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40:2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课外书阅读方法指导,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明确规定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 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本文作了一些探讨。
一、营造环境氛围
良好的读书环境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我们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了“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图书角的建设,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了资源共享。我们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我们学校早已把课外阅读列入了课程表,每周三下午固定有一节课外阅读课,它已成为综合活动的主要课程。
二、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1.“以讲诱导法”。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孩子建立一个有趣的课外书表象,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每周三的阅读课,我们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经典名著,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嘎然而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了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2.“以身示范法”。古语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次读书时间,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读书、笔记;每次读书展示周,老师和学生一起撰写读后感、共编阅读小报。我们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让孩子们在不知觉中爱上了课外阅读。
3.“赏识激趣法”。“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地为孩子的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我们还开展了“读书小明星”、“课外知识小博士”、“书香小姐”等荣誉的评比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愿望,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传授方法
要在阅读中积淀阅读方法。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以下介绍三种: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是对于一本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四、培养良好习惯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要教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要创造口头交流信息的机会,进一步加强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更多的信息; “不动笔墨不读书”,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及时写下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
总之,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而且更是大语文课堂所必不可缺的一项重要内容。要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学习,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调查人数:16人
收回有效问卷:16份
调查数据分析:
1.有100%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阅读课外书,并且认为阅读课外书不会影响学习。
2.在被调查的16名家长中,有14名家长为孩子购买过课外书,占87.5%。
调查的结果: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A-0007-02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国内外的母语教育证明,阅读是母语教育的核心环节。对学生来说,通过阅读不仅可以学习丰富的语言知识,还能够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阅读可以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小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可以产生学习兴趣和引发对知识的探求,可以丰富课外知识,开拓眼界。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意义在于促进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开拓视野。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根本途径。但实际上,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减少,成为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国家颁布了小学生必读的课外阅读书目,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帮助学生不断地增加语文素养和积累语感经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心灵高尚的人交谈。”因此,找到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尤为重要。要培养学生广泛阅读,不能单一,这样的话,获取的知识才不会单一。广泛阅读课外书,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有具体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特的阅读理解能力。近年来,我国对语文课外阅读方面的研究也是多种多样的,各地的教育部门都以不同的方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这为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误区
当前的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
(一)没有书读
有的学生因为受到家庭条件或者其他一些原因的限制,没有课外阅读的书籍;学校的图书因为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也就成了应付了事的摆设;学生们的课外阅读书籍大多局限于作文书。
(二)没有家长支持读
有的学校一味重视考试成绩,家长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就限制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提高某一科目的成绩,只允许孩子重点学习某一科目,根本就不让孩子有机会、有时间去阅读其他课外书籍,这些家长认为阅读课外书是没必要的,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
(三)没有时间读
现在的学生课堂任务重,家庭作业也多,回到家后只能做作业,双休日时间还得参加一些课余辅导,根本就没有时间来阅读。教师一味狠抓课内知识,以至于学生根本就没时间去图书馆,甚至没时间去书店购买课外书籍。
(四)没有人指导
有些老师认为,既然是课外读物,那么学生就应该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去阅读。没有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学生就可能走马观花地阅读,很难深入认真,阅读效果也不好,失去阅读本身的乐趣。学生回家后,家长也不主动引导学生阅读,有些家长工作比较繁忙,更加没有时间和精力指导孩子阅读。
(五)没有阅读意识
有些小学生没有课外阅读的意识,认为做完作业以后就应该是娱乐时间,喜欢打游戏或者是去打球;有些孩子迷恋网络,喜欢沉浸在网络游戏中,或者喜欢上微博、聊QQ等。这些由于没有阅读意识,把课余时间都用在了玩乐上,没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外阅读上。
(六)没有阅读环境
阅读环境可以分为两种,一个是学校的阅读环境,一个是家庭的阅读环境。在校的阅读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有的学校不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认为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利用休息时间去做。学校的图书馆开放不定时,学生平时学业任务重,也没有时间去图书馆看书。一些学生回到家以后,没有阅读环境,如家里客人多,家长不督促。
三、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对策
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要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
为了开展课外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学校的图书馆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读书的环境,为学生提供阅读的空间。另外,开展一些形式丰富、内容多样的课外趣味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增加学生的阅读效果。开放阅读内容,落实阅读书源,扩大阅读面,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首先要供给学生读物,建议家长为学生购买一些课外书籍;要求学校图书馆定期借阅书籍给各个班级中;另外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书籍提供给全班同学阅读,在班级中设置固定的图书管理员,对书籍进行管理,定期分发给学生轮流阅读,增加书籍的流动性。要安排固定的课外阅读时间。学校要把课外阅读纳入到教学计划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指导。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有课余时间可以阅读课外书籍,让课外阅读不因紧张的教学任务而受到影响。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课内学习固然重要,课外阅读同样也是很重要。引导家长更新观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三)掌握读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