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9:5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篇1

音乐是蕴含着真、善、美深刻内涵的,并且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它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将人们真实的思想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淋漓尽致地抒发并表达出来,因此音乐有助于道德教育的实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德育教育居于首位,而音乐教育以它特有的艺术感召力,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表现力,震撼着人的心灵,陶冶着人的情操,为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其功效是不可估量的。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认为音乐具有“教化”功能,他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理论。孔子认为“乐”是造就一个理想人格的终极环节,同时也是兴邦治国的重要环节。而西方人认为:音乐是灵魂的语言,是一种灵魂的净化剂,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道德主义教育。可见,音乐教育在人格培养、德育教育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功效。通过音乐教育能使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等方面等到良好的改变,形成真、善、美的道德情操,养成正确的道德信念,树立高尚的人生价值和人生观。

例如,在欣赏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时,有人会被悠扬而徐缓的民歌小调所感染,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而有的人则会在美妙的音乐中领略到作曲家在创作中寄托着对自己祖国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对受苦受难的俄罗斯人民的深切同情;而列夫?托尔斯泰在倾听了这首乐曲时感受到的却是“俄罗斯的眼泪和苦难”。又如音乐巨人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以严谨而精巧的构思,跌宕起伏、波涛汹涌的精美旋律和铿锵有力的节奏,使人们倾听到命运在敲门,感受到对命运不屈不饶的抗争精神和对命运的思索;何占豪、陈刚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如诉如泣的优美旋律,深刻而细腻地描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真挚爱情,突出地表现了祝英台对封建势力的强烈反抗精神,歌颂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迫切向往。再比如在《黄河大合唱》的教学中,给大学生们介绍冼星海不远万里从德国回来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以音乐为武器,“为大众谱心曲,为抗战发出怒吼”使学生了解冼星海的爱国情怀,产生对曲作者的崇敬之情,从而使学生在欣赏中体验爱国情感。在高歌《保卫黄河》音乐奏起时,每个人都会感觉到心潮澎拜,热血沸腾,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不屈不饶的爱国主义情怀,而这都必将融入到大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中,升华成振兴中华的强烈责任感和神圣使命感。音乐家创作的优秀音乐作品及作品本身表达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可以更好地鞭策当代大学生在生活上积极进取,激励他们在逆境困难中勇往直前,不断勇敢地朝着充满阳光的、美好的未来前进。

二、审美能力

美是人类一直最求和向往的,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教育的终极目标,而音乐教育则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最终目的,从而去创建完美的人格,养成和谐完美的心灵。因此,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音乐教育对人格的培养有巨大的作用,它是对大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学科。音乐是音响的艺术,它以声音为表现手段,通过旋律的起伏、节奏的疏密、和声的张弛、音色的刚柔变化等来表达人的情感,引起人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审美的作用。例如《天鹅》是法国作曲家圣?桑的著名管弦乐曲作品,它以安娴、幽静捎带忧伤的音调,形象的刻画了“天鹅”纯真的情感和高雅的姿势,让人们深深地感受到天鹅的纯洁与端庄的美;然而俄国芭蕾舞编导米哈伊?福金聆听了《天鹅》后,以他艺术家的灵感对此作品的涵义作出了新的理解,他在优美动人的音乐旋律中感受到了悲哀和忧郁,感觉到一只孤独的天鹅紧张和不安的心理,表现了垂危的天鹅在临死前对生活的热爱与死神痛苦搏斗的情景,福金运用舞蹈形象再次创作了著名的芭蕾舞剧《天鹅之死》。在音乐教学中更多的倾听优秀的音乐作品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作能力是有很大作用的。再比如冼星海的《黄河颂》一曲,以壮阔、热情而又深切的旋律展现出黄河的源远流长,曲折婉转、奔腾不息的自然风貌,加上雄浑的男中音演唱,讴歌了黄河的雄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和中华儿女不屈不饶的民族精神。在普通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音乐教育,通过对优秀音乐作品的演唱、演奏、欣赏等教学活动,把学生带进音乐的殿堂,让他们尽情的享受音乐艺术的美,接受审美教育的熏陶,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审美活动。马克思曾经说过: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音乐作品具有优美高雅的特点,能潜移默化地激励和升华人们的精神,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人的感知、联想与想象、表现与创造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三、协作的精神与社会交往能力

社会交往能力也就是人际交往能力,是指人们能够妥善处理周围环境建立的各种关系和对外界信息吸收并转化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的能力。音乐具有振奋人的精神、统一人的意志、鼓舞人的斗志的作用。郭沫若先生曾经感叹的说:“音乐的势力是多么伟大!汉王兵多将勇,而最后的成功乃是一只箫!……”音乐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在表演过程中既要体现展示个性的特点又要强调团结合作的精神。无论是个人表演还是团队演奏,为达到共同的艺术目标,都要求表演者竭尽全力进行创作。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经常组织大学生参与音乐排练活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顾全大局、团结协助的集体主义精神。音乐教学的合唱排练就是一种集体艺术的体现,无论是合唱指挥、伴奏还是每一位合唱队员都必须从音色、音量到音高、节奏做到统一,都不能有丁点的个人随意性,必须追求合唱团整体发声的位置、统一音色、控制音量和情感的表达,才能塑造完美的合唱艺术作品的灵魂。例如:排练合唱歌曲《在太行山上》时,一般安排高声部为女声,低声部为男声,开始要求女声旋律连贯,长线条演唱,男声作填充,声音不要明亮,而后男声超声部演唱坚定有力,女声表现内在的美。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整体意识,用耳朵相互倾听、默契配合才能唱出优美和谐的和声效果。合唱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在合唱中去领略多层次的和声美,共同分享情感体验,而且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的意识,增强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学会怎样与人相处、怎样帮助他人、怎样关爱同学等等。为将来步入社会具有较强的社会人际交往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2

一、总结戏曲美学特征,有效提高学生审美

不同的艺术具有不同的美学特征,我国的古典戏曲所展现出来的审美特征凝结了中华民族在长期的艺术探索中逐渐形成的美学思想,它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及人生观,并体现在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从古典戏曲名著的解读中有所收获,不管是文学、美术、建筑、设计、声乐,还是物理、体育、政治、经济,都能在我国的古典戏曲中找到投影。这是因为古典戏曲集词、曲、造型、舞蹈、武术等多种艺术元素于一身, 在表演上兼备唱、念、做、打等多种表现方式,从而造就了其多角度的美感与多层次的艺术享受。比如对比中外戏曲经典名著就可以发现,中国的古典戏曲作品中往往有悲喜交织的美学特征,体现了一种“乐而不,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与西方的一悲到底或一喜到底是截然不同的风格,进而引申到“天人合一”的文化哲学理念。这是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民族审美感悟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与综合的理性思辨能力。

所以,我们要善于运用古典戏曲的美育功能,在古典戏曲的名著教学中带领学生领略其中妆容服饰的造型美,戏曲唱腔的声韵美、剧本台台词的文学美、科范动作的程式美、人物形象的精神美、长袖善舞的韵律美,等等,这种奇妙的艺术感受是在单独欣赏其它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时都无法感受到的 。并在对词曲美的欣赏与感悟中,引导学生运用这种美学思想去发现、去创造,从而在各自的领域去阐释古典戏曲之美,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二、发掘戏曲文化内涵,促进健全学生人格

自诞生至今,中国古典戏曲名作迭现,这些作品将这世间的悲欢离合、人情冷暖都呈现于小小的一方舞台之上,带给观众视听享受的同时引发他们对于人生的思考。所谓“人生如戏”,你方唱罢我上台,戏曲舞台上演述的一幕幕离合悲欢看似只留存于有限的时空中,但却蕴涵丰富的民生问题和世情百态,可以说是教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的鲜活教材。比如《西厢记》、《桃花扇》中对爱情和自由的誓死追求;《窦娥冤》、《赵氏孤儿》中与黑暗社会的不屈斗争; 《双烈记》、 《精忠记》中的爱国思想……从戏曲人物的命运看人间百态,这不仅使当代大学生在娱乐之余获得精神的涤荡与洗礼,也有利于他们建立起爱祖国、爱人民、坚持自由、守护爱情的高尚情操。

中国古典戏曲重视情与理的统一,强调了以民为本、惩恶扬善等文化理念,其故事情节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是构建大学生道德规范、健全其人格的文化艺术典范。所以,不管是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还是立足于“实施素质教育、 教会学生做人”的教育目标,高校都应该对古典戏曲名著教学引起重视,充分挖掘古典戏曲蕴涵的人文精神,充分发挥其人文教育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开启学生心智,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增强教学实践环节,全面发展学生能力

要想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学生能力,古典戏曲名著的教学就不可只停留在理论和鉴赏阶段,还在了解了其审美特征的基础上,为学生们营造一种宽松创新的实践氛围,让他们在此氛围中自由地施展才华、发展能力。通过组织学生研读古典戏曲名著、观摩古典戏曲影像资料等,学生们主要能够感受到古典戏曲的服饰美、音乐美和动作美,体悟到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但是要将这些抽象的东西实际运用到生活中,发展成为一种能力和素质,就需要实践活动的帮助。 教师主要可以采用朗诵、改编、原创、表演等方式来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并鼓励学生组建各种兴趣小组,将古典戏曲中所包含的单个艺术元素拎出来进行探讨学习,还可以定期举办各自性质的汇报演出和文艺比赛,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发展学生的多项能力。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反映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感, 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在与他人探讨合作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了与人沟通的技巧,培养了团队精神,为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准备了条件。

四、结语

在高校中进行古典戏曲名著教学,不仅能使学生通过了解我国古典戏曲发展轨迹与戏 曲文学的代表作参悟我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和哲学理论,还能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起多元化的兴趣和能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所以高校要充分发挥古典戏曲的育人功能,逐渐培养学生欣美、传播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成为时代和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由于护理学职能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以及近年来医患纠纷的频频发生,如何培养和提高护理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一直是我们备受关注的理论热点。本文在结合医科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护理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人文素质、创新素质和业务素质。

一、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指通过学习人文科学知识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人文素质体现在人能否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是一种态度和行为。[1]

进入21世纪,随着医疗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重点也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开始转变,病人不再是单纯的“生物人”,而是具有复杂系统的“社会人”。这就要求护士不仅具有较高的护理专业技术水平,还要掌握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知识。这就要求高等护理学教育从培养只懂护理专业知识的单一型护士向培养掌握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卫生服务本领的复合型人才转变。

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思想

高校护理学教学应推行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现代护理教学模式,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在让学生掌握护理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要让学生认识自我、关爱生命、尊重他人、理解社会,成长为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的现代护理学人才。各医科院校结合专业特点增设人文科学方面的课程,使人文素质的教育内容进入课程体系,进入各专业教学计划。

2、完善课程设置,增设人文社科类选修课,增加与护理学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课程

如护理心理学、护理礼仪、人际沟通等;定期举办文理交叉渗透的专业讲座,逐步建立起系统的具有医学特色的人文社会课程体系。要通过长线教育,打牢学生综合基础,逐步提高学生修养,提高学生运用人文精神对医疗护理实践及现实生活进行哲学的、历史的、美学的、科学的认识,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发展健全的个性和完善的人格,使学生进一步端正关注现实、关爱生命的医学人文态度。[2]

二、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是指人在先天遗传素质基础上,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获得的稳定的在创新活动中必备的基本心理品质与特征。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新设计,提出独特的见解和完成创造发明的能力。

传统的护理教学方法如“填鸭式”、“灌注式”的教学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遏制了学生的的创新潜能。因此,教师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将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

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实践教学课时较多,护理操作技能是学科的特色。因此,加强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手段。以往的操作技能教学,注重强调操作程序的准确性,操作动作的规范性,评价标准的统一性,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各医科院校应该改革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拟练习――教师指导”三段式实验教学模式,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角色转换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强化护理操作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在不违反操作规程的前提下对学生的创新尝试和行为予以认同并鼓励。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

三、业务素质

在新的就业市场形式需求下,护理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有机遇也有挑战。许多用人单位对护理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除了要掌握扎实的护理理论和规范的操作技术之外,还要拥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应变合作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强烈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及举止高雅的气质仪态等,这些就业素质的要求恰好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容相符合。在就业形式日益严峻的今天,培养护理学专业学生的业务素质必定会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1、岗前培训

首先进行岗前培训,岗前培训时间为3个月。做好新护士岗前培训日程安排,目的是让新护士了解医院的工作性质与概况掌握工作特点、各班工作情况。让新护士了解医院的护士除了应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2、树立整体护理观

从思想上认识到整体护理概念,要以整体护理理念为宗旨,整体护理程序为依托,从入院评估开始与患者近距离的亲切交谈,让他们感受到护理人员的真诚。责任护士始终贯穿健康教育并提出出院指导患者的身心需求,为患者提供最佳护理服务,在更高层次上满足患者需求。

3、礼仪培训

请专业的礼仪老师对新护士进行礼仪培训与授课,组织观看仪表与礼仪的录影带等形式。做好护士素质、仪表、言行规范的教育。通过有计划地进行礼仪培训,使新护士的仪表形象更加得体。[4]

相关医科院校应该针对所开设专业进行专业教育,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帮助学生指明护理学专业的发展前景,激发他们学好专业知识的热情。并且要提供较多的实习机会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体验他们将来的工作场景,增强对该专业的认识,从而以真才实学去竞争谋职。同时要增强学生的危机意识,使他们意识到只有不断学习、提高业务素质才会在将来的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综合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它包括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科技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各项内容。护理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开展综合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护理教育中只有不断探索和改革创新,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和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

【注 释】

[1] 周小菊,董小萍.寓人文素质教育于《护理学基础》教学中[J].职业时空,2011.06.116-117.

[2] 黄文娟,纪忠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护生职业素养[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8.71-72;2012.08.752-753.

[3] 赵志清,陈先华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教学对培养护生创新行为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2.08.752-753.

[4] 王燕瑜,李秀增等.军队疗养院培养新护士综合素质方法的探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2.05.157-15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