蛋白质、酶等而存在于人体组织中,或作为组成人体结构的材料,或作为血氧运输的载体,或作为酶的激活剂,或作为体液中电解质平衡的调节剂,或作为人体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的通讯员。这些元素协同作用,共同完成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所以,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破坏元素之间的协调和控制,人体失去平衡就会诱发各类疾病。

(二)自然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的。环境变化是由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社会的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因此,必须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物理、化学的变化过程,在生态系统中迁移转化的机理,以及进入生物体后发生的各种作用,包括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和致癌作用。这就需要我们有丰富的生命科学理论知识作为基础,深刻了解细胞的形态结构与新陈代谢,以及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死亡、癌变,及遗传变异的相关机理。

(三)人文环境突出了人类对生命科学的掌握和控制。生命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和发展阶段,各大师都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理论,例如达尔文的选择论、分子遗传学说等。时至今日,各学科的科学工作者都已从掌握的生命程式中找到各自所涉及科学的一些规律的认知。科学工作者对生命科学这一学科的认识和研究直接引导着人类向前发展。

二、环境科学与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条件(包括提供发展经济的物质资源)。人类通过生产和消费活动,不断影响环境的质量。人类生产和消费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迁移、转化过程是异常复杂的,但必须使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同输出之间保持相对平衡。这个平衡包括两项内容:

一是排入环境的废弃物不能超过环境自净能力,以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环境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利用生命科学的知识提高环境的自净能力。

二是从环境中获取的可更新资源不能超过它的再生增殖能力,从环境中获取的不可更新资源要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有关社会经济的决策必须考虑生态学的要求,以求得人类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加强环境保护,重视生命科学

(一)切实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健康与环境的质量有密切关系,因此我们要切实保护环境,政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环保政策,增强环保工作的制度性和建设性。人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促进人类健康发展。

(二)着手净化社会环境以求稳定和谐社会。这个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最近几十年全球的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很自然地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生命科学的研究中,当然最主要的就是自动化技术,我们可以看到近些年来,各国在研究生命科学的时候大量应用自动化技术,并且自动化技术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越来越重要。人类要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充分利用计算机成果,帮助生命科学的研究和推动其发展的进程。

(三)提倡尊重科学兼以敬畏可贵的生命。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推动生命科学发展的必经之路。对于生命,每个人都应对其充分尊重和敬畏。生命的意义不仅是生物存在的特征,生命赋予生物的不是简单的一条命而已,更多的是深刻理解生命本身存在的意义。基于科学的前提之下,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培养优秀的创新人才方是推动生命科学领域不断前进和进步的上策。

综上所述,环境科学与生命科学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生命科学的发展能丰富环境科学知识,有利于环境保护,同时,环境科学也能为生物的存活提供保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