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企业连锁经营管理

企业连锁经营管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2:3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企业连锁经营管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企业连锁经营管理

篇1

关键词:企业人才需求连锁经营培养模式

在“2012中国连锁行业人力资源管理高峰论坛”会上,克丽丝汀迪奥商业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马震娅女士指出:“人才的发展无法跟上业务发展的速度。”这一现实存在的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的显露出来。

一、连锁企业人才需求状况

(一)2012-2013年连锁企业人才需求增幅情况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2012中国连锁经营年鉴》中“连锁行业人才需求现状报告”对53家连锁经营企业做调查统计,2012年连锁企业对高职或大专学历职员的需求为253人,到2013年需求为320人,增幅达到了26.5%,这一统计数据充分表明了连锁企业人才需求的增长速度非常迅猛,预计到2014年增幅将达到30%以上。

(二)高职大专学历职员在连锁企业岗位统计

从高职或大专学历职员在连锁企业从事的岗位统计来看,70%的企业在提供给高职大专职员的岗位中都选择了门店主管或见习主管,选择门店基层员工的门店为55%,可以看出,连锁企业对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高职生或大专生还是非常重视的,希望他们能够胜任管理类的工作。

(三)连锁企业对高职大专职员的能力素质要求

从连锁企业对高职或大专职员的能力素质要求来看,希望其具备环境适应能力、外语及计算机能力、压力承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市场营销策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职业道德与忠诚度、业务能力这八种主要素质能力要求,其中对职业道德与忠诚度、业务能力、压力承受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尤其重视。如图1

图1:高职大专人才素质要求

(数据来源:《2012中国连锁经营年鉴》)

二、 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连锁企业人才引进和培养问题

《2008中国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状况调查》显示,连锁企业在人力资源中遇到最棘手的三个问题依次是:缺乏管理人员、个人绩效考核难、人员流动大。

调查93家连锁企业显示,中层管理岗位平均离职率为5.4%,最高的企业达到30%,离职主要岗位为店长;基层岗位离职率为18.65%,最高企业达到200%。离职率高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留住人才的方式,没有良好的福利待遇、缺乏领导细致关怀和良好的员工关系等成为员工离职率高的主要原因。

其次,企业对个人绩效考核中,销售量和毛利额是主要考虑的因素,而净利润、基础管理指标、人员流失率、顾客满意度、团结合作精神、营运标准执行情况、周转天数、损耗、服务等考核因素很少涉及,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完善也是连锁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第三,缺乏管理人员已是连锁企业迫在眉睫的问题,《2009 中国连锁企业绩效管理与能力建设调查报告》指出:“企业人力资源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总部/门店优秀管理人员。”这一问题随着连锁企业的迅猛发展已越来越突出,也成为高职院校开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即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问题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努力,全国很多高职院校针对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进行了很大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还需进一步深入,不应停留在校园招聘、企业讲座、企业参与课程设置等合作领域,还应有更大的校企合作项目,应把企业和学校融为一体,学校和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平台,切实建立工学交替,做中学、学中做,校企连锁的培养模式,把学校搬进企业,把企业搬进课堂。

其次,根据上文提到的连锁企业对高职大专职员的能力素质要求,学校不仅要教授学生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业务技能,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包括压力承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职业道德与忠诚度、环境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因此,课程设置的改革需要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去。

第三,师资建设和专业建设有待提高。上文提到校企合作要能真正做到工学交替,学中做、做中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范畴不能局限于“双师型”的建设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要求教师队伍有丰富的相关实践经验,因此提升教师队伍的实际操作能力是更好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之一。实践出真知,这就要求把实训、实践类课程搬到企业,同时加强校内企业的建设,为人才培养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设计

综上所述,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以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为目标,切实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为导向进行方案设计。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结合企业对员工能力素质要求、岗位能力要求和创新能力要求,除了基础知识课程的设置以外,还应增设相关提升素质能力和业务技能的课程,如开设抗压教育的心理学课程、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演讲与口才相关课程、下企业实训课程等。通过增设相关素质教育的课程,使学生在未来就业中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同时满足连锁企业的用人需求。因此,从连锁经营行业的职业岗位能力出发,兼顾连锁区域性特色来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有职业岗位能力、基本人文素质、创新适应能力三个方面具体内容。基本人文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自然科学素质、心理素质;职业岗位能力包括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实践技术和专门技术等;创新适应能力则包括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生存和人际交往能力。[1]

其次,在校企合作领域,确定以职业素质贯穿人才培养过程始终,贯彻“教、学、做”一体化的办学思想,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不断推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朝着更为深广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校企合作应贯穿于教育教学始终,结合行业、企业,从课程设置、素质教育内容、企业实训、顶岗实习等各个环节融入校企合作项目,校企合作还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学生积极性,满足学生不同需求。校企合作方式一: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 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2]校企合作方式二:相关实训课程可设置在企业中完成,如常州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的连锁经营管理实训课程与昆山万达奴服装连锁企业合作,学生在门店中做中学、学中做,由实训教师、企业校外导师进行辅导,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篇2

1、基础设备滞后。我区连锁企业网点建设一直缺少投入,大部分网点门面破旧,设施落后,特别是配送中心建设,配送车辆少,库房面积小,设施条件差,跟不上连锁网点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民营连锁企业更为突出,没有固定配送中心场所,靠租赁经营,跟不上市场形势的发展,更新改造任务相当繁重。

2、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我区连锁企业网点规模偏小,配送中心配送能力差,难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低御风险能力偏低。

3、零售商业、餐饮业、服务业连锁企业偏少。我区连锁企业主要集中在特种行业,如石油、医药等,而零售商业、餐饮业、服务业等行业偏少,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4、商业信息化水平低,不能适应现代连锁企业发展需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布局走向分散化、小城镇化,商业也随之走向分散化、连锁化,连锁经营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企业分店铺越来越多,覆盖范围越来越大,必然出现管理链条的拉长和管理规模的扩大,对全区范围各分店之间的信息的主效传递、分析、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查表明,对一个多门店,大规模,跨地区的连锁企业来说,缺乏一套有效的管理系统就意味着无法实现具有统一规范的,大量数据信息查询决策分析,也就是在经营管理的决策过程中只能盲目判断,而且无法实现规范化管理和有效控制。要实现连锁化经营与一体管理的统一,依托的就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单店的成功商业模式得以大量复制,企业连锁化,规模化经营才能迅速发展。我区连锁企业几乎没有信息化设施,没有实施信息化管理,不能及时了解连锁门店的信息反馈,第一时间掌握门店经营情况,信息滞后,从而延误商机,缺乏科学化管理。

5、连锁企业布中不合理,缺乏统一规划,严重制约了连锁企业的发展。我区连锁企业在不断发展成长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一套自己发展的模式,但缺乏统一规划,目标任务不够明确,布局、结构不合理,不科学,不能紧跟市场发展的需要,缺乏市场竞争力。

二、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区在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连锁企业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截止20*年6月底,我区规模以上连锁企业7家,其中民营企业2家,在用配送中心7个,连锁门店290个,其中直营连锁门店96个,加盟连锁门店184个。营业面积96390m2,其中直营门店面积为:87700m2,从业人员1201人,2007年度销售总额69382万元。20*年1-6月份营业额为42568万元。

三、意见和建议

目前,我区连锁企业正在逐步兴起,各级各部门对连锁经营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一定的效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要想有一个较快发展,必须从客观上加强筹划和指导,制定总体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目标,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促使其早日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现根据我区实际,提出以下五点连锁商业发展建议:

1、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把连锁商业网点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

连锁商业网点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由政府根据现有网点状况以及城市建设的长期规划,进行统一规划,科学布局。连锁商业网点应主要规划在居民居住区(除特种行业外),逐步向乡村辐射。

2、坚持多种形式探索,讲求实效的原则,正确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

实践证明,连锁企业一般都是由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的。在发展规模上,既要优先发展中小型连锁企业,也要支持具备条件的单位,发展大型连锁企业。在发展类型上,要以发展正规连锁和自愿连锁为主,同时积极发展其它类型的连锁。在发展形式上,要以连锁便民店、连锁超级市场、连锁百货店、连锁专卖店、连锁快餐店以及连锁服务业为主,在零售商业、餐饮业、服务业三个方面同时推进。

3、坚持统一管理,规划化动作的原则,逐步实现商业活动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先进管理体制。

在一定意义上讲,规范化是连锁企业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发展连锁经营,要研究制定连锁经营的管理办法和各类经营服务规范,使其在发展有序竞争。要按照“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统一价格,统一标识”的“六统一”标准,规范连锁企业的经营服务运作。

4、坚持发展与改革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建设新型商品流通体制。

篇3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3-0046-02

1连锁经营企业及连锁经营企业战略管理的定义连锁经营企业具有多种定义,目前较为普及的定义是:连锁经营企业是指通过统一的经营理念、统一的经营管理权,并通过企业形象的标准化、经营活动的专业化、规范化等管理手段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使得复杂的零售业活动在职能分工的基础上实现相对简单化,把独立的经营整合为整体的规模经营的企业。

战略管理与日常经营管理并不是两种完全独立的活动,往往混合在一起。尽管我们可以在概念上对战略管理和日常经营管理进行较明确的划分,但在实际管理活动中,我们却难以分清哪些行为属于战略管理方面的,哪些行为属于日常经营管理方面的。日常经营管理处理的是在产品方向和市场方向既定的前提下,对企业从劳动力、原材料等资源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转换过程中的设计、作业和控制。这一类工作经常重复地出现,周而复始循环地进行,通常可以制定出一套相对稳定的工作程序,使之规范化和标准化,因而被称为日常经营管理。另一类管理工作则是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而进行的决策。对于这一类问题的总体设计、谋划、抉择和计划实施,直到达成企业预期的经营目标的全过程的管理,称之为战略管理。战略管理研究企业的功能和责任、所面临的机会和风险,重点讨论企业经营中跨职能领域的综合性决策问题。它试图超越企业日常经营运行的细节,从整体上把握企业,解决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的总体发展问题。

2连锁经营企业战略管理的作用

结合连锁经营企业自身特点,连锁经营企业战略管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21重视对经营环境的研究

由于战略管理将企业的成长和发展纳入了变化的环境之中,管理工作要以未来的环境变化趋势作为决策的基础,这就使企业管理者们重视对经营环境的研究,正确地确定公司的发展方向,选择公司合适的经营领域或产品市场领域,从而能更好地把握外部环境所提供的机会,增强企业经营活动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从而使二者达成最佳的结合。

22重视战略的实施

由于战略管理不只是停留在战略分析及战略制定上,而是将战略的实施作为其管理的一部分,这就使企业的战略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根据环境的变化对战略不断地评价和修改,使企业战略得到不断完善,也使战略管理本身得到不断地完善。这种回圈往复的过程,更加突出了战略在管理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23日常的经营与计划控制,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结合在了一起由于战略管理把规划出的战略付诸实施,而战略的实施又同日常的经营计划控制结合在了一起,这就把近期目标(或作业性目标)与长远目标(战略性目标)结合了起来,把总体战略目标同局部的战术目标统一了起来,从而可以调动各级管理人员参与战略管理的积极性,有利于充分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并提高协同效果。

24重视战略的评价与更新

由于战略管理不只是计划“我们正走向何处”,而且也计划如何淘汰陈旧过时的东西,以“计划是否继续有效”为指导重视战略的评价与更新,这就使企业管理者能不断地在新的起点上对外界环境和企业战略进行连续性探索,增强创新意识。

总之,决定企业经营成败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是企业的战略管理,它在现代的任何企业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战略管理涉及影响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各种不可控的、带有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因素,因此制定具有发展意义的正确战略方向对企业是否能实现远期目标存有决定性意义。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得出,作为连锁经营企业在持续发展中要想保持长久的优势,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必须要加强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规划、选择和管理。企业战略对企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这些导向作用具体体现在对企业宗旨、使命的确定,资源的有效整合,经营领域的选择以及企业优势的定位。

3连锁经营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

31确定组织当前的宗旨、目标和战略

定义公司的宗旨旨在促使管理当局仔细确定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范围。对“我们到底从事的是什么事业”的理解关系到公司的指导方针。当然,管理当局还必须搞清楚组织的目标以及当前所实施的战略的性质,并对其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估。

32分析环境

环境分析是战略管理过程的关键环节和要素。组织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管理当局可能的选择。成功的战略大多是那些与环境相适应的战略。管理当局应很好地分析公司所处的环境,了解市场竞争的焦点,了解政府法律法规对组织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公司所在地的劳动供给状况等等。其中,环境分析的重点是把握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关于环境的信息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外部资源来获取。

33发现机会和威胁

分析了环境之后,管理当局需要评估环境中哪些机会可以利用,以及组织可能面临的威胁。机会和威胁都是环境的特征。威胁会阻碍组织目标的实现,而机会则相反。在分析机会与威胁时,如下因素是关键的:竞争者行为、消费者行为、供应商行为和劳动力供应。技术进步、经济因素、法律政治因素以及社会变迁等一般环境虽不对组织构成直接威胁,但作为一种长期计划,管理者在制定战略时也必须慎重考虑。分析机会和威胁还必须考虑压力集团、利益集团、债权人、自然资源以及有潜力的竞争领域。如某公司发现竞争对手在开发新产品并削减价格,该公司所做的反应首先应是加强广告宣传、提高其品牌的知名度。

34分析组织的资源

这一分析将视角转移到组织内部:组织雇员拥有什么样的技巧和能力?组织的现金状况怎样?在开发新产品方面一直很成功吗?公众对组织及其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的评价怎样?这一环节的分析能使管理当局认识到,无论多么强大的组织,都在资源和能力方面受到某种限制。

35识别优势和劣势

优势是组织可开发利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积极的内部特征,是组织与众不同的能力,即决定作为组织竞争武器的特殊技能和资源;劣势则是抑制或约束组织目标实现的内部特征。经理们应从如下方面评价组织的优势和劣势:这些因素包括市场、财务、产品、研究与发展。内部分析同样也要考虑组织的结构、管理能力和管理质量,以及人力资源、组织文化的特征。管理者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报告来获得有关企业内部优势和劣势的信息。

36重新评价组织的宗旨和目标

按照SWOT分析和识别组织的要求,管理当局应重新评价公司的宗旨和目标。

37制定战略

战略需要分别在公司层、事业层和职能层设立。在这一环节组织将寻求组织的恰当定位,以便获得领先于竞争对手的相对优势。

38实施战略

无论战略制定得多么有效,如果不能恰当地实施,仍然不可能保证组织的成功。另外,在战略实施过程中,最高管理层的领导能力固然重要,但中层和基层管理者执行计划的主动性也同样重要。管理当局需要通过招聘、选拔、处罚、调换、提升乃至解雇职员以确保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39评价结果

战略管理过程的最后一步是评价结果:战略的效果如何?需要做哪些调整?这涉及控制过程。

总之,企业战略管理过程包括: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控制三大部分。战略规划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规定组织使命;制定指导组织建立目标、选择和实施战略的方针;建立实现组织使命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决定实现目标的战略方案的一系列决策。战略规划的构成要素: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措施。战略实施是指根据战略的要求建立实现战略的组织结构,确保实现战略所必要的活动能有效进行而配置资源、分配工作,并通过计划,预算和进程等形式实施既定的战略,监控战略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的有效性进行的成果和效应评价。战略控制就是将经过信息反馈回来的实际战略实施成效与预定的战略目标进行比较,检测二者的偏离程度,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纠正,以达到战略目标的完成。战略控制的必要性: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实际情况与计划相背离的情况,这就需要制定相应的控制制度来应对激烈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以便满足公司战略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韩肃,苗钟颖连锁经营管理[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2]武亚军90年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研究趋势[J].南开管理评论,1999(2):4-10.

[3]杨顺勇连锁经营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友情链接